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安史之乱有多吓人?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安史之乱有多残忍多残酷
- 2、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哪一场,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 3、八小时斩首六万的唐朝战役,究竟有多血腥?
- 4、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 5、“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 6、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 7、唐朝最血腥的胜仗,如何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 8、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9、唐朝灭亡时,场景究竟有多惨烈?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安史之乱有多残忍多残酷
如果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对这个安史之乱那还是知道一些的,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很大,大到直接影响到了唐朝历史走向问题,也有人说这个安史之乱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这个安史之乱就很吓人了,那么这个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么的残忍残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呗!
天宝14年,也就是公元755年
三镇节度使,三百斤的安禄山在范阳(北京)起兵,剑指中原,安史之乱爆发!
叛乱兵变在古代历史中也经常发生,而且安史之乱最终也被平定了。
公元755年
但是教科书却将安史之乱定义为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如果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来,这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甚至于人民的心理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那么,这场浩劫是如何爆发的呢?他对后世的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
强大且统一的汉朝灭亡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分天下,而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下。
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原并且大兴土木,开展了京杭运河为首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并且再次大同已经封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丝绸之路。
同时开创科举制,为中原的繁盛强大打下了基础,但基础设施劳民伤财,加上隋炀帝杨广的暴虐,隋也就在二世而亡。
公元618年
唐高祖李渊在此基础上建立唐朝。
之后的几代皇帝在宫延内血腥夺权,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先后击败了,东突厥,西突厥,灭掉高句丽,挡住土蕃等强敌。
在人口红利以及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唐朝军剑指四方鲸吞蚕食,让周围环伺的一众国家俯首称臣。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期,唐朝国力到达顶峰,到了天宝13年,全国的户口统计为52881280人。
加上隐户(逃户),佃农(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奴脾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史学家估计全国总人口应该有八千万,仅长安所在的京兆府(特区)就有人口二百万余,二同时期全世界人口才刚过两亿左右,即使人口众多,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却达到七百斤,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均粮食占有量,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才赶上,封建帝制的大部分时间的占有量,都不及这个一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剧中唐朝的国民们,个个装扮华丽上档次,肉饼可以成为主食。羊肉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常客,导致唐朝真的就有资本以胖为美,这也是体型庞大的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欢的原因之一。
由于统治范围还与四海管辖民族众多,民族问题当然也要考虑,所以保全其部落,顺应其土俗的政策也让其非汉民族得以安分。
同时给予少数民族相对平等得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外族人开放,对待臣服的国家,采取恩威并施的举措,在军事征服之后,运用和清册封等手段消除国际问题,国际贸易也是当时唐朝统治者相当重视的问题。
唐朝之所以把疆域打成这个形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控制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流向西域欧洲等,换来金银珠宝,橄榄油,葡萄酒等经济作物,电视剧也大多还原了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繁盛形象,面积四倍于紫荆城的大明宫。就处于长安城的东北方,与北极星呼应,155米宽的朱雀大街纵贯城门与皇城,街道纵横交错的长安城内。波斯人,契丹人,突厥人,吐蕃人,高丽人,罗马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穿梭其中,从商做官。
长安的太学院已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学院,大批各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学成归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国家汉化,可参考现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有不少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堂上担当重臣,当然学习是相互的,那时的唐人将北方大漠以及西域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天宝年间,长安城统计在册的胡人就有十万人,胡食,胡语,胡旋舞以及胡人传过来的马球,很快成为长安城中的时尚,唐玄宗李隆基在即位之前就因马球技术高超让世人称赞。
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在当时大唐的汉人甚至皇帝身上表现出来,安禄山的胡旋舞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也成为了他平步青云的开端,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执政之初,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勤于政务,亲自参与改进科举制度以及兵役制度。
一度亲自批阅县级官员的考卷,保证地方官员的素质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对农业也采取了调控的措施,丰年国家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灾年开放谷仓,使百姓仍有余粮,如此一来,调冬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还使国库存粮充足,这样军队也就有了后勤保障,同时唐玄宗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在皇帝以及权臣的励精图治之后,终于迎来了唐王朝,也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开元之治。
也唯独这个时代,诗词歌赋,舞蹈,壁画等高端艺术才能被普通人津津乐道反复玩味,可是不能所有人都去举杯对月。
唐玄宗在自己执政中期,面对如此繁荣昌盛的长安城,对权力逐渐失去兴趣,政务朝政不再细心打理,苦心专研声乐歌舞,在他见到自己的妻子杨玉环之后,彻底放飞自我,不理朝政。
以女人为中心的生活当然逐渐奢侈,权臣百姓也纷纷效仿,开元之初节俭之风荡然无存,不过国库还算充裕还可以维持下去。
