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年轻的上将,开国上将肖华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2 20:37:5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年轻的上将是哪一位?

新中国最年轻上将:叶飞将军
在1959年全国将帅授衔时,55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年39岁。而且,他还是一位菲律宾归侨。
在1959年全国将帅授衔时,55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年39岁。而且,他还是一位菲律宾归侨,他是叶飞
共和国最年轻上将:叶飞39岁授衔
截至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2日,生于1963年4月的杨学军成为目前全军最年轻的上将。
据《解放军报》报道,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2019年12月12日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颁发命令状。此次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有7人,其中包括军事科学院院长杨学军。
他1983年毕业于原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985年、199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长期在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历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2004年,杨学军被授予少将军衔,201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扩展资料:
最年轻现役中将:常丁求
最年轻的现役中将,是出生于1967年的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常丁求。此前,最年轻的现役中将为出生于1964年的刘振立,他于2016年八一前晋升中将。
最年轻现役少将:苏荣
此苏荣并非彼苏荣,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曾在北京军区装甲部队任职的他,率领中国陆军第一支专业信息化蓝军部队参加军事演习(深入军情注:蓝军即演习中的假想敌军),媒体亦称其为“北京军区蓝军司令”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学军

开国上将肖华

? ? ? 在我军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13岁任县委书记,17岁任师政委,22岁任纵队司令员,一路南征北战,39岁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他就是肖华上将。


? ? ? 肖华,1916年1月21日出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客家人。1929年,13岁的肖华便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被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经土地草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 ? 1933年,17岁的肖华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虽然少共国际师仅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但却走出了17位开国将军。


? ? ? 肖华上将文武兼备,军政兼通,即能指挥作战,又擅长政治工作,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长征途中,在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时,肖华在河岸边亲自吹起冲锋号鼓舞勇士们胜利地渡过天险。飞夺泸定桥,他随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向北疾进,并带领突击连,一举攻下铁丝沟险关,有力地配合了左纵队胜利抢桥。


? ? ? 抗日战争中,初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后任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被称为“娃娃司令”,在他的带领下,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打日寇,反“扫荡",勇震鲁西。反磨擦,歼伪军,巩固了根据地建设。


? ? ? 解放战争中,他在四野,先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第一兵团政委、特种兵司令员。参加了整个辽沈战役,战功辉煌。尤其是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积极展开政治攻势,争取了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


? ? ? 新中国成立后,肖华历任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


? ? ?

