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6 01:23:30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唐代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一场唐诗的声音盛宴,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操作步骤
1.打开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的网站,例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
2.在搜索框中输入“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点击搜索按钮;
3.在搜索结果中选择一个信誉较高的网站,点击进入;
4.在网站首页中找到“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的入口,点击进入;
5.在播放页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点击播放按钮,即可开始倾听唐诗的声音盛宴。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的魅力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是一场唐诗的声音盛宴,它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唐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
首先,唐诗的语言优美。唐诗的语言流畅、优美、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朗读唐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唐诗的语言之美,更好地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
其次,唐诗的意境深远。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通过朗读唐诗,可以更好地领略唐诗的意境之美,更好地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最后,唐诗的艺术魅力。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艺术魅力不可忽视。朗读唐诗,可以更好地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更好地感受唐诗的独特魅力。
结尾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是一场唐诗的声音盛宴。通过朗读唐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更好地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起,朗读唐诗,感受唐诗的独特魅力。

唐诗三古诗词朗诵

1.幼儿唐诗必背八十首朗读 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译文: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意象图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编辑本段唐诗分期 游子吟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 。
3.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三百首视频下载 唐诗三百首视频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查看简介信息.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
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古代成功的儿童启蒙教材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审阅中国文化的优秀媒介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唐诗 唐诗三百首教学视频
唐诗三百首视频
.

.
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唐诗三百首视频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视频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唐诗三百首视频
4.唐诗三百首朗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被誉为中国文学之美的典范,唐诗三百首朗读最适合孩子认知规律的经典百唐诗。易理解、易吟诵、流传最广泛的国学经典。通俗易懂的精要讲解,能科学的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精美的画面,让孩子可以体味古诗情景交融的美,领略诗歌意境,接受艺术熏陶。
同时唐诗三百首全集还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孩子从小学习度唐诗,不但可以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掌握精练的写作技巧,领略中华古文化博大底蕴,而且对于少年朋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文化素质都具有极大的益处。
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学回习熟读唐诗三百首全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孩子的未来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好处。知儿网团队建议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一些早教资料,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类的,建议下载唐诗三百首动画视频就行。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知识,这样孩子才不会有抵触,答而且会越来越有兴趣。如果有需要请追问即可。
5.唐诗三百首(真人朗诵版) 唐诗三百首 V2.0绿色版
软件名称: 唐诗三百首
软件大小: 5.29 MB
软件语言: 简体中文
软件类别: 国产软件-书籍教程-文学书籍
运行环境: WinXP, Win2K, Win9X
授权方式: 免费软件 软件开发商
加入时间: 2008-3-17 刷新: 2008-6-28
软件评级: 常见问题
插件情况:
广告信息: Excel服务器学习和下载
推荐信息: 电信下载 开屏
Tags: 唐诗
下载软件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一键复制 收藏软件 推荐:单机游戏下载软件介绍
唐诗三百首
本书为免费软件,收录了清朝孙洙(蘅塘退士)选辑的唐诗三百首,加上注解、译文和评析。有背景音乐那。同时具有全文检索和当前页面检索功能,可方便快捷地查阅书中任何一首诗,有利于你的学习和背诵。
唐诗三百首 V2.0 (真人朗读版)相对于1.5版的更新:
1. 增加诗文朗读播放功能,每首诗均配有真人(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录音。
朗读带进度控制,可以同步滚动显示诗文,并且能够自动翻页读诗(按顺序或随机)。
2. 更新诗库、注释、评析和作者简介,增加大量详细资料。另新增体裁、韵译和情景图。
3. 支持通过滚动鼠标滚轮进行上一首、下一首翻页。
4. 双击体裁、诗名、作者、诗文、注释、简析、韵译、情景图可以直接进入编辑状态。
5. 增加收藏功能,用户可将自己喜欢的唐诗添加入收藏列表,以便集中浏览或聆听朗读。
6. 增加诗库总览管理界面,可以按原书顺序、诗名、作者、体裁或用户收藏排列显示,便于察看和管理。
7. 取消进度保存选项,自动保存当前浏览进度。
8. 增加控制自动滚行和逐字显示的菜单项。
9. 对多个细节进行优化,修正了几处小程序错误,纠正诗文里的别字错字。
由于全部313首唐诗的朗读文件体积过大(260M),全部上传到网络很不方便,这里仅存放第一、第二首唐诗供体验。
6.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版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岳飞: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李煜: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林逋: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王观: 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康与之: 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辛弃疾: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唐诗三百首朗读: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 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 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唐诗300首朗诵 夏青朗诵唐诗300首

