×

醍醐灌顶有多恶心,醍醐灌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3 14:02:01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醍醐灌顶的由来是什么?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是佛教用语
醍醐灌顶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乳类是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日常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都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各自的观点。但是,“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醍醐”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演变。
一、【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例子: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二、【近义词】:
茅塞顿开
三.1、【关于“醍”】
于430年前明朝时成书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猪乳能治小儿惊癫、抽风;狗乳能治夜盲症;还记载了羊乳的功能是“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气”;其中对牛乳的描述最多,诗称其为“仙家酒”。名医李时珍的这首诗流传甚广,录其原文如下: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
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
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
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诗文中提到了“醍”和“醐”两个字并且联训,指的是,按古法经若干复杂工序而制得的一种质地粘厚的发酵乳脂[1]。事实上,在中国语言文字里,这两个字并不是同时一起产生的。
自东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汉末学者郑玄谓“醴以上尤浊,盎以下差清。”
西汉时戴得、戴圣叔侄整理孔子门徒的后代所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也有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为红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区还有这样红色的米酒,味甘、有后劲。
可资佐证的还有:《孔子家语》卷一《问礼第六》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五注疏《天官冢宰》五齐;郑玄《毛诗正义》卷六注《蟋蟀》篇;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六宗庙考六;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五齐三酒诂》;清朝应捴谦《礼乐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可见“醍”字的本意与乳与乳制品无关;还有现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制作马乳酒的术语“阿刺吉”与乳与乳制品也无关,但与“醍”却同源[2]。
三.2、【关于“醍醐”】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资料表明: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
《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王定保[7]《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所谓胡食之中“乳酪膏脂所制”,可能就包括有“醍醐”。
新、旧《唐书·穆宁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穆宁有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时人用食物来比喻他们,其中三儿子穆员就被比喻成“醍醐”,因为他“粹而少用”。
还可参见《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知人二《杨穆兄弟》条,云出自《国史补》;宋王谠《唐语林》等。
现有的文献表明,唐之前,僧人学者在翻译梵文manda这一词根时,有的取音译,如将mandala译成“曼陀罗”,根据音节凑字造词;也有的取意译,如将manda译成“醍糊”或“醍醐”的都有。在后来的传播过程里,音译和意译的均得以保存;但意译的两个中,得以保留至今的,仅有后者。
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如此意译的原因,可能是:
1.待选用的汉语“醍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流行。当然那时它的含意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食物了。同时人们对制作“醍醐”的过程也不仅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认为其相当繁复,最后所得到的是比“酪”更为高级的乳汁精华的代表。因为在公元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8]·养羊篇》里,已经详细记载了古代北方民族饲养牛、羊和挤奶以及制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来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接受了“胡食”。
2.从翻译的意译角度,必然赋予选用后的汉语单词以新的涵义;但这个选用词的原意,最好与所赋予的新涵义相一致,至少不能引起歧义。事实上,佛经在中国宣讲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复过程,来演绎其经义。例如对“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和阐述,盛行于唐朝之前数百年的《涅磐经[9]》里就有描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三.3、【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目前史学界尚未统一《周礼》的成书年代[10],有人认为在厉王十七年(前841),有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也有人认为在东、西周交替时(前770)等。现按最保守的估计,意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
2.《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任“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史。因此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3.佛经翻译集大成者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随即奉旨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圆寂(664),共十九年。据此可以估计,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当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可见“醍”字的历史,比意指单一含义为乳酪的“醍醐”早了800年;比同时兼作梵文manda译名的“醍醐”早了1,000年。
四、【关于“醍醐灌顶”】
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例如《大涅磐》卷一四《圣行品》第七之四: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磐》,犹如醍醐。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别,也喜称自己信奉的经典书籍和宗派教名为醍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见《法华玄文》卷一十下;连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11]。
然后,随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一词迅速扩大了流行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其它方面。例如在文人诗作之中也多有体现: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欧阳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烹乳为醍醐,锻金为干将,予期烹锻以变化”;
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为琅玕,五脏为璠玙。乳如芙蓉,顶为醍醐”;等。
同样,“从乳到醍醐”不断升华的过程,也被历代儒家反复使用。例如《唐书》穆宁传注醍醐、四库提要解释明朝杨慎《谭苑醍醐》书名的醍醐两个字,都含有这层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例如《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等。这与梵文manda的本意一致,属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强调的是“本质”或“精髓”。
只是后来在佛教外部漫长曲折的流行过程里,“醍醐”一词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意思。如唐顾况诗《行路难之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诗《嗟落发》:“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唐宪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清董浩《全唐文·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
而最早完整出现成语“醍醐灌顶”的书面资料,可能是《维摩诘经讲经文》里的记载:“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灌顶”,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后被佛教接受引用,作为后辈弟子在修行过程里,不断逐步晋级的仪式。流注的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流注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口诀、咒语以及秘笈、经文等,也就是作为中文音译词“醍醐”的梵语单词manda的本义。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顶仪式后,一般都紧接着“闭关”一段长短不等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然后也可冠以“某某灌顶”的头衔,享有某种待遇。因此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实际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依然没有被理解为单一仅仅意指乳脂,2006年甘肃公开举行的灌顶法会的名称是“时轮灌顶大法会”[12];只是在唐中期,由于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众宣教时,出现了以“变文”即“通俗的说唱”形式的法会后,“醍醐灌顶”才被社会理解为用“发酵乳脂浇头”的仪式。虽然后来在宋真宗时(998-1022),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13]”,但是在社会中、下层里已经形成的观念不可能随即消失,继续以种种方式在世世代代流传,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认知里,“醍醐”回复成了单一含义“发酵乳脂”的代名词了。
