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谁知道关于孔子的古文 最好简单一点
-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何处
-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是什么?
-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 5、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注释
-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 8、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什么意思
-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 10、古文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谁知道关于孔子的古文 最好简单一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第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何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下: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这几句话都是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事实上,《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事实上,“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这句话的翻译,这几句话就是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之中,希望可以帮到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翻译是: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么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无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明聪明而又喜好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明聪明而又喜好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把所学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玄武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学习,就算是在追改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害怕自己忘记我曾经剪贴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意义
出自孔子的《论语》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聪敏而又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的学习不知道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我并非生下来就知道所有知识,而是喜好古代文学,靠勤奋追求知识的人罢了。
5.学之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就好像一直在追赶什么东西一样,害怕赶不上,又害怕失去它。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问题,没有好处,不如去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子说:“天性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是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最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的还唯恐丢失了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的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
聪明灵巧而好学,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先秦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六则·节选》。
整个原文包含上下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原文的现代文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聪敏灵巧而好学,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把学到的东西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从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
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注释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注释如下:
1、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注释:
敏而好学:聪明而又好学。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它。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
诲人不倦:教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
学习古文的注意事项:
1、注重积累和基础
学习古文需要注重积累和基础。古文中的字、词、句、语法等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掌握。
同时,古文的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在学习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和基础,不断学习和掌握古文的基础知识和规律。
2、注重理解和应用
学习古文需要注重理解和应用。古文中的字、词、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和掌握。同时,古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不仅需要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意义,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注重方法和技巧
学习古文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古文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阅读技巧、翻译技巧等。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古文水平和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字典、词典等,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死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什么意思
原句: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文: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择取好的东西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择取好的东西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该句语出《李生论善学者》,全文原文如下: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白话文释义: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说的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能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自己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择取好的东西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我一句话还没有说完,而你就改变脸色、怒气冲冲地跑了。
几乎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这难道是学习别人长处的人应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桌子的右侧,当做座右铭,用作告诫。”
扩展资料
《李生论善学者》收录在《第八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中,这是一篇讨论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文言文,阐述了“学习重在善于思考,要不耻下问”的道理。
文章告诉我们怎样才是“善学者”:首先要“学贵善思”,学到知识不去思考,最终会没有所成;其次要“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不把想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并选择好的人跟随,学习的最大忌讳莫过于自我满足,不思进取。
文章引用了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讲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习贵在善于思考,而最忌讳的,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现在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同时也引用了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告诉我们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敏而好学:聪敏勤勉而好学。
这是《论语?公冶长第五》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聪明又好学。
敏(聪明。敏捷理解问题快。)而(而又。[并列连词])好hào([动]爱好)学(学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出自于出自《论语·公冶长》,多用来形容谦虚好学。
《论语》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孔文子能做到)聪明而又好学,身居高位又不耻于向身份年龄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才获得了“文”的谥号。
历史背景
“孔文子”,卫卿,事卫灵公和卫出公,姞姓,孔氏,名圉,文子是他的谥号。他死于哪一年,从《左传》记载看,当在前484—前480年之间,即孔子自卫返鲁后。孔子在卫国和他有接触,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含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子贡对孔文子被谥号为“文”感到不理解,孔子给予的解答。“下问”的“下”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不耻下问”一句已经成为成语,这也就是“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掩盖自己,不怕因丢面子丢身份而不问,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采,实乃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像这种回答,至今仍然有用。
聪明的人往往学习不是很踏实,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向别人请教,而孔文子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值得肯定。所以孔子认为他被谥号为“文”也能说得过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人们常用到的成语,特别是“不耻下问”经常被用来描述好学的态度。不耻下问说来简单,但做到却并不容易。生活中很多人都为了那个叫做“面子”的东西不懂装懂,生怕被人视为没文化,更不要说主动承认自己不懂不会,而去向别人求教了。所以“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我们今天依然值得倡导。
故事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古文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成语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论语》: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