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 2、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 3、什么是返璞归真?
- 4、“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 5、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 6、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 7、什么叫返璞归真?
- 8、返璞归真什么意思
- 9、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璞归真的意思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指除去外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恢复淳朴的本性。
基本释义:
返:回归。璞:璞玉,没有加工的玉石。真:纯真,原始状态。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到原来质朴、纯真的状态。也作“归真返璞”。
成语出处: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百科释义:
返璞归真,也作返朴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道教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相关例句:
1.这里的老百姓很少盖房子,都住在窑洞里,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可也无忧无虑。
2.张老道士,真正的做到了返璞归真,他每天跟低年级的孩子们一起上课,还一起训练,整天一副老来少的标准,跟吴忠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3.我喜欢独处,独爱于在秋天到来时,那满院盛开的菊花。一个人坐在窗边,品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在那种返璞归真,妙不可言的时候,给自己多一些的遐思,给自己多一些恬静的快乐。
4.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遥远的山村,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5.这个山村不会娇纵游客,它是让你返璞归真、从内心找回自然的地方。
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
】 同“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成语 返朴归真
发音 fǎn pú guī zhēn
。
出处 《
·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示例 《
·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成语意思】 去掉外在的装饰,回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也说归真返璞。返璞归真[fǎn pú guī zhēn]
[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出自]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fǎn pú guī zhēn]
[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出自]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或者解释为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道教教义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全文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或者解释为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道教教义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近义词
洗尽铅华
返朴归真
反义词
矫揉造作
返璞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出自】: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译文】: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近义词】:洗尽铅华、返朴归真
【反义词】:矫揉造作、虚张声势、装腔作势
扩展资料:
返璞归真的反义词
1、矫揉造作
【解释】: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出自】:《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
【译文】:坎使弯的变成直的,使直的变成弯的,故意做作,不自然。
2、虚张声势
【解释】: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出自】: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译文】: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同类大致相同,现在听说讨伐吴元济,人们会有救助的意思,但都懦弱,保证自己没有时间,假造声势,借以吓人,就一定会有他。
3、装腔作势
【解释】: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出自】:西湖墨浪子·清《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娘娘不消着急,他这两三日请我不去,故这等装腔作势。”
【译文】:娘娘不着急,他的这两三天我不去,所以这样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
什么是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
拼音:fǎn pú guī zhēn
释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同义词:
返朴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归真返璞:去除外饰,回复真朴的本质。也说“返璞归真”。
反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返朴还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归真反朴: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归真反璞”。
还淳反古:指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
还淳反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淳反素: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元返本: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同“还原反本”。
“返璞归真”是一种哲学理念,意味着回归自然、朴素、纯粹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指回归原始、本质、简单、自然的境界。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旨在强调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自由和内在的和谐。
通过“返璞归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这种理念也常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例如在小说或诗歌中描述一个人物通过经历世事变迁,最终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返璞归真这个词汇出现在表达人物性格、主题或情节相关的台词中。
“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璞归真意思是:去掉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朴实无华。
去掉外面的装饰,还原物品本来的模样,比喻恢复至原来的自然状态
【中文】:返璞归真
【读音】:fǎn pú guī zhēn
【正音】:璞;不能读成“pǔ”。
【辨形】:返;不能写作“反”。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近义词】:返朴归真、洗尽铅华
【反义词】:矫揉造作、浓妆艳抹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返朴归真】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成语意思】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也说归真返璞,道教教义。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整个成语意思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返璞归真】 同“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成语 返朴归真
发音 fǎn pú guī zhēn。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示例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成语意思】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也说归真返璞。
【返璞归真】 同“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成语 返朴归真
发音 fǎn pú guī zhēn。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示例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成语意思】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也说归真返璞。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反义词:矫揉造作。近义词: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造句:1、他舍弃一切时髦的东西而返璞归真。2、温雅经典,浪漫温馨的卫浴空间,赋予了生命返璞归真的自然质感。3、考爱岛不会娇纵游客,它是让你返璞归真,从内心找回自然的地方。4、使建筑物达到高贵典雅,返璞归真。5、蜡染服装,返璞归真,展现传统服装的风貌。6、表现的是种返璞归真的内涵,诠释着东西方的文化气息。
返璞归真,也作返朴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读音:fǎn pú guī zhēn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君子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近义词:洗尽铅华、归全反真
造句:
1、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2、简单生活引领时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3、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遥远的山村,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惑。
4、善良是灵魂的返璞归真。是人性的虔诚皈依。
5、返璞归真,删繁就简。简单生活,就从今天开始。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什么?
返璞归真
[成语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典故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七姐现在返璞归真了,到处跟人学做菜。”
[近义词]返朴归真、反璞归真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返朴归真
[成语解释]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典故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译文]回复自己原来的自然状态,就不会受到伤害。
[近义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返璞归真
[成语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典故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七姐现在返璞归真了,到处跟人学做菜。”
[近义词]返朴归真、反璞归真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返朴归真
[成语解释]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典故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译文: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一辈子也不会受到屈辱。
[近义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什么叫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
拼音:fǎn pú guī zhēn
释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同义词:
返朴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归真返璞:去除外饰,回复真朴的本质。也说“返璞归真”。
反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返朴还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归真反朴: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归真反璞”。
还淳反古:指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
还淳反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淳反素: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元返本: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同“还原反本”。
返璞归真,意为回归到最初的本真状态,摒弃虚伪、浮华的外表,回归真实、朴实的本质。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个人、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象。
在个人方面,返璞归真意味着摒弃虚伪、伪装的外表,回归真实的自我。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为了迎合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自己。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会让人失去自我,迷失方向。返璞归真就是要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回归自己最真实的本性,不再为了外界的眼光而改变。
在社会文化方面,返璞归真意味着回归传统、朴素的文化形态。现代社会过于注重物质和表面的东西,失去了对内心精神和情感的关注。返璞归真就是要让人们重新关注传统文化,回归到朴素、真实的文化形态,重拾对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返璞归真什么意思
1、返璞归真,汉语成语,拼音是fǎn pú guī zhēn,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2、成语典故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璞归真的意思
返璞归真指除去外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恢复淳朴的本性。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齐策四》。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上发现了一块发着白光的奇特的石头,敲打它时,还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凭着经验,卞和认定这石头里蕴藏了一块非常珍贵的白玉,如果请能工巧匠打开后取出来,加以精心雕琢,肯定是件“国宝”。卞和想,这样的稀世之宝只有献给国王才是上策,于是便带着这块“璞玉”前往国都。当时楚厉王当政。王宫里的玉匠看了又看,不能分辨真伪,便告诉楚厉王说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并不稀奇。
楚厉王大怒,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想也许楚武王是位能够识宝的英明君主,便又萌发了献玉的心思。这次楚武王找来的玉匠偏偏还是上次的那位,玉匠又漫不经心地看了看,告诉武王这仅仅是块普通的石头而已。楚武王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自己,不等他申辩,就喝令武士将卞和推出宫门,砍掉了他的右脚,以示惩罚。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有心再次去献宝但又不敢,难过至极,痛哭不已。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来问:“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却哭泣悲伤,是为什么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砍了脚而哭,可悲啊!这块宝玉被人说成是顽石,愚钝的玉匠不识真假,我真心诚意把宝玉献给大王,却被说成是骗子,这就是我伤心痛哭的原因。”使者回到宫中,如实禀报。楚文王听了很感动,命人将玉石取来,并让玉匠当场剖开,果然发现里面有块稀世之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玉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