公元1899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约两万个卷子,其中多半是手写本,中外史学界公认这些手写本是四世纪末到十世纪末形成的资料[14]。《维摩诘经讲经文》就是在其中被发现的,这为我们框定成语“醍醐灌顶”产生的时间段提供了依据;由于《行路难之三》一诗的作者顾况,生于公元725年死于公元814年,《嗟落发》一诗的作者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死于公元846年;据此估计,《维摩诘经讲经文》成文的时间当在公元800年前后;换言之,成语“醍醐灌顶”的出现,应在唐三藏意译梵语单词manda为“醍醐”之后约150年。
五、【结语】
不难理解李时珍[15]之所以在诗文中崇仰提倡“醍醐”,其实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他并非在提倡饮乳。因为事实上,我们黄种人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摄入一升牛[16],但一次饮用来自一升乳汁制得的发酵乳脂——“醍醐”,不仅确实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他的前辈。但是作为一代名医,虽然经他校勘而得正本清源的医学文献无数,然而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制约他的,除了在他之前的医书经典外,还有是成书在2000年前的《汉书[17]·高帝纪上》里面的观念:“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乳臭者,奶腥味也;意即乳汁为婴儿专用品,成人根本不屑一顾。作为李时珍个人,还是难以摆脱当时社会流行意识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统观李时珍全诗的表达和理解,实际效果是顺应了世人对佛的敬畏,将乳汁的认识转化成了“灵丹妙药”式的神话。客观上使我们的先民,长久地偏离了正确方向:乳汁及其制品,本应作为汉民族一种可资利用的普惠性食物资源。
好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18];因此自中国近代起,乳与乳制品才有幸淡化了“禅”的笼罩,渐渐地向中华民族显现其天然、朴素的真面貌,使我国人民慢慢地在逐步接受。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醍醐灌顶目录
【注 音】
【释 义】
【出 处】
【示 例】
【用 法】
【近义词】
【关于“醍”】
【关于“醍醐”】
【小 结】
【关于“醍醐灌顶”】
【小 结】
【注 释】
【小 结】
【关于“醍醐灌顶”】
【小 结】
【注 释】
[编辑本段]【注 音】
tí hú guàn dǐng
[编辑本段]【释 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乳类是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日常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都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各自的观点。但是,“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醍醐”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演变。
[编辑本段]【出 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编辑本段]【示 例】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近义词】
茅塞顿开
[编辑本段]【关于“醍”】
于430年前明朝时成书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猪乳能治小儿惊癫、抽风;狗乳能治夜盲症;还记载了羊乳的功能是“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气”;其中对牛乳的描述最多,诗称其为“仙家酒”。名医李时珍的这首诗流传甚广,录其原文如下: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
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
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
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诗文中提到了“醍”和“醐”两个字并且联训,指的是,按古法经若干复杂工序而制得的一种质地粘厚的发酵乳脂[1]。事实上,在中国语言文字里,这两个字并不是同时一起产生的。
自东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汉末学者郑玄谓“醴以上尤浊,盎以下差清。”
西汉时戴得、戴圣叔侄整理孔子门徒的后代所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也有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为红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区还有这样红色的米酒,味甘、有后劲。
可资佐证的还有:《孔子家语》卷一《问礼第六》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五注疏《天官冢宰》五齐;郑玄《毛诗正义》卷六注《蟋蟀》篇;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六宗庙考六;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五齐三酒诂》;清朝应捴谦《礼乐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可见“醍”字的本意与乳与乳制品无关;还有现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制作马乳酒的术语“阿刺吉”与乳与乳制品也无关,但与“醍”却同源[2]。
[编辑本段]【关于“醍醐”】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资料表明: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王定保[7]《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所谓胡食之中“乳酪膏脂所制”,可能就包括有“醍醐”。
新、旧《唐书·穆宁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穆宁有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时人用食物来比喻他们,其中三儿子穆员就被比喻成“醍醐”,因为他“粹而少用”。
还可参见《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知人二《杨穆兄弟》条,云出自《国史补》;宋王谠《唐语林》等。
现有的文献表明,唐之前,僧人学者在翻译梵文manda这一词根时,有的取音译,如将mandala译成“曼陀罗”,根据音节凑字造词;也有的取意译,如将manda译成“醍糊”或“醍醐”的都有。在后来的传播过程里,音译和意译的均得以保存;但意译的两个中,得以保留至今的,仅有后者。
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如此意译的原因,可能是:
1、待选用的汉语“醍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流行。当然那时它的含意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食物了。同时人们对制作“醍醐”的过程也不仅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认为其相当繁复,最后所得到的是比“酪”更为高级的乳汁精华的代表。因为在公元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8]·养羊篇》里,已经详细记载了古代北方民族饲养牛、羊和挤奶以及制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来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接受了“胡食”。
2、从翻译的意译角度,必然赋予选用后的汉语单词以新的涵义;但这个选用词的原意,最好与所赋予的新涵义相一致,至少不能引起歧义。事实上,佛经在中国宣讲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复过程,来演绎其经义。例如对“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和阐述,盛行于唐朝之前数百年的《涅磐经[9]》里就有描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编辑本段]【小 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目前史学界尚未统一《周礼》的成书年代[10],有人认为在厉王十七年(前841),有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也有人认为在东、西周交替时(前770)等。现按最保守的估计,意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
2、《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任“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史。因此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3、佛经翻译集大成者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随即奉旨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圆寂(664),共十九年。据此可以估计,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当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可见“醍”字的历史,比意指单一含义为乳酪的“醍醐”早了800年;比同时兼作梵文manda译名的“醍醐”早了1000年。
[编辑本段]【关于“醍醐灌顶”】
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例如《大涅磐》卷一四《圣行品》第七之四: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磐》,犹如醍醐。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别,也喜称自己信奉的经典书籍和宗派教名为醍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见《法华玄文》卷一十下;连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11]。
然后,随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一词迅速扩大了流行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其它方面。例如在文人诗作之中也多有体现: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欧阳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烹乳为醍醐,锻金为干将,予期烹锻以变化”;
