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淡泊明志的意思解释
- 2、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的含义
- 3、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 4、淡泊明志的意思
- 5、成语淡泊明志?
- 6、淡泊明志
- 7、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 8、淡泊明志的意思
- 9、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淡泊明志的意思解释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是一个汉语成语,它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的近义词有平平淡淡,淡然处之等。
出处:
(1)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2)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严格来说有一定区别。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成语的例句有:
1、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2、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3、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4、原本抱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目的来写,散慢而断续。
5、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的含义
1、“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淡泊明志:读音:【dàn bó míng zhì】
3、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造句: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指人看淡名利,不追求名与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一、拼音
淡泊明志的拼音为【dàn bó míng zhì】。
二、出处
淡泊明志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近义词
1、平平淡淡: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
2、清心寡欲:清:清净。寡:少。清除杂念,减少私欲,保持心的宁静。
四、反义词
争权夺利:争夺权力和利益。
“淡泊明志”造句:
1、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能够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2、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3、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4、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5、有些时候,真的是觉得万念俱灰,说什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要不是身上还有那么多责任未了,是真的想割舍掉这红尘。
淡泊明志的意思
指不 追求 名利才能使志趣 高洁 。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 宁静 无以致远。” 成语例句: 至于 宽闲之野, 寂寞 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未尝 不处处流露。 注音: ㄉㄢˋ ㄅㄛˊ ㄇㄧㄥˊ ㄓㄧˋ 淡泊明志的近义词: 平平淡淡 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他写了一辈子平平淡淡的诗句 淡泊明志的反义词: 争权夺利 争**力和利益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how high ideals by simple living
成语淡泊明志?
① 淡泊明志 成语
淡泊明志 dànbómíngzhì [释义] 淡泊:生活俭朴;不追求名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语出]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近义] 平平淡淡 [反义] 争权夺力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 偏正式。
② 淡泊明志成语介绍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版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权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注意】:古人写为“澹泊明志”,而现在都简化为“淡泊明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③ 淡泊明志是成语
淡泊明志 dàn bó míng zhì 成语解释 淡泊:生活俭朴;不追求名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成语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成语简拼 dbmz 成语注音 ㄉㄢˋ ㄅㄛˊ ㄇㄧㄥˊ ㄓㄧ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④ 淡泊明志的成语意思
淡泊明志 [dàn bó míng zh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褒义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⑤ 淡泊明志类似成语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风轻云淡, 宠辱不惊, 云淡风轻, 恬淡寡欲, 邈处欿视, 鸥鹭忘机(鸥鸟忘机)
⑥ 形容淡泊的成语有那些
彼弃我取 别人摒弃的我拿来。指不与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 冰心一片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邈处欿视 指处世淡泊,视事谦逊。 鸥鹭忘机 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出处:《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忘机 机:机心。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出处:唐·陆龟蒙《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诗:“除却伴淡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 栖冲业简 指安于淡泊简朴的生活。 清微淡远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恬淡寡欲 恬淡:安静闲适,不求名利;寡:少;欲:欲望。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然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⑦ 淡泊明志的成语
淡泊明志 [dàn bó míng zh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褒义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例 句 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平平淡淡 淡然处之 反义词 争权夺力
⑧ 成语42淡泊明志是什么成语
淡泊明志_金山词霸 【拼 音】:dàn bó míng zhì 【解 释】:淡泊:生活俭朴;不追求名版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权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出 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 例】: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
⑨ 成语淡泊明志的意思
淡泊明志, 释义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2、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示例 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一切的挫折与困难。”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哲理。
赏析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以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以达到远大目标。
--------出自哪里--------
两汉·诸葛亮《诫子书》
--------作品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作品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相关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4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品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淡泊明志的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淡泊明志:淡泊指不追求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宁静指心态安静平和,不被世事困扰;致远指追求的是深远和高远的目标。
宁静致远:宁静致远意味着心情平静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详细释义:
淡泊名利,才更能明确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唯宁静才能把目光放得更远,少却物欲的搅扰,才能更从容不迫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注释:
①淡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②励精:振奋精神。
③治性:修性、养性。
④接世:即济世,指对社会有所作为,对社会有益。
来源出处:
该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德操,即有道德修养的人,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该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文章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诫子书》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