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舍本逐末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4 03:34:18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舍本逐末的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然后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
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
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的例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当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战国时代,齐国为了和赵国加强外交关系,就派使臣访问赵威后。赵威后接过使臣的献礼,还没打开信,就先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舍根本,问末事”这句话就被后人引申为舍本逐末,也就是没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舍本逐末”的意义和“舍本问末”有点不同,逐末是专门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资的数量,反而先计算微小的利益,结果为了微小的利润,损失了很大的投资。其实,这句成语是讽刺那些短视的人,不从远大的将来打算,却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典故】 一天,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已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欢喜。她一欢喜,说不定会回赐一件什么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京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十分美丽。是啊,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待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果然,赵威后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鲜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那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气,满脸的慈祥。 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随着赵威后的问候,该如何回答,齐王使者都回答过了。可齐王使者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会说啥。再说,见赵威后是那样的慈祥与宽厚,于是,他问道: “尊贵的威后,吾奉吾王旨意,专程向你来问安。照说,你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你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你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摆在了后头呢?” 赵威后微微地笑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我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什么道理?” 赵威后:“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 齐王的使者,张口结舌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的那不是“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然后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
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
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的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的故事梗概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1]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1]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周朝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者,相互访问。齐国齐襄王派遣使者到赵国拜见赵威后。赵威后是赵国赵惠文王的妻子、赵成王的母亲,此时她在赵国临朝听政。
宾主双方见过面后,赵威后问齐国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吗?你们的国君也安然无恙吧!”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尊敬的太后,我奉我们国君的命令来向您问好,您不先问候我们的国君,却先打听齐国收成和百姓的状况,哪里有首先问候卑贱者再问候尊贵者的道理呢?”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要是收成不好,百姓们靠什么生活?要是没有百姓们的拥护,你们的国君怎么能够坐稳江山?难道要我舍弃了根本,先去关心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吗?”齐国使者听了非常惭愧。
扩展资料
1、词语解释
舍:舍弃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2、成语性质:贬义词
3、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4、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辕北辙
5、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6、另外写法:弃本逐末、舍近谋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的成语典故故事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典故】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汉书·食货志》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相近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舍本逐末造句
1、错误原因是舍本逐末,不知设计质量、过程质量与系统质量才是从事改进的正路。
2、看到多少事业有成的俊杰英年早逝,无不令人扼腕叹息:难舍本逐末的做法留给了太多太多的教训!
3、勿抓影子而失去实质;不要舍本逐末。
4、如果我们不充实内容,只在包装上下功夫,就显得舍本逐末了。
5、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劝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舍本逐末。
6、现代的父母多半犯了舍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课业成绩,却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养。
7、他们每次开会都舍本逐末,不探讨最根本的问题,只在末节上大做文章。
8、也有可能整个行动会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9、假想一下,如果成天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舍本逐末,那么成功会垂青于你吗?

舍本逐末是什么故事

舍本逐末是指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门顾细枝末节。它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所以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舍本逐末是指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门顾细枝末节。它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所以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主要内容20字

战国时,赵威后接见齐国的使者,使者奉上给赵后的礼物,赵后收下却并不看,只问使者道:“贵国庄稼长势如何?人民可安稳?”
使者听了便不高兴,心想我堂堂一国使者奉君面见,您不问我君反倒问起我国与庄稼,贵贱不分。赵后听了笑道:“没有庄稼何以养活人民?何以养活官史与军队?我这不是贵贱不分,而是本末之别。难道说要舍弃根本,去问那些细枝末节吗?”使者听了十分佩服,对方才的无礼感到惭愧。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意思: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白话释义:丢弃农桑之事,耕田的人不过半,邪恶不可能禁止,起源都在于钱。
用法示例:做人勿竭泽而渔、勿杀鸡取卵、勿舍本逐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_成语“舍本逐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_成语“舍本逐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一文,写的是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当时以农业为治国的根本大业,认为工、商为末业。所以文中「民舍本而事末」是指人民不务农而从事工商业,如此国家难以治理。作者认为人民因务农而生产富足,就不会轻易迁移。反之,人民不从事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则农作物减少,就会轻易迁移,这时如果碰上国家有祸难,人民将无心长住乡土。而且人民从事工商业,会耍弄小聪明,因而狡猾多诈,玩弄法令,颠倒是非。
  后来「舍本事末」逐渐演变成「舍本逐末」,用来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视枝微末节,不知轻重之意。

舍本逐末什么意思?

释义: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
读音:shě běn zhú mò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译文: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就会不昕从命令,不昕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防守,不能依靠他们攻战。
造句: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舍本逐末是不好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南辕北辙
释义:辕,车前部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在地面上碾出的痕迹。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标完全相反。
读音:nán yuán běi zhé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造句:没有知识和主见的人,只能南辕北辙,举棋不定。
舍本逐末在当下具有很强的说教意义,浮躁的现代人失去真我,一味追求虚浮的东西,导致真善美的失落,而自己却不能够反省!
由于现代国人失去信仰,并接受大量泊来思想,因此抛弃了自己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失落,引发领导集群的担忧,担心我们这样唯一的文明古国会因此崩落,因此提出中华复兴。岂不知,发展经济的势头不可阻挡,新兴科技严重阻碍了文化复兴。
原来我们所追求的,是糟粕,是人家过剩不要的!而自己的精粹,却被践踏,丧失殆尽!
舍本逐末的意思呢,就是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形容轻重倒置。舍:舍弃。逐:追求。
释义: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
读音:shě běn zhú mò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译文: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就会不昕从命令,不昕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防守,不能依靠他们攻战。
造句: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舍本逐末是不好的。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舍本逐末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舍本逐末】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舍本逐末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舍本逐末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末;不能写作“未”。

[近义] 舍近求远 贪小失大
[反义] 追本求源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办事处理问题抓次要的;不抓主要的。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例句] 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不是~是什么呢?

[英译]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f
[成语故事]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百科解释如下: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目录 ? 简介
? 成语资料
? 成语辨析
? 成语示例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简介[回目录]
  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成语资料[回目录]
  【汉语文字】舍本逐末
  【汉语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门顾细枝末节。 
  【字词解释】
  舍:舍弃
  逐:追求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 舍本而事末 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2、《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 弃本逐末 ,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3、《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 舍近谋远 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也有舍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成语辨析[回目录]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成语示例[回目录]
  1、清·张春帆《宦海》第一回:“不先去考察他们的程度,却只嫌着百姓们的程度不合,岂不是 舍本逐末 幺?”
  2、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可见咱们天天是 舍本逐末 。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3、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君主,他并不是 舍本逐末 ,而是十分关照农民与农业,并不顾及自己。
  4、一个人如果想有成就,不能 舍本逐末 、舍近求远,而是要追根寻源。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37226.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舍本逐末告诉我们什么?

舍本逐末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的源头 切不可为了些细枝末节而忽略了主要事件 要紶捏妥当 先做重要的事情
《舍本逐末》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告诉我们舍不得的还是要放弃
舍本逐末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国家之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典故: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1),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2)也。” 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当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上文主要讲了: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著这个主题。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望采纳
舍本逐末啥意思?
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棱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日文】:根本を舍てて,末节を求(もと)める
【法文】: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德文】: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舍本逐末的有关歇后语是什么
典故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
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
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
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著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
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