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4 00:24:01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人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其实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人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
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这个字的古字上面不是“田”字,而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脑子不是想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人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但如果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大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是种有为,这种有为人们看不出什么作为,这看不出什么作为的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为,这自然而然的为是不强为不少为是刚刚好的为。
无为而无不为?每个人的底线不同,所以并无准则。 这是涉及个人素养问题,唯有自己定义标准了。 一如干坏事有之,助人为乐有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解释:
其中“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其中“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所不能为的,没有一件事是所做不到的。
【无为而无不为】出处: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无为而无不为】原文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解释

1、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2、“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道生长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

3、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出自哪里

原文:
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注】
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译】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释】
1、大益不益,大得不得。故日有所益,不若日有所损;学有所得,不若学有所失。
2、万般学问,寡欲匡过为首;千秋事业,建道立德当先。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
简言之:
无为论,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主术训》)。
“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职,以效其功”(《修务训》),实质上是“君逸臣劳”,以臣下众人的智慧来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所谓君主的“无为”在于因势义导,并不代表放弃对官吏职责的考核。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出 处:道德经
作 者:老子
朝 代:春秋战国时期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出 处:道德经
作 者:老子
朝 代:春秋战国时期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无为才能无不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这句话改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是结果。
无为: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无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应该是道家的思想,老子李耳提出的清净无为思想。大致是说修行达到一定的高度就看所有的都是虚幻的,就像现代人说的“神马都是浮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都不做,顺天应时。无为而无不为,大致可以理解只要达到玄同的高度,什么都不做就是什么都做了,因为做与不做都是虚幻的。这一点和佛家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差不多。
出自老子<道德经>,建议在一个本子上写上这句话,然后可以拆分为'无','而无','为''不为'。这里的'为'理解成刻意为之,而不是做什么。总体来讲就是不刻意为之反而就不存在不为了,'不存在不为'双重否定表肯定,也就是不刻意反而可以处理好事物的发展。
这是道家的学说,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
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是正道。若有所为,强迫外物改变,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这种理论只能在理想社会世界。现时的世界,早已经被“为”的千疮百孔。从环保方面举例: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依照道法自然的准则,去归还地球绿色;想还地球绿色,便只能有所为。再不能像远古时代那样,无为而无不为了。
《病梅馆记》、《种树郭橐驼传》,虽然都是儒者的作品,但也都隐隐约约地有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去做不必要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通无违,就是不违背大自然,不违背天意,顺其自然的意思。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是只要顺其自然,顺其天意,一切按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也就是无所不为。后有君主无为而治,意思是皇帝只要顺应民意,顺义民心,就会得到子民的爱戴和拥护,自然治理国家就比较容易。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译:
为政遵循无为的法则,那么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释】
1、《道德经》之无为、无事、无味、无欲、无知、不仁、不德、不言等“无”与“不”字,切不可误解为“绝对没有”或“绝对不”,当理解为“介乎有无之间”——亦即处于中正状态。诚如庄周所言:“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2、无害民,便是利民;不误国,即为爱国。不妨碍百姓做利于己而不损人之事,便是治国之良方。
3、一切可提升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的人类所作所为的统称,是为升术;一切可降低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的人类所作所为的统称,是为降术。升术与降术,合称机术。
任何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且在其由生而亡的衍化历程中,必先后依次历经(衍)生、(增)长、衰(减)、(消)亡四象。而长之末、衰之初,是为(壮)盛。
生物整体的稳定程度(个体的稳定程度与此不同),有两种评估方法:先看存在时间,后论种群数量。生物的存在时间越长(短),稳定程度越高(低);种群数量越大(小),稳定程度越高(低)。
须知存在时间对生物稳定程度的影响,远高于种群数量。所以,若某因素使生物的种群数量增大(减小),但存在时间缩短(延长),综合所得的稳定程度将会降低(增高)。
处于壮盛阶段,便是生物最稳定的状态——此时,其种群数量,达到整个衍化历程中的最大值。
升术有助于人类提升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种群数量的增长。所以,升术的发展越快,人类由生而盛的历时便越短——人类由生而亡的总历时,也相应越短。
凡事有利必有弊。升术最大的益处,在于增加人类的种群数量;最大的弊端,在于缩短人类的生存时间。
能洞彻升术的利弊,便可化解诸多疑问。譬如老聃、庄周为何“拉历史的倒车”?世人为何以平庸居多?圣人为何出于平庸却混于平庸?天下为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4、欲为生智之本,智乃长欲之源;两者相辅相成,共推升术进展,亦同促人类消亡。且智生伪,欲生乱,皆碍于长治久安。无为而治,方能大治。
5、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庄子·庚桑楚》