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为琅玕,五脏为璠玙。乳如芙蓉,顶为醍醐”;等。
同样,“从乳到醍醐”不断升华的过程,也被历代儒家反复使用。例如《唐书》穆宁传注醍醐、四库提要解释明朝杨慎《谭苑醍醐》书名的醍醐两个字,都含有这层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例如《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等。这与梵文manda的本意一致,属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强调的是“本质”或“精髓”。
只是后来在佛教外部漫长曲折的流行过程里,“醍醐”一词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意思。如唐顾况诗《行路难之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诗《嗟落发》:“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唐宪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清董浩《全唐文·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
而最早完整出现成语“醍醐灌顶”的书面资料,可能是《维摩诘经讲经文》里的记载:“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灌顶”,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后被佛教接受引用,作为后辈弟子在修行过程里,不断逐步晋级的仪式。流注的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流注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口诀、咒语以及秘笈、经文等,也就是作为中文音译词“醍醐”的梵语单词manda的本义。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顶仪式后,一般都紧接着“闭关”一段长短不等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然后也可冠以“某某灌顶”的头衔,享有某种待遇。因此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实际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依然没有被理解为单一仅仅意指乳脂,2006年甘肃公开举行的灌顶法会的名称是“时轮灌顶大法会”[12];只是在唐中期,由于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众宣教时,出现了以“变文”即“通俗的说唱”形式的法会后,“醍醐灌顶”才被社会理解为用“发酵乳脂浇头”的仪式。虽然后来在宋真宗时(998-1022),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13]”,但是在社会中、下层里已经形成的观念不可能随即消失,继续以种种方式在世世代代流传,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认知里,“醍醐”回复成了单一含义“发酵乳脂”的代名词了。
公元1899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约两万个卷子,其中多半是手写本,中外史学界公认这些手写本是四世纪末到十世纪末形成的资料[14]。《维摩诘经讲经文》就是在其中被发现的,这为我们框定成语“醍醐灌顶”产生的时间段提供了依据;由于《行路难之三》一诗的作者顾况,生于公元725年死于公元814年,《嗟落发》一诗的作者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死于公元846年;据此估计,《维摩诘经讲经文》成文的时间当在公元800年前后;换言之,成语“醍醐灌顶”的出现,应在唐三藏意译梵语单词manda为“醍醐”之后约150年。
[编辑本段]【小 结】
不难理解李时珍[15]之所以在诗文中崇仰提倡“醍醐”,其实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他并非在提倡饮乳。因为事实上,我们黄种人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摄入一升牛[16],但一次饮用来自一升乳汁制得的发酵乳脂——“醍醐”,不仅确实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他的前辈。但是作为一代名医,虽然经他校勘而得正本清源的医学文献无数,然而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制约他的,除了在他之前的医书经典外,还有是成书在2000年前的《汉书[17]·高帝纪上》里面的观念:“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乳臭者,奶腥味也;意即乳汁为婴儿专用品,成人根本不屑一顾。作为李时珍个人,还是难以摆脱当时社会流行意识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统观李时珍全诗的表达和理解,实际效果是顺应了世人对佛的敬畏,将乳汁的认识转化成了“灵丹妙药”式的神话。客观上使我们的先民,长久地偏离了正确方向:乳汁及其制品,本应作为汉民族一种可资利用的普惠性食物资源。
好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18];因此自中国近代起,乳与乳制品才有幸淡化了“禅”的笼罩,渐渐地向中华民族显现其天然、朴素的真面貌,使我国人民慢慢地在逐步接受。
[编辑本段]【注 释】
[1]不少人认为是“酪”,还误以为是奶酪。参见注3,和注6的正文。
[2]徐时仪,《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见《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4]李建栋,陈希荣,《魏收生年补证》,《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郑小容,《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的本族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6]陈美燕,《〈雷公炮炙论〉写作年代分析》,《淮海医药》,2006年8月第24卷第4期。
[7]王定保,曾为晚唐进士,记初唐之事,向为注家所重。
[8]作者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成年以后,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中年以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掌握了多种农牧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将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http://iask.sina.com.cn/b/5105793.html?from=iask2
[9]王志远,《荟萃文库佛教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丰,《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1]醍醐寺建于公元874年,位于日本京阪郊区。为真言宗“醍醐派”的总院。除了五重塔外,全寺曾因战火被毁。1598年,借丰臣秀吉赏花之际重建寺。内拥有日本京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五重塔、绢本着色五大尊像等众多的国宝。
[12]见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举行“时轮灌顶大法会”》,2006年09月07日。http://news.sohu.com/20060907/n245202168.shtml
[13]在公元七世纪末期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即“变文”。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中间有说有唱。说唱的材料,大部分是佛经中的故事。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stwd/006.htm
[14]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新1版。
[15]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作者,书成于1578年(万历六年)。
[16]曹金英,《学生饮用奶的风险和管理》,《中国乳品工业》No.6,2002。
[17]《汉书》成书于后汉和帝时,前后历时三四十年。班固世代为名家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本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
[18]顾佳升,《关于奶酪的营养性》,《乳业导刊》No.40,2005。
成语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就自己平常的生活来说: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禅讲究的是悟性,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开悟的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我们总是缺乏一种思维认真辨析,所以那些顿悟于我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在生活里,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你的心里。只是当我们用习惯的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我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你的冥思和静悟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我们的思想便得到一种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爱情家庭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示例】: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近义词】:茅塞顿开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醍醐灌顶的意思: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释义:哪能知灌顶有醍醐,使得我整个人都醒悟了。
示例:他的生动发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顿时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反义词: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死不改悔
扩展资料醍醐灌顶近义词:茅塞顿开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意思是:古人认为路不走则被草所掩塞,心不用也会被堵塞。茅塞顿开是说被堵塞的心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受到启发,一下子理解领会了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释义: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如梦初醒