1985年8月15日,肖华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编辑

搜索

陕西开国名人

历史上姓肖的名人

飞夺泸定桥名单

安徽开国名人

刘姓名人录

河南籍名将排名

毛泽东爱将萧华:17岁任师政委,22岁任司令员,39岁授上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革命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将星,他们灿若星河,个个出类拔萃,随便找出一位,都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名将。
1955年,中央对战功卓著的军队指挥员进行授衔, 共授予元帅衔10名,上将衔55人,中将衔175人,少将衔802人。 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这个人便是萧华,他是55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被授衔时,才39岁。
在那个年代,这些军功战绩可都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掺假。萧华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年轻的上将,因为他确实是个万里挑一的将才。
单纯地讲似乎缺乏说服力,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战争年代的成长历程:萧华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12岁参加共青团,同年参加著名的”兴国暴动“,13岁被推举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这个年龄的许多人,在众人面前说句话都结巴呢,人家萧华就已经能独挡一面,开展共青团的县委工作了。
16岁时,萧华任红一军团的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7岁任著名的“少共国际师”的政委,这个师全体指战员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而萧华在17岁时就担任这个师政委,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上级曾经派给萧华一名警卫员,这个警卫员听说过萧华的大名,但从未见过面。当他第一次来到萧华的面前时,头都不敢抬,萧华便问他:“你今年多大了?”,那个警卫员回答说:“二十岁了。”萧华笑着说:“你把头抬起来吧,你比我还大呢。”警卫员这才把头抬起来,一看,果然,眼前的这大名鼎鼎的政委,原来还是个“娃娃”。
而少共国际师这些娃娃兵,正是在师长陈光,以及政委萧华的带领下,在中央纵队撤出江西,渡过湘江时,与34师一起,担负着掩护与殿后的艰巨任务,别看萧华未满18岁,但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始终与师长陈光密切协作,率领着战士们以高昂的斗志,节节阻击敌人,完成掩护任务。
在红军长征后,萧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师政委。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115师政治部副主任、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30岁的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辽宁省委书记、十三兵团政委。
萧华既能担任司令员指挥军队具体作战,又能胜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谓是文武双全。这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在我军 历史 上是少有的,加之其年龄偏小,便担起一系列重任,更显得他的能力超级强悍。
早在萧华13岁时,在江西兴国开展共青团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当时毛泽东便当众夸他,“这个娃娃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哟!”1949年3月,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时,在北平香山,毛泽东又一次见到萧华,再次当众夸赞道:
“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毛泽东说的没错,作为爱将,萧华每一次被任命担任要职,都没有辜负统帅的期望,总能在困境之中开拓出蓬勃的新局面,而作为统帅,毛泽东更是知人善任,他对麾下的每一位战将,几乎都能直呼直名,牢记在心,更难能可贵的,毛泽东在不多的见面当中,通过面谈聊天,以及根据各位将军的战绩,他便能判断出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来,在任命的过程,毛泽东总是能够让将军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萧华也不例外,毛泽东给予他高度的信任,并一再委以重任,使得萧华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为举世闻名的“儒将”。耍笔杆子在行,动嘴皮子搞思想工作没问题,即使是动真格的,指挥军队实战,萧华照样游刃有余。
解放战争中,萧华就曾在东北指挥过数次漂亮的战斗,特别是“新开岭歼灭战”,受到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嘉奖令的表扬。
1946年10月下旬,国民党集中8个师,10万余人,在总司令杜聿明的亲自指挥下,从沈阳出发,兵分三路自西由向东,对安东、通化等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
杜聿明将占国民党东北战场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都投入进来。8个师,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美系装备,机械化程度高,武器先进精良,特别是25师,是早年杜聿明一手创建起来的嫡系部队,对他的忠诚度最高,也最具战斗力,被杜聿明称为“千里驹”。
当时南满民主联军野战部队(四纵),只有四万余人,武器多为轻式步枪、机枪,只有一个炮营,配备二十余门迫击炮,而对手则配有装甲车、坦克,美式榴弹炮,并且还得到国民党驻东北空军的支援。
面对强敌,司令员与政委一肩挑的萧华深知拼装备,己方肯定不行,若想取胜,就要拼谋略、拼士气、拼胆气。
他首先把纵队的连以上的指挥员召集起来,进行战前动员,特别强调,“指挥员要身先士卒,不怕死,敢拼命,带头冲,才能带出猛虎”。对于究竟如何打法,他权衡再三,提出自己的看法:打25师,铁锤砸核桃,专拣硬的敲。他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做出周密部署。
10月21日,敌25师逼近赛马集,4纵12师在一番战斗之后,主动撤离,将敌人诱入赛马集,敌25师占据赛马集后,留下两个营驻守,他们自以为得计,认为12师不堪一击,将主力部队全部投入到追12师的战斗中。谁知24日下午,赛马集附近,突然冒出4纵的5个主力团,他们对敌人留下的两个营进行了猛烈攻击。敌25师得知赛马集被围,赶紧回援,路过双子岭时,被4纵11师、12师截击。
本来胜券在握的战斗,却出现了意外。战前情报显示敌25师不过5000余人,没想到接战后发现,敌人足足有8000人以上。4纵11师、12师装备老旧,兵力也不占优势,仗打得异常辛苦,伤亡很大。
面对胶着而复杂的战局,萧华果断下令部队撤出战斗,解开包围圈,再次主动撤退。民主联军4纵撤围后,敌25师不停地追击,于11月30日在新开岭地区,被4纵包围。这一次战斗,比6天前更加激烈,敌25师训练有素,在面对包围时,不慌不乱,很快构成坚固工事,进行拼命抵抗,4纵投入8个主力团,反复冲杀,均被敌人打退,头上国军党的战斗机、轰炸机,不时地投下枪林弹雨,战场上我军战士不断倒下,但始终前仆后继。
萧华亲临前线,冒着炮火危险,抵近指挥。在硝烟雾弥漫的战场上,经过侦查,我军发现敌人的指挥所位于老爷岭上,副司令员韩先楚命令炮兵集中炮火,轰击老爷岭,萧华命4纵10师浴血奋战,攻占老爷岭。
敌25师渐渐失去斗志,开始突围。但我军始终顽强阻击敌人,战场上尸横遍野,双方都杀红了眼,又过半天的激战,我军终于全歼敌25师。
在新开岭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给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华的电报,嘉奖全体有功将士。萧华没有让毛泽东失望,此次战役中,我军全歼敌25师8000余人,并俘虏师长及以下军官数十人。萧华指挥的这场战役,也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1次作战中歼敌1个整师的先例。
知人善任的毛泽东,用萧华等一批将军,渐次打开了解放东北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东北乃至全中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开国将领(1955)中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和少将分别是谁。