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人们常常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史上,恰恰是大力倡导“无为”的老子哲学,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尤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一、为的语义
在汉语中,“为”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里就已经出现。一些现代学者曾根据它的象形构造,指出了它所具有的原初语义:“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罗振玉);“象以手牵象助劳之意”(商承祚);“盖示以象从事耕作”(郭沫若)。[2]由此可见,“为”字在最初形成的时候,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助劳”、“耕作”)。
在《易经》、《尚书》、《诗经》等殷周典籍中,“为”字已经不限于特指人们的农业生产实践,而开始被用来泛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的各种行为活动。像《易经》中的“利用为大作”、“不利为寇”、“武人为于大君”,《尚书》中的“为坛于南方”、“惟我下民秉为”、“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诗经》中的“改为”、“为政”、“为谋为毖”等,就大大超出了农业生产劳动的范围,而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领域。与此相应,“为”字的语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尔雅·释言》便以“为”释“作”:“作,造、为也”;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又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并且将“为”与“人”直接联系起来:“为者,行也、成也、施也、治也、用也、使也,皆不出造、作二义。……‘为’与‘伪’古通用。凡非天性而人所造作者,皆‘伪’也。……‘作’、‘伪’二字俱从‘人’,是皆人之所为矣。”由此可见,“为”字在古汉语中的通行语义,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的创造制作活动(“造”、“作”)。
在《老子》文本中,大量出现的“为”字也明显具有意指“创造制作活动”的语义。例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二章)、“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等语句,就清晰地将“为”与“生”、“作”相提并论。与此同时,《老子》文本还进一步从哲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为”字又包含着“有目的有意图”的内涵。例如,“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等语句,便指出了“为”(“伪”)的活动离不开“知”、“欲”、“智慧”[3]。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的其他一些哲学文本,对于“为”字也做出过类似的诠释。例如,《荀子·正名》便指出:“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认为“为”(“伪”)就是“心虑”与“能动”的有机结合;《墨经》也主张:“为,穷知而县于欲也”,《经说》则更是以“志、行”释“为”,明确把“为”看成是“有目的有意图”与“创造制作活动”的内在统一。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在“有目的有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这一语义上,理解和运用老子哲学以及先秦哲学中的“为”概念。
二、道之常
《尔雅》曰:“一达之谓道”;《说文解字》也曰:“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或许受到这种原初语义的潜在影响,“道”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中也一直具有“人的行为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的意蕴;如孔子主张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墨子主张的“圣王之道”、“天下之治道”,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郭象主张的“明内圣外王之道”等等,主要就是一些与人为活动直接相关的“道”。
诚然,在老子那里,“道”的概念首先是包含着宇宙观方面的丰富内涵,主要意指天地万物的存在本根,即所谓的“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万物之宗”(四章)。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在界定“道”的本质特征(“常”)时,老子恰恰也特别选择了“无为而无不为”六个字,明确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一著名命题,从而使他指认的“道”依然浸润着“为”的深度意蕴。结果,通过这一界定,老子不仅试图从“为”的视角解说“道”,而且力求从“道”的高度关注“为”,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为”从一个普通的字辞提升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哲学范畴。
从“道”与“为”内在关联的角度看,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层面的哲理意蕴:
首先,“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存在本根,对于它们具有生化养育的功能,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所谓“大道泛兮,……衣养万物”(三十四章)。这里说的“生”、“衣养”,其实就是意指“创造制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一章)。