就在此时,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遇到了一件决定世界走向的大事。
怛罗斯战役
强大的唐帝国军队在高丽大将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率领下,灭掉了车迟国和石国等一众小国之后,遇到了同样处于鼎盛时期正在扩张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他击败了东罗马帝国,灭掉萨珊波斯帝国之后,版图与唐接触,阿拉伯帝国几次袭击骚扰唐军失败之后,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可是孤军深入的3万唐军,遇到了阿拉伯军队的围剿,加上唐军内部附属军队的二五仔临阵倒戈,出击的唐军尽数剿灭,随后双方在你来我往的袭扰中,认识到了彼此的实力,即进攻不成防御尚可,所以两国放下兵刃,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互派大使。
虽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这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可是就此中国停止了向西的征伐,武力扩张并用文化统治的中国化进程结束,因为意识到两个大国的存在,西亚中东各国开始从心理上不再一味的依附大唐。
节度使
节度使,为了为此对外用兵或者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起初只是管边境军事事务,可是到了开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也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百姓的土地据为己有,尤其是灾年以钱粮换地,使得很多人口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央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雇佣流民大量从军,成为职业军人,同时期游牧民族骑兵数量与质量得以加强,国家正好也需要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可是军队的开销也随着增加,中央供给不足,于是开始让军队自己在边境屯田耕作,这一事务的管控权力自然落到了节度使身上,逐渐的,节度使掌管了所管辖军区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在辖区范围内吸取流民,补充兵员也由节度使管理,这样一来,随着节度使的权力增大,在其管辖内的士兵就容易出现-只知其将之威而不知有皇-的现象,怛罗斯战役后,随着中央军事战略的调整,对外用兵的需求减少,各镇节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从国外转至国内,因为在唐朝有不少边关将领回到中央,成为朝廷重臣的先例,中央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因为个人原因荒废朝政,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导致中央腐败严重,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代替。
张九龄
张九龄在皇帝不理事务之时,几乎独揽朝政,虽然李林甫才华出众起初为皇帝解决部分财政问题,可是其巩固权力,阻塞迫害贤良的手段却无所不用其极,科举制度逐渐形同虚设,任人唯亲的现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为普遍,最致命的后果就是中央军队腐化,庸才流入,缺乏管理缺乏训练,中央实力逐渐消弱,而地方节度使却在日益壮大。
安禄山本是一个打了败仗,被押解回中央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可他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同时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云,李林甫考虑胡人不能做宰相,于是投唐玄宗所好,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一来减弱节度使对其相权的威胁,二来安禄山可以成为其强劲党羽,这三镇的节度使足足有15万人,力量已经盖过中央,而皇帝贵妃还在与安禄山嬉戏共舞,没有丝毫忌惮,李林甫病死后,原本市井地旮出身的杨国忠,因为是杨玉环(唐玄宗老婆)的族兄,同时也十分会做人,所以成为新的宰相,升任宰相之前因为争宠成为李林甫的政敌,安禄山作为李林甫的党羽,与杨国忠交恶,双方持续且轰动朝堂的党争,皇帝却任其发展,视而不见,而杨国忠祸乱朝纲,阻塞中间的本领,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自身的能力有限就会嫉贤妒能,使得中央更加腐朽,不懂兵法又好大喜功,对南方几度用兵,两次使军队走入瘴气之地,军事失败导致唐军折损数万余,也让南方少数民族与唐交恶,安禄山看到自己的权力,甚至个人安危竟遭威胁,同时也认识到中央实力不济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公元755年12月16日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北京)起兵,其数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由于安禄山的东北势力庞大,骑兵之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就占领河北,随后直指东都洛阳,同年12月22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命儿子荣王李婉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东征安禄山保卫洛阳,由于唐朝的军队还在边关不能及时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的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此时也没时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所以安禄山虽然遇到大军阻碍但很快将其击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攻入洛阳,杀守将和御史中丞并自立称帝,国号:大燕。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撤出洛阳之后,在潼关再次集结,边关兵力部分调回,并在潼关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潼关易守难攻,在此坚守并等待边关节度使调回大军本是正确战略,可是朝延的腐朽,让庸才文官视武将立功为洪水猛兽,加上高仙芝等人也非汉将,胡将安禄山的反叛使得唐玄宗对外将产生忌惮,这也就成了官宦诬陷武将的最有力借口,随后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结叛军避而不战的罪名处斩,新将领是已经年过花甲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过身为大将,深谙兵法,依然正确判断了战争形势,上任之后立刻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安禄山大军,几度强攻均被挫败,而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为叛将的史思明,一度连续得手进展十分顺利,此时哥舒翰认为,只需要继续坚守,叛军劳师远征急于速胜,在占领区不得民心,且后方失利的情况下,便会自行溃散,可是大唐的失败也恰恰来自于其后方,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在为自身利益而怯战,同时安禄山派处老弱病残在唐军阵前袭扰,让皇帝以及杨国忠认为叛军已经大势已去,毕竟人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于是逼迫哥舒翰出关剿灭叛军,百般劝解无果,哥舒翰无奈出击,安禄山佯装退败,诱敌深入,在灵宝山的山道上设伏,二十万守军覆灭,主将哥舒翰也被下属绑赴敌营,这次出击失败也让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战果功亏一篑,此时长安城已经门户大开,安禄山的精锐铁骑开始全速冲击,唐玄宗和杨国忠在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冷静后向长安城放言,要御驾亲征,不过在陈玄礼的禁军集结完毕之后。
公元756年6月12日黎明时分
唐玄宗皇帝 逃出长安,向蜀地而去,四天后,安禄山占领长安,冲进大明宫,破坏宫殿,抢夺财物,将皇室成员尽数屠杀。