拜将之时,风华正茂
最年轻的元帅:林彪(1906年生,49岁)
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1908年生,47岁)
最年轻的上将:肖华(1916年生,39岁)
最年轻的中将:刘西元、谢有法(1917年生,38岁)
最年轻的少将:吴忠(1921年生,34岁)
在55□□65年授衔的所有1614名将帅中最年轻的是1964年晋升少将的王扶之(19
23年生)
1955年授衔时,10名元帅平均年龄57.岁,朱德最大69岁,最小的林彪49岁;10名
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张云逸63岁,最小的许光达47岁;上将平均年龄47
.7岁,最大的陶峙岳63岁,最小的肖华39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傅
连璋61岁,最小的刘西元、张池岳38岁;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史可全
63岁,最小的吴忠、徐斌34岁。
分别是:
上将:最年轻者是肖华,时年39岁。
中将:最年轻者是谢有法、张池明、周志坚、刘西元,时年均为38岁。
少将:最年轻者是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时年32岁。
自1955年至1965年间,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这些将帅曾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将帅”。
扩展资料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决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按照军衔冠词规定,十名大将中,有大将七人,海军大将(肖劲光)一人,公安军大将(罗瑞卿)一人,装甲兵大将(许光达)一人。1957年公安军撤销后,为大将八人,海军大将一人,装甲兵大将一人。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设有空军大将军衔,但无人获空军大将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将帅

最年轻的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各是谁 – 铁血网

  最年轻的开国元帅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育容,湖北黄冈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48岁,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大元帅排第三位。
  
  最年轻的开国大将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47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装甲兵学院院长、坦克学校校长,十大大将排第十位。
  
  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也写作肖华,江西兴国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39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57位上将排第17位。
  
  最年轻的开国中将有3位:刘西元(1917—2003),原名刘熙元,曾用名刘东元,江西吉安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谢有法(1917—1995),江西兴国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张池明(1917—1997),又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湖北麻城(今河南新县)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他们1955年授衔时均年仅38岁。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有2位: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是吴忠(1921-1990),四川苍溪人,年仅34岁,时任第40军军长;此外还有个王扶之,1923年出生(至今健在),别名王硕,陕西子洲人,1964年授衔时41岁,时任第39军第一副军长。

他是四野头号虎将,40岁授开国上将,两个儿子都是将军

55年授衔仪式上,能够获授将衔的开国功臣,每一位都非等闲之辈。他们早在红军时期就投身革命,血雨腥风几十载,经历无数次战斗,身上也留下很多战争带来的印记,幸运的是他们等到了革命胜利那一天。

55位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是萧华将军,当年他只有39岁,另两位最年轻开国上将,则是40岁的陈锡联和刘震,三位年纪轻轻就荣获如此荣耀,令人致敬,今天我们说得就是40岁获授上将的刘震将军。

刘震1915年生于湖北孝感一个农民家庭。儿子降生时,父亲刘德显希望儿子能像辛弃疾一样,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就以辛弃疾的名字(幼安),给儿子取名刘幼安。

要说刘震的童年经历还真是不容易,他五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既要侍候双亲,还要照顾年幼的刘震,地里的活也不能停,一年到头得不到停歇。

刘震10岁那年,父亲患上哮喘,干不了重活,年幼的刘震挑起生活的重担,早早尝尽人间的疾苦。

15岁那年,红军来到孝感,带领大家开展土地革命,穷苦百姓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刘震也响应号召参加了赤卫队,两年后红军扩编,他也跟随赤卫队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这一年,刘震也只有17岁,年纪不大,胆子也不小。刚参军不久就随部队参加了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刘震一点不害怕,还靠手里的大刀俘虏的两名敌军,让他一下子出了名。

正因为他这份胆识,几个月后,他被分到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一分队一班,这个班后来走出三名开国将军,班长陈先瑞是中将,战士刘震和韩先楚是上将。