其次,“道”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化养育,虽然是一种创造制作的活动,却又纯粹是出于无目的无意图的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所谓“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这里说的“法自然”、“莫之命”,其实就是意指“不是出于有目的有意图的命令”。[4]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认为:“道”虽然“生万物”,却又“常无为”。
最后,“道”在无目的无意图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时候,又能够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以致可以说“道”仿佛是有目的有意图地生化养育了天地万物,所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十六章)。这里说的“繟然而善谋”、“复命”,其实就是意指“复归有目的有意图的命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认为:“道”虽然“常无为”,却又“无不为”。
由此可见,在老子哲学中,具有否定性内涵的“无为”,并不是断然主张“根本不去从事任何创造制作活动”(因为“道”毕竟能够“生”万物),而是旨在要求“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活动”;至于具有否定之否定意蕴的“无不为”,也不是简单地肯定“有目的有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活动”,而是着重强调了“合目的合意图地从事一切创造制作活动”。有鉴于此,本文下面也将在这些意义上,理解和运用老子哲学提出的“无为”和“无不为”两个概念。
这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便在相反相成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从“为”的视角揭示出一条深刻的哲理:大自然之“道”其实是在无意图而合意图、无目的而合目的之中生化养育了宇宙天地的万千事物。
三、人法道
老子如此深刻地揭示大自然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的创造生化,似乎不是出于“为自然而自然”的好奇心;因为他并没有进一步去具体考察大自然是怎样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生化养育了天地万物的内在机制问题,而是从“道”的本质特征中直接就推演出“人”的存在范式,明确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按照这一要求,人首先应该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当然,老子要人“无为”,也不是断然主张人们根本不去从事任何创造制作活动,而是热切希望人们像道那样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活动。因此,老子不仅强调“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十九章),而且号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一方面要求人们削弱那些旨在产生“目的意图”的“心”、“志”动力,另一方面却又鼓励人们加强那些旨在从事“创造制作”的“腹”、“骨”实力。
按照这一要求,人在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的基础上,还应该像道那样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即最终使自己的一切创造制作活动都能够达到合目的合意图的理想境界。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这里所谓的“无败”、“无失”,显然就是意指人的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能够像道那样在合目的合意图中顺利取得成功。
老子又进一步将人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落实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试图全方位地具体阐发“人法道”的哲理内涵。
首先,在对待自然万物方面,老子明确要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物”,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的目的。
其次,在对待个体发展方面,老子明确要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私”,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成其私”的目的。
最后,在对待社会治理方面,老子明确要求“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治”,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成其治”的目的。
不难看出,虽然老子明确倡导“无为”,但无论是在道的本质特征上、还是在人的存在范式上,他都充分肯定了“无不为”的积极意义,以致在《老子》的文本中,“无为而无不为”总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将老子哲学的基本倾向概括为“无为”的同时,不应该忽略了它其实还包含着主张“无不为”的内在因素。
结果,在老子看来,只要效法“道”的本质特征、确立“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人”就可以实现与天地自然的内在统一,甚至还能够像“道”那样,无意图而合意图、无目的而合目的地从事一切创造制作活动。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十分美妙的理想境界。所以老子曾明白宣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
四、为无为
不过,老子哲学却也因此而面临着一些充满张力的两难局面。