安史之乱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曾经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量的饥荒和逃亡让这一地区的人口锐减,由于年代久远,据记载,损失人口约为三千万,也就是整个中华大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商 周 秦汉建立起来的中华中心地位荡然无存,唐朝以后再也没有朝代在长安建都,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且又是叛乱的根源,所以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的思想开始影响后世,这也就让之前开放包容的中华大地,变得保守,内敛而且排外,这一思想经过后世一千多年的强化之后,中华大地逐渐由世界中心变成与世界脱轨的状态,封闭自我,减少交流,同时由于地理的原因,中原周边地区不是海洋就是大漠,南边是充满瘴气的丛林,所以也就有了坐井观天的自傲,认为自己生活的地区就是天下,即使右后来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其直接目的是彰显我中原国力强盛之威,与不久之后欧洲欧洲展开的大航海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我们现在回望安史之乱,很明显,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内部的党争封建中央与地方的对抗,是这场人祸的根本原因,还看到在中央集权的政权统治下,一旦出现了类似唐玄宗这样多变的因素,国家的未来就会变得不可控,要说民族矛盾也可能只是安禄山在胡人集聚地起兵的一个口号罢了,因为他用的部将士兵80%都是汉人,而对抗安禄山的大将却很多都是,高丽契丹以及胡人出身,其实胡人以及其余各族各国人民,在长安和全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也被平等对待,所以全国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各族充分交流融合以及发达的国际贸易,也是唐朝初年创造盛世的重要原因。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哪一场,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乱,对唐朝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使得唐朝由昌盛走向了衰败,经过了这场战役也是大堂,要继续存活了100多年。
应该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毕竟在这场战乱当中也牺牲了非常多的人。也能够续命大唐。我觉得它是唐朝最血腥的一场战争。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导致导致这场战乱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我觉得应该是安史之乱,把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血腥的一场,占了最后虽然打赢了,但是也元气大伤。
唐朝也没怎么发生战争,要说最血腥的就是安史之乱了吧,那算是唐朝最大的战役了。
这场战役就是香积寺之战,这是唐朝“安史之乱”中最血腥、最惨烈的一场胜仗。在香积寺之战中,唐军以李嗣业为前锋,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在长安城的西郊,也就是香积寺以北、沣水以东的地区攻打叛军。后来这些安史叛军打不过这些唐军的回纥骑兵,军心大乱,就被前锋李嗣业和中军郭子仪前后夹击。李嗣业和郭子仪在四个时辰也就是八小时内斩首6万叛军,虽然非常血腥,但是他们却为大唐续命了一百五十年。
话说安禄山起兵发动了叛乱,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叛军气势如虹,破了唐军很多关卡,很快就把洛阳和长安给攻陷了。安禄山便趁着叛军胜利了,直接在洛阳割据政权称帝,立国号为大燕。反观唐玄宗,他则急忙逃亡去往蜀地,大唐的百年根基可以说是毁得差不多了。为了防止叛军彻底夺走大唐的政权,唐肃宗就发动了这场香积寺之战来拯救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唐朝。
为了彻底挫一下叛军的士气,唐肃宗可谓是下了老本。他不仅找来了国内的15万精锐部队,而且还找回纥借了骑兵。在前锋李嗣业、中军郭子仪和后军王思礼的带领下,这些精锐部队在长安西郊发起了香积寺之战,虽然他们一开始微微受挫,但是在李嗣业的调整之下,回纥的骑兵势如破竹,彻底压制住了叛军。最后唐军以四个时辰杀敌六万的战绩完胜叛军。
经过香积寺之战后,唐军成功收复了长安,而且唐朝被安史叛军割据的局面也逐渐逆转。也是因此,唐朝才得以续命一百五十年。
八小时斩首六万的唐朝战役,究竟有多血腥?
755年12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唐玄宗则逃往蜀地,已经建立137年的大唐王朝,迎来了最危急的时刻!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唐朝发动了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心里很清楚,要想重新树立权威、守失民心,必须迅速夺回都城长安。于是,唐肃宗调兵遣将,在长安附近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终于打开了通往长安城的门户。757年8月,唐肃宗在凤翔举行“誓师大会”,“遣攻长安”。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唐肃宗下了血本,投入15万大军,而且都是来自“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的精锐部队。与此同时,唐肃宗还听取郭子仪的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派其子叶护率领四千精骑助阵。唐朝名义上的主帅是广平王李俶,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是郭子仪。
再说安史叛军方面,叛军西京留守名叫张通儒,手下有两名重要将领,分别是安守忠、李归仁,拥有10万左右的兵力,其中还有不少骑兵,气焰十分嚣张。早在这年的5月,郭子仪曾与叛军在长安附近的清渠交战,结果因遭受叛军骑兵的冲击,“官军大溃”,可见叛军战斗力很强。
经过一番准备后,唐朝的15万大军于9月27日抵达长安城西郊,在香积寺以北、沣水以东地区摆开阵势,“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得知情况后,在唐军的北面布阵,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战役正式开战!最初叛将李归仁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
结果“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交战之初,唐军就陷入了不利的情况,幸亏前军主将李嗣业站了出来,他赤裸上身,手持长刀,“立于陈前,大呼奋击”,连杀叛军数十人,才稳住己方的战阵。接着李嗣业率领“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叛军虽然陷入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撤退,因为他们还有自己的杀手锏。原来叛军将自己的精锐骑兵埋伏在了军阵的东边,准备对唐军发起冲击,来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事不凑巧,叛军的打算落空了,唐军早就发现了叛军的骑兵,于是派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着回纥骑兵前去交战。
安史叛军的骑兵虽然精锐,但根本打不过回纥骑兵,最后被全部消灭。叛军闻讯后,军心大乱,此时李嗣业的前军与回纥骑兵绕道叛军阵后,与郭子仪前后夹击,叛军彻底崩溃。这场香积寺之战,前后持续了四个时辰,也就是八个小时,战场上血流成河,“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
此战后,叛军残部狼狈而逃,唐军顺利收复长安。香积寺之战堪称血腥,但意义非常重要,是整个安史之乱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这场血战,为唐朝续命150年!捷报传到凤翔,面对入贺的百官,唐肃宗喜极而泣,泪流满面。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我们在学历史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秦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不知道它的可怕,安禄山带领着他领导的叛军,在一路上死了很多人,很多人无家可归。
安史之乱严重地摧残了北方经济,给人民带来一场浩劫。在战乱期间,长安洛阳一带受到交战双方军队来来去去的洗劫,一度还被吐蕃趁虚侵入,战后出现了人烟断绝,野兽出没的景象。
有相关典籍记载,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到之处,百姓民不聊生,很多普通人都无从幸免。
安史之乱,对于大部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是一个难以释怀的事件,它的破坏性是空前剧烈的,不但让大唐盛世灰飞烟灭,还大大改变了中原汉民族几千年来铁血尚武的精神面貌,使得后来的汉人王朝继承者变得喜文厌武,最后结果都是被异族入侵,落得生灵涂炭,文明进程几乎被中断的结果。
我们重温历史,特别是揭开那一个个深入见骨的伤疤,并不是我们有受虐倾向,而是以史为鉴,以远见近,无论我们是身居殿堂,还是升斗小民,都能从从先辈身上吸取知识的力量,生存的教训,发展的动力,避开曾经的错误,少走弯路。
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有多强?
