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2022年黎巴嫩现状
- 2、黎巴嫩爆发反政府游行,外国为何一遇灾难就要游行?
- 3、如何评价黎巴嫩发生爆炸以后,民众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活动?
- 4、《何以为家》∣带我们走进黎巴嫩难民的生活
- 5、美元飙涨,15国面临债务危机!哪些国家现状最惨?
- 6、《何以为家》赞恩现状是什么?
- 7、叙利亚的历史和现状
- 8、介绍一下黎巴嫩
- 9、贝鲁特的城市现状
2022年黎巴嫩现状
2022年,黎巴嫩,总体是平稳。只不过政府军只控制全国一部份。南部被真主党控制。
黎巴嫩副总理萨阿德·沙米宣布,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经处于破产状态。
紧接着,政府集体辞职,丢下这个烂摊子撒手不管了。
黎巴嫩爆发反政府游行,外国为何一遇灾难就要游行?
贝鲁特港发生大规模爆炸的热度还没有过去,与黎巴嫩有关的新闻就又一次上了热搜,这一次是因为在黎巴嫩爆发了反政府游行。有人对于黎巴嫩现在的形势评价有一句话很贴切,那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爆炸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就又发生了其他突发情况。不过这些事情与我们吃瓜群众没有关系,这是黎巴嫩高层该操心的事情。
不过有一件事情确实是瓜群众比较关心的,那就是为什么外国总喜欢游行?之前的法国游行,美国因为弗洛伊德死而爆发的游行,现在黎巴嫩也进行了游行,遇到突发状况就进行游行是国外的传统吗?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外国盛行游行的原因:
一、国外的思维传统因为西方国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公民制衡国家”。这也就意味着,外国的民众认为能够通过游行的方式来影响国家或者改变国家的政策,因此外国人看起来非常喜欢游行,而且尤其喜欢在国家发生大事或者灾难是游行,因为这样国家忙于处理事情无暇估计他们,自身的诉求更加容易被满足。
二、外国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发泄因为某些外国人在生活中十分不如意,所以在遇到游行的队伍时便会混入其中,进行打砸抢掠。比如最近的美国暴乱游行,除了少数真正有权利诉求的人,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进行不受监管的“0元购”。
三、乌合之众很容易被煽动其实不止是国外,哪怕是在国内,群众都是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比如在面对网络上某些争端时,人们倾向于去跟随主流说法去做事。因此,在国外只要有人引导,某些没有主见的群众会很容易被说服加入游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为什么外国人喜欢游行的全部看法了,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如何评价黎巴嫩发生爆炸以后,民众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活动?
黎巴嫩政府发生爆炸后,人民群众举行游行示威究其原因是灾害发生后,政府的不作为行为激起了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于政府的不满。同时激起了人民群众不满情绪,也是导致这次游行示威的原因。
黎巴嫩政府内部党派众多,因为各个党派的争权夺力,这也导致了政府行使权力速度过缓,导致了政府在灾难面前的不作为。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民众的基础设施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教育措施没有到位,寒门的孩子也得不到很好的提拔,政府的少数权力掌控在少数精英阶层的手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诉求根本得不到诉求,这也导致了黎巴嫩政府内部的矛盾重重。
本次黎巴嫩发生爆炸后,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受伤的人员得不到安抚以及不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这也导致了这次游行示威以青年为首,各个阶层为辅的情况。他们这次的示威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满,更是为了能够争取自身权益而采取的极端活动。
综合以上原因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黎巴嫩爆炸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灾害,及时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加上以往人民群众就对于政府的压迫以及不作为就感觉到不满。恰好是这次的爆炸点燃了人民去群众心里的那一团火。再加上今年新冠状肺炎的流行导致国内,国外的经济不景气,政府下达的居家令更是使国内得而失业率的不断提高,此次爆炸是国内最大港口的爆炸,这也导致了医疗物资以及其他基础物资的紧张,这也更加的令国内的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的迷惘。因此这次的游行示威正是人民群众对于黎巴嫩政府不作为的一次集中的表现
黎巴嫩发生爆炸,应是举国哀悼,但却出现了民众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究其原因,无非是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民众不满,爆炸发生后,几乎没有黎巴嫩领导人冒险前往现场或参观受影响街区,这激起了黎巴嫩民众的不满情绪,用示威活动来逼迫黎巴嫩政府下台。
纵观黎巴嫩,黎巴嫩是一个自古就不太平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成为了法国的委任统治地。1941年,黎巴嫩在英军的帮助下脱离了法国的统治,成立共和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黎巴嫩又陷入无法调和的宗教矛盾,使得国家发生长达15年的内战。除此之外,黎巴嫩地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附近,黎巴嫩作为中间地带不断遭受各国恐怖势力的袭击。种种原因使得国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此次大爆炸就成为民众抗议的导火索,黎巴嫩的人民渴求过上安稳的生活,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为治理国家做出实质性的政绩。