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读 音】tí hú guàn dǐng
成语:醍醐灌顶
成语:醍醐灌顶
【英 文】To feel refreshed suddenly;To be filled with wisdom;To be enlightened
【释 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用 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1]
【反义词】如堕烟海
【押韵词】半梦半醒、天光云影、多快好省、扪参历井、爬山越岭、高人一等、孤身只影、杳无踪影、缩头缩颈、大煞风景、俛首系颈、翻山越岭、一碧万顷、如梦初醒、吾日三省、伸头缩颈、昏迷不醒、平平整整、崇山峻岭、齐齐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领、沤浮泡影、温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顾影、晨参暮省、晏开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复岭
成语出处
编辑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水浒传》第四二回: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2]
3来源探究
编辑
由佛教的醍醐喻发展而来。《涅槃经》卷十四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皆入其中。”以之比喻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
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
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3]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中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4成语辨析
编辑
“醍醐”一词不仅用来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
“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5成语示例
编辑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
◎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6历史典故
编辑
1、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例如《大涅槃》卷一四《圣行品》第七之四:佛出于《十二部经,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别,也喜称自己信奉的经典书籍和宗派教名为醍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见《法华玄文》卷一十下;连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
2、然后随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一词迅速扩大了流行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其它方面。例如在文人诗作之中也多有体现: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欧阳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烹乳为醍醐,锻金为干将,予期烹锻以变化”;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为琅玕,五脏为璠玙。乳如芙蓉,顶为醍醐”等。
3、“从乳到醍醐”不断升华的过程,也被历代儒家反复使用。例如《唐书》穆宁传注醍醐、四库提要解释明朝杨慎《谭苑醍醐》书名的醍醐两个字,都含有这层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例如《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等。这与梵文manda的本意一致,属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强调的是“本质”或“精髓”。
4、只是后来在佛教外部漫长曲折的流行过程里,“醍醐”一词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意思。如唐顾况诗《行路难之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诗《嗟落发》:“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唐宪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清董浩《全唐文·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而最早完整出现成语“醍醐灌顶”的书面资料,可能是《维摩诘经讲经文》里的记载:“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5、“灌顶”,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后被佛教接受引用,作为后辈弟子在修行过程里,不断逐步晋级的仪式。流注的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流注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口诀、咒语以及秘笈、经文等,也就是作为中文音译词“醍醐”的梵语单词manda的本义。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顶仪式后,一般都紧接着“闭关”一段长短不等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然后也可冠以“某某灌顶”的头衔,享有某种待遇。因此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7文化演变
编辑
实际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依然没有被理解为单一仅仅意指乳脂,2006年甘肃公开举行的灌顶法会的名称是“时轮灌顶大法会”;只是在唐中期,由于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众宣教时,出现了以“变文”即“通俗的说唱”形式的法会后,“醍醐灌顶”才被社会理解为用“发酵乳脂浇头”的仪式。虽然后来在宋真宗时(998-1022),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但是在社会中、下层里已经形成的观念不可能随即消失,继续以种种方式在世世代代流传,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认知里,“醍醐”回复成了单一含义“发酵乳脂”的代名词了。
公元1899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约两万个卷子,其中多半是手写本,中外史学界公认这些手写本是四世纪末到十世纪末形成的资料。《维摩诘经讲经文》就是在其中被发现的,这为我们框定成语“醍醐灌顶”产生的时间段提供了依据;由于《行路难之三》一诗的作者顾况,生于公元725年死于公元814年,《嗟落发》一诗的作者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死于公元846年;据此估计,《维摩诘经讲经文》成文的时间当在公元800年前后;换言之,成语“醍醐灌顶”的出现,应在唐三藏意译梵语单词manda为“醍醐”之后约150年。
不难理解李时珍之所以在诗文中崇仰提倡“醍醐”,其实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他并非在提倡饮乳。因为事实上,我们黄种人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摄入一升牛奶,但一次饮用来自一升乳汁制得的发酵乳脂——“醍醐”,不仅确实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他的前辈。但是作为一代名医,虽然经他校勘而得正本清源的医学文献无数,然而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制约他的,除了在他之前的医书经典外,还有是成书在2000年前的《汉书高帝纪上》里面的观念:“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乳臭者,奶腥味也;意即乳汁为婴儿专用品,成人根本不屑一顾。作为李时珍个人,还是难以摆脱当时社会流行意识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统观李时珍全诗的表达和理解,实际效果是顺应了世人对佛的敬畏,将乳汁的认识转化成了“灵丹妙药”式的神话。客观上使我们的先民,长久地偏离了正确方向:乳汁及其制品,本应作为汉民族一种可资利用的普惠性食物资源。
8用于佛教
编辑
佛教用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另外一个说法,叫“顿悟”,相对于“渐悟”。这是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一法门。惠能“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在出现“顿悟”的时候,人突然摆脱了过去纠缠不去的想法,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即“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这个说法,学名叫serendipity,这指的是智者突然间的开悟。这个词来自于波斯文,Serendip是波斯文中“斯里兰卡”的意思。一个波斯故事中说,有人丢失骆驼,斯里兰卡三个人说他们知道,这骆驼跛了一只脚,瞎了一只眼,丢了一棵牙,还背了个孕妇。说得一模一样,以至于这三人差点被当成了偷骆驼的小偷,其实这三个人不过是脑子好使,一直在寻找答案便是,比如骆驼吃草留下的印迹。他们突然产生的“洞见”,是长时间注意力灌注在一件事情上造成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思维长期关注着某一件事,突然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关联,找到了突破,那是何等的喜悦。所以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洗澡,突然一下子悟出了浮力的计算方法,于是光着身子激动地大喊:“尤里卡!尤里卡!(我找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博览会就叫尤里卡。同样的经历,王守仁也有过,他在《阳明年谱》里记载:“因念:‘圣人处此,更有道何?’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和阿基米德一样,半夜想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阳明先生也疯了,乃至于 又是叫又是跳的,“从者皆惊”,心里恐怕都在骂他“神经病”。
当时这些顿悟,就好像爱迪生说的,是那99%的汗水之后的那个1%。你长期关注某事,最后到了一个万事俱备的时风,东风来了。阿基米德要不是要帮皇帝鉴别皇冠的真假,他就是天天去洗桑拿,也不会“尤里卡”。我在想,王阳明的顿悟,一定也是这个结果。和过去的所有士大夫一样,总是希望通过外力(如好的皇上)改变社会,谁知他后来得罪了一太监,被太监脱了衣服打屁股,受此奇耻大辱,他念念不忘,念想着外部世界带给他的是耻辱和自己内心的美好,于是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是你或许会问,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不经过后天教育,这“吾性自足”何从说起?这就不得不提到宗教。据说王阳明有次到一寺庙,以前从未去过,却发现一切似曾相识,就像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里说的那样, 感觉似成相识。后来推开门窗,发现供的那菩萨和他自己一模一样。换言之,假如人有前生,那么我们大脑的硬盘就不是空白的,就一定有一些已经存在的思维模式(mental model)在那里,就如同石头中间的美玉一样,等着我们去剔除杂质将其拿出来。若是这样,出现一个“顿悟”的时分,也就不那么奇怪了。我自己也有过十分奇怪的“似曾相识”的时候,反复出现,就好像卡带的唱片。
9基督解释
编辑
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
而在基督教里,这就更好解释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个“智能创造论”已经认定人是按照神形象造的,那么人除了皮囊之外,也带有神性般的智能。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就好比神州行手机卡,都充值过了,只是有一些过了有效期,已经无法再用就是了。基督教里其实也有“顿悟”这个概念,不过一开始的用法,不是个人的冥想,而是人接触到上帝的那个时刻。比如耶稣诞生的时候,东方三博士来朝,那就是耶稣与“外邦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事件称作epiphany. 天主教里有个主显节,就叫ephiphany, 就是1月6日。这个主显,是三个过程的组合,贤士来朝、耶稣受洗、变水为酒。拉丁文的说法为Illuminatio, Manifestatio, Declaratio ,亦即光照、显示、宣告。那个三博士来朝的时候被称为光照的时分。
所以后来人们开始将epiphany用作别的用途,亦即那个灵光一现,有如超凡脱俗,仿佛看到了神灵的美妙时刻,那个AHA moment, 那个moment of truth. 有时候这样的顿悟也不是美好的,可是是突然开了我们的“天眼”,让我们见到一个以前未曾见到的真实,这或许也是恐怖的,绝望的,就好恐怖片的鬼屋里突然出现一道闪电,将屋子照亮,让我们看到里面的骷髅一样。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灌顶