一、人口急剧缩减
先看一个统计数字: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2万户,人口数达5288万。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官方统计户数为293万户,人口约为1600万人。人口损失达惊人的3600万,原来人口的七成在战争中“蒸发”。一个国家损失70%的人口,想恢复到原来的经济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二、控制地域剧减
安史之乱发生后,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平叛,其中有安西都护府的李栖筠率精兵7000,李嗣业率精兵5000,马麟3000兵,一共15000返回中原,投入抗击叛军的洪流之中。除了唐朝的边防军人之外,唐政府还征集了西域多国的军队来助战。如于阗国五千军人,还有大食国、吐火罗等西域九国派出数量不等的军队帮助唐朝平叛。虽然这些军队在平叛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唐朝在西域的力量变的空虚,吐蕃乘机蚕食唐朝在河西的传统领地。
三、安史之乱让后来的汉人王朝不再信任武官
在唐朝和唐朝之前的各个王朝,武官的地位都的非常高,人们以参军为荣,从军功中博取功名是最常见的进阶之路。即使是文人,也崇尚军人,看看大诗人李白,他除了大诗人这文人的身份之外,还号称“天下第二剑”,五十多岁还加人军队,为军中参谋。还有杨炯写了一句诗:“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从这诗就可以看出文人对军人推崇。再看后面的宋朝和明朝,哪里还有这样的诗句?特别是明朝,军人的地位完全无法和文人相比。
结语:安史之乱让盛唐的繁华烟消云散,即使这场浩劫结束后,唐朝经过一百多年努力都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还因它的后续影响造成藩镇割据,从而结束王朝的生命。更甚至它的负面影响达上千年,让汉人王朝忌惮武力,扬文抑武,以致文强武弱,再也无法恢复汉唐的铁血雄风。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在“安史之乱”这个时期,爆发了多年的战争,屠城和烧杀抢掠等惨绝人寰的事情大范围发生,这直接导致上千万人的死亡。造成“安史之乱” 的不是杨玉环,让杨玉环背锅是后世对她的污蔑,该为此事件负责的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后期昏庸无能,重用了奸臣杨国忠和胡人将领安禄山,这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大约造成了30万人的死亡,所以真的非常的惨烈,也导致了两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当时的李隆基对于杨玉环非常的宠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杨玉环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所以才会得怪杨玉环。
安史之乱是非常惨烈的,因为当时战场上的血腥场面是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死亡人数达到30万人;是的,因为在一场战役中,他们会认为这是安禄山和杨国忠惹的祸,而这两位正是杨玉环的亲人,而且也会觉得杨玉环没有做到妻子的职责。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安史之乱”后唐朝从巅峰开始走向低谷,所以就有很多的人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谋是谁,而有许多人就觉得是杨玉环造成的,但是这个“锅”是杨玉环背吗?下面由小资道来。
唐玄宗费尽心机获得杨贵妃,如获至宝,乃至把国号改成“天和”,对杨贵妃的宠溺做到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水平。“一骑红尘妃子笑,没有人知是荔技来”。由于杨贵妃喜欢吃南方地区的荔技,那时候可没有高铁动车和飞机场,唐玄宗命人以骏马传送应急文书的方法,日夜兼程把荔技急送至京城,每一年的荔技季,都需要累成狗好几匹骏马。
自打她进宫以后,就获得玄宗的独宠。杨贵妃不止是大花瓶,她对自身很有功底。唐玄宗恰好也是音乐发烧友,因此俩人有共同话题,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伴侣。
唐玄宗压根离不了她。她有2次惹玄宗气愤,被玄宗命人送到娘家人。自古以来君王惩罚嫔妃,从没有送到娘家人的,要不是打入冷宫要不立即处决,而玄宗把玉环送到娘家人的作法,更像平常夫妇,表明在玄宗心中,玉环是他的老婆。没了玉环在身边的玄宗,茶不思饭不想,总是闹脾气,或是高力士掌握他。提议他派人接回来妃,贵妃见了特使,一承认错误玄宗马上优柔寡断了,喜悦地接她进宫。
由于五十步笑百步,玄宗对李家倍加册封。玉环的三个姐姐无功功率却都受封妻子,每月各赠膏脂钱十万。远房亲戚弟兄杨国忠,原来是一个市井无赖,因和妃沾亲带故的关联,得到亲密玄宗,最终竟然拜相。每一次玄宗去华清池休闲度假,一直携带李家人声势浩大一起出发,沿路掉下的饰品满地,奢华到令人愕然。
李家在妃受宠期内,娶了俩位公主和两位郡主,乃至玄宗还下笔为陈氏编写官庙碑。李家对我国并无大功,却由于一个杨贵妃而鸡犬升天,如何不许别人有羡慕嫉妒的看法呢?