另一方面,此次黎巴嫩爆炸炸毁了其全国85%的粮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黎巴嫩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受新冠肺炎影响,群众失业,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据悉目前黎巴嫩已经处在经济危机中,正因食物短缺而苦苦挣扎。民众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与此也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黎巴嫩民众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活动的看似是因为此次爆炸后国家领导人不作为,实则背后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黎巴嫩民众对政府的种种行为不满。他们用聚众抗议游行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表达民众渴求,他们渴求安稳的生活,希望政府能看到他们的渴求,做出实质性的政绩。
我个人认为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爆炸后,民众之所以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在灾难发生之后,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让当地百姓在遭受了爆炸所带来的伤害后,又一次看到了政府部门的冷漠,所以激起了大部分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爆炸造成当地135丧生,5000多人受伤,数十人失踪,更有30万民众无家可归。造成此次爆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存放在贝鲁特港口的2700余吨硝酸铵引起的。而早在六年前就已经有海关官员提出这些化学物品的危险性,并要求将它们移除港口,但当局领导人不闻不问,以至于导致今天的毁灭性的伤害,最终为这场事故买单的却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爆炸之后,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到处都是需要救治的受伤的民众,需要大量的医疗救助物资,政府机关却没有及时的处理问题,让本就伤痕累累的民众更加愤恨,以至于在爆炸之后,再出现这种雪上加霜的示威活动。
如果当地政府在第一时间以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主,及时的在大爆炸发生时安抚好受伤受灾的民众,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连最起码的事故原因都找不到,连带着激起民愤,让民众在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时候愤然的举起示威活动的旗帜去质问当局在职人员的失职。这次示威活动也造成了不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让原本已经惨不忍睹的黎巴嫩民众生活更加拮据。
对于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是对政府部门不满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给当地政府施压的一种表现,要求当局官员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才能根本改变现状。
黎巴嫩港口爆炸事件发生后,大量民众走上街头示威,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及民众对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本次港口大爆炸重重打击了原本处于风雨飘摇中的黎巴嫩,截至8月30日,爆炸已造成190人丧生,6500多人受伤,3人失踪。爆炸发生后,理应救第一时间救助受伤群众,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黎巴嫩的医疗体系几近崩溃,加之爆炸造成了贝鲁特地区半数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正常使用,医护人员不足和各类医疗设备欠缺,导致了许多伤者无法在有效时间内得到救治。受伤的群众在街上处处可见,人们陷入了恐慌,开始暴动示威,社会管理陷入了僵局。
而此时黎巴嫩政府的反应也让很多民众感到寒心。本次港口爆炸造成了贝鲁特地区大量建筑被毁,近30万民众无家可归,粮仓坍塌,粮食供应不足……这时候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安抚群众、稳定社会秩序、调动一切力量救助受伤群众吗?但是没有,更可怕的是爆炸事件的调查结论居然指向了政府。
引起本次爆炸的是存放在港口的2750吨硝酸铵,而这些危险爆炸品本应在七年前就运往其目的地——非洲莫桑比克。正是因为当局政府对港口管理的掉以轻心,导致运载了2750吨危险爆炸品的货轮在贝鲁特港口滞留了七年。退一万步讲,若是当局政府能尽职尽责,重视各项事务的管理,又怎么会造成这一场大灾难呢?
曾经,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黎巴嫩也是一片富裕,但经年的战乱使得这个古老的国度满目疮痍。近几年民众对国家治理、政治腐败倍感不满,更是频繁举行示威活动。在我看来,也许民众希望的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革,更多的是希望国家安定、生活富足。
《何以为家》∣带我们走进黎巴嫩难民的生活
五一的时候,抽空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何以为家》,看完之后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电影原名叫《迦百农》。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地方发生。
耶稣曾在《路加福音》中提到,“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推下阴间。”
而迦百农在阿拉伯语中有混乱、失序的意思,如今的黎巴嫩,从曾经的中东富国到现在的贫民窟遍地,不正好如耶稣所预测的吗?
