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
- 2、火烧圆明园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中国历史上的巨大破坏)
- 3、火烧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吗
- 4、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 5、火烧圆明园历史资料
- 6、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经过是怎样的?
- 7、《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
- 8、火烧圆明园什么时候 火烧圆明园事件简述
- 9、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资料。
- 10、火烧圆明园是什么事件??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
1、占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
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在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
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2、掠夺
士兵们在园内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3、焚毁
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
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扩展资料:
火烧圆明园的时代背景:
1、修约要求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 *** 给其新的侵略权益。
1854年,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
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 *** 的拒绝。
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再一次提出,仍被拒绝。
2、无理借口
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与英国互不相干。
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
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
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
4、咸丰皇帝虐待英法使节
僧格林沁让巴夏礼跪着,摁着他的头往地上磕,让他同意撤兵,巴夏礼说自己是个谈判代表,做不了主,僧格林沁就继续让巴夏礼的头一次次地磕到了地上。
最后把参加谈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这些人里,巴夏礼和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人的关押地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被劫掠,英法联军固是罪魁祸首,但“奸民”罪责难逃。
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抢以后,北京的暴民们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
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是搬不动扔下的。
此后的时间里,圆明园里,无有宁日。
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着板车奔海淀。
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
运气好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采的瓷器、玉器。
因此,外界看来,是中国人先抢烧的圆明园。
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
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明园财物。
等到英国公使额尔金为报复清 *** 杀害人质而决定火烧圆明园时,悲剧早就预定了。
火烧圆明园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中国历史上的巨大破坏)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破坏事件,发生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化和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火烧圆明园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背景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它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达350多公顷。圆明园建于18世纪初,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原因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了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占领了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已经成为清朝皇家财富和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为了英法联军的主要目标。
操作步骤
1.入侵: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并进入了圆明园。他们洗劫了园中的宝物、艺术品和文物,并对园内的建筑进行了破坏。
2.破坏: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下令放火烧毁圆明园。他们点燃了园内的建筑和植被,火势迅速蔓延,整个园区被吞噬在熊熊烈焰中。
3.毁灭:火势几乎将整个圆明园烧成了废墟,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被焚毁,园内的建筑也几乎全部倒塌。这场火灾被视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巨大破坏,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灾难”。
结尾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10月18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破坏事件。这场火灾不仅对圆明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明园的烧毁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伤痛,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深深记忆。如今,圆明园的遗址已成为了一个纪念馆,用来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永远传承下去。
火烧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吗
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被烧毁的。英法联军中的英军放火烧了圆明园,但是后来的八国联军彻底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而被迫停止。八国联军之后,圆明园又遭受到军阀破坏和匪盗打击,终成一片废墟。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了毁灭侵略的罪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八国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
首先圆明园是英法联军1956年烧的,八国联军是1900年入侵中国后 只是打劫了园内残存建筑。
英法联军火烧的原因: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詹姆斯·布鲁斯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
另外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 义和团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2 各国多同情变法维新派,协助康、梁等人逃离清国龚事后,太后欲废帝改立,又遭各国强烈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加之甲午战败后,列强纷在清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绪。
3 由于义和团进攻各国大使馆 租界,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虎伏击杀死,酿成开战的导火线。此后清廷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为什么会发生火烧圆明园?
话说英法联军虽是侵略军,但毕竟以文明国家自许,这火烧圆明园的事或许原本可以避免。毕竟,战争打赢了,拿到割地赔款获得通商权益以及洋使驻京等等这些东西才是那次战争的目的。至于火烧圆明园,千真万确只是对大清朝羞辱性的报复措施。所谓掠夺珍宝,那绝不是主要目的。
但圆明园毕竟还是烧了。直接原因,是清 *** 用中世纪的野蛮方式对待英法联军的谈判代表。即所谓的“巴夏礼事件”。
就在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清 *** 曾经与英法联军进行过一次“谈判”。谈判中,巴厦礼领导的谈判团因拒绝行跪礼而被清 *** 扣押,这是就巴夏礼事件。有不少学者认为,巴夏礼事件就是诱发火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 *** 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 *** 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 *** 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 *** 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给中国皇帝极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把辉煌的皇家园林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私有财产,成为联军报复和发泄私愤的对象。
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一方面,人们认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是“磕头外交”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 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
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郸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 *** 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而不是火烧紫
烧紫禁城是一种背信行为,因为安定门的打开将会是投降的表现,对于投降的人,联军是要讲道义的,烧掉北京城内的紫禁城显然与这种精神相违背,所以 额尔金得知清 *** 的暴行以后,决意报复.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额尔金认为紫禁城是中国 *** 所在地(当时英法正与清 *** 方谈判《北京条约》);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一吧陆0年一0月)一吧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 *** 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圆明园为什么两次被烧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 *** 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 *** 、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火烧圆明园历史资料
1、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2、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3、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4、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5、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经过是怎样的?
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报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并派遣戈登执行火烧圆明园命令,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 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 清漪园、 静明园、 静宜园、 畅春园及 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 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扩展资料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
分类: 教育/科学
问题描述:
《火烧圆明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急用
解析: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火烧圆明园什么时候 火烧圆明园事件简述
1、火烧圆明园发生时间: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
2、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3、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资料。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英法联军对北京城的疯狂进攻,引起了清清政府的强烈不满,谈判不成后 ,于是清政府逮捕了英国公使代表和之前俘虏的英法士兵共计三十余人,激起了英法联军的愤怒,为了报复清政府,因此才对圆明园下了手。
火烧圆明园的经过: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
火烧圆明园的结果: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扩展资料: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起因:侵占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经过
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结果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逃出大沽口。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 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报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并派遣戈登执行火烧圆明园命令,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起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侵犯了英国人的利益 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要中国签条约 清政府不同意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火烧圆明园 然后圆明园就被烧了
一、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在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在通州谈判时,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
二、占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在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三、掠夺
士兵们在园内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四、焚毁
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扩展资料:
在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与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在圆明园还熊熊燃烧的时候,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霸占了中国的九龙半岛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是什么事件??
火烧圆明园
(英文:burning
old
summer
palace,法文:burning
vieux
palais
d'été),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曾发生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再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