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己欲立而立人是什么意思?
-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啊
- 3、“己欲立而立人”是什么意思?
-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意思?
-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作者是谁?
-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什么?
-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
- 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翻译
己欲立而立人是什么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一、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谈何把别人扶起来。
二、现实意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体现的是一个"仁"字,现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但祖国的强大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啊
译文: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出自《论语·雍也》。
欲:想要;立:立身;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立身;达:进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进达。
扩展资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同样体现“仁”的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忘势》里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不是普遍认为没有钱就是穷,这里的穷是中性词,形容一个人可以照顾好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达”,腾达,不仅仅指有钱,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兼善天下,让天下人能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其实就是博施济众,“达则兼善天下”与“己欲达而达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阐述儒家的“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修身立德,也要让别人修身立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己欲立而立人”是什么意思?
译文: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意思?
“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仁爱”意为“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共济”意为“共同渡过难关”。这种思想带有鲜明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组成儒家的道德准则。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如今,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匹配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贫血”“缺钙”“溃疡”;人情冷漠、亲情弱化、爱心硬化、漠视生命、漠视自然。《纲要》的颁布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其多篇杂文或小说中予以无情揭露,他“金刚怒目”地深入剖析过国民精神麻木、充当看客的心理,由此也可看出一些与社会关爱背道而驰的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天。
1985年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猛烈抨击了国人的“窝里斗”“不能团结”等“酱缸文化”。柏杨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中国人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丑陋的中国人》在台湾以及后来在大陆的畅销,表现出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自省”心理,但也有“偷窥”他人无关自己的阴暗心理作怪,否则,鲁迅在上世纪初期、柏杨在上世纪后期大加挞伐的社会现象也该削弱甚至消失殆尽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今天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原因。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赏析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讲个小故事: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胡同,村人于是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多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欲:想要。立,站立。而,表连接。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达,腾达。达人,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
原文和翻译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这里的“而”翻译为“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雍也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作者是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论语·雍也》概述: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雍也篇是论语中第六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百度百科-论语·雍也篇,百度百科-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什么?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 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如下: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且愿意周济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
一个心怀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扩展资料:
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智、信作为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仁”字,体现了我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变强大,不仅是因为强大可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强大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人。
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但祖国的强大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
译文: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雍也》。
欲:想要;立:立身;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立身;达:进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进达。
扩展资料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
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知识拓展】
【出处】《论语·雍也》
【赏析】孔子所谓的“仁人”,就是指成就自我时,也帮助他人取得成就的人。这些人不仅仅关心自己的通达和成功,而是有一颗宽广博大的心胸,心系他人,能够为他人着想,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
【引申启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一个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成功者大都具有团队精神,会主动影响、带动他人。因为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 要学会把别人的成就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动力,把别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阶梯。别人的成功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启迪、激励和鞭策,这既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有一个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死了,天国的导游为了让他深切明白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带着他去两地参观。 首先是地狱,那里的亡灵骨瘦如柴,围坐在一个大锅周围吃饭,每人手里拿着一米长的筷子,但无法把食物放到自己的嘴里。来到天堂发现也是这样的锅、这样的筷子,但他们是用长筷子相互夹在对方嘴里,你夹给我,我夹给你,大家都有饭吃。天堂与地狱区别在于是否能做到帮助别人。
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且,要一个人走完这漫漫人生之路,是多么孤寂,又多么危险。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常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 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振作精神, 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力量和信心。在班级里,在学校里,同学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然而通过合作、通过互相帮助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人生路途遥远,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一、原文:出自 春秋 孔子《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译文: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雍也》简介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翻译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此句讲明了仁人与圣人的区别,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施(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诸,「之於」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卽推己及人的意思。
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於「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phrase is:
A person of benevolence seeks to establish others while seeking to establish oneself; strives to achieve while helping others achieve.
This phrase expresses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emphasizing the idea that a truly virtuous person not only seeks personal success and achievement but also actively helps others to succeed and achieve their goals.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elflessness and the desire to uplift and support others in their endeavors.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出自《论语·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一个怀有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