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恸哭,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哪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3 17:56:17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恸哭怎么读音

恸哭的读音:tònɡkū。
意思:号哭听见青年和老人抽泣。
详细解释:
痛哭。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宋,王安石《叹息行》:“官驱_囚入市门,妻子恸哭白日昏。”清,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六回:“周丑孩一见父亲成了这般光景,一下扑过去伏在身上,放声恸哭起来。”
造句:
正值石知县身死,即往抚尸恸哭,备办衣裳棺木,与他殡殓。
世民得高祖手敕,避免了对高祖加以兵刃之最坏结局,大喜过望,乃投入高祖怀中吮乳恸哭。