没有了解过的人,看到《迦百农》这个电影名,可能没有观赏的冲动,《何以为家》显然更加直白的表达电影主题,也更能被我们接受。
电影开头采用倒叙的形式,讲述了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但是他要起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他,却没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扎因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身为长子的他(哥哥在监狱),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妹妹,被迫给房东的杂货铺打工、在街上叫卖果汁,甚至跟着父母一起贩卖毒品。
扎因这个小男孩刚出场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十分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老练,似乎为了适应这个艰难的生活环境,他早已被迫长大。
但是,外表桀骜不驯的他,其实有颗善良的本心,他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作为反抗,保护着自己最亲近的人。
当他发现自己的妹妹月经初潮时,他把妹妹带到了厕所里,12岁的他站在水龙头前帮妹妹洗内裤,并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妹妹垫着。
他严肃地告诉妹妹,这件事不能让父母知道。因为12岁的他早已敏感的知道,月经初潮意味着什么,也非常清楚房东对妹妹的特别爱护以及父母的如意算盘。
只可惜,扎因还来不及带着妹妹离家出走,这件事就被父母发现了,他们把妹妹卖给了房东。
无比伤心的扎因离家出走,流落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被一个埃塞尔比亚移民拉希尔收留,照顾她一岁的儿子约拿斯。
扎因在拉希尔身上,感受到了父母所缺失的爱和温暖,那段日子无疑是扎因长这么大以来最幸福的时间。
只可惜,由于伪造的身份证过期,而拉希尔买不起一张新的伪造身份证被警察带进了监狱。
于是扎因带着约拿斯开始了流浪之旅,为了照顾约拿斯,扎因卖掉了一切可以卖的东西,制作曲马多药液、到药房领救济品……扎因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他们能活下去。
但是,生活所迫,扎因最后不得不把约拿斯交给人贩子以换取自己出国的机会。
为了拿到自己的身份证明,逃离这个鬼地方,扎因回家了,可父亲告诉他,他是黑户,没有身份证明。
与此同时,扎因意外地知道,自己初为人妻的妹妹,怀孕大出血,因为是黑户,医院拒绝治疗,最后不治身亡。
伤痛欲绝的扎因拿起抽屉里的刀,冲向了房东……
影片到此终于与开头相连接,扎因持刀伤人被判入狱,当他得知母亲又怀孕时,决定控诉父母,因为父母生下他,却没有好好抚养他,只想通过孩子让自己活下去。
看的时候,我一直强忍着眼泪,却在最后一幕,摄影师在给扎因拍身份证明的时候哭了。电影虽然给了一个好结局,但是我们都明白,现实中哪有这么幸运的事。
如果不是后来知道,扎因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中的叙利亚难民,我想我的感触不会如此深刻。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让那么多观众泪流满面、感触深刻,是离不开电影本身的真实性的。
导演娜丁·拉巴基在《迦百农》中侧重通过画面本身去表达,大量的手持跟拍和半记录片手法的实景拍摄,让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真实面目。
电影在一连串的航拍镜头中开始,接着单刀直入走进扎因的生活,局促的楼道、零乱的房间、杂乱无章的街道……
非职业演员的使用让影片有了极强的代入感,我们很快便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电影,而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影片中有颇多现场发挥,比如扎因追着妹妹那一段,他突然跑了起来,全摄影组的人都跟着跑,于是有了大段纪录片般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长镜头。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实际调查就进行了三年,在这期间剧本逐渐形成,更是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下的人担任演员,真实地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
《好莱坞报道者》中讲到导演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拥有真正的同理心和耐心,与这些演员默契配合,并且有足够的预算来拍摄几百个小时的镜头,其目的在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有说服力。
《何以为家》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它带我们走进黎巴嫩难民的生活,我想每个看完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它想表达的内容不言而喻。
美元飙涨,15国面临债务危机!哪些国家现状最惨?