问题在于,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一个独特之处,恰恰就是人能够有目的有意图地从事各种创造制作活动,即所谓的“有为”。事实上,先秦哲学中的儒家和墨家两大思潮,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人的这种“有为”本性,诸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与此[指其他动物——引者注]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等等。就连老子本人,虽然明确主张人应该以“无为”作为自己的理想范式,却也清楚地意识到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具有的“有为”本性;所以,他曾经特别把“天之道”与“人之道”鲜明地对立起来(参见七十七章),试图由此凸显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甚至,他提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本身,尽管其自觉意图是旨在高扬人的“无为”理想,实际上却又蕴含着对于人的“有为”本性的潜在认同,因为这一命题恰恰是从“人本位”的视角出发,依据人所特有的“为”的活动来界定“道”的本质特征。结果,由于一方面承认人具有“有为”的现实本性、另一方面却又要求人实现“无为”的理想范式,老子哲学在“法道”的问题上便陷入了一些深度悖论,具体表现在:
首先,既然道“法自然”,那么,人在“法道”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法自然”。但是,不仅道与人分别拥有自己的“自然”(自己如此的现实本性),而且这两种“自然”彼此之间还截然有别:道之“自然”(“天之道”)就是“无为”,人之“自然”(“人之道”)却是“有为”。换句话说,“道法自然”就是坚执“无为”,“人法自然”却是坚执“有为”。结果,一方面,倘若人去效法道之“自然”,便会违背人之“自然”;另一方面,倘若人去效法人之“自然”,又会违背道之“自然”,从而在究竟是效法“道”之“自然”、还是效法“人”之“自然”的问题上造成两难的局面。
其次,既然老子认同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是以人去效法道之“自然”作为先决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那么,这当然也就意味着人必须首先根本否定“有为”的人之“自然”、使自身与“无为”的宇宙万物浑然同一,才有可能在“四大”之中占据一席之地。结果,一方面,人只有丧失自己如此的现实本性、不再成其为“有为”之“人”,才能够与道、天、地一起成“大”;另一方面,倘若人维持自己如此的现实本性、依然坚执做“有为”之“人”,便无法与道、天、地一起成“大”,从而在究竟是做“人”、还是成“大”的问题上造成两难的局面。
这些两难并不只是今天我们对于老子哲学的有关观念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的结果。实际上,《老子》文本已经相当清晰地显示了它们的深度存在,具体表现在:老子虽然充满热情地歌颂了“无为”的理想,却又不动声色地把“有为”的因素引进到人的存在范式之中,不仅十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而且极力推崇“古之善为道者”(六十五章),由此指认了“为”对于人的理想存在其实也能具有肯定性的意义。所以,在洋洋洒洒五千言中,甚至还反复出现了“为无为”、“事无事”、“行无行”(六十三章、六十九章)等等一些在字面上乍看起来几乎等于自相矛盾的说法;按照上面我们有关“为”和“无为”的语义诠释,它们仿佛是在主张:人应该“有目的有意图”地从事的,就是“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5]。结果,通过提出这样一些富于内在张力的哲理观念,老子自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在“有为”本性与“无为”理想之间所面临的那种两难局面。
当然,严格说来,老子哲学陷入的这些深度悖论,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那种肤浅荒谬的自相矛盾,因为它们实际上体现着人与大自然之间围绕着“为”所展开的深刻辨证关系:一方面,人作为大自然本身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始终与在“无为”之中进行创造生化的大自然保持着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人所特有的“有为”本性又与大自然的“无为”之道正相反对,以致常常导致人与大自然之间严峻的对立冲突。从中国哲学所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的视角看,这种深刻张力其实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一切现实矛盾的终极源泉。结果,老子哲学对于中国哲学乃至人类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可以说就在于它从“为”的角度出发,第一次以深度悖论的形式,充分地展现了无为之“道”与有为之“人”之间的深刻张力。
五、原始底蕴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无不为”理想范式,倘若落脚到人的现实存在之中,往往显得层次很低。这一点在《老子》文本中表现得也相当清晰。例如,所谓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谓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对于老子如此推崇的“人亦大”的美妙境界来说,与其说是一种颂扬,不如说是一种讽刺。
不过,正像上述深度悖论并不是什么肤浅荒谬的自相矛盾、而是植根于深刻的现实基础一样,这种理想境界同样也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乌托邦,而是浸润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许多学者都指出了老子的理想是回归原始社会。这里想要说明的只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范式,正是原始人现实存在的深刻写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不过,在原始时代,这种对于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实践活动,却又只能是处在十分质朴的状态之中。马克思曾就此指出:“人类劳动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状态已经是太古时代的事了”;并且,与这种尚未摆脱最初本能形式的原始劳动状态相适应,“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6]
