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歇后语大赛》
周末的客厅飘着红枣茶的香气,爷爷的藤椅吱呀作响,我正趴在茶几上啃苹果,爸爸突然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扔:"光玩手机多没劲,今天咱们来场歇后语大赛怎么样?输了的人晚上洗碗。" 妈妈擦着湿漉漉的手从厨房探出头:"算我一个,正好考考你们爷俩的存货。"
比赛在爷爷的 "裁判槌"—— 那把磨得发亮的戒尺轻敲桌面中拉开帷幕。爸爸抢先出题,眼睛笑得眯成两道缝:"第一个,外甥打灯笼 ——" 话还没说完,我就蹦起来拍他肩膀:"照旧(舅)!这题也太简单了,爸爸你是不是故意让我?" 妈妈却在旁边摇头:"别得意,接我的题 —— 下雨天浇地,打一歇后语。" 我挠着头发转圈圈,盯着阳台上滴答的雨珠发呆。爷爷突然咳嗽一声:"多此一举(雨)。" 姜还是老的辣,我吐着舌头给爷爷竖大拇指。
第二轮是抢答环节,爸爸举着鸡毛掸子当 "抢答器",谁先抢到谁答题。妈妈刚说出 "孔夫子搬家",我和爸爸同时扑向鸡毛掸子,结果他手长一截,得意地晃着掸子:"净是输(书)!" 我不服气地哼了一声,轮到我出题时故意选了个难的:"隔着门缝吹喇叭 ——" 爸爸挠着头说 "闻不到响",妈妈笑着戳他胳膊:"是名(鸣)声在外,你呀,就知道吹牛。" 爷爷在旁边笑得直拍膝盖,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
最热闹的是自由对答环节,爷爷慢悠悠地捋着胡子:"我来个应景的,咱们家的电视 ——" 爸爸接话:"天天开着没人看?" 爷爷摇头:"是摆设(白设)。" 惹得妈妈笑出眼泪:"爸你这是变相批评我们玩手机呢。" 轮到我反击,指着正在啃苹果的妈妈:"妈妈吃苹果 ——" 爸爸立刻接:"专挑甜的(舔的)。" 我笑得滚到沙发上,妈妈追着要打他,爷爷的戒尺又敲起来:"注意规则,不许人身攻击!"
夕阳把窗台上的多肉植物影子拉得老长,比赛在爷爷的 "压轴题" 中结束:"咱们这一大家子 ——" 我看看爸爸挠头的样子,看看妈妈偷笑的表情,突然想起上次全家包饺子时面粉满天飞的场景:"是团团圆圆!" 爷爷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把戒尺往桌上一拍:"算你赢一次,不过歇后语讲究的是谐音,正确答案该是 ' 铁板一块 '。"
最后爸爸举着洗碗布哀嚎着走进厨房,我趴在爷爷膝头听他讲 "歇后语是老祖宗的智慧,每个字都藏着故事"。窗外的晚风送来玉兰花香,电视里的新闻还在播着,但此刻茶几上散落的瓜子壳、妈妈手机里没拍完的比赛视频、爷爷藤椅上晃动的拖鞋,都比任何节目更温暖。原来那些藏在俏皮话里的,不只是文字游戏,还有全家人凑在一起时,比歇后语更妙的默契与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