1、普通人是卷不死别人的。卷到最后,只会把自己卷没了。

2、很多大老板告诉你,自己一天睡4、5小时就够了。不是他精力有多旺盛,意志力有多强,是他丫的有很多零碎时间补觉罢了。

3、你越是委屈求全,那你受到的委屈就会越多。有时候就要强硬一点,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仅是在帮你树立边界,让别人不敢轻易欺负你,同时也是在建立你的自信,尽力远离讨好型人格。

4、不藏着掖着,危害到自己利益果断反击,忍一时风平浪静,凭啥我忍,退一步海阔天空,你咋不退!

5、不管线上线下,凡是涉及到金钱的课程,都要三思。给大家透露2件事:1)一个专业的销售,会猛戳你的痛点,再适度夸张自己的产品,让你产生性价比很高的错觉,这种时候人是最容易冲动的。

2)销售报给你的价格,最少最少还有两次降价机会。一次是用户优惠,一次是你在优惠后还不满意,他们会用找上级商量为由,然后再给你降一些。

6、「短期快感」很爽。

但正如这个词一样,短且虚,过后往往会更容易被焦虑所折磨。最好的方式是,长短交替。比如两天痛痛快快玩一次手机,其他时间阅读或者跑步,找一些见效不快,但更容易产生滚雪球复利的事情。

7女生没你想的那么脆弱,有些男生也没你想的那么刚强。不是打拳,只想说一句:不要带有标签去看待任何一个群体。

8 如果你不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就别怪别人看不起你。因为看不看得起,选择权永远在别人那里。话虽如此,但我们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不然就真废了。

9、别人请不请客,是他的事。主不主动A,是你的礼貌和教养。

10、有个很扎心的事:有钱是优势,有颜也是优势。有钱和有颜的人,在很多场所就是比别人有先机。这一点虽然残忍,但能尽早认识到这点,能让你对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失败释然。

11、要懂得权衡利弊,与其恋恋不舍,不如果断放弃,时间很重要!

12 曝光很重要。不管是恋爱,还是工作,亦或者你有什么本身,适当的曝光,你才有可能得到机会。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很帅,但天天藏在家里刷动漫,曝光为0。那你再帅也不会有对象。那怎么增加曝光?和人聊天刷存在;发照片;出门社交等等,另外,生活处处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各自安好珍重!