如上所述,原初意指农业生产劳动的“为”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都与“人”字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所谓“凡非天性而人所造作者,皆伪也”。这一现象似乎是从语义学的视角,自发地触及到了“人”的存在与“为”的活动内在相关这一深刻的哲理。因此,倘若借用老子哲学的术语,我们也可以说,原始人的现实存在正好就处在充满张力的所谓“为无为”状态之中: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实践在本质上已经是人的一种有为活动,因而具有“有目的有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的属人特征;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实践又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形式,因而包含“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的无为因素,恰如《诗经·兔爰》所说:“我生之初尚无为。”
老子之所以主张“为无为”,正是想使人的存在始终保持在太古时代这种尚未摆脱最初本能形式的原始状态之中。[7] 老子自己也没有隐瞒这一点,因为他曾经明白宣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所以,在他的笔下,人在“为无为”基础上实现的“无不为”,便处处打有原始时代的深刻烙印:即便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古之善为道者”,面对大自然也只能是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十五章),恰如《诗经·小旻》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所谓的“能婴儿乎”(十章)和“小国寡民”,更是清晰地表明: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文明时代,这种原始底蕴无疑具有保守消极、复古倒退的种种负面效应。不过,倘若我们转换一个视角看,老子哲学的深刻之处或许恰恰在于:它能够以短短五千言的文本形式,精辟地揭示出原始人绵延了几十万年之久的时代精神。毕竟,在人类思想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其他哲学家曾经做到过这一点。
六、为者败之
表面上看,老子哲学仿佛没有实现任何超越,因为它所肯定的有关人的存在的一切内容,几乎都还停留在尚未摆脱最初本能形式的原始质朴状态之中。不过,进一步看,老子哲学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其实又潜藏着一种极其深刻的超越意蕴。
关键在于,老子是在人的存在已经超越“为无为”的原始状态、进入“有所为”的文明阶段之后,才提出了他的“无为而无不为”哲学。因此,出于对人的“有为”本性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满足于仅仅通过肯定“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去凸显原始人的“无为之益”,而是还试图通过强调“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去批判文明人的“有为之弊”。并且,如果说前一方面曾使老子哲学在“法道”的问题上无奈地陷入了种种深度悖论的话,那么,后一方面则使老子哲学精辟地揭露了“人为”活动所蕴含的种种深度悖论。
本来,在老子那里,“无为故无败”就等于是主张:只有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才能合目的合意图地实现创造制作;因此,所谓的“为者败之”也就等于是认为:只要有目的有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势必会导致创造制作活动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图。结果,老子对于“人”所从事的一切有目的有意图的“为”总是持有一种拒斥的态度,因为它们必然会由于“智慧出”而导致“有大伪”,即所谓的“人为即伪”。与此对应,所谓的“真”,当然也就是意指那种“见素抱朴”(十九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的无为状态。
我们或许可以由此再次联想起郝懿行有关“作”、“为”二字的语义分析:“‘为’与‘伪’古通用。……‘作’与‘诈’古通用。《月令》注:‘作为’为‘诈伪’。然则‘诈’之通‘作’,亦犹‘伪’之通‘为’。”(《尔雅义疏》)换句话说,一方面,“作”、“为”原本属于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作”、“为”又与“诈”、“伪”直接相通。结果,在中文话语系统中,具有褒意的“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就有可能转变成蕴含贬义的“有所诈伪”、“大有诈伪”。这种语义相通的历史渊源,似乎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初民自然无为的存在状态;而其哲理根基,则显然是来自老子对于“为者败之”所展开的深刻批判。
其实,如果说老子哲学在“为无为”的问题上陷入的悖论主要还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张力,那么,老子哲学通过批判“为者败之”所揭露的悖论,则直接洞穿了人的根本存在的深度层面:一方面,“为”构成了“人”的自己如此的现实本性;另一方面,“为”又会导致“人”走向“伪”的异化结局。结果,倘若不能“为”,人就不是“人”;倘若有了“为”,人又变成“伪”。
进一步看,从这个悖论中甚至还能推演出另一个悖论:人的肯定自身的独特本性(“为”)并非人之“真”、而是人之“伪”;人只有否定自己如此的有为本性、与本性无为的宇宙万物浑然同一,才有可能返“朴”归“真”。结果,一方面,“有为”才能是“人”;另一方面,“无为”才能成“真”。