阿根廷最惨,阿根廷中央银行日前发布的市场预期调查报告显示,预计今年阿根廷通胀率将达95%,2023年和2024年该国通胀率将分别为84.1%和63.1%。
目前比较惨的国家就是,阿根廷,土耳其,黎巴嫩,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马拉维。
比如说日本,韩国,英国,阿根廷,土耳其。这些国家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
在美元飙涨的情况下,有15个国家面临着债务危机,甚至有国家直接破产了。其中斯里兰卡这个国家的现状最惨,汇率直接暴跌,而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宣布破产。只能说美元在世界的使用率是比较大的,并且经济体量也特别的雄厚,一旦发生波动就会影响到其他弱小的国家。
很多国家都是想要与美元进行兑换的,这样国家的货币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国际市场中进行交易,这就是一个好处。但随之而来的又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因为美国的体量很大,所以说经济承受能力就比较的强,但其他国家的体量特别的小,根本没有办法对抗美元暴跌所带来的影响。而斯里兰卡就是一个特别鲜明的国家,在钱变的越来越不值钱,之后直接宣布政府破产了,连领导人以及重要的官员都离开了。当地的情况也是比较混乱的,需要一段的时间进行恢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政府就不能称之为国家了,相信斯里兰卡之后也会有新的发展。
美国的货币受到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政治以及美联储银行的加息。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规避自身的经济风险,但是却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很多货币在兑美元的时候都大幅度的下跌了。其中有5种货币的跌率直接超过了20%,这就是非常惨的,会让国家的经济遭受到直接的影响。美元的升值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钱贬值了,在兑换美元的时候需要更多的钱,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购买率下降的情况,让全球的经济出现比较大的动荡。
面临债务危机的国家是比较多的,可能之后会寻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机遇,让自己的国家摆脱困境。
《何以为家》赞恩现状是什么?
赞恩是电影《何以为家》中的主角,赞恩在电影中是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难民儿童。
在电影中,赞恩的生活非常艰难,他与家人一起逃离了叙利亚,前往黎巴嫩,但他们在那里遭受了贫困和饥饿,甚至不得不沦为奴隶。赞恩没有接受过教育,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应该怎么写,他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与家人相互扶持,努力生存。
在现实中,赞恩的扮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在拍摄电影时刚刚12岁,他也是一名难民,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在电影上映后,他受到了很多关注和赞扬,也获得了许多奖项的提名和获奖。目前,他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与家人一起生活在黎巴嫩的一个城市中,他现在已经上学了,并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赞恩因为《何以为家》这部影片摆脱了穷困的生活,如今14岁的赞恩和家人住在能看到大海的房子里,而赞恩和兄弟姐妹都上学了,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赞恩是叙利亚难民,为了活下去与家人逃离到黎巴嫩,黎巴嫩贫富差距还蛮大的,毕竟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只能沦为奴隶,赞恩的父母也是如此。
而12岁的赞恩一直没有踏入过学校的大门,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应该怎么写,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好像生下来就要成为难民,这是赞恩无法改变的事实,有很多和赞恩一样的小孩,都是怎么生活下去的。
幕后制作: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三年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3年的时间,在这其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在完成了六个月的拍摄后,最终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叙利亚的历史和现状
叙利亚的历史:从19世纪末开始,叙利亚就一直处于被统治状态,一直到了1944年宣布独立;叙利亚的现状:叙利亚现状是工业正在逐渐恢复。
1、叙利亚的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叙利亚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土被划分为两个势力范围。1918年,奥斯曼帝国战败崩溃,法国获得了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地区,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小国或自治区。然而,叙利亚人民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1920年,叙利亚人民在大马士革成立了第一个阿拉伯王国。
