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威武不屈什么意思
- 2、威武不屈是什么意思
- 3、威武不屈什么意思
- 4、威武不屈的意思
- 5、威武不屈成语
- 6、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 7、威武不屈,通常可解释为什么意思,是比喻一个人的节气方面,还是其它意思,求点评
- 8、威武不屈的文言文翻译
- 9、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大丈凛然的意思。
威武不屈什么意思
威武 :权势,武力;屈: 屈服 。**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 丈夫 。” 威武不屈的近义词: 坚贞不屈 谓坚守节操不屈服。 吴玉章 《辛亥革命·辛亥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从容就义的 林觉民 ,在事前 宁死不屈 宁愿去死,也不屈从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竞燎身于烈焰中 威武不屈的反义词: 奴颜婢膝 形容奴气十足、讨好奉承的样子 奴颜媚骨 形容行为卑屈如奴才,以趋奉取媚于人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威武不屈是什么意思
拼音:wēi wǔ bù qū解释: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例句:
威武不屈什么意思
意思是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威武不屈,汉语成语,拼音是wēiwǔbùqū,意思是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
成语故事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威武不屈的意思
威武不屈的意思是在压力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强,有骨气。也作“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屈造句:
1、虎哥一副威武不屈的样子,还特意拿脑袋顶顶枪口。
2、埃及人民威武不屈、团结一致,捍卫了独立和主权。
3、凡刚正忠诚之人,必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4、她认为自己至少能成为一个威武不屈的公交车售票员阿姨。
5、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必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6、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这是咱们做记者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7、背景用淡墨烘染,寒气迫人,衬托出主题人物威武不屈的忠贞气质。
8、威武不屈舍生忘死肝胆相照宽宏大量光明磊落持之以恒如狼似虎。
9、从容、大气、威武不屈!这就是现在的胖子教官潘涛的真正战斗风格。
10、说完,李天就站起了身体,完全一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傲骨嶙嶙的汉子。
11、具有一定的硬骨头精神、威武不屈的人,就敢于和一切不正之风作斗争。
12、股胜之不骄败之不馁的正气,是一种宽广豁达的胸怀,是一份"威武不屈。
威武不屈成语
【汉字书写】 : 威武不屈 【汉语注音】 : wēi wǔ bù qū 【成语出处】 :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语语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人坚贞顽强。 【威武不屈的意思】 : 威武:权力,武力;屈:屈服。 *** 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威武不屈的近义词】 : 宁死不屈、坚贞不屈、坚毅不拔; 【威武不屈的反义词】 : 奴颜媚骨、奴颜婢膝; 【威武不屈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都想称霸天下。有人提出弱国应联合抵抗强大的秦国,称为合纵。也有人提出弱国应随秦国去进攻弱国,称为连横。强国和弱国派出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是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小国见了秦国都害怕。一天,有个叫景春的人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各国都害怕;他们一安静,则天下太平。”孟子想了想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不得志的时候也不随波逐流,阿谀逢迎。不能因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贫贱改变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大丈夫。” 【威武不屈例句】: 清.顾炎武《答李紫澜书》:“然后国家无杀士之名,草泽有容身之地,真所谓威武不屈。” 清.方亨咸 《邵村杂记.武风子传》:“或曰:其有道者欤?不然,何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耶?” 三月夫《吴三桂》锦州大战:“再加他饱读诗书,甚是明了一个作大丈夫“威武不屈”的准则。” 【威武不屈造句】: 大家都被他威武不屈的神情震慑住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地看着他,没有一个敢上下其手。 以历过大风大浪的 *** 员们以威武不屈、爱憎分明的节操同敌人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
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为权势、武力的胁迫而屈服。
【用法】
现多指在 *** 的压力下不屈服。形容坚贞不屈。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各诸侯国有强有弱,有大有小,都想称霸天下。有些人提出弱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即为合纵。
连横和合纵其实都是为使自己的国家不被消灭而联合别国的策略。强国与弱国各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便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因为秦国势力强大,所以弱国看到秦国的使者,都非常害怕。有一个爱好纵横之术的人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孟子回答说:“他们不能算是大丈夫。作为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本。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不能因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贫贱而改变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失去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后来,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演变为成语“威武不屈”。
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中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威武不屈,通常可解释为什么意思,是比喻一个人的节气方面,还是其它意思,求点评
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形容不畏强暴。 的确有指人的气节方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成语解释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 :补充式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坚贞顽强。
产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语示例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一见就知道这人刚烈,~,搁古代,不是烈士也是个刺客。”
近 义 词 :坚贞不屈 、宁死不屈
反 义 词 :奴颜婢膝 、奴颜媚骨
威武不屈的文言文翻译
1. 威武不屈这个成语怎么解释 网摘:
威武不屈
发音 wēi wǔ bù qū
释义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 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近义词】: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反义词】:奴颜婢膝、奴颜媚骨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军队来攻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2. 威武不屈这个成语怎么解释 成语资料 发音wēi wǔ bù qū 释义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 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近义词: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反义词:奴颜婢膝、奴颜媚骨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
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军队来攻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
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3.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怎么解释的 这话是孟子说的,原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意思是说“贫贱不能使我改变气节,富贵不能够使我骄淫,武力不能让我屈服。
这才叫做大丈夫” 这是孟子思想中很有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最喜欢读的,他的原文是这样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 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 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 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 *** ,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 金声玉振的声音。
4. 晏子诚实的文言文翻译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
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
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
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
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
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
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
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
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
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
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
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
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大丈凛然的意思。
宁折不弯:比喻宁可牺牲,也不屈服。
义正辞严:理由正当,措辞严正有力。
威武不屈:形容坚贞,有节操
大丈凛然: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