老子哲学通过揭露这些悖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从下述现象中略见一斑:尽管倡导“有为”的儒家思潮构成了中国哲学传统的主干,中国语言传统依然长期坚持着“作为”与“诈伪”的语义相通,中国文化传统依然常常把“人为”之“伪”与“自然”之“真”对立起来,以致“人为”与“自然”似乎总是誓不两立。而更进一步看,老子哲学揭露这些深度悖论,不仅是对中国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因为它实际上是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地揭露了人的“有为”存在的“异化”特征的学说。[8]
不过,或许要到两千多年之后,人类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子哲学揭露这些悖论的深度意蕴;因为文明人在近几百年“为所欲为”的发展历史中,的确已经通过种种“大有作为”的积极活动,导致了种种“大有诈伪”的可悲后果,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种族冲突、霸权争夺、物欲横流、空虚忧烦等等,从而充分地体现出人的存在自身所包含的那种“人为即伪”的异化倾向。
结果,老子哲学通过批判“为者败之”而揭露“人为即伪”的深度悖论,便潜藏着某种甚至可以超越现代人异化存在的深层契机。
七、知常曰明
在老子看来,导致“人为即伪”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为活动中包含着“知”、“欲”、“智慧”这些有目的有意图的因素。实际上,由于老子并不主张人们根本不去从事任何创造制作、而是要求人们应该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因此,他所说的“无为”的否定矛头,主要就是对准了包含在“为”之中的“知”、“欲”、“智慧”。然而,在这方面,老子哲学似乎也陷入了一些自相矛盾。
例如,老子曾明确指出:“智慧出,有大伪”;与此同时,他又坚决主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结果,一方面,倘若人拥有“智慧”,就会导致“大伪”;另一方面,倘若人不能“知常”,又会通向“妄作”,从而在究竟是拥有“智慧”、还是力求“知常”的问题上造成两难的局面。
今天人们常常把老子说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解读成:只有对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展开具体深入的正确认知,才能够指导人为活动取得成功;而只有那些不能在正确认知的指导下展开的人为活动,才是“伪”之“妄作”。不过,这种解读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因为它实际上是从现代人的“有为有知”视界出发,扭曲了老子哲学的那种具有原始历史底蕴、尚未摆脱本能形式的“无为无知”精神。其实,老子主张的“无为无知”,不仅反对运用任何聪明智慧指导人为活动,而且反对针对自然万物展开一切具体认知;所以,他才会指责“为学日益”(四十八章),强调“绝学无忧”(二十章)。
诚然,老子说的“知常曰明”,的确包含着要求人们正确认知某种规律(“常”)的意蕴。不过,这种“知常”同样具有“无为无知”的鲜明内涵,因而才会在本质上与导致“大伪”的“智慧”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对照,集中表现在,如果说“智慧”是一种“有为”之“智”,那么,“知常”则应该说是一种“无为”之“知”:
第一,这种“知”在对象上仅仅指向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种“常”,并不包括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其他具体规律。换句话说,除了“道常无为”这一点外,对于其他任何东西人们都不必“知”。
第二,这种“知”在起源上完全来自“无为”,即“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四十七章),因而只有凭借神秘莫测的“涤除玄览”(十章)、“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味无味”(六十三章)、“学不学”(六十四章)才能实现。
第三,最重要的是,这种“知”在目的上只是为了帮助人们领悟“无为之益”、以便从事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并非为了指导人们陷入“有为之弊”、积极开展有目的有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
在老子看来,任何超出这些特定内涵的“知”,也就是任何旨在首先认知具体自然规律、然后再转化成目的意图、最终用来指导人为活动的“知”,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应该属于“有大伪”的“智慧出”,因为它们统统来自“有为”的目的、具有“有为”的本性。就此而言,老子主张“不知常,妄作凶”,并非认为只有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蛮干才是“妄作”,而是强调一切不能领悟“无为之益”、试图“有所作为”的举动都是“妄作”;老子指认“人为即伪”,也不仅仅是意指只有那些在错误认知的指导下从事的“人为”活动才是“伪”,而是强调任何一种“人为”活动自身都是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其含义为表面上无所作为,而暗中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大有作为.
大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大自然的化育,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
国家高层领导人若能学道、守道、行道,则政风清廉、上行下效、世风祥和,万物各归其位、自然化育、自然风调雨顺。
如世风演化到人为造作过多、风气败坏,我会主张效法道的特征特性……“无名·朴”来促进社会安定,协助百姓淡薄各种欲贪 ,返璞归真。
政府施政如能不长养众生欲贪,世风、民心就会渐渐安静下来,社会自然安定。
无为而无所不为”指的意思是:顺乎自然、自然而然。按照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为”。简单明了的说,凡是只要顺乎自然规律、按照规律来做,不妄为、不强求,就可以取得成功。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去做不必要的事。为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不妄为。可是,现实中很多人要么是消极避世,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无为而无不为下一句是什么?