求 唐诗300首童声朗读动画版 (视频和MP3格式) 下载地址 。 5分 看附件...
有疑问请追骸...
如果帮到了你记得及时采纳,表示对我回答的肯定!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300首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的其实也好,不过孩子可能更偏向动画类的吧。建议你去知儿网下载动画版的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
唐诗300首童声朗读密码是多少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人物描写的作文五年级 人物描写的作文五年级 下一篇:五年级下册对联大全 对联五年级下册 唐诗三百首朗诵mp3 唐诗三百首朗读mp3 唐诗三百首朗诵mp3 唐诗三百首朗读mp3 ss11/Soft/755.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意象图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编辑本段唐诗分期 游子吟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唐诗三百首儿童朗读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
唐诗三百首的童声朗读完整版MP3 ://zhidao.baidu/question/292295673.
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的朗诵MP3 我发你稍等。
儿童唐诗三百首 唐诗300首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诗三百首全集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人物描写的作文五年级 人物描写的作文五年级 下一篇:五年级下册对联大全 对联五年级下册

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终南别业》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了。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了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评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意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坐着看云起云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我们因此而选择放弃或逃避,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与骄傲。所以永远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用最甜美的微笑来迎接每天的阳光与雨露。
  人生亦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四川地震,震感波及半个中国,而人们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博爱、宽容、无私、深情等不胜枚举的美德,却感动了整个世界。不必说与死神顽强斗争的人,坚强善良的孩子,舍己救人的老师,用生命捍卫孩子的父母;不必说爱岗敬业的主持人,迎难直上的记者,不眠不休的医生,一身正气的警察;单是那些可爱的军人和无私的志愿者,就足以牵动每个人的心。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品德高尚而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朋友,在逆境中,请您记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点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属于那种“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物。他九岁就才气逼人,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官至尚书右丞,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每每提到王维,脑袋中总会反射苏轼的那句被引用了无数遍的评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如果仅仅八字就能概括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的话,那也过于简单了。正如宋朝魏庆之对《终南别业》的颈联的评价:“造语之妙,至于造物相表里,岂只‘诗中有画’。”也如学者蒋寅所说:"苏东坡的话作为一家言,作为评论的参考固无不可,但若将它作为王维诗的主体特征来强调并不无夸大,就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漠视,也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轻估了。
  我认为王维是个艺术家,一个在“学而优则仕”、“艺而精则仕”的官场与纯洁的艺术和与世无争的宗教之间挣扎的艺术家。正是这么个艺术家,在人到中年时,一切的挣扎似乎都暂时缓和了下来。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在终南山那段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孕育了《终南别业》这首佳作。
  学术界有学者对王维的诗歌持有“电影论”,认为他的山水诗除了“诗中有画”和“有声画”之外,那就是其“诗如电影”。这是“诗中画”的境界。且看: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音乐响起,不绝如缕,仿佛禅音,略带空灵,又稍带人烟。镜头从山的远景逐渐拉近,缓慢地定格在一棵老树泛黄的枝叶上,透过纵横交错的叶子,依稀能看见炊烟袅袅,依稀能听见乡音亲切。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夕阳西下,古道秋风,黑发中掺杂着灰白的中年人,沿着水路慢步前行,思考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仰天狂笑,时而目空一切,渐行渐远。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昏时分,余晖未尽,终南山腰,水尽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坐在山中的石梯上,凝神远眺,远处,白云飘飘。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夜色已晚,谈兴正浓。
  我想,任何人沉浸于大自然此等美景,都会有一种脱俗的感觉,更何况对宗教有所研究,有所喜好的诗人王维呢?文学愤青余杰由于锋芒过露而遭到了世人的排斥,来自大山的他想必对王维的这种意境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吧?
  关于《终南别业》的背景终南山,可以从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终南山》得到更好的注释: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山”、“云”、“水”、“樵夫、林叟”的意境都是《终南别业》中有所提及,不同的是《终南山》侧重于写景,就像绘画中的白描一样;同样的景,在《终南别业》中却是为了作者的叙述作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文至此,再次细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仍感觉言不能尽意。君且看,一个“坐”字,道出诗人“好道”所得,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走进清静的大自然。原来,“云起时”即“水流处”,“水穷处”并非“人尽时”啊!与陆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患得患失、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短短八个字,对仗工整,一贯而下,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娓娓道来,意蕴深邃,味道淡易,却百读不厌。王维,大师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mo jie) ,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成就。