不可置否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不可置否的意思 释 义:形容不可否认。
出 处 :辞海
示 例:这个事实不可置否。
区别:不置可否问题二:不置可否是什么意思?不可置否呢?有什么不同? 不置可否 〖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不可置否是说不能否认的既定事实。问题三:不可置否是什么意思 不可置否释义:
形容不可否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例句】:发言人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含糊其词。
【近义词】:不置褒贬、不置一词、模棱两可
【反义词】: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旗帜鲜明问题四:不可置否的区别 不置可否 【释义】: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例句】:发言人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含糊其词。 【近义词】:不置褒贬、不置一词、模棱两可 【反义词】: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旗帜鲜明 【英文】:make no comment 【法文】:ne pas se prononcer ni pour ni contre 【德文】:weder ja noch nein sagen 【俄文】:не отвечáть ни да,ни нет问题五:不可置否的意思是什 词 目:不可置否
发 音:bù kě zhì fǒu
释 义:形容不可否认。
出 处 :辞海
示 例:这个事实不可置否。问题六:一句成语到底是“不可置否”还是“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
【拼音】:bù zhì kě fǒu
【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示例】:吴荪甫~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茅盾《子夜》十
【近义词】:不置褒贬、不置一词、模棱两可
【反义词】: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旗帜鲜明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英文】:make no comment
【法文】:ne pas se prononcer ni pour ni contre
【德文】:weder ja noch nein
sagen
不置可否是 态度模棱两可, 逐句地看完楼主的这个提问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感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尽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你!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立即回复,由于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由于我觉得假如不能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出色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往!这篇帖子构思新奇,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楚,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进胜,平淡中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可能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看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布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看。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看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出色尽伦的帖子!楼主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看,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相比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聪明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山河无数的英武气概!楼主,你说的多好啊!我在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见怪不怪了,但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注水的那帮小忘八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意气消沉,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看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看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话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题目的根本。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明灯,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方向,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比如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比如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进了严厉的思考中,我以为,假如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往,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楼主,在碰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奇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进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假如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尽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躲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即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动得几乎不能转动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尽的感受。由于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由于我觉得假如不能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出色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往!这篇帖子构思新奇,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楚,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进胜,平淡中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可能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看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布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看。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看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出色尽伦的帖子!楼主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看,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相比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聪明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山河无数的英武气概!楼主,你说的多好啊!我在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见怪不怪了,但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注水的那帮小忘八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意气消沉,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看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看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话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题目的根本。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明灯,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方向,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比如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比如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进了严厉的思考中,我以为,假如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往,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楼主,在碰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奇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进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假如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尽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躲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即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动得几乎不能转动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出色尽伦的帖子!楼主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看,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相比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聪明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山河无数的英武气概!楼主,你说的多好啊!我在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见怪不怪了,但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注水的那帮小忘八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意气消沉,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看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看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话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题目的根本。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明灯,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方向,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比如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比如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进了严厉的思考中,我以为,假如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往,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楼主,在碰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奇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进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假如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尽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躲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即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动得几乎不能转动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尽的感受。由于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由于我觉得假如不能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出色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出色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往!这篇帖子构思新奇,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楚,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进胜,平淡中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可能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看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布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看。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看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出色尽伦的帖子!楼主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看,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相比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聪明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山河无数的英武气概!楼主,你说的多好啊!我在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见怪不怪了,但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注水的那帮小忘八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意气消沉,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看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看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话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题目的根本。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明灯,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方向,楼主就比如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比如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比如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
:不置可否 〖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不可置否是说不能否认的既定事实.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
一个好的成语故事,语言规范,简洁明了,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发展他们连贯性语言。实践出真知,那一次我让他们用讲过的“邯郸学步”“守株待免”这两个毫不相关的成语连在一起造句,没有想到他们真得把它们连上了,而且语言流畅,中心明确、自然生动!
二、成语故事能有效得进行思想教育
针对这一现象讲了“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旅獒(áo)》:“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在《左传·闵公二年》里,也记载着卫懿(yì)公玩物丧志的故事。春秋时,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荒废朝政。他让鹤乘坐漂亮的车子,比国家大臣坐的车子还要高级,引起大家不满。一次,北方狄族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卫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人们就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形容醉心于玩赏某些东西或迷恋于一些无利有害的事情,就会丧失和消磨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意志。听完这个故事,我看到有些同学面有愧色,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很少看到他们再 “玩物丧志”了
不可置否
1,不可置否可以理解为不可以说不。
2,不置可否是成语,意思为: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
3,不置可否,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bù zhì kě fǒu,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可置否形容不可以否认某某事物。
4,【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例句】:发言人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含糊其词。【近义词】:不置褒贬、不置一词、模棱两可【反义词】: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旗帜鲜明
【词语】:不可置否
【释义】:形容不可以否认某某事物
【拼音】:bù kě zhì fǒu
示 例
【例句】:这个事实不可置否。
不可置否的意思:形容不可否认。
【拼音】[ bù kě zhì fǒu ]
【例句】 对于母亲的话,我们姐妹二人都不置可否。
【近义词】不置一词、不置褒贬、模棱两可
【反义词】斩钉截铁、旗帜鲜明、泾渭分明
不可置否的反义词
1、斩钉截铁
【拼音】[ zhǎn dīng jié tiě ]
【解释】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含糊。
【近义词】刚毅果决、斩钢截铁、当机立断、直截了当、斩钉切铁
【反义词】模棱两可、拖泥带水、模棱两端、犹豫不决、顾后瞻前
2、旗帜鲜明
【拼音】[ qí zhì xiān míng ]
【解释】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非常鲜明:我们必须~地表态。
【近义词】爱憎分明
【反义词】模棱两可、无可不可、模棱两端、未置可否、文文莫莫、偃旗息鼓
3、泾渭分明
【拼音】[ jīng wèi fēn míng ]
【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的界限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
【近义词】一望而知、大是大非、爱憎分明、浊泾清渭、白璧青蝇、大相径庭
【反义词】泾渭不分、混淆黑白、未置可否、认贼作父、暧昧不明、皂白不分、不置可否、混淆是非、玉石俱焚、良莠不分、不分皂白、浑然一体、迷离扑朔、不问青红皂白、鱼龙混杂

古人喜欢喝酒,古代世界各国都有哪些独特的醒酒法?

舔自己的汗水,听起来有点恶心,就是醉酒后的第二天起来在太阳下跑步,然后舔自己出的汗。吞生鸡蛋,这种方法出自一次世博会,其实就是在生鸡蛋里加上酒和辣椒酱,然后一口吞掉。
有吃腌羊眼、喝树藤汁、舔自己的汗水(这个有点难以下咽)、生吞鸡蛋、还有浇水。
都有腌羊眼、吸树藤汁、舔自己的汗水等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用冰凉的井水浇头顶来达到醒酒的效果。
在蒙古人们通常会腌一些羊的眼球,在宿醉之后的早上吃上两个羊眼球,再加上一杯番茄汁,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吞生鸡蛋,在咯吱窝夹柠檬片,在咯吱窝夹柠檬片等等奇葩的方法。
腌羊眼,在蒙古人们通常会腌一些羊的眼球,在宿醉之后的早上吃上两个羊眼球,再加上一杯番茄汁,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直到现在蒙古地区还在使用这样的方法。
古人醒酒的方式真的特别奇葩而且方法也特别多。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他们的奇葩醒酒方式。
第一种方法看起来还算比较正常。古人把平时吃的橘子的皮剥下来,洗干净,晾干净,晒干净,然后用特殊的工具把橘子皮蹭碾压成粉状。当看到有人喝醉了酒之后,就安排人把粉泡进锅里加水,然后烧火熬成橘子汤。有些地方比较落后,就会把橘子皮切成块状或条状,而不是粉状,不过使用的方法和效果还是一样的。
第二种方法看起来比较另类一些。就是让醉酒的人吞生鸡蛋。大家可想而知生鸡蛋直接吃是什么感受,非常的难吃。但是吃起来不舒服就算了,古人还特别重口地往里面加辣椒和酒。要求醉酒的人一口就把它吃完,真的是一份妥妥的黑暗料理。
第3种方法看起来比较科学,但是需要醉酒的人受一点点皮肉之苦。这种方法就是在醉酒之后的人,送到医馆里去,让里面的大夫给他们扎针。这种扎针就是现代的针灸了,除了扎针,还有就是类似于现代的拔火罐,不过古人的火罐是一般是竹子做的小筒子,而不是现代人常用的塑料和玻璃材质的火罐。
古时候,有些富贵人家会使用瓷器或者是银器制成火罐的器材。拔火罐和针灸,对于喝醉酒的人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他可以给他们排汗和排毒。特别是古人的酒的酒精含量比较重,喝了之后容易上头,比较烧脑子。因此,拔火罐和针灸能使醉酒的人快速醒酒。