法国随后正式建立了对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并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法属叙利亚被德国占领。1941年,德军被赶出,法国保留其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但承诺在战后放弃。
1944年,叙利亚宣布独立,并获得了英美等国的承认。1945年,叙利亚加入了联合国。1946年4月17日,法军最后一批士兵撤离叙利亚,叙利亚正式结束了长达26年的法国殖民统治。
2、叙利亚的现状
叙利亚在工业方面增加投入,支持力度加大,建设和回复叙利亚工业城、工业区。通过各种支持政策吸引投资,极大的带动了叙利亚本土工业迅猛发展,现在的叙利亚工业正在逐渐恢复以往的状态。
叙利亚的地理环境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包括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约1200平方公里)。
叙利亚最西部是西亚裂谷带的北延部分,由沿海狭窄平原、阿拉威特山、阿西河谷地、东侧山地等四条南北纵列地带组成,黎巴嫩山以东为广阔高原,叙利亚北半部属干草原;东南半部属叙利亚沙漠,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西南部的谢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814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叙利亚
介绍一下黎巴嫩
蕞尔小国黎巴嫩历来都是各种国际势力激烈角逐的场所:黎巴嫩与叙利亚历史上关系特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400年间,有350年两国是在一起作为“大叙利亚省”存在的,1920年又皆由法国托管。黎巴嫩独立以来,叙利亚坚持在黎有特殊利益,至今仍有两万叙军人在黎驻扎;黎巴嫩与巴勒斯坦关系微妙,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大批巴难民涌入黎巴嫩,巴方各种武装力量也屡屡从黎境内袭扰以色列,其引发的矛盾直接酿成黎巴嫩内战,至今仍有近50万巴难民滞留黎境内;亲伊朗的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及贝卡谷地建立反以基地,使黎巴嫩与伊朗的关系也变得复杂;黎巴嫩与以色列则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军撤出黎南部后,边境局势虽有缓和,但仍存在许多激化局势的诱因。由于黎巴嫩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微妙,它在盘根错节的地区冲突中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伊战后,美国曾指责黎巴嫩藏匿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遭到黎巴嫩政府断然否定。如果人们能静心观察,那么会发现在一个各种势力纵横捭阖、外交关系错综复杂的黎巴嫩之外,另有一个山川秀丽、人民聪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黎巴嫩存在。享有世界性声誉的阿拉伯作家、著名诗人纪伯伦在其著名的散文中写道:“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时日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游戏的少年。”美丽的黎巴嫩,不仅出现在诗人的妙笔之下,而且也展现在每一个踏访它的游客面前:这里崇山绵延,森林茂密,海天蔚蓝,与一般人想像中的以沙漠、戈壁为主的阿拉伯世界大相径庭。由于冬春之交黎巴嫩海滨、山区温差较大,游客一天之内既可以上山滑雪,又可下海游泳,因此,山上滑雪场白雪皑皑,山麓的海滨沙滩却彩伞簇立,这成了黎巴嫩一道独特的风景。首都贝鲁特更不愧“中东小巴黎”的美誉,以白色、红色建筑为主体的城市镶嵌在碧蓝的地中海与葱绿的黎巴嫩山脉之间。《圣经》中的黎巴嫩黎巴嫩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公元前3000年前后,黎巴嫩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就在此生息,他们擅长经商和航海,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腓尼基人使用的22个字母经希腊传遍欧洲,派生出希腊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等多种文字,可谓西方诸语言字母的祖先。据统计,《圣经》中提及黎巴嫩的章节多达66处,位于历史名城苏尔东南10公里处的小镇迦拿,据说是《约翰福音》所载耶稣施行令水变酒的神迹的地方。历史上,黎巴嫩先后被古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拜占廷、阿拉伯、欧洲十字军、奥斯曼等列强占领,也因此留下了不同文明的印记。《先知》在中国近代以来,黎巴嫩成了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由于它濒临地中海,人口又以基督教徒为多,因而更能吸收来自欧洲的思想与观念,成为阿拉伯人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照著名历史学家希提的说法:“阿拉伯人的四方院子,通过这个窗口,向西窥视外面的世界。”一代代黎巴嫩籍的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在阿拉伯近现代复兴运动中各领风骚。美国学者爱尔伯特·胡拉尼在其名著《复兴时期的阿拉伯思想》中设专章介绍的九位阿拉伯思想家中,就有四位来自黎巴嫩。黎巴嫩文学家的地位在现代阿拉伯文学中更是显赫。