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所有的习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01:28:21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2、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
扩展资料:
中秋节地位: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初唐时期,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节活动,而宋朝时期是我国中秋节活动比较盛行的时期,而在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地位已经与春节的地位没有什么区别了,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也会过中秋节,在华人华侨的主要聚集区,中秋节的气息会更加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有哪些重要习俗

吃月饼,亲人团聚,赏月。拜月,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三个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aqui te amo。
中秋节的习俗有:走月、祭月、赏月、乞月照月、观潮、吃月饼、烧斗香、燃灯、猜谜、玩兔爷、玩花灯、舞火龙、听香、偷月亮菜、燃宝塔灯、抛帕招亲、窃瓜祈子、饮桂花酒、偷菜求郎、吃田螺、赏桂花、吃柚子、吃菱角等。下面我就挑选5个中秋的习俗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1、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2、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3、竖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4、吃柚子
中秋吃柚子,这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传统文化中热衷在字音字义上取相同/相似的寓意,柚子与游子谐音,中秋团圆佳节,吃柚子代表着游子回家团圆的好寓意;柚与有谐音,俗语有道:“过节吃柚子、来年越吃越有”,因此柚子也被赋予了财源广进的吉祥寓意。因此柚子就脱颖而出,成为中秋的热门水果了。
5、吃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而且菱角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疾病,儿童食用菱角,还能防治皮肤病,能辅助治疗小儿头疮、头面黄水疮等。在《本草纲目》当中记载,菱角具有安中补五脏的功效,同时还记载其具有补脾胃、健力益气的作用。中秋节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过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了,你们家乡在中秋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9月12日,北京民俗博物馆以“月圆京城,情系中华”为主题举办中秋节系列文化活动,包括祭拜月神、兔儿爷“出山”、猜灯谜、做月饼、中秋主题馆藏精品展等,让市民在节日中走进博物馆,体验经典民俗,感悟团圆和谐、爱国思乡的文化理念。
月圆中秋,花开华夏。千百年来,文化深厚、民俗丰富的中秋节深深寄托着国人对团圆的眷恋、对家国的情怀。中秋节前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节庆生活。
河北明月千里诵团圆诗情,自在正定歌盛世华章。9月12日晚,“大月饼百人做千人尝”、赏月晚会、赏月主题宴会……在河北古城正定,剧目演出、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等十余项活动火热开展;河北省园博园将于9月13日至15日举办“自在正定,文化中国”游园会;河北邯郸方特国色春秋主题乐园将推出“国色中秋夜”活动和大型演艺节目《祭月大典》。
山东9月7日至15日,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在武定府署景区举办“非遗走进千年古城”活动,组织本地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剪纸、惠民泥塑、手扎灯笼等,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在滨海小城威海市,中秋节当晚将举办《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威海市中秋民族音乐会》《威海市中秋管弦乐音乐会》,威海市群众艺术馆用民族器乐和美妙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在青岛,百余项文化活动从中秋一直延续到国庆假期,全面开启青岛时尚文艺新生活,包括青岛市图书馆的《月色生韵——八骏国乐中秋赏听音乐会》、青岛市文化馆在市内各文化旅游地标上演的各类文艺秀、青岛市博物馆的赏月听琴活动等。
山西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忻州神池县是黄土高原上有名的“月饼之乡”——神池月饼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过去,神池月饼生产一直以家庭小作坊形式进行,规模小、卫生差、品牌意识弱、行业标准低。近年来,为着力打造神池月饼特色名片,推动全县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神池县举办了神池月饼美食文化节、美食文化论坛等活动,打造神池月饼互联网宣传推介销售平台,扩大知名度。目前,全县有600余家神池月饼生产企业,相关从业者1万余人,去年全县月饼销售数量达1亿多个,销售收入2亿余元,“小月饼”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富裕了当地民众。
江西赏月猜谜、民俗展演、半价游景区……江西各地精心筹备了300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旅活动,欢庆中秋佳节。在南昌,《月是故乡明 情系英雄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秋慰问晚会火热上演;在景德镇,“博物馆之夜中秋集雅”活动为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夜晚增添节日色彩;在吉安、赣州、上饶等地,“烧塔”“拜月”等传统民俗成为当地过中秋的固定活动……此外,自己动手做月饼、诗歌朗诵、赏灯猜谜等趣味十足的亲子活动,让江西省内各级博物馆、文化馆成为中秋打卡目的地;全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向学生免费开放;羊狮幕景区半价游、麻姑山景区免费游等优惠活动和宜春月亮旅游文化节、萍乡武功山帐篷节、婺源篁岭晒秋(美食)节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欢度中秋。