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向川陕地区转移。刘震所在的鄂东北道特务第四大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队,成为鄂豫皖仅有的留守红军。

虽然他们兵员少,但在徐海东、吴焕先的领导下,抵制住敌人的多次“围剿”进攻,肩扛红色旗帜屹立不倒。到了1934年他们还打了一次大胜仗。

1934年5月6日,手枪团在徐海东带领下,偷袭了位于罗田县城的敌军后方仓库。当时徐海东与吴焕先分兵两路,从西门和北门两个方向进攻,城内守敌两面守敌,很快支撑不住,最终被我军攻入,县长吴炳忠见大势已去,带着家人和残余兵力逃出城外。

这一战可真是大丰收,缴获了银元7000多枚,以及大量武器弹药,这也是红25军一年多取得的首次大胜仗,丰厚的战略物资对陷入困境的红25军,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回到根据地后,徐海东按照惯例开了党支部总结会议,刘震作为党员当然也参加了。会议上徐军长让大家积极发言,总结一下这次战斗的经验和教训。

难得有这么大的战绩,当然大家都是说取胜经验,不过轮到刘震发言时,他却说:

“军长,我认为这次战斗的指挥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要是没有这些失误,战果可能会更大”。

此话一出的,所有人不说话了,这次战斗就是军长和政委指挥的,要说失误,就是批评两位首长了,刘震的胆子可真大。

徐海东也认识刘震,知道他是手枪队的副班长,没想到这个小班长倒有些不同见解,就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让他说下去。

没想到刘震一说就是三条:

先是战术有问题,开始进攻山头时,咱们的火力没安置好,机枪没起到掩护作用,要不可以减少一些伤亡。

其次,安排人员进仓库搬运物资时间不及时,要是再早半个小时,那缴获的物资还要多。

最后就是我们退出城时,秩序有些混乱,幸亏敌人援军还没有赶到,要不然就麻烦了。

徐海东一听,这分析得头头是道,有些连自己都没想到,这可是个人才啊。当时他称赞道:“刘震同志讲得不错,很有远见,肯用脑,以他的能力我看能当指导员了”。

大家以为军长说笑,就都笑了起来,没想到几天后,刘震还真升为连指导员,大家都说刘震,说了三句话就官升了两级半。

抗战胜利后,刘震调任东北,1946年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司令员,纵队政委是吴法宪,两人当年在新四军是上下级关系,如今成了搭档,合作自然没问题。

刘震打仗很有一套,但是会议上讨论任何问题,都会先询问一下政委的意见,领导班子和气,队伍战斗力自然上得去,在两人带领下,二纵迅速成长为以打大仗、硬仗而闻名的“东北猛虎军”,与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同为东北野战军主力。

不过在野司眼里,属二纵最能打,尤其二纵五师,被野司称为东北部队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能力强,进步快,战斗力丰富,能攻能守,善于运动夜战,攻坚能力也很强,是东北部队的头等主力师。

有这样的部下,刘震的二纵自然属于东野头号主力部队,他也被称为四野头号虎将。

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当时在彭老总提议下,刘震担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此时中国空军刚组建不久,仅有作战飞机一百多架,驾驶员飞行时间还不到20小时,无论什么方面都无法与联合国军相比。

不过在刘震的带领下,志愿军空军是边学边战,十个团按计划进行论战锻炼,先后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1架,志愿军被击落84架,击伤28架,一个新成立的空军部队,取得这样的战绩非常了不起。

刘震将军这么厉害,他的后人也毫不逊色,三个儿子有两人是将军,一家人竟走出三位将星。

新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将军是谁

吴忠。
吴忠(1921—1990),原名吴光珠,字宝山,四川省广元市人,出生于广元市苍溪县东溪镇小龙山。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年仅33岁的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从而成为迄今为止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
是吴忠少将。
吴忠同志是四川省苍溪县人,1921年出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游击大队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万源保卫战和嘉陵江战役,长征途中三过草地,经受了艰苦斗争的考验。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为保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开国上将萧华,1916年出生于江西兴国一个农民家庭,一家人靠父亲的泥瓦匠手艺糊口,家境虽然贫寒,但对他的教育却从未落下。萧华也不负家庭众望,自幼聪敏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奖励,当时被人称为“神童”。

中国开国以来最年轻的一位上将是谁?

开国最年轻的上将--兴国肖华
肖华(1916—198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原名萧以僔。江西兴国人。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