安史之乱有唐玄宗中后期政治腐败的缘故,但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杨国忠这个人,30岁以前一事无成,知名度偏差。之后参军,没获得器重。但就这样一个为人用户评价不佳的人,凭着妃的关联,亲密玄宗,顺水推舟,一路以火箭速度晋升,变成玄宗最仰仗的丞相。玉环针对自身这一亲威,没有调研实情,或是虽知实情却纵容他跟玄宗贴近,只有说她没有保身的远见卓识。
杨国忠是个自私心极重的人。在安禄山都还没下定决心谋反的情况下,他为了更好地主要表现自身有远见卓识,也为了更好地挤兑安禄山,一天到晚在玄宗耳边吹风机,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要立即除之。最终安禄山感觉很缺乏安全感,自身不动手能力,或许哪天玄宗就先把他灭了,因此只能先下手了。
尽管说没有杨国忠,手握着雄师的安禄山也是有很有可能谋反,但杨国忠在这件事情上发挥了催化机理。政界上没有单独的个人,全是以帮会存有的。全世人都明确杨贵妃跟杨国忠是一伙的,因此跟杨国忠算帐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了杨贵妃。
玉环是个醉心于文化艺术的女性,她对政冶一点都没什么兴趣。假如生在当代,她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异的作曲家或歌唱家。但遗憾的是,倾国倾城让她入不对帝王家。
对玄宗来说,杨玉环没有政治野心是最对他食欲的。由于他亲身体验过武则天、韦后、太平小公主这种政冶强女人是如何乱政的,他立誓不会再一错再错,因此他宠溺过的嫔妃,全是没有当政欲望
可是身旁君王身旁最亲近的人,要跟政冶彻底划清关联是不太可能的。杨玉环伴驾很多年,尽管没有惑主,但都没有进谏过玄宗,一天到晚一起四处去玩,莺歌燕舞,“君主此后不上朝”,玄宗明摆着颓废政务。但玉环没有劝他清正廉明,都没有劝他避开杨国忠那样的危险人物,由此可见,杨玉环并并不是贤妃,她不是玄宗的好妻子。
她就是一个钟爱享有的漂亮的女人,没有心机,没有远见卓识,不容易想得过多。对她而言,玄宗宠溺她,她是全天地最幸福的人。她的心理状态跟当代那类嫁给有钱人,随后放心享有宽裕的日常生活,每日疯狂购物的富太太是一样的。福兮祸所伏,厚积而薄发。只了解享有的当代富太随时随地有被老公背弃的风险,而玉环更悲惨,虽没有被皇上背弃,却被世人背弃。
她本有可能变成高阳公主、窦漪房那样的好妻子,但她很有可能不喜欢读史,不明白得宠更要不张扬,不明白牵制宦官,不明白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的大道理。马嵬坡之祸,在她受隆宠时已种上祸患。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走上了巅峰的唐朝,就此跌落谷底,后续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峰,而在安史之乱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据说抵抗叛军的大将张巡曾经将自己的爱妾杀掉,将她的肉分给士卒吃,而且这还不是个例。究竟安史之乱有多可怕,还有多少人被这样吃掉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而且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
但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虽据理力争,卒无济于事,因此睢阳只剩下一半存粮,相当于现在的180万升。就算多了张巡的3000人后,即使支持不了半年,也应可支持五个月。
故粮尽之日,应在七八月之间。但是七月的解围尤其重要,当时尹子奇被射瞎一目,仓皇败退,而睢阳粮尽,正可乘机调粮。中原城邑众多,宁陵等地仅数十里之遥远,野麦已苞可食,皆应有得粮的希望。而七月六日尹子奇重新围城,同时即发生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的惨状。
我认为此时的主要问题已不在粮食,而在疾病。杀戮太甚,死者枕籍,又值盛夏,极可能发生疾疫流传。且守军接战数十场,常主动出击,而未闻败绩。守军远远少于叛军,若主动出击导致自己死伤严重,则张巡岂敢如此?故守军由6800锐减为一千人,疾疫应起了更大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疾疫而只是饥饿,则一千兵,吃上万人,天天饱餐人肉,会疲惫至此?
