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竹林七贤都有谁
- 2、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 3、竹林七贤都是谁
- 4、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 5、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 6、竹林七贤有哪些人
- 7、竹林七贤有哪些人
- 8、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 9、竹林七贤是指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所谓“竹林七贤”分别指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七人之所以会被合称为“竹林七贤”,是因为他们经常于竹林之中聚会、饮酒。“竹林七贤”之所以能够常常聚会,则是因为他们都主要在山阳县活动。
竹林七贤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竹林七贤都是谁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竹林七贤”是当时引领时代的人士,在社会上苦不堪言的时代,他们涂脂抹粉,服药行散,弹琴咏诗,饮酒长啸,举止惊世骇俗,后人称这种行为为“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在文化上为我们今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生活情趣、充满文人意蕴的生活情趣。竹林七贤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孙盛(302—373)《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后《世说新语·任诞》又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样看来,“竹林七贤”之首是嵇康,他和阮籍、山涛构成七人小组的第一方阵;比他们年轻一些的其余四人则为第二方阵。
嵇康(公元224—263年),安徽宿县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烦琐的礼教,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在感情上,他亲近曹魏皇室,因为他娶了魏谯王曹林的女儿。但嵇康不愿意参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为之,所以他只能开始了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县。后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于公元263年,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尉氏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官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主张把“自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他常常蔑视礼教,以白眼(斜眼看人)看待他说人为的俗人,以青眼(正眼看人)看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被人称之为“青白眼”。
山涛(公元205—283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直到四十岁才做了官,当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却忧虑朝堂之中的暗潮,于是弃官43岁来到了竹林。嵇康所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他的,这也让后人对他有诸多非议。二十年后,他顾念旧情,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官,可见他来从来没有忘却过旧友之情,之前种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向秀(约公元227年—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著有一书、一论、一赋,皆是难得的佳品,后人无可比肩。后在山涛的引荐下,与嵇康、阮籍相识。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曹魏末期曾做建威参军,晋初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反对黑暗统治,被统治者所不喜,后遭罢黜。为了躲避迫害,刘伶嗜酒放浪,肆意妄为,著有《酒德颂》一篇。《晋书》里记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世辛弃疾有“醉后何妨死便埋”,清代的敦诚也曾经这样悼念曹雪芹:“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
王戎(公元234—305),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濬冲,竹林七贤之一。年少成名,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等职,与阮籍、嵇康等人常在竹林之游,他是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的一位,被其他几位戏称为“小俗物”。
阮咸(约公元222—278年)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字仲容,著有《律议》传世,是阮籍之侄,叔侄二人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律,尤其善弹琵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长颈琵琶就是以“阮咸”为名的。
竹林七贤皆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髓,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迫于统治阶级的威压,他们往往不能正面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只能采用比喻、隐喻、象征等方法,侧面反映自己对当时政权的不满与无奈。
【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特点』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孙盛(302—373)《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后《世说新语·任诞》又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样看来,“竹林七贤”之首是嵇康,他和阮籍、山涛构成七人小组的第一方阵;比他们年轻一些的其余四人则为第二方阵。
嵇康(公元224—263年),安徽宿县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烦琐的礼教,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在感情上,他亲近曹魏皇室,因为他娶了魏谯王曹林的女儿。但嵇康不愿意参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为之,所以他只能开始了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县。后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于公元263年,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尉氏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官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主张把“自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他常常蔑视礼教,以白眼(斜眼看人)看待他说人为的俗人,以青眼(正眼看人)看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被人称之为“青白眼”。
山涛(公元205—283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直到四十岁才做了官,当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却忧虑朝堂之中的暗潮,于是弃官43岁来到了竹林。嵇康所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他的,这也让后人对他有诸多非议。二十年后,他顾念旧情,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官,可见他来从来没有忘却过旧友之情,之前种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向秀(约公元227年—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著有一书、一论、一赋,皆是难得的佳品,后人无可比肩。后在山涛的引荐下,与嵇康、阮籍相识。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曹魏末期曾做建威参军,晋初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反对黑暗统治,被统治者所不喜,后遭罢黜。为了躲避迫害,刘伶嗜酒放浪,肆意妄为,著有《酒德颂》一篇。《晋书》里记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世辛弃疾有“醉后何妨死便埋”,清代的敦诚也曾经这样悼念曹雪芹:“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
王戎(公元234—305),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濬冲,竹林七贤之一。年少成名,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等职,与阮籍、嵇康等人常在竹林之游,他是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的一位,被其他几位戏称为“小俗物”。
阮咸(约公元222—278年)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字仲容,著有《律议》传世,是阮籍之侄,叔侄二人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律,尤其善弹琵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长颈琵琶就是以“阮咸”为名的。
竹林七贤皆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髓,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迫于统治阶级的威压,他们往往不能正面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只能采用比喻、隐喻、象征等方法,侧面反映自己对当时政权的不满与无奈。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贤之首是嵇康,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晨曲曹操真孙女为妻,做过大夫之职,在司马氏上位后,愤然写下绝交书,这也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孙盛(302—373)《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后《世说新语·任诞》又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样看来,“竹林七贤”之首是嵇康,他和阮籍、山涛构成七人小组的第一方阵;比他们年轻一些的其余四人则为第二方阵。