四川今年中秋节,四川21个市(州)和83个县(市、区)同步开展“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通过1个主题、1个主会场、100余个分会场联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50余场次,以赏灯赏月、拜月祈福、文艺表演、诗词吟诵、猜灯谜等为主要内容,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弘扬团结、团圆、爱国、爱家等传统美德,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热烈的中秋佳节氛围。
中秋节当晚,“万人赏月诵中秋”主会场设在崇州市,绵阳江油、宜宾长宁、广安岳池、凉山西昌、甘孜泸定、阿坝汶川6个分会场同步开展活动,分别体现“李白故里吟古诗”“天府旅游名县灾后仍然美丽”“农民新村过中秋”“藏羌彝汉民族团结”“脱贫新景象”等主题。
福建中秋期间,福州三坊七巷、鼓岭等风貌历史街区、晋江五店市和安平桥等文化景点推出了别开生面的文旅活动。9月12日,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带来的《我们的节日·中秋》闽剧折子戏专场在福州三坊七巷二梅书屋内上演,“坊巷·朗秋”——2019年三坊七巷品牌旅游月同时登场。在晋江,有传统街区五店市的闽南中秋特色习俗——全民博饼赛、晋江市(安海)第四届中秋文化节开幕式暨“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文艺演出、海峡第一村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的第六届闽台(晋江金井·围头)乡村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
紧扣赏月与团圆两大主题,福州在中秋期间推出登高赏月、古厝赏月、露营赏月等12条赏月主题旅游线路、20余场文旅节庆活动以及系列景区惠民措施。
陕西中秋当天,“古风汇中秋 诗礼颂中华”——2019中秋诗词诵读华服大秀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举办,来自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身着华服,与知名朗诵家一起诵读历代名家诗篇,以诗词寄明月。
为了紧跟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念好“网络经”,位于陕西汉中的诸葛古镇在中秋佳节举办以“天下武侯·吐槽大会”为主题的“网红”发声活动。届时,来自四川、湖北、河南及汉中本地的“网红”达人,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带领广大网友一起品汉中美食、游诸葛古镇,并在“吐槽大会”上对各地诸葛文化进行“吐槽”,创意性地体现汉中武侯祠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诸葛古镇知名度、带动汉中全域旅游发展。
安徽中秋节期间,文化活动遍及江淮大地、惠民乐民。9月11日至20日,安徽地方戏曲展演在黄梅戏之乡安庆市举办,上演徽剧、庐剧、泗州戏、淮北梆子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24种地方戏曲,全部实行惠民票价甚至免费;11日,铜陵市举办“奋斗新时代 放歌新铜陵”群众歌咏活动,24支队伍2000多人参加演唱比赛;此外,还有芜湖市的“方特中秋节·花好月圆夜”中秋主题活动,黄山市的“到宏村·看阿菊”大型实景文化演出,池州市的大型舞台剧《千年傩》等文化活动。(统稿:程丽仙,参与采写:柯中华、王雪娟、黄国勇、秦毅、郜磊、杨渊、郭志清、苏锐、华伟、李秋云)
过去的种种习俗,我们也不了解,那就不去说了。
现在中秋节都放假了。平时工作忙,放假了有空可以去走走亲戚,出出门。
吃月饼肯定少不了,这个是传统的节日饮食文化。
赏月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电视台都有中秋节文艺晚会。
今年央视中秋文艺晚会的主会场在江苏淮安,周总理的故乡。
民俗二三事
[中秋节由来]中秋节怎么过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来历及传统习俗冷知识介绍
中秋节的习俗 来历
1、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文人士大夫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3、燃灯
中秋之夜,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广东张灯最热闹,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出各种形状,上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4、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偶尔还要讲下当年嫦娥奔月的故事,讲讲月亮里的吴刚、兔子和桂花树,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有如下:
1、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3、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
4、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5、吃桂花鸭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国传统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我想陪家人一起过节!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1、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设大香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块。
3、赏月
除了祭月,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围在一起饮酒赏月。
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古人有云:“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男人属于刚阳之气的类型,与属阴的月亮不搭。而且掌管月亮的神仙是嫦娥,所以拜月的习俗本来就只适合女性朋友参与。