【英汉对照】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MY RETREAT AT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My heart in middle age found the Way.
And I came to dwell at the foot of this mountain.
When the spirit moves, I wander alone
Amid beauty that is all for me....
I will walk till the water checks my path,
Then sit and watch the rising clouds --
And some day meet an old wood-cutter
And talk and laugh and never return.

唐诗三百首朗读:同题仙游观

【作品简介】
  《同题仙游观》由韩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原文】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①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②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③宿雨:隔宿的雨。
  ④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⑤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⑥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讲解】
  本诗乃咏道诗歌中的传世名篇,作者是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诗体为七言律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纪游之作,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据不同版本,诗题或作《题仙游观》,那样其内容更好理解,就是纪写游览仙游观后的观感;“同题”,基本内容不变,只是表达上略有区别,意谓诗作乃是同游人所作题咏诗中的一首。据原题可知,当时写诗的并非作者一人,只是同行者有哪些,所作诗如何,均已不可考见而已。因此,不妨径自把它看作《题仙游观》之作。
  仙游观,在河南嵩山下。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此即仙游观的由来。唐代皇帝特别推崇道教,形成民间也信奉道教的风尚,再加上仙游观离东都洛阳很近,因而游赏者极多。作者未能免俗,也要到皇帝敕建的道观游赏题诗,但其题诗内容却表现出超群的清醒,与寻常的顶礼膜拜之作大异其趣,但又切合所咏对象的特征,所以传为同类作品的翘楚,很受历代文人重视。
  本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乔亿《大历诗略》称赞它:“诗格平正忽湔,去佻小之习。”平正忽湔,就是守正持平,不作雕饰;去佻小之习,就是去除轻佻局促的弊端。这说明本诗不弄花巧的写作特点,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更具体指出:“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观中之景。”进一步点明本诗紧扣本题写作的手法和层次。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评析】
  本诗乃咏道诗歌中的传世名篇,作者是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诗体为七言律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纪游之作,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诗人向往这样的仙境:山色连树,捣衣声声;松影婆娑,空坛清静;细草生香,小洞幽深。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
  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作者介绍】
  韩翃( 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唐诗三百首朗读:咏怀古迹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韵译】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评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是第一首。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漂泊”里写出自己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月”、“且未还”里写出思乡之情。结合“羯胡事主”来感慨时事。从瘐信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伤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乱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乱漂泊西南,写出同样不能返回家园的无奈何故国之思强烈。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意思是《咏怀古迹》借古迹以抒己怀,专咏古迹,合则为组诗,分则为咏怀。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嫱,皆叹其才之不得用;咏蜀主刘备与诸葛武侯,感君臣际会之难;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内心感受。
  “支离东北”、“漂泊西南”,直指诗人最痛心之处,概括了无数离乱痛苦和无限愁肠。“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写“漂泊之感”。“三峡楼台”,说夔府山居,“淹日月”,写久滞无聊。夔南五溪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因此称“衣服共云山”。久滞异地,无限痛楚,却冠以“楼台”、“日月”、“衣服”、“云山”的轻松之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五六句宾主双关,以流水对句,转入时事。“羯胡”句追述安禄山叛乱。“词客”句以词客自比,并连带下文庾信,写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时”,以庾信作结。庾信之“萧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萧瑟;庾信之“暮年”实为杜甫之暮年;“词客”之“暮年”只有“诗赋”可慰“平生”,这是自慰,自哀,诗人正是从咏古中以述怀,庾信以其绝世之诗赋“动”其“乡关”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绝世之诗歌“系”其“故园”之心。

