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原文及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6 18:27:34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大道之行也》赏析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具体如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翻译:大道的行走,使天下成为公共的领土。
一、大道之行的来源
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中庸》。《礼记》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儒家经典之一。
2、旨在告诫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进入天命而不违背道义。《礼记·中庸》是《礼记》总集中的一篇,作者是子思。
二、大道之行的含义
1、“大道之行”意味着遵循正直和公正的原则,为人类的福祉服务。这个思想源于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之一。
2、它建议人们必须尊重道德原则、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变革,并通过自我修养和追求真理来提高自己。
3、这个思想还包括对社会公正、愿望和最高利益的普遍权利的保障。“天下为公”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适当的贡献和机会。
4、无论他们的出身、地位、性别或其他社会背景如何。这个思想也承认当代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互相尊重,提倡团结合作、手足情谊等等。
三、大道之行的现实意义
1、大道之行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和长久的影响力。现在,这种伦理观已经被引入到各种领域和层面,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核心之一。
2、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其他伦理学和道德学发生了交流和对话,使得它不断更新和演变。
3、同时,在当今世界,这个思想在多元文化状况中得到了广泛讨论,在气候危机和经济利益之间求得平衡、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建设性作用。
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了正直、公正与道义的本质,提倡人们积极地为社会服务,关注整个世界的发展动向。
5、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并推动人类早日达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大道之行也大道指的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词出自《礼记·大序》。其中,“大道”指的是敬天、爱人的理念,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准则。意思是,若所有人都能遵循这样的准则,就能实现天下共享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天下”,不是指国家疆域,而是指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人和物。
“大道之行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德准则和伦理哲学的指导,像天下人一样公正守平,就能实现全社会的繁荣和共同福祉”。这句话也呼应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公平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一种价值理念,是我们追求和平、公正和尊重的愿景。
“天下为公”是“天下”和“公”的双重深意。从“天下”来看,强调了人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不仅仅包括了中国人,也包括了其他国家的人民、甚至全人类。从“公”来看,强调了公正、公平、公开、公约、公共等意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体现了发展的共同性和可持续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理想。它提出了一种充满人文色彩、具有纲领性的价值观,鼓励广大的人民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关心人类的幸福,注重人类的和谐与文化守恒。通过这样的理念,人类社会才会更加进步和繁荣,也才更能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发展与动态平衡。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全球化理念,即全人类面对全球共同问题的共性需求,需要联合起来,共同解决。这种理念体现了全球和平、合作、共赢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未来共同发展的方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广泛适用的词语,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可以适用于全人类。它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深厚的哲学内涵,它使我们认识到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与意义。
大道之行的意义
1、强调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追求,不受种族、地域、文化、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有通过认识人类共同的价值,才能够实现更加广泛的人类团结。
2、倡导公正、平等和自由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义除了道德上的宏伟理想外,还必须要有一种实践理念,即推行公正、平等,做到经济上、社会上与精神上的自由,实现人类尊严的基本价值。
3、强调社会和平、共同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平和共处,也是一种重视平等和合作精神的时代强音。人类团结与合作,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发展进步。
4、鼓舞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寓意着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它鼓舞人们不断追求和平、尊严、自由、平等等高尚价值,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灵性和文化层面上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的翻译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的意思是:
太平盛世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的出处
出自《礼记·礼运》
原文摘录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白话译文
从前,孔子曾作为来宾参与蜡祭,祭毕,孔子出来到宫门外的高台上散步,不禁感慨而叹。孔子的感叹,当是感叹鲁君的失礼。言堰在一旁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君主在位的时代,我没有赶得上,而内心深怀向往。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领导,彼此之间讲究信誉,相处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

大道之行指什么意思

大道之行,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描述孔子参加鲁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后的一番感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大道。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是孔子写的一篇关于理想社会模样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独:单独
  16、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养:供养
  18、是:这
  19、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大道之行原文及翻译

  这首诗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4. 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修:培养。
  7. 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 终:终老,终其天年。
  11. 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是。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重点注释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大道之行的翻译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解析:

礼记选译: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是谓大同。
..............
【译文】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

大道之行也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简介
战国至秦汉间讲礼文章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一起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为博士。
《礼记》多数篇章可能都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汉书·艺文志》)。孔子死后,门徒“七十子”散居各诸侯国,他们的学生又各传其师说,所传的讲礼的文章流传至汉已有一百数十篇,相当繁复,戴德选其85篇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又选49篇为《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选入文章在长期授受的过程中,不免有所增益,所以其中夹杂着秦汉时的言论。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象、意味隽永,都是较优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曾子寝疾”等章,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孔子过泰山侧”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惊心。“齐大饥”章只80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为所屈,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接近于小说。“孔子蚤作”、“晋献文子成室”等章,还嵌以诗歌、偶语、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着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这一点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见七十子的后学,对于师说也作了文学性的加工。
《礼记》至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经”中,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注本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今存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清朱彬有《礼记训纂》,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施行。 
4. 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7. 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 终:终老,终其天年。。
11. 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⒃外户而不闭⒅,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出处:《大道之行也》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
作品主旨
《礼运》实际上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康有为为《礼运》作注,在注解中发挥了他有关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国同乡睢阳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
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道之行也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施行。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理想实现的时候。选自《礼记·礼运》,节选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最高的理想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大家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
还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有所长处)。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