醍醐灌顶的励志说说:如果你总和别人比,你会过得很苦

一、你应该要学着做你自己,面对真实的自我,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就什么都不用惧怕。
二、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赢得掌声。
三、后来才知道,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是情商高而不是虚伪。
四、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五、人没有完美,幸福没有一百分,不能拥有那么多,何必要求那么多。
六、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和不累的人相处,和所有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过想象里的一百种生活。
八、把懒惰放一边,把丧气的话收一收,把积极性提一提,把矫情的心放一放,所有想要的,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九、如果你总和别人比,你会过得很苦。如果你不断和现在的自己比,你才会变得更好。
十、我开始努力每天都改变自己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我看得见足矣。
醍醐灌顶造句 1、你和参与了国外援助服务的人交谈时给予和接受的目的顿似醍醐灌顶。
2、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3、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4、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5、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6、在店里快速地翻看过一本同志漫画后,他顿时觉得醍醐灌顶。
7、你是否曾有过醍醐灌顶的经历?
8、好简要的一句话,却如醍醐灌顶一般,我的灵识开始清凉起来,心中一开:对呀!
9、如果向特里问起他和主教练的关系,他会告诉你,约翰逊的醍醐灌顶,与约翰逊对他的控卫工作所给予的指导,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0、于“思想的境界”上拜读到黄钟先生告别民族主义一文,雄谈快论,言议英发,读之如醍醐灌顶,十分佩服,接下来,勾起一些久郁在心中的话头,愿借此方宝地一白,以就教于高明。
11、持续一生的情谊将令你终生受益;为了建造一个坚不可摧的感情基础,你必须依靠这一点。你要做的只是去接受经验,对一生相随的人付出关爱,并将你所学到的应用到生命中的其他关系和方方面面中。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醍醐灌顶,据说如此。
12、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13、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只是简单的创造一个新的框架,有我要的那些特性,而不需要再围着Rails转。
14、对于新上任的这个市场管理者来说,这次约见无异于醍醐灌顶。
15、据说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16、最好的抒情诗,想想济慈和雪莱的诗,就像是一次次的顿悟,让我们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17、外祖父的话让风儿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是一杯茶,个中滋味自在人心!
18、在黑风高的夜晚,我在贵校严谨而不失精美的网页上看到了计算机项目,宛如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誓要进入贵校深造。
19、我感觉醍醐灌顶,觉得生活其实只需要简单的食物、衣服和一个睡觉的地方足矣。
20、譬如,电信和传媒公司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让科劳犹如醍醐灌顶,认识到沃达丰应当成为内容提供商。
醍醐灌顶的 1.人生只售单程票,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频频回首,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做人,要有一份内心的不声不响,有一份急迫中的不紧不慢,还有一份尴尬中的不卑不亢。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
2.无奈的是,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3.与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亲密无间。
4.仰望星空时,我们知道这些星星距离我们成百上千光年,有些甚至已经不存在了。它们的光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到达地球,而在此期间,它们本身已经消失或爆炸瓦解成红矮星了。这些事实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妨想想这些,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微不足道。——马克·哈登
5.每个人都想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属于自己的星星,但极少有人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个位置。
6.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7.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8.去过的地方越多,越知道自己想回什么地方去。见过的人越多,越知道自己真正想待在什么人身边。
9.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10.一个人的不幸,是从羡慕别人开始的。若你总是试图变成想象中的某个人,难题就来了。人之所以累,是因为越来越不会做真正的自己。要知道,上天给你这样的一份生活,自有它的道理。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幸福唯一的捷径。——苏芩
11.感情世界里最没用的四种东西:分手后的悔恨,不爱后的关怀,高高在上的自尊心,低情商的善良。
12.你所以为的巧合,不过是另一个人用心的结果。
13.这世上,没有谁活得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
14.两个女人,只要曾经爱过同一个男人,一辈子也会互相比较。
15.一个人,如果是真实的,在哪里都是真实的。有没有人看着,也都一样。是怎样的人,也就会遇上怎样的人。喜欢就是喜欢,真心的,不敷衍。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笑笑,避开就是。
16.愿多年以后,仍心存善意,各自向前。愿日后相见,不是沉默着无从谈起,而是忽然就泪流满面。
17.所谓暧昧就是,享受着恋爱的感觉,却可以心安理得说自己单身。
18.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
19.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理由的,之前所有的错失与遗憾,都只是为了遇到最终那个对的人。当你受过了青春的伤、尝过了生活的苦,这时候遇见的人,才真的有可能是一辈子。在你最无助时出现的那个人,才是上天派来爱你的天使。
20.愿上帝保佑那个真正爱过你的人,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
21.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迁就你,疼你。你也要知道并不是全世界都在讨厌你,忽视你,不珍惜你。你只顾做最好的自己,爱你的人还会爱你,不爱的那些,就算你变成朵花,他们都照样嫌弃。
22.发脾气前,先想想有没有人惯着你。致那些任性的人。
23.做人越简单越舒服,越真实越快乐。琢磨先生说,喜欢就表白,讨厌就拒绝,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不舒服就表达,有疑问就探寻,想引吭就高歌,想旅行就出发,不懂就去问,错了就承认,不做作亦不矫情……痛苦往往都是自己想的太多,最终发现伤害自己最深的,恰恰是自己意淫出来的胡思乱想。
24.阴天,适合睡觉,醒来,适合想你。
25.这世界是如此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26.相爱的时候需要真诚,争执的时候需要沟通,生气的时候需要冷静,愉快的时候需要分享,指责的时候需要谅解,过日子的时候需要包容,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互相迁就的两颗心。
27.喜欢一个人为什么非要谈恋爱,因为喜欢一个人怎么会只甘心做朋友?
28.我知道有人嫌弃我的体重,有人介意我的容貌,有人害怕我的无理取闹,有人受不了我的脾气,也有人看轻我不把我当回事儿。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一定有那么一个能容忍我的人存在,那个将会是陪伴我一生的人。
29.少又不甘,多又嫌烦,哪有恰到好处的陪伴。
30.所谓成熟就是,喜欢的东西依旧喜欢,但可以不拥有;讨厌的东西依旧讨厌,但可以忍受;害怕的东西依旧害怕,但可以面对;以前觉得难以理喻的事情可以理所当然。
31.你太重要,别人碰一下我都觉得是抢。
32.我们都很好,只是时间不凑巧。
33.悲观也没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34.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35.总有那么一个人,你说不爱了,却在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时,心狠狠的抽痛。
36.只要曾经年少,每个人都会在心底深处为逝去的青春留一点柔软。
37.你在没有我的世界里安然无恙,我在没有你的世界里故作坚强。
38.遇见灵魂伴侣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你认识那些家具,认识墙上的画,架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房子里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
39.要学会维持你的快乐,不断地感恩,不断地将脸朝向有光的地方。
40.除了亲情之外的感情,懒于维护就会渐行渐远。

