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谏饰非,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7 02:12:38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拒谏饰非具体是什么意思

1、拒谏饰非,汉语成语,拼音是jù jiàn shì fēi,形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2、出处。出自战国·赵·荀况《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3、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拒谏饰非读音:jù jiàn shì fēi
词语释义:
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注释:
错误:
①不正确;与实际不合:错误的看法。
②指不正确的观点、行为等:犯错误|错误非常严重。
直言:
1.正直﹑耿直的话。
2.直率地说;说实话。
3.直言敢谏。汉晋察举科目名。
拒绝:
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拒绝诱惑ㄧ拒绝贿赂 ㄧ无理要求遭到拒绝。
掩饰:
饰:修饰。遮盖修饰使人看不出真相:掩饰错误|刘备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规劝:
郑重地劝告,使改正错误:多次规劝,他仍无悔改之意。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ㄐㄩˋ ㄐㄧㄢˋ ㄕˋ ㄈㄟ 汉语拼音 jù jiàn shì fēi 出处 《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释义 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相似词 刚愎自用,师心自用,自矜自是,自以为是,谓己为贤,顽固不化,泥古不化,一意孤行,执迷不悟,愚而自用,深闭固拒,固执己见,硁硁自守,独行其是,擅行不顾,刚愎自任,刚褊自用,遂非狠愎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解释:拒绝劝告,掩饰错误。出处:《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例句: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拒谏饰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拒绝别人的劝告,掩饰自己的错误。
一、释义解释
“拒谏”意味着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劝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而“饰非”则是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过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形成了“拒谏饰非”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不愿意面对问题、不接受他人劝告的态度。
二、典故
1、商纣王拒谏饰非,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他拒绝听取忠臣的劝告,继续沉溺于享乐和奢侈,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2、唐太宗善于纳谏,他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自己的错误也能坦诚面对,因此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拒谏饰非的相关例句
1、他总是拒谏饰非,不听别人的建议,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2、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而不是拒谏饰非,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3、如果你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地承认,而不是拒谏饰非,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尴尬。
4、他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拒谏饰非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5、作为一个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而不是拒谏饰非,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6、他的领导风格是拒谏饰非,不愿意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团队效率低下。
7、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要学会虚心纳谏,而不是拒谏饰非。
8、他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只会拒谏饰非。
9、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而不是拒谏饰非,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10、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而不是拒谏饰非。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拒谏饰非的释义: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基本解释:拒绝劝告,掩饰错误。《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谏:规劝。饰:遮掩。详细解释:【解释】: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出自】:《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成相,中国先秦民间说唱艺术。“相”是一种击节乐器,其形制有两说,一说为舂牍,另一说为搏拊,以手拊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成相杂辞》十一卷,已佚。只有《荀子·成相篇》保留了片断。成相的曲调,由六句组成一章,句式为三、三、七、四、四、三,中间的四、五两句不押韵,余则有韵。
从《成相篇》来看,当为三三七四七。当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为兼有叙事与抒情的最早的说唱文学作品。清人卢文弨说荀子的《成相》“即后世弹词之祖”,说明《成相》确为弹词之类说唱艺术的源头。
拒谏饰非例句:
1、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
2、而反观中国古代的许多昏暴之君,之所以败国亡家,也往往与朝纲独断、拒谏饰非有一定关系。
3、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
4、拒谏饰非结果是小缺点成为大错误,甚至会断送了企业。
5、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开怀抱,纳诤谏”。
6、敝人不是没有开导他,可此人拒谏饰非,让人无法从中周旋,那么就只能认真查询,来个骑驴觅驴。
7、人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袁绍那两只耳朵,喜谗听佞,有不如无,他的战略决策一误再误,和他拒谏饰非、不纳忠言有直接关系。
8、像他这样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是非常危险的。

拒谏饰非造句用拒谏饰非造句

拒谏饰非造句
“拒谏饰非”的解释
拒谏饰非[jù jiàn shì fēi] 谏:劝告;饰:遮掩;遮盖;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荀况《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用“拒谏饰非”造句 第1组
1、像他这样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是非常危险的。
2、为什么?因为曹操握发吐哺、兼听广纳,袁绍却拒谏饰非、不纳忠言。
3、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开怀抱,纳诤谏”。
4、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
5、拒谏饰非结果是小缺点成为大错误,甚至会断送了企业。
6、敝人不是没有开导他,可此人拒谏饰非,让人无法从中周旋,那么就只能认真查询,来个骑驴觅驴。
7、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
8、人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袁绍那两只耳朵,喜谗听佞,有不如无,他的战略决策一误再误,和他拒谏饰非、不纳忠言有直接关系。
9、而反观中国古代的许多昏暴之君,之所以败国亡家,也往往与朝纲独断、拒谏饰非有一定关系。

拒谏饰非造句

拒谏饰非造句如下:
1、他拒谏饰非,执迷不悟,最终导致了失败。
2、领导者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是拒谏饰非。
3、拒谏饰非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他总是在拒谏饰非的状态下工作,没有考虑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5、这个政府官员一直拒谏饰非,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错误决策。
6、在团队中,拒谏饰非会阻碍创新和进步的发展。
7、拒谏饰非只会使得真相被掩盖,最终损害自己的形象。
8、他因为拒谏饰非而失去了很多机会,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9、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接纳批评和建议的能力,而不是拒谏饰非。
10、拒谏饰非是一种缺乏责任心和智慧的表现。
11、只有面对问题并勇于接受批评,才能避免拒谏饰非的错误行为。
12、这位领导屡次拒谏饰非,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13、拒谏饰非是一种自大和固执的表现,会让人失去理智思考。
14、他的拒谏饰非让他在同事中失去了信任和支持。
15、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应该拒谏饰非,要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参与和发言权。
16、拒谏饰非只会让问题逐渐积累并变得更加棘手。
17、这个项目的失败可以追溯到他拒谏饰非的态度。
18、拒谏饰非是一种对于真实情况的逃避,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19、领导者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而不是拒谏饰非。
20、在决策过程中,拒谏饰非会导致重大错误的发生,必须引起警惕。
21、这位领导总是拒谏饰非,不愿听取下属的建议和意见。
22、他对于批评总是拒谏饰非,从不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
23、公司的管理层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拒谏饰非,导致一再失误。
24、在团队中,拒谏饰非会破坏良好的合作氛围,阻碍问题的解决。
25、拒谏饰非的态度使得他与同事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拒谏饰非是何意·出自于哪?

“拒谏饰非”指拒绝别人的劝告,掩饰自己的错误。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成相》是荀况晚年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借用一些历史故事,塑造了他理想中的圣王和贤相的形象。文中写到:君主喜欢忌妒和处处都想胜过臣下,这样大臣们就没法进行规劝了,必然要遇到灾祸。君主评论臣下的过错,要看他所做的事是否违背了尊崇君主,安定国家和推崇贤人。君主拒绝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臣下阿谀奉承、附和君主的意思,国家就必然遭到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