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2、“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 3、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 4、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 5、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 6、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 7、“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 8、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 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 1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品质接近仁。而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名句出处:第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句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子路》篇名句: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欲速则不达。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5、言必信,行必果。
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花言巧语,表面和善,背地里却爱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这种人是没有仁义道德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说话时表情很丰富,表演过度,眼睛一直盯着对方的举动,能够随时作出反应来附和,而且总是夸对方,让人开心。这种花言巧语,总装出取悦他人的样子,但实际上,这种人的仁心很少。
我们应该对这种巧言令色的人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的表面行为所迷感。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要轻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论语》的特点:
1、《论语》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包含了孔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如仁爱、忠诚、诚实、谦虚等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人类和平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论语》具有人文性。《论语》中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同时,《论语》也强调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这种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平等和独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3、《论语》具有普世性。《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是普遍适用的,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还是社会治理,《论语》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启示。这种普世性使得《论语》成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情况少了,才是真诚仁义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应该断句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情况少了,才是真诚仁义啊。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出处:《论语·学而》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译文:使他的言辞与脸色变美好,在表面上作掩饰,以此来取悦人们。)
扩展资料:
很多求学者以为,仁,就是对谁说话都客客气气,让听的人开心,存好心。孔子说,不对,这不是仁。至于本来就不想求圣人之学,说一套做一套,领导面前表现得极端,领导做什么就和领导一个模样,领导一走,立马改头换面,这样的人,不用孔子、朱子来解释,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是“不仁”的。
孔子之所以要人们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出自于孔子《论语·学而》。
释义解析: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有人说,朱熹不通政事,以为华夏大地人人平等,才把巧和令解释为美好,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是对朱熹的误解,没有好好读朱熹原文。朱熹说得很清楚,学者要以“巧言令色”为戒——他要提醒的对象,是那些求圣人之学的人。
很多求学者以为,仁,就是对谁说话都客客气气,让听的人开心,存好心。朱熹说,不对,这不是仁。至于本来就不想求圣人之学,说一套做一套。
领导面前表现得极端,领导做什么就和领导一个模样,领导一走,立马改头换面,这样的人,不用孔子、朱子来解释,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是“不仁”的。
所以,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2、鲜:少的意思。
3、矣:语气助词。
近义词:
甜言蜜语。
拼音:tián yán mì yǔ。
注音:ㄊ一ㄢˊ一ㄢˊㄇ一ˋㄩˇ。
解释: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
出处:《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
例子: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辨形“蜜”,不能写作“密”。
辨析:甜言蜜语和“花言巧语”都可表示用动听的话骗人。但“花言巧语”偏重于“花”;多指迷惑人达到欺骗目的;甜言蜜语偏重在“甜”和“蜜”;多指对人阿谀奉承的话;含有比喻色彩。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歇后语:吃了蜂蜜说好话。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品质接近仁。而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名句出处:第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句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子路》篇名句: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欲速则不达。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5、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意思: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刚毅木讷近乎仁”出自《论语·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
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
1、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2、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注释
刚、毅、木、讷:刚强、果敢、朴实、谨慎。
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
赏析
1、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2、仁是一种情怀。情之可贵,在乎真诚。巧言令色,便有揣测迎合的成分在。情非发自内心,真诚既失,虚伪即起,仁便无从谈起。一旦巧言令色,人便失了真诚,却是事实。不过这话的语境,也可能是孔子对当政者的揭露。
《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这是《论语》中的话。
就是说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真正仁义的很少!
[译文]
孔子说:“满口好话、满脸堆笑,很少是‘仁’啊!”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1、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汉语短语,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鲜:少的意思。矣:语气助词。
3、出自《论语·学而》,意为: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学而》,意为: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解释】
巧言令色:巧言,就是花言巧语。令色,令者,使也;色者,心中欢喜而流露于面也;合起来,就是使人欢喜。这一句话直解,就是: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
鲜矣仁:鲜,就是少见,引伸为没有或不属于。这一句话直解,就是:不属于仁的行为。
【原文直解】
孔子说:“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
孔子非常憎恶能说会道的人,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
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也有关系, 他的弟子官至季氏家臣,而他只能挂个闲差,和他言辞缺乏煽动性,无法与其他能言者竞争有很大关系。 而孔子一方面在出仕上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经常批评那些会文饰词藻的人,说他们大多数只关注外表,不注重自己的内在,很少是真正有孔子非常憎恶能说会道的人,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
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
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也有关系,
他的弟子官至季氏家臣,而他只能挂个闲差,和他言辞缺乏煽动性,无法与其他能言者竞争有很大关系。
而孔子一方面在出仕上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经常批评那些会文饰词藻的人,说他们大多数只关注外表,不注重自己的内在,这不是真正有仁德的人。
孔子说。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这是《论语》中的话。
就是说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真正仁义的很少!
这句话很深刻!
这样的小人很多!要善于在生活中观察!防备他,不要为假象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但从另一方面说,自己要学会一点小人之道,善于专营很重要!不然你很难立足社会,毕竟人都爱听赞美的话,爱带高帽子!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人是小人和君子的混合,人要吃要喝,有七情六欲,肉体凡胎,还是中庸一点好,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否则也不长久和成功!
论语很深刻,读起来对自己为人出示很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三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出处:孔子《论语·学而》。
解析:孔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扩展资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意思是:巧言善辩、油嘴滑舌,阿谀逢迎,善于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三节
意思是:巧言善辩、油嘴滑舌,阿谀逢迎,善于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达到仁的境界。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仁是由人的本性而来,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但因后天的不良习气所染,仁的性德显现不出来了。要先学道,这个道就是《易经》、《老子》里面所讲的“道”,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
但“道”也不是容易搞明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讲“德”。《道德经》里就是专门讲“道”和“德”的,“道”是体,“德”是“道”之用,但即便是“德”,还是不容易搞明白,那就只能再退一步,从讲“仁”开始了。
扩展资料: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虽然做到“刚、毅、木、讷”,不一定就是“仁”的境界。但要是花言巧语、善于辞令、矫揉造作,以阿谀逢迎之嘴脸取悦于人,肯定就不是“仁”的境界了,换言之,这种人不厚道,表里不一,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很难与人相处。
比如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与人共患难的时候,对人很好,成功了就翻脸不认人,这就是“巧言令色”,是不仁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