张巡杀妾则在七月粮尽之时。当时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张巡便献出爱妾。我认为此处,当高度注意痍伤气乏四字。唐军与叛军大小数百战,战事非常频繁,死人自应无算。饥饿难耐,尽有尸体可食,何必生杀侍妾!然人肉治病之说,早有源流。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张杲《医说》,谓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着《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
张巡所杀之妾,许远所杀至僮,皆生人中之尤为鲜活者,与死尸截然不同,此必与起将士之羸病沉疴有关。则其杀人之心,固有愚昧之嫌,但一则出于对士卒的热爱,二则绝非以人肉充军粮,自古以来对他的非议和诟病,实非公断。
然而凡食三万口之说,又从何说起呢?闰八月后,一千多守军,有贼牛战马垫肚子,若还不够,哪里需要吃那么多人。就算上七、八两月,善藏腌制,也决计吃不到三万人!我认为,城中百姓原有五万余,尹子奇两次退兵时,若干百姓逃难而去是极有可能的,剩下的三万百姓赶上七、八、闰八这最艰苦的三个月,士兵以贼牛战马自飨,尚难自给,绝不会分口粮与百姓。
故百姓人相食是一定的。实际上,睢阳存粮不足,最初就有预估,上半年能否公平分给百姓,都是个极大的未知数!张巡的第一宗旨是守住睢阳,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故直到最后都不愿放弃睢阳而东奔。因此,张巡首先要保障的,是他的士兵,而不是睢阳百姓。对士兵的热爱,让他献出了爱妾,但要说他带头吃掉了三万百姓,这殊不足信。
爱妾也是生命,不过妾实际上是高等奴婢,中国在20世纪前,从未根除奴婢传统,奴婢几乎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张巡的人的观念欠缺,后人如王士祯就编了一个爱妾转世报仇的故事来批判他,这是很中肯的。但是如王夫之等人,非要说张巡不应该吃掉满城的人,就有些失察了。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如何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被唐朝将士所镇压。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压倒性优势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为了斩草除根所以才杀那么多人。
唐军在夺回长安的时候,八小时斩首六万,以此来杀鸡给猴看,在叛军面前树立威信。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发生在公元756年,唐军夺回长安那一次战役,使用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唐朝最血腥的战争就是安史之乱吧,它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死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唐朝太过于放松了,当对手来偷袭的时候毫无准备。
唐朝这场最血腥的战争仅仅八小时便是斩首六万的战争是发生在公元756年的唐军夺回长安的那次战役。早在755年的12月份,安禄山举兵叛乱,那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并且安史军队的叛军如同一支利箭迅速攻陷了洛阳、长安等重城。甚至安禄山还在洛阳称帝,而唐玄宗也是匆匆忙忙的逃往了蜀地。可以说这场战争如果处理得不好,那么唐朝便是到了终点。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继位,而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夺回自己的天下,因此决定重新夺回长安城。757年的8月,李亨在凤翔正式决定攻打长安,而为了赢得这场夺回长安战,唐肃宗更是派了15万军队,并且这些军队都是当时唐军的精锐部队。而当时留守在长安的安史军队有着10万人,他们因为迅速攻破了长安、洛阳,可以说他们在当时是十分嚣张的。
并且在这一年的五月,郭子仪刚刚被他们在长安附近打败过一次,因此叛军对于这些朝廷正规军是十分轻蔑的。而此次战争,唐军于9月27日到达了长安城,并且在香积寺扎营。但是在开战初期,唐军便是陷入了一个不利的状态。但是所幸后来唐军有人撑起了军心,因此连杀叛军,而叛军也是陷入了不利的状态。
在后来叛军准备利用自己埋伏的骑兵去冲击唐军,但是不曾想到的是唐军早已发现了叛军的骑兵部队,并且挡住了骑兵部队的偷袭。而这些叛军也因为守不住地方,最终失败。而这场香积寺之战前后持续了数个小时,据后来的统计这几个小时,唐军斩首敌军接近6万人。也是因此唐军收复了长安。可以说这场战争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为唐朝续命了150年。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张巡杀妾并吃人
张巡在唐史上的安史之乱中,流传着他死守睢阳的故事,其中张巡杀妾飨卒当时被人传为佳话。现代人眼光看这些事会觉得古人没人性,真的像鲁迅先生说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鲁迅的吃人是精神上的吃人,而古代是真的以肉体为食。
张巡与许远一起在睢阳抵抗安庆绪的部将尹子琦的十几万燕军。当时张巡与许远只有数千的士兵,但是尹子琦攻城数月都没有成功,后来索性就两军展开神经战,燕军驻扎在城外,等着城里的唐军粮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来投降。当时张巡经过400多次的交战,剩下的兵力都很薄弱,粮食也没有了,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根本没有作战的能力。
张巡认为睢阳若被攻下,那么江淮地区就要被叛军占据,这对大唐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张巡决定将自己的小妾杀了,给士兵们充饥,等待唐军的援军,结果城中就开始吃人,直到破城的时候睢阳只剩下400余人了。
安史之乱影响 1、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2、藩镇割据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3、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4、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唐朝灭亡时,场景究竟有多惨烈?
唐朝灭亡时,不仅民不聊生,且上至天子,下至官吏重臣,都被当时的朱温政权控制并团灭,例如著名的白马之祸,场面十分惨烈,具体分析如下:
一.安史之乱动摇大唐根基,逐步走向衰亡。唐朝最终被团灭的惨烈程度,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是很少见的。而在唐玄宗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或者早就暗示了这个结局。安史之乱给当初的盛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无论是人口数量和国家实力,都被极大的削弱。
即使唐代后来的几位皇帝,如唐宪宗和唐武宗等企图力挽狂澜,也无法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步步形成,皇权被慢慢分裂和减弱。其次,唐朝后期的几位不务正业的皇帝,或只知道贪图享乐,或残暴无道,也加剧了大唐的灭亡。
二.晚唐发生黄巢起义,再次削弱皇权势力。堪比近代军阀混战局面的晚唐,因皇权与各藩镇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战争频发。而战争所带来的过重赋税以及徭役,让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就这样爆发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黄巢起义。