让人醍醐灌顶的知乎神回复 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 人生还是要少些鸡汤,多认识些本质。下面整理了一些让人醍醐灌顶的知乎神回复,绝对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一起来看看吧!
1.哪一段话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2.30 岁才开始学习编程靠谱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CaunDerre
3.怎么修身养性?
年轻时就释怀与淡泊,是没有希望的。王石
4.你在生活中得到过的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永远不要问你不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过度自我关注是万恶之源 蒋方舟
切莫交浅言深vincent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陈莲诚
5.向喜欢的女生表白被拒绝了,还是喜欢她,怎么办?
也许你弄错了什么是表白,表白应该是最终胜利时的号角,而不应该是发起进攻的冲锋号。 邵鸽
6.省钱的好办法有哪些?
在买任何东西之前牢记九字箴言:你喜欢,你需要,你适合。 pS:适用于很多事,包括感情也一样费妮妮
7.和不熟的女生去吃饭应该怎么聊?
有人觉得交际困难或者比较累,是因为他们总是试图表现出自己所不具备的素质秦春山
8.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星光居士
9.怎样才可以当学霸?
没有学到死,就往死里学。沈佳豪
10.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张亮
11.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是哪里?
我错了 陈浩
12.当初 Android 刚火的时候,为什么 Nokia 不采用,却依旧钟情于塞班?
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栽在十字路口李楠
13.扎克伯格初期是怎么保护 Facebook 的最初创意?为什么 Facebook 上线后没被其他大公司抄走?
保护创意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最好地执行黄继新
14.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好电影好动漫注定看不完,我们对这个事实该持何种态度?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
上面整理的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知乎神回复,有没有让人如醍醐灌顶呢?

你经历的什么事让你感觉醍醐灌顶?

找工作的时候吧!17年来到上海,在大城市漂泊。刚毕业,也没有相关经验,只在酒店实习了几个月,然而自己并不想从事酒店方向。不知道自己想干嘛,不知道自己能干嘛,各处投递,各种职位。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有了个理想的职位”公众号“,因为之前自己私下搞过,虽然薪资不高,但终于在大城市落脚了。自己真正找工作的那会,才发现大学四年学没学好,玩没玩好,真对不起自己四年的青春。其实四六级是有用的,其实电脑技术是需要好好掌握的,其实打字快也是一项本领。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根本无法立足。好歹现在都过来了,一年时间,成长很多,包括心态、技能,未来要努力啊。
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儿子去年上的小学,老二是女儿,去年5月出生。这是双喜临门,还是双重压力?2018年1月1日,我戒烟了。当时和老婆打赌,以后抽一支烟给她一万,我很穷没钱给,所以戒烟了,几个月没打过游戏了,这个游戏不仅坑害下一代,也影响家庭。过年回老家学会给爸妈买东西了,以前就是给钱让父母自己买东西。从学校离开,变得自由了。到底是什么让我突然觉悟,如醍醐灌顶呢?当我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觉得为了孩子可以义无反顾做很多事,甚至牺牲生命。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时常担心自己还没有好好照顾孝敬父母,他们就离开,很怕!我离开父母几千公里,以前条件不好,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现在争取做到半年回一次家,就陪在父母身边,多和他们聊聊天,给他们买点他们舍不得买的东西。
喜欢一个女生,约了她几次都不出来,觉得她是不喜欢我的了。突然遇见了她,会点点头,有时候还会傻傻地叫她的名字,但是不会再主动说什么。大三某次见到她,问她是不是考研,她说不是。但是她每天都很认真地泡图书馆啊,难道男朋友在图书馆?后来大四了,各自有了方向,才发现人家保研了,挺诚恳的,不是考研,是保研。你总要在不断发现事实真相的时候醍醐灌顶,推倒以往,虽然是带着眼泪。
最让我翻然悔悟的是我朋友喝醉了和我说的一句话。我们俩是最最要好的朋友,那天我确定他是真的瞧不起我,他说:虽然你长的矮,但你还胖啊。虽然你长的丑,但你想的美啊。人丑就要多读书,你这样天天和我混的什么劲啊!真是醍醐灌顶的一次啊。从此我在没有找过他,没事就多读读书,现在工作上去了,薪水也涨上去了。感觉着自己必须靠自己,不能在混下去了。
“有限温存,无限心酸”。高中的恋情,无论当时的你如何想着天长地久,后来都是仅存辛酸与不甘.(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啊,当时的你如何都想不到真实的结局会如何,你唯一想到的就是把握眼下,不愿去想多了无聊的东西,后来的后来,你终究会顿悟了,呵,多么痛的感悟啊)。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恍然大悟,像是悟透了人生哲理,有人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觉得自己是个傻子的人,而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回想自己以前小时候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些感觉像个傻子,那是在我的青春期,一个叛逆的时期,结交了很多哥们,我们一起抽烟,打牌,喝酒,无所不为,,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就这样日子浑浑噩噩的过,总觉得自己身边有数不尽的朋友,总觉得自己的交际面很广,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学习,忽略了家长在每次自己上学是给自己说的话,而有一天,我终于认清了现实,我因为有病,出门在外,因为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什么经验,自己身上的财物被骗得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我就想着,我看看谁才是自己最可靠的的人,自己那帮兄弟到底可不可靠,于是我打开了手机,拨通了自己认为玩的最好的朋友,然而结果是让人伤心的,我也就不多说了,最后,还是父母大老远的赶过来把我接走了,却并没有责备我一句,从那以后,我开始远离了我的那帮狐朋狗友,开始了自己的学习道路,因为我认清了现实,认清了谁才是自己最可靠的人,也教会了我如何交一个值得我们掏心掏肺的朋友,我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