其中,以旅居美洲的黎巴嫩作家为代表的旅美派,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旅美派文学三杰的领军人物纪伯伦是最有世界性声誉的阿拉伯作家,其代表作散文诗集《先知》迄今已译成56种文字,总销量逾700万册。《先知》1923年问世后不过九年,偶然接触此书的冰心先生被“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词”所吸引,遂将这部作品由英文译成中文,中国读者得以一睹这朵阿拉伯文学的奇葩。几年前由《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中,《先知》也入选其中,这足以证明纪伯伦“思考了一千年的”这部杰作在中国有着无数知音。令黎巴嫩文学引以为豪的还有当代诗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这位生于叙利亚的诗人,因无法忍受本国压抑的政治气氛而移居黎巴嫩,在此生活30余年之久,并获得国籍。他的长篇论文《稳定与变化》以罕见的勇气,对阿拉伯传统文化作了全面的批判与重估,在阿拉伯思想界引起广泛争议,而他就读的贝鲁特圣约瑟大学力排众议授予他博士学位,表现出同样非凡的勇气,堪称黎巴嫩学术思想宽容的典范。客居法国多年后的阿多尼斯于去年末重返贝鲁特,又一次掀起轩然大波,他在演讲《今日贝鲁特:是真正的城市或者徒有其名?》中猛烈抨击黎巴嫩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现状,虽然观点不免偏激、言辞不免尖刻,却也引起了黎巴嫩知识界关于社会现状及未来的大讨论。其实,阿多尼斯的经历颇能反映黎巴嫩社会的宽容性:最激进、最开放、最温和、最保守的思想都可以在此并行不悖。中东出版中心黎巴嫩文化的繁荣还反映在传媒、出版、教育、卫生事业上。黎巴嫩有各类报刊600多种,广播电台180家,电视台40余家,人均媒体拥有量不但在阿拉伯世界独占鳌头,在世界范围也居领先地位。黎巴嫩传媒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多质量上乘,多种报刊不仅在国内发行,还行销到许多阿拉伯国家;制作精美、颇有深度的卫星电视节目,也在阿拉伯世界有着很高的收视率。黎巴嫩的出版业一直享有良好声誉,在阿拉伯世界素有“埃及人著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之说,周边一些阿拉伯国家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近年来文化事业每况愈下,而黎巴嫩却一直牢牢保持着中东出版中心的地位。在阿拉伯各国的书店里,装帧最为精美、选题最为独到、内容最具权威的图书,往往都由黎巴嫩出版。黎巴嫩民众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数人都会一、二门外语。由于近代曾受法国托管,所以法语在黎巴嫩使用极为广泛,各种商铺、公共设施的标志,全部用阿拉伯语及法语双语标明。笔者在黎巴嫩山区旅行时,曾几次找当地人问路,发现不少农民除了阿拉伯语外,还能说较流利的英文、法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黎巴嫩的医疗水平也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黎裔医生在世界上素以医术高超著称,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卸职前在美国做的那次心脏搭桥手术,即由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大夫主刀。上个世纪30年代初,“黎巴嫩人民的伟大儿子”马海德从瑞士获医学博士后,不远万里到中国上海从医,后经宋庆龄介绍与斯诺共赴陕北。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事业联系在一起,为中黎友好关系谱写了一段佳话。音乐、时装及其他黎巴嫩高度发达的通俗文化也极富特色。黎巴嫩音乐家在阿拉伯世界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女歌唱家费鲁丝更是当代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艺术家,其地位无人匹敌,被阿拉伯人自豪地称为“阿拉伯人派往星球的使者”。阿拉伯世界青年一代更喜欢的那些美貌、妩媚、火辣的歌星、舞星及影视明星,也大多来自黎巴嫩,虽然这些明星在黎巴嫩国内也不无非议。黎巴嫩的时装在中东久负盛名,近年来,黎裔时装设计师更是火爆欧美,有多人跻身世界一流时装设计师的行列。现年40岁的伊利·萨阿卜的时装为众多好莱坞明星青睐,200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哈里·贝瑞领奖时身着的那套艳压群芳的晚装,即出自萨阿卜之手,他还曾荣获黎巴嫩总统颁发的共和国勋章。黎巴嫩还以美女闻名遐迩,来自黎巴嫩的美女曾多次戴上世界小姐的桂冠。在贝鲁特等都市的街头漫步,到处可见明眸皓齿、婀娜窈窕的美女,打扮既入时又开放。所有这些令外来游客流连忘返,难以相信自己身处一个阿拉伯的都市。贝鲁特还拥有阿拉伯世界较为少见的众多夜总会、酒馆、赌场、跑马场,这些主要集中在东部基督徒聚集区的游乐场所,为贝鲁特带来了繁华与喧嚣,也与城市西部穆斯林聚集区传统、保守而宁静的氛围形成巨大反差
贝鲁特的城市现状
如今的贝鲁特,城市人口达150多万,市区面积比原来大大扩展。在那些白墙红瓦的古老房屋中间,现代化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街面繁华异常。由于地理位置好,交通设施优越,使贝鲁特在黎巴嫩独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中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兴旺发达的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贝鲁特有中东的巴黎之称,一方面是因为黎巴嫩二战前曾是法国托管地,因此建筑都很有法式风格,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这座城市虽然经过战乱其实亦拥有其浪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