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求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4 02:48:45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出自晚唐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哪里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大雨将至,风声四起,吹彻高楼的情景,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这句诗还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一种势力兵临城下的特殊形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出自于唐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咸阳城东楼》原文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咸阳城东楼》注释   ⑴咸阳:旧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句: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咸阳城东楼》赏析   此诗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咸阳城东楼》作者介绍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雁门太守行》原文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翻译   黑云压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摧,毁。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一作“向月”。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燕脂:即胭脂,深红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⑺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赏析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雁门太守行》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谁的诗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扩展资料:
《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非常有名的句子,这首诗作于公元849年,907年唐朝就灭亡了,所以诗人已经感受到了唐王朝的山雨欲来、风雨飘摇。
尤其是颈联,由眼前景转向了内心的感慨,当年兴盛繁华的秦汉宫殿,今天不过是荒草丛生,黄叶飘零;隐含的意思是,若干年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在风雨之后,也将像秦汉一样,成为人们不愿提起的旧事。
如今,“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被广泛地运用,多指一些社会动荡爆发的前夕。暴雨本身可怕,而暴雨之前的狂风,更能营造暴风雨之前的紧张气氛,一种人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大潮面前的无力感。
诗人以特有的睿智,看透了历史兴替循环的规律,这就是诗人,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只可惜,即使能够看透,也没有人能抗拒历史的巨轮。所谓历史潮流,浩浩汤汤。
这首诗也是典型的“有句无篇”的作品,恐怕没有什么人不知道“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句子,但是恐怕也很少有人能知道题目和作者,背出全诗。但即使只有这一个句子,也足以使这首诗流传千古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咸阳城东楼

求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出处及解意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的这首《咸阳城东楼》,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诗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整首诗都不错,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诗很难说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却写得很精彩。许浑的这首诗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开头说,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怀远的哀愁。芒荻(蒹葭)和杨柳,都使我想起与它很想象的那个水中的汀洲。这里,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某些特点,引起作者对两个不同地方的联想。从句中“万里愁”“似汀洲”这些语言来看,似乎是指江南水乡,作者是丹阳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乡的某个地方。“万里愁”也可以说就是作者怀念老家的乡愁。
“溪云初起日沉阁”,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这说明了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因为这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这种自然界变化的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这个时候,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是到了大变动的前夕了。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能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就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第三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两句说的是同一个内容:在傍晚飞鸟停息和秋天寒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代的旧宫苑。但是,上下句的意思,又有所区别:上句“鸟下”,主要是写动态;下句“蝉鸣”,则是写声音。而且,上下句的对仗,对得非常工整,鸟下对蝉鸣,绿芜对黄叶,秦苑夕对汉宫秋,在语言的声调,含义,词性等等都很严谨地相对。
第三联,是接着前面咸阳古城来说的。这是秦代的都城,汉代京城长安与它只有一河之隔,登上咸阳城楼,就自然联想起秦宫汉苑。它跟第二联又有含义上的内在联系。第二联是写大变动在即的预感,这一联则是写历史上皇朝没落的不可避免。当年何等繁华的秦宫汉苑,现在只留下乱草杂树中的宿鸟和鸣蝉了。唐皇朝的前景如何?它也已显示出了衰败没落的征兆,整个形势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它的前景必将与历史上兴盛一时的秦汉皇朝一样,留下来的,也只能是乱草杂树,一片荒凉了。这种内在联系在末联清楚地表现了出来。作者说,过往的行人们,不必去问过去历史上的事,社会在不断地变迁,秦汉却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只有渭水却依旧不息地东流。这结尾虽然是发议论,但却没把意思说尽,而是给人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是什么?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词句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处是哪里?怎么理解这句诗?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全诗是: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大雨将至,风灌满楼阁。诗人在高楼上眺望景色,突然看见一片云出现,日落之时暮色顿至,很快天色变幻,一阵狂风突然吹来高楼之上,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这句话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后人多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也用来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诗词原文赏析 名句解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导读】
许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后任过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

许浑的诗以登临怀古见长,现存诗约五百首。本篇又题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原诗】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②,蝉鸣黄叶汉宫秋③。
行人莫问当年事④,故国东来渭水流⑤。
【注释】
①蒹葭(jiānjiā):芦苇。汀(tīnɡ)洲:江中或江边的小岛或沙洲。②芜:乱草。秦苑:秦时的宫苑。③汉宫:汉时的宫殿。④当年事:指秦汉以来的兴亡变化之事。⑤“行人”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
【译诗】
登上高楼眺望万里风景使人忧愁,
芦苇杨柳好像盖满了江边的沙洲。
小溪边云雾升起太阳斜照着佛阁,
山雨快要到来时山风已灌满台楼。
夕阳下小鸟在秦苑绿草地上跳跃,
暮色中知了在汉宫的黄叶里鸣秋。
行人千万不要问起当年兴亡之事,
只见故国的渭水不停地向东奔流。
【赏析】
许浑的这首《咸阳城东楼》,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
诗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写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引起作者登高怀远的哀愁。“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里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有效地渲染了“愁”的浓重。“万里愁”也可以说就是作者怀念江南老家的乡愁。颔联描写咸阳城楼所见之景,乌云从溪上升起,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作者在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同时,又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此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已到了大变动的前夕。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在写景中含有对历史的感慨:在傍晚飞鸟停息和秋天寒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代的旧宫苑,在上联写大变动在即预感的基础上,讽喻历史上王朝没落的不可避免。尾联是作者发抒议论,过往的行人们不必去问历史上的事,社会在不断地变迁,秦汉已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渭水仍滔滔不息地东流。结尾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这首诗在写景中抒发感慨,寄托情思,寓意深长。尤其“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这种自然界变化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被广泛引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下一句是什么?这首诗句的名字和全文?谢谢!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全诗内容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概然,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不亏为不朽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哪首诗?

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全诗内容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全诗内容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