【讲解】
  《咏怀古迹》是杜甫又一组的律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夔州到达江陵的前后。题目为《咏怀古迹五首》,而所谓的“古迹”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庙、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庙)、湖北秭归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众所周知,咏怀和怀古本是两体,虽然咏怀诗中常含有怀古的题材,怀古诗也多半是借以抒怀,但像杜甫这样明确的在“古迹”前冠以“怀古”的题目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五首诗各咏一个古迹,然而其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换言之,诗所咏古迹都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清人杨伦说:“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杜诗镜铨》卷十三)。五首诗通过对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追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关心。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叙怀的方式,而是通过追怀古迹这种含蓄咏叹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显得更加风流摇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总体风格是沉郁悲凉,工丽浑厚。
  在艺术形式上,这五首诗和《秋兴八首》一样,都是作者七言律诗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诗既脉络贯通互为呼应,同时又各为一章,各自独立。虽然所咏均是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但各首有各自的触发点,因而表现方法也无一雷同。
  本篇是组诗的第一首。咏庾信在江陵的遗迹,借庾信生平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咏庾信,我们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迹简单的介绍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齐梁时的宫廷诗人,出入梁朝宫廷,深受东宫萧纲的宠信,与当时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写了不少宫体诗赋,世称“徐陵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兵败溃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羁留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长安。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这首诗只是从两人都因胡羯之乱而后半生漂泊他乡这一点着眼,超越时空的隔阂,有意无意的将二人的生平编织在一起。第一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支离”,形体不全貌,“风尘”指战乱。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而藩镇割据正开始形成的时候。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对这种局势的概括。七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间”写自己漂泊西蜀夔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天地间”三字是对入蜀八年以来辗转于成都、梓洲、阆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写。开头两句即对仗,从“东北”到“西南”,从国家形势到个人遭遇,不仅用笔苍劲老练,意境开阔苍凉,而且忧国忧民之感与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紧承二句,具体描写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指代夔州,“楼台”则指诗人居住的西阁,“五溪”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说,自己身滞山城,欲归不能,一天天的徒费光阴。下句说,夔州乃僻远之地,华裔杂居,使人更添故国之思。前半首大笔扫过东北到西南的广阔空间,落到眼前三峡五溪的滞留之地,本是写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乱而漂泊西南的境况。东北风尘指的是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作乱。但梁朝的侯景之乱也源于东魏的河南,相对江南的梁而言也是发自东北。漂泊西南当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滞留夔州这段经历。但庾信在侯景进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相对原来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峡楼台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样也是在江陵呆过三年的庾信。只不过两人一在三峡内,一在三峡口,而五溪离夔州和江陵都不远。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叹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这蛮族杂居之乡,又句句映带着庾信类似的身世遭际。
  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同时又兼写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将侯景,“词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虽位居开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羁留异地,内心仍十分痛苦。“词客哀时且未还”正咏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牵和,后半首过渡写庾信,从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脉却很顺畅。安禄山和侯景一样,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无赖小人,哀时而至今未能回乡的词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总结,也是这首诗咏怀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体为咏古迹,所以结尾还是落到庾信,同时又和颈联两句相衔接。“萧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羁留长达27年失去故国的处境和心情。“江关”即乡关,故国。《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做《哀江南赋》以致其意。结尾两句即化用上述之意,书写庾信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同时,又以庾信自比,抒写自己暮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情思。全诗至此结束,结的深刻婉转,沉痛凄恻。
  概括而言,这首诗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写当时国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为后文伏笔。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虽即事自喻,却又妙在自然贴切,不漏痕迹。最后两句写出庾信,点出诗题。从结构言,此诗前半首以咏杜为主,映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这就巧妙地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庾信以咏怀的主题。