中秋当天,一定要挑选圆的水果和月饼,寓意团团圆圆,和气美满!之后可以一家人在一起分月饼吃。至于水果,中秋佳节都会吃柚子和柿子,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中秋节所有的习俗

合家团圆 吃月饼 赏月
[中秋节由来]中秋节怎么过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来历及传统习俗冷知识介绍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所有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节日习俗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
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得烧斗香。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
燃灯
猜谜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关于中秋节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二、关于中秋节风俗: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三、中秋节风俗: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四、中秋节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五、关于中秋节风俗: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每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国各地都会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家家都要隆重的置办一桌佳肴美酒,家人团圆庆祝的同时表达对中秋时节丰收的喜悦,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中秋庆祝方式,下面我精心整理了5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1、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少事达到了巅悠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不管人们的庆祝方式如何变化,它所代表的团圆安定、天人合一、欢庆丰收的内涵却永不过时。上面是我整理的中秋节习俗,如果你还知道哪些中秋习俗,欢迎在下方评论处留言讨论。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
主要习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赏月:中秋节的最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赏月。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在户外或者家里的阳台、院子里观赏月亮,并且还会吟诗作赋,歌颂中秋佳节。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月饼,人们会在这一天赠送月饼给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品尝。
玩猜灯谜:中秋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就是猜灯谜。人们会把一些有趣的谜语写在灯笼上,供人猜解。
送月饼:中秋节也是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礼物的时候。人们会送月饼或者其他礼品给对方,表示祝福和关爱。
点燃孔明灯:点燃孔明灯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活动。人们会在晚上点燃孔明灯,将它们放飞到天空中,寄托自己的祝福和心愿。
传统舞龙舞狮表演:在一些地区,中秋节还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人们会在街上或者广场上跳舞,表演出狮子和龙的形象,以此庆祝中秋佳节。
观潮:这是沿海地区特有的习俗。由于中秋时节正值涨潮期,海水会形成壮观的潮汐现象。人们会聚集在海边观看涨潮,并把它比作“银河倒泻”或“滚滚长江”。
赏桂花、饮桂花酒:桂花是中秋节的花卉之一,因为它开放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并且香气浓郁。人们会采摘桂花或制作桂花酒来欣赏和品尝。
以上就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能帮到您答题不易请采纳谢谢!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亮吃月饼,还有看潮水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么你有了解过中秋节有哪些主要习俗呢?
1、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现在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2、饮桂花酒
入秋后,桂花盛开,在中秋来临之际开始掉落。人们会将桂花拾起,酿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酿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过之后,余香会存留很久。吃过月饼,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腻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对睡眠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实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桂”与“贵”同音,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因此,桂花酒很受人们的欢迎。
3、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流传至今。
4、祭月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5、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花灯会上会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造型各异,令人赞叹。
以上这是我所知道的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习俗呢?