无为而无不为下一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意思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如能本着无为的态度,那么天下没有不能做的事;有为而有所不为,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为之则事成,逆着事物的本性而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例子如下: 比如国家,只要法律健全了,大家都遵守法律,也就不需要什么精神来指引人民前进了,法律就是最好的准则。
扩展资料: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指君主不与民争。《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为

《道德经》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三十七章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意:“道”总是顺应自然,所以才能够无所不为。统治者如果能遵循这个规律,万物就会自己生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自私的欲望,我将用道的质朴去震慑他。在道的质朴的影响下,他们就会克服欲望。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安宁。

做为道经的总结篇,总结性地强调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特性。万物遵循自我生长的能力与自然规律,不受干扰,各适其性,各得其所。这样自然天下太平。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智慧,顺其自然而又无所不为,依据自然法则而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恃尊恃长,相信自我管理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宁安,摒弃物欲和喧嚣的浮躁,去除浮华后的抱朴归真。

道是什么?道是不求而自应,道是平常心,道是无名之朴,亦是质朴天然之初心。任何时候都能守护初心,不受名利欲望的制约。

我们为什么总是怀念小时候呢?小时候真的是比现在幸福吗?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孩童时代的纯真,没有功利事业没有钱财束缚,做什么更多依据的是天生的本性。

长大了有了各种规矩与执念,物质更丰富,衣食住行更多彩,我们得到的多,索取的更多,有了1就想着2,有了2还望着3,但心里却再也没有那种简单的快乐可言了。

所以随缘随意就好,遵循大自然的自然规律 ,不破坏,不违背天性,至简而快乐,守静而安宁。

极目四望太平洋,无暇、透明、安静的蓝色,湛蓝湛蓝的似乎融化了一切,那是自然赋予大海的极色。翻卷的白云,蓝天下的游弋。海阔天空的世界。

然而,谁也不知道这样平静的海面下蕴藏了什么。

倏尔沿着水岸线透出丝红霞,渐成一红色的弧形,云霞绚烂而出,只一瞬,红日跃出海面,万斛霞光相映,海面溶上了一层薄金向远方蔓延开去。“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海上日出,裹挟了金涛雪浪,迎面而上,惊艳了时光!

惊艳之后是平静,蓝色的海水涌起层层浪花,浪涛击打着岸边的礁石。远望海天一色的无边无际。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像是铺上了一层霞光的锦缎,又似揉碎了一池的银波,又恰似片片鱼鳞在顽皮的闪烁。空气中有淡淡的海腥气味在无息地流转。

波澜壮阔里欣赏,脑海里却突兀忆起《鲁滨逊漂流记》来,鲁滨逊是为何到了一座孤岛上呢?却是遇到了海上风暴,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

“我们突然遭到一股强烈飓风的袭击。这股飓风开始从东南刮来,接着转向西北,最后刮起了强劲的东北风。猛烈的大风连刮十二天,使我们一筹莫展,只得让船乘风逐浪飘流,听任命运和狂风的摆布。雨下了一天一夜,还夹着阵阵大风。风越刮越凶,最后竟把大船打得粉碎。退潮时可以看到大船的碎片,但大船已不复存在。"

头脑里闪烁着海的风暴,我漫步水间却看到了海底世界的美丽。浅海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多彩的海水透着水带着暖,各种鱼类漫游在珊瑚丛中,奇异的水母、海草以波浪间涌动,还散落着五彩的贝壳、海星等。当然也有不协调的地方,人类的垃圾生怕被忽视,不时地冒出来。

据说单目前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达35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印度的国土面积。它来自于工厂废弃物、农药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塑料垃圾,它产生于人类在海岸活动和娱乐活动,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甚至是多次战争遗留下来的武器残骸。

人类的生活就像这海面一样,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总会有沟沟坎坎的发生,大风大浪的波折。你永远不知道挖掘和追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真相,是精彩的片段,还是无法窥知的生活的潜流。静心以待,无论艰辛困苦我们都得自己慢慢地度过。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天道。

而当我们不珍惜海洋这个生命的源泉,当海洋难以负荷时,人类又该如何自处呢?自知而不自制,无为而无不为,大自然的法则会是怎样的呈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