嵇康(公元224—263年),安徽宿县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烦琐的礼教,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在感情上,他亲近曹魏皇室,因为他娶了魏谯王曹林的女儿。但嵇康不愿意参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为之,所以他只能开始了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县。后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于公元263年,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尉氏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官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主张把“自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他常常蔑视礼教,以白眼(斜眼看人)看待他说人为的俗人,以青眼(正眼看人)看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被人称之为“青白眼”。
山涛(公元205—283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直到四十岁才做了官,当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却忧虑朝堂之中的暗潮,于是弃官43岁来到了竹林。嵇康所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他的,这也让后人对他有诸多非议。二十年后,他顾念旧情,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官,可见他来从来没有忘却过旧友之情,之前种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向秀(约公元227年—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著有一书、一论、一赋,皆是难得的佳品,后人无可比肩。
阮咸字仲容,是阮籍的侄儿。擅长弹一种圆形的琵琶。阮咸出名后人们就把那种琵琶叫做“阮咸”,简称“阮”世界上有多了一种乐器。这是唯一一个用人名给乐器命名的示例。
刘伶字伯伦,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因为喝酒而出名的人。他的一生都与酒有缘。刘伶长得身材矮小,而且相貌丑陋。但是他性格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他一生不愿意做官,只愿意喝酒谈天,终老竹林。
王戎字睿冲。出身于琅琊王氏,是竹林七贤里出身最显赫的一位。也是竹林七贤里最世俗的一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出处:《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译文:嵇康相处山阳,所与神交的只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参与了流的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王戎,于是为竹林之游,人们所说的“竹林七贤”啊。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主要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诗》。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诗存《咏怀诗》八十二首,著有《达庄论》《为郑冲劝晋王笺》等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和阮咸七个人。
由于他们都是魏晋时期的风雅名士,而且喜欢聚集在竹林之下饮酒作乐,过畅意人生,故而得名竹林七贤,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
竹林七贤都是魏末晋初的风流名士,他们都有着潇洒不羁,又不拘礼法的生活态度。魏晋名士的恣意和风雅在竹林七贤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不向往庙堂之争,不追逐功名利禄,他们的生活不遵循礼法,却又过得逍遥自得。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各有特色,他们在思想上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嵇康、阮籍、阮咸和刘伶很欣赏老庄的思想境界,而山涛和王戎主张玄学的同时,也混合了一些儒家思想,向秀则是信奉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司马代魏之后,竹林七贤开始各奔西东,他们中有的人被朝廷所杀,有的人依附了朝廷,有的人则选择继续袖手旁观,逍遥避世。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扩展资料:
主要影响: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玄学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汉王朝的解体和经学的衰败有重要的联系,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嵇康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评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肤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仙心”中显露“飘忽俊佚,言无端涯”的风格,从嵇康诗作文论中可一窥魏晋名士的玄远气度和名师风采,对后世影响深远。
竹林七贤有哪些人
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嵇康、阮咸、王戎、山涛、刘伶、向秀。
1、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中国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与嵇康并称嵇阮。
父亲阮瑀,为曹操文吏,多出章表。阮籍年幼丧父,家贫勤学,少年即通诗书。曹爽辅政时,召为参军,后任从事中郎、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官。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
2、嵇康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极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
3、阮咸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始平太守,人称阮始平。阮咸嗜酒,尤其与族侄阮脩意气相投。阮咸曾与族人聚饮,不用酒杯,而将酒盛在大瓮中,几人围坐在瓮前对饮。此时有一群猪也来寻酒,阮咸便直接与猪群共饮。
4、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小字阿戎,琅邪临沂(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侯,人称王安丰。生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卒于晋永兴二年(305年),出自魏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为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凉州刺史王浑之子,司徒王衍之堂兄,且与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年少的一位。
5、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一直到四十岁才开始为官。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后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6、刘伶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
7、向秀
向秀(227年-272年),字子期,中国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向秀好读书,尤喜老庄之学,山涛曾经偶然间听到向秀谈论《庄子》,惊为天人,两人遂结为忘年交,山涛更将向秀介绍给嵇康与阮籍。
竹林七贤有哪些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1、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于是逍遥山林,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中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
2、嵇康:谯国锰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好老、庄之说,著有《养生论》,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40岁时被司马昭杀害。
3、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咏怀》82首是其代表作。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
4、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5、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流传于世。
6、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嗜酒佯狂,任性放浪。唯著《酒德颂》一篇。
7、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8、王戎:字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释义: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放荡不羁,清静无为,作品多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山涛、向秀、王戎。
他们之所以称为竹林七贤,是因为他们喜欢在竹林里喝酒聊天,恣意豁达。古代社讲究礼仪廉耻,很少会有人做一些让别人觉得不对的事情。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官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以说古代人活得比我们现在人还有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之下,竹林七贤的7个人却勇于和社会制度抗争,崇尚追求自我,追求本身的生活状态。
竹林七贤每天花时间喝酒交友,放荡不羁。说的通俗一点,他们就是现在所说的叛逆少年,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不顾其他人的眼光。
竹林七贤之首竹林七贤之首是嵇康,当时朝政讲究以孝治天下,而嵇康却认为这些东西应该顺其自然,他比较主张儒家的观点。这其实也不奇怪,他生性爱自由,不喜欢被世俗的牢笼禁锢。也正因为此,他成为了竹林七贤之首。
竹林七贤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证明,在当时那个时代,拥有先进的观念,勇于和权势作斗争,敢于打破常规,这些都注定了他们会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古代社会对各种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导致他们几个都郁郁不得志。
竹林七贤是指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1、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_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2、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 。
5、刘伶(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6、王戎,字浚冲。琅_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
7、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人(今河南),系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竹林七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