唐诗三百首古朗月行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朗读

大概需要三分钟左右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唐诗三百首《古朗月行》是一首五言绝句,共8句。正常来说,需要2分钟才能朗读完
唐诗三百首:《古朗月行》李白 原文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阅读原文大概需要三分钟左右
古朗月行,朗读大约需要一分钟时间
大概9秒,一字一秒
集中注意力背诵的话大概需要20分钟吧。
古朗月行
李白 〔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唐诗三百首朗诵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本文是 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朗诵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与诸子登岘山》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主要讲了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这首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注解】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代谢:交替,轮换。
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鱼梁洲,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赏析】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这首>,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评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末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阅读练习】
  问题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1、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英汉对照】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 读罢泪沾襟。

ON CLIMBING YAN MOUNTAIN WITH FRIENDS
Meng Haoran
While worldly matters take their turn,
Ancient, modern, to and fro,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changeless in their glory
And still to be witnessed from this trail.
Where a fisher-boat dips by a waterfall,
Where the air grows colder, deep in the valley,
The monument of Yang remains;
And we have wept, reading the words.

唐诗三百首儿童朗读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

幼儿唐诗300首(文本 精选)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清明 作者: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滁州西洞(韦应物)
塞下曲(卢纶)
逢病军人(卢纶)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题邻居(于鹊)
江南曲(于鹤)
巴女谣(于鹤)
游子吟(孟郊)
古别离(孟郊)
古怨别(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桥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观祈雨(李约〕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春兴(武元衡)
口罗口贡曲(刘采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惊雪(陆畅)
湘江曲(张籍)
成都曲(张籍)
野老歌(张籍)
秋思(张籍)
雨过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游太平公主山庄(韩愈)
晚春(韩愈)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春闺思(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词(刘禹锡)
秋风引(刘禹锡)
堤上行(刘禹锡)
秋词(刘禹锡)
浪淘沙(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
诸君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
池上(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牡丹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陈情上韦令公(薛涛)
悯农(-)(李绅)
们农(二)(李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书(刘叉)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词(李涉)
菊花(元稹)
离思(元稹)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送唐环归敷水庄(贾岛)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诗后(贾岛)
题金陵渡(张枯)
农父(张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阁(朱庆馀)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吕温)
题西施石(王轩)
淹河直进船(李敬方)
马诗(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李贺)
农家望晴(雍裕之)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过华清宫(杜牧)
赠别(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江南春(杜牧)
齐安郡后池(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清明(杜牧)
咸阳值雨(温庭筠)
商山早行(温庭筠)
陇西行(陈陶)
霜月(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江楼感旧(赵嘏)
过野叟居(马戴)
官仓鼠(曹邺)
山亭夏日(高骈)
对雪(高骈)
南地(李郢)
鹦鹉(罗隐)
雪(罗隐)
蜂(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
钓侣(皮日休)
离骚(陆龟蒙)
新沙(陆龟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台城(韦庄)
与小女(韦庄)
田家(聂夷中)
公子家(聂夷中)
江行无题(钱王羽)
咏架上鹰(崔铉)
己亥岁感事(曹松)
云(来鸽)
春怨(金昌绪)
焚书坑(章碣)
鸡(崔道融)
牧竖(崔道融)
田上(崔道融)
溪居即事(崔道融)
晓日(韩亻屋 )
华清宫(吴融)
富贵曲(郑遨)
公子行(孟宾于)
怀良人(葛鸦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淮上渔者(郑谷)
赠卖松人(于武陵)
送人游吴(社荀鹤)
山中寡妇(杜荀鹤)
蚕妇(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渔父(李中)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公子行(贯休)
春草(唐彦谦)
社日(王驾)
雨晴(王驾)
寄外征衣(陈玉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
寄人(张泌)
农家(颜仁郁)
咏月(李建枢)
述国亡诗(徐氏)
金缕衣(无名氏)
水调歌(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