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6 10:19:10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如下:
一、故事:
有一年春天,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远征讨伐孤竹国。战争相持了很久,一直到冬季才结束。当他们返回时,大军在茫茫无边的沙漠里迷失了道路。
管仲对桓公说:“老马是充满智慧的动物,它应该熟悉原来来时的路,不如让人找一匹老马给咱们带路。”
于是,他们挑了几匹老马走在前面,大军在后尾随,终于踏上了归路。
二、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三、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四、人生哲理: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向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包括动物学习。从而掌握一些经验,甚至获得生存的秘诀。
五、拓展:
1、老马识途的传说是由秦皇岛卢龙县申报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卢龙。
2、卢龙近年来编辑出版的有关老马识途记载的刊物有《孤竹风》、《卢龙记忆》、《孤竹史稿》等;文艺作品有快板《孤竹礼赞》、音乐舞蹈剧《老马识途》等。

老马识途寓言故事

老马识途寓言故事如下: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老马识途原文和译文

老马识途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它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1、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翻译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寻找道路。”就放开老马让它在前边行走,队伍跟在后面,最终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
3、启示
故事中的管仲和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他们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但是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并不自满自傲,而是能够放下身段,向老马和蚂蚁这样看似低微的动物学习。篇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著作,是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一。《韩非子》现存二十卷,分为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少数可能为后人所增或伪托。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是论述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以及君道一体论和反儒思想。韩非认为法是治国的根本,术是施政的手段,势是统治的保障。他主张君主应该以道为本,与法、术、势相合一,不受臣下和民众的影响和干扰。他批判儒家的礼乐教化和仁义道德。
《韩非子》的风格特色是语言简洁明快,结构紧凑完整,寓意深刻启发人。《韩非子》在历史上对秦统一六国和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有着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子》中也包含了许多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和寓言,如“逆鳞”、“自相矛盾”等。

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老马识途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老马识途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想要知道老马识途的故事是什么,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老马识途的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老马识途的故事
  春秋时代,管仲跟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军队在回程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最后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老马识途的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老马识途的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解释
  老马识途的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老马识途的故事简介

  1、桓公、管仲和隰朋等人攻打孤竹国(国人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去冬回,回来路上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2、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老马识途的故事和寓意

老马识途故事是齐桓公、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在山谷里迷路了,管仲就提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老马带领他们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寓意是世间万物皆平等,世间万象也均能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
老马识途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皆有灵性。所以应该将其视为人类的良师益友,与其平等相处,敬畏、尊重、善待并珍惜它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告诫:有经验的人更熟悉情况,能够在某个方面发挥指引、引导作用,因此,做事情要多动脑,应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应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求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更进一步地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实现提升和超越。
老马识途的由来及释义
“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老马识途什么故事?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上》)。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老马识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也有一个关于它的寓言故事。
传说中,有一位年老的马夫,他每天都要骑着他的老马去运送货物。这匹老马看似身心俱疲,但其实非常聪明,它每次出门必能记住去程和回程的路线,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引导马夫走正确的路线。
有一天,马夫需要运送货物到山脉之间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马夫没能找对路,迷失在山峦之中,不知该走哪条路。此时,老马感觉到了主人的不安,于是他开始在不同的路口停下来细心嗅闻、打量,然后慢慢地走过去。最终,老马成功地带领马夫到达目的地,完成了任务。
从此以后,每当马夫需要前往陌生的地方,他总会选择信任老马的直觉。他相信,老马不仅能够帮助他找到正确的路线,而且还能保护他们免受危险和意外。
故事告诉我们,老马的智慧和直觉是无价的,有时候它们可能比人类的智慧和技能更有效。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与老马类似的品质,如灵敏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深入认识。

谁知道“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啊?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后人有诗云:
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放老马在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老马识途”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有一年,管仲买了一匹高大的好马,该马浑身墨黑,四蹄如雪,日行八百里,管仲取名“雪里站”。鲍叔牙也买了一匹好马,仅次于“雪里站”。
有一次跑生意住店,二人的宝马均被盗,虽然报了官,但两三天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二人很沮丧,准备于近期返家。这一天,二人正闷坐店中,忽听得附近有马“咴、咴”的叫声,二人出门一看,正是自己丢失的宝马,二人又高兴又纳闷。高兴的是宝马失而复得,纳闷的是宝马怎麽会自己跑回来呢?
二人回到家中,将宝马失而复得的事向鲍父和管母说了一遍,并问是何原因。两位老人见多识广,对管仲、鲍叔牙所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俗话说:‘猫记千,狗记万,老母鸡还记二里半’,何况是匹宝马良驹。”

老马识途故事简介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再也找不到归路。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在春秋时期,山戎侵犯了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君主齐桓公亲率大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途中中了奸计被引入到处都是黄沙的迷谷。管仲挑了几匹熟悉地形的老马在前引路,走出了迷谷,找到了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