此次起义让各藩镇势力得到加强,即使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却让唐朝完全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以及与之抗衡的实力。为后期朱温逐步掌管唐朝皇权,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也为唐朝极其惨烈的团灭结局埋下伏笔。
三.朱温控制晚唐政权后,对皇室成员大开杀戒,制造白马之祸。在唐王朝基本失势后,曾参与过黄巢起义的朱温趁虚而入,先是应了当时宰相崔胤的求助,复立唐昭宗。后来在与李茂贞的斗争中,将逃离自己的唐昭宗再次抓回身边,成功控制了唐昭宗,成为他的傀儡,并模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势扩充自身权利。
后来在决定带着唐昭宗迁都洛阳时,为了防止唐昭宗及其身边的官吏有反叛之心,便将他们全部杀死。据说在杀死唐昭宗时,朱温让他拿着两把菜刀同自己的武官火拼,最为一个皇帝,最终以这种被人凌辱的方式死去,实在是很悲哀。
在唐昭宗去世后,朱温便立了他的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唐哀宗为帝。担心其余皇子反叛,便将所有王爷召集在一起,设立了一场鸿门宴。私以为会借此机会挑选新王的各王爷们,在醉酒中被朱温派人杀害并投入水池中。
不仅对皇子如此残忍,仍然忠于唐王朝的三十几位大臣也未能幸免于难。朱温将他们及其家属都派兵抓到白马驿,毫不留情的集中杀害后丢入黄河之中,基本没有什么生还的概率。这就是唐代晚期著名且凄惨的白马之祸事件,据说当时河水都被鲜血染红,由此可见当时的惨烈程度。
就这样在消灭了皇室成员和前朝旧臣的势力后,朱温认为自己称帝的时机已到。在各亲信大臣们的拥护下,接受了唐哀宗的禅让,并在继位后的第二年,就将唐哀宗杀死。经历了二十一位皇帝,具有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王朝就此结束,并永远的消失了。
岁月川流不息,王朝更迭不至。每一个王朝的破灭都是社会的一次清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千秋万代只不过是每一个朝代遥不可及的奢求。
唐朝,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巅峰。自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紧接着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从此开创了唐朝的贞观之治。自此以后百年的唐朝,都是一副繁荣的景象。
唐朝时期,不论是认识财政还是军事力量上,都远远赶超周边的一些国家,这也让周边一些国家心甘情愿向唐朝称臣并派遣使臣,每年向唐朝进贡。但就是这么一个曾经最富强的王国,它的瓦解却是十分的惨烈。
多惨?总的来说皇子、公卿悉数横死,两位皇帝惨遭佞臣弑杀。
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了国家力迅速衰减,皇帝大权旁落,各地拥有兵权的朝臣不听从皇帝的调遣,再加上各地农民起义,大唐危在旦夕。
公元903年,朱温率领部众攻破长安,挟持住了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并下令诛杀了全部宦官,以及宦官的军事力量全部被他一并铲除。
但是朱温并没有就此作罢,在第二年,朱温以长安太过破旧为理由,将唐昭宗带到了洛阳,唐昭宗已经成了朱温的监下之囚。
晚唐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农民起义的三重打击下,再加上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两代的胡作非为,国势日益衰败,等到了僖宗的弟弟、唐昭宗李晔在位时期(888-904年),终于迎来覆亡的时刻。
跟后世的明思宗一样,唐昭宗也是一位“前人造孽、后人遭殃”的倒霉皇帝,尽管在位时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无奈皇权旁落、积弊日久,辛苦经营多年,却依旧未能阻止帝国灭亡的命运。
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而在上升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文明的进步,也伴随着朝代的更迭。
而事实上,每逢改朝换代,大多数时候都会伴随着十分残酷的战争和宫廷斗争,而失败的一方往往会付出无比沉重的代价。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即便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一统王朝,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没落。而每当王朝谢幕的时候,就会有无数鲜活的生命为就王朝殉葬,即便是强如唐朝也不例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强盛王朝,至今唐王朝在国际上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许多华人都被称之为唐人。而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唐朝开放包容的姿态成就了其万邦来朝的国际地位,也令唐朝子民处在高度的自信之中。
然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而最令人心疼的,无疑就是唐朝灭亡的悲惨命运,至今读来令人都感到无比凄惨。 大唐盛世之景我无法想象,它灭亡之景我不敢想象,如烈阳,如冷月,又如酷夏,如寒冬。
唐朝灭亡时,场景究竟有多惨烈?
在唐朝灭亡时,场面确实是非常惨烈,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唐朝已经到了一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而且他的整个的大臣和官僚当中很少有一些有能耐的人能够支撑这个场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唐朝的灭亡是必然进行的。
其实很多人一提到唐朝的话,可能想到的就是唐朝的繁华和唐朝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候,其实唐朝确实实力非常强大,因为唐朝从唐太宗开始就逐渐的发展起来,等到唐玄宗时期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了,而且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唐朝的很多状况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很多人进入唐朝的,大多数是进入了唐朝这个时期。
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人就会认为,唐朝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唐朝晚期的时候可能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那个时候唐朝面临的问题比较多,首先就是一个换关长权的问题,第2个就是反藩镇割据,第3个就是大臣之间的相互争夺。
总的来说这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才使得唐朝的整体势力逐渐衰弱,而且等到一个时机到来的时候,可能它的这种情况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偏转,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朝代要想获得发展的话,可能他获得的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人的支持,如果有了支持的人,可能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比较顺利,特别是一些有能耐的人,一些知识分子如果能够恢复这个朝廷的话,可能他在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的问题比较少。