中国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时值农历七八九这3个月正中而故名。亦有些地区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狂欢一次,名为“追月”,即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的最圆”。
一、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二、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国劳动人民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三、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四、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如今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五、饮桂花酒
在中秋节期间,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聚餐。除了吃月饼外,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国人喝桂花酒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吟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又在《九歌·东君》中曰:“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桂酒”和“桂浆”,均是原始的桂花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唐代诗人“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到了明代,酿制桂花酒的技艺已经相当高了。当时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陈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
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燃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祭月(拜月):这是一种古老的崇拜月神的活动,人们在中秋之夜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在月下向月亮敬拜,祈求福佑。
赏月:这是一种欣赏月亮美景的活动,人们在中秋之夜聚集在一起,观赏圆满的明月,寄托思念故乡、亲人和祝福。
吃月饼:这是一种象征团圆的节日食品,人们在中秋之夜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也用它作为礼物赠送亲友。
玩花灯:这是一种增添节日气氛的活动,人们在中秋之夜点燃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些还附有谜语供人猜测。
赏桂花:这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的活动,中秋佳节也是丹桂飘香的季节,人们在中秋之夜闻香赏花,也有饮桂花酒的习俗。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不同地区和民族还有一些特色的风俗活动,如舞火龙、玩兔儿爷、观潮、吃田螺等。中秋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民间情趣的节日,也是一个表达亲情和友情的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一些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习俗之一就是赏月。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赏月,欣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赏月比赛,比赛谁能最先找到隐藏在月亮中的玉兔、嫦娥等图案。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月饼。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不同地区的月饼口味和做法也各不相同,如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北京月饼等。
点燃孔明灯:有些地方还会点燃孔明灯,将祈愿写在灯上,让它飞向天空,寄托自己的心愿。
玩花灯: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就是玩花灯。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花灯,如龙灯、狮灯、舞蹈灯等,然后在夜晚放在户外,欣赏花灯的美丽和神秘。
祭月: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就是祭月。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设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然后向月亮祈祷,祈求平安和幸福。
总之,中秋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浪漫气息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供你参考:1. 月饼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就是赏月。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圆月,同时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备的食物之一,有各种口味和馅料,如蛋黄、红豆、莲蓉等。2. 赏花灯:在中秋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花灯展览。人们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包括动物、人物、花卉等形状。赏花灯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艺术品,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3. 点燃孔明灯:孔明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灯笼,由纸制成,内部装有蜡烛。人们会在中秋节晚上点燃孔明灯,然后将其放飞到空中。这象征着祈福和希望,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观。4. 端午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龙和狮子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舞龙舞狮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观看这种表演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动作,还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5. 赠送礼品:中秋节也是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礼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送月饼、茶叶、水果等礼品,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心。希望以上习俗介绍对你有所帮助!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通过参与这些习俗,你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祝你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吃月饼赏月,似乎一直都是中秋节的传统。那么,除了月饼,中秋的传统习俗还有哪些呢?不妨看一下吧
???????中秋节有那些些传统习俗:???????
?1、拜 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2、赏花灯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中秋举办花灯会的习俗。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中,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都形成了树中秋、放天灯等习俗。
花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常常配有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工艺的一种展示。在广州、香港等地,“树中秋”活动就是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璀璨的彩灯不仅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还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而所谓“放天灯”,即孔明灯,用纸扎成的灯,灯下点燃蜡烛,热气上腾便可使灯飞到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灯象征着希望。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非常流行,正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3、燃 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中秋节月色明亮,人们会出游,那时候出游是举灯笼的,所以那时候就有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之风,自汉朝便起。至唐时,更是成了一种风俗。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便在中秋节之时也有了燃灯的习俗。
?4、赏桂花 饮桂花酒
中秋赏桂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桂花背后的好寓意,除了崇高、美好外,它还与仕途经济挂钩,就是取“蟾宫折桂”的好意头,以期应考得中。中秋节赏桂花,预示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在古代,人们把桂花及其果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中秋佳节赏桂花,饮桂花酒,也是中秋节日的一个习俗,一道靓丽的风景。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5、品螃蟹
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个中滋味让神往的。回到世俗的生活:不过今天的大闸蟹一定够贵,不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留到明天吃也罢。
?6、吃田螺
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来认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
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7、烧塔
中秋夜烧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现代人们则以“烧塔”来祈求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江西、广州等地仍沿袭这一习俗。
?8、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