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5 17:31:14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淡泊明志的意思解释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是一个汉语成语,它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的近义词有平平淡淡,淡然处之等。
出处:
(1)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2)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严格来说有一定区别。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成语的例句有:
1、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2、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3、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4、原本抱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目的来写,散慢而断续。
5、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的含义


1、“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淡泊明志:读音:【dàn bó míng zhì】
3、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造句: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是指: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保持淡泊的态度,对于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保持明确和坚定。
整体上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坚守理想的人生态度。
淡泊明志的释义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例句: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淡泊明志是一种心态和人生态度,指的是追求简朴、超脱名利,坚定追寻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它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漠和超越。淡泊明志的人通常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专注于自己内心的追求,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淡泊明志的"淡泊"意味着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它不是指完全抛弃物质生活,而是要有一种超脱的心态,不被物质所束缚,不为功名利禄所迷惑。淡泊者能够看淡外在的物质享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因外在的风浪而动摇。
而"明志"则代表一个人明确的目标和志向。明志是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追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而努力奋斗。明志者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淡泊明志的人往往能够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他们不会被外界的物质享受所迷惑,也不会被功名利禄所左右。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内心的追求更加重视。他们能够从繁杂的世俗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够让人们更加专注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淡泊明志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总之,淡泊明志是一种追求简朴、超脱名利,坚定追寻自己明确目标和志向的心态和人生态度。它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漠和超越。淡泊明志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追求,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人生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dàn

míng
zhì]
淡泊明志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注意】:古人写为“澹泊明志”,而现在都简化为“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


dàn

míng
zhì


淡泊:生活俭朴。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你好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澹(淡)泊:生活俭朴。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指不 追求 名利才能使志趣 高洁 。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 宁静 无以致远。” 成语例句: 至于 宽闲之野, 寂寞 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未尝 不处处流露。 注音: ㄉㄢˋ ㄅㄛˊ ㄇㄧㄥˊ ㄓㄧˋ 淡泊明志的近义词: 平平淡淡 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他写了一辈子平平淡淡的诗句 淡泊明志的反义词: 争权夺利 争**力和利益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how high ideals by simple living

淡泊明志的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什么

  淡泊明志的意思: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英文解释
  live a simple life, showing one's goal in life;show high ideals by simple living ;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出 处
  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中有一句句子,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一句。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严格来说有一定区别。
  译 文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近义词:平平淡淡
  反义词:争权夺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哲理。
赏析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以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以达到远大目标。
--------出自哪里--------
两汉·诸葛亮《诫子书》
--------作品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作品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相关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4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品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淡泊明志:淡泊指不追求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宁静指心态安静平和,不被世事困扰;致远指追求的是深远和高远的目标。
宁静致远:宁静致远意味着心情平静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详细释义:
淡泊名利,才更能明确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唯宁静才能把目光放得更远,少却物欲的搅扰,才能更从容不迫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注释:
①淡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②励精:振奋精神。
③治性:修性、养性。
④接世:即济世,指对社会有所作为,对社会有益。
来源出处:
该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德操,即有道德修养的人,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该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文章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诫子书》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