但是等到唐朝后期的时候场面就比较惨烈在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了什么可以用的人才而且后梁太祖朱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经常会带领自己的势力进入场外,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全。所以为了保持住自己的势力,很多大臣也不敢出入香猪,在这种情况之下,朱温也逐渐的看到了,这种情况最后把唐朝后期的丞相或者是一些大臣都杀掉了,这就使得唐朝彻底空掉了,整个权力的架构都已经坍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也就是最后唐朝难以支撑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边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最后的时候朱温建立了后,梁就取代了唐朝也就是朱温灭唐。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点关注。
在那个时候,许多诸侯为了自己的地盘,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杀了很多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人。
唐朝灭亡的时候,国库里面的钱财基本上都被洗劫一空了,而且朝廷上的很多大臣都遭遇了灭顶之灾
朝代的更迭伴随的必然是无数人的流血和牺牲,用血流成河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即便是创造了大唐盛世的唐朝也不例外,盛唐有多繁盛,其灭亡的时候就有多惨烈。而唐朝的灭亡早在盛唐的时候已经埋下了隐患,最终为藩镇割据势力所灭。末期的两位皇帝失去了最后的天子威严,被军阀们抢来抢去,而朱温成了最大的赢家。朱温在灭唐建梁的过程中大开杀戒,连皇帝也不放过,这样建立起来的后梁政权注定也长久不了,实际上整个五代十国也不过才53年,却经历了五朝八姓十四位皇帝。
大唐自618年李渊建国到907年唐哀帝被废,一共是289年,其中前一百三十年的时间里,大唐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在唐玄宗时期,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盛极必衰,开元盛世不过才持续了几年的光景,安史之乱就如一桶凉水浇到了唐玄宗的头上,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的破坏和影响是极大的。
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帝国出现了三大问题:藩镇、宦官和朋党。相比较而言,朋党之争似乎算是影响最小的,而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一步步蚕食着大唐,最终将大唐推向灭亡。
在中晚唐的历史上,也曾出现了几位比较优秀的皇帝,比如唐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其中唐宣宗是帝国最后一位称得上有能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甚至被称为“小太宗”,大器晚成,却开启了“大中之治”,但是他在位时间并不算长,不过才十三年,而去世的时候也比较年轻,才50岁,去世的原因是服食长生不老丹药。
唐宣宗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把他的施政成果全部给毁了,唐穆宗、唐懿宗和唐僖宗都是要么只知道玩乐,要么极端残酷,竟没有一个勤勉政事的皇帝。12岁的唐僖宗刚刚继位的时候,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各地盗匪横行,第二年王仙芝起义开始,这是黄巢起义的开端。
认真算起来,这场影响甚广的起义从王仙芝开始到黄巢再到后来的秦宗权,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对帝国的破坏是相当大的。这期间,很多城镇被黄巢军洗劫一空,百姓死伤无数,而且在朝廷组织政府军对抗黄巢军的时候,很多政府军都是地方武装力量,他们并不会爱惜百姓,甚至到了一些城镇也会进行劫掠。无论如何,战争中最无辜也最可怜的就是百姓。
但是黄巢起义却让个别藩镇节度使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李克用的沙陀军团在黄巢起义中立功颇多,还有本为黄巢军的朱温,以及李茂贞、韩建、李匡威、赫连铎等等。在中央禁卫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节度使的兵力成了最大的功臣,并成为直接威胁皇权的存在。
这些节度使不仅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且想要干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李茂贞曾数次攻进长安威胁唐昭宗,韩建在唐昭宗出逃河东的路上将其虏到华州软禁了起来,以此干涉朝政。他为了削弱皇室的力量,将唐昭宗的亲军解散,又污蔑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等谋反,而矫诏将包括李嗣周、李戒丕等十一王并他们的随从、侍者赶到石堤谷,全部杀害。
好不容易唐昭宗被放回了长安,结果又有一场大灾难等着他,900年,神策军两中尉刘季述和王仲先联合发动政变,将唐昭宗囚禁在少阳宫,扶立皇太子李裕为帝,又一场杀戮在宫中进行。《新唐书》载:季述等皆先诛戮以立威,夜鞭笞,昼出尸十辇,凡有宠于帝,悉榜杀之。杀帝弟睦王。
他们大开杀戒,在夜里大肆杀人立威,然后在白天将尸体分十辆车运出去,唐昭宗的弟弟睦王李倚也被杀死。而不久后,宰相崔胤求助于朱温,最终复立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唐昭宗为帝,刘季述护卫王仲先等数十人都被杀死。
而不久,宦官们逼迫唐昭宗逃到了李茂贞的地盘凤翔,朱温派兵围攻凤翔,持续了一年多,凤翔城很快断粮,百姓大量饿死,最终李茂贞支撑不住,将依附于他的二十多名宦官杀死送给朱温求和,并将唐昭宗交给了朱温。
朱温带着唐昭宗回到了长安,将内侍省的宦官全部杀害,唐昭宗身边服侍的人员也全被杀掉,而换上了朱温的人。唐昭宗彻底成了朱温的傀儡。904年,朱温逼着唐昭宗迁都洛阳,但这依旧不能让朱温安心,他生怕唐昭宗落到别的军阀手中,于是在这一年的八月份他派人将唐昭宗杀死。
但这个时候的朱温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于是又扶立唐昭宗的第九子继位,即唐哀帝。十三岁的唐哀帝完全没有任何天子该有的权力,只是麻木的听凭朱温的安排,而朱温是各种官职加身,在朝堂之上说一不二,然后开始了屠杀大臣们的计划。
905年六月,朱温在李振和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三十多位朝廷重臣集中在白马驿全部杀死,将尸体扔进了黄河中,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变”。
而在半年之后,朱温又将自己曾经的心腹蒋玄晖、宰相柳璨和太常卿张廷范处死的处死,五马分尸的五马分尸,原因就是这几个人曾劝说朱温不要急着称帝,而被朱温认为是他们不希望自己称帝。三人的亲戚以及同党也有数人被杀。何太后则被诬陷与蒋玄晖有私情,而被逼自杀。
朝廷中的阻碍分子基本都除掉后,朱温在907年逼迫唐哀帝退位而自己称帝。唐哀帝被降为济阴王,并被安置在曹州朱温的亲信家中,一年后,朱温派人杀死了唐哀帝。
以上只是部分惨烈场景,而更多的惨烈场景在城镇,在民间。藩镇之间相互攻伐,扩大地盘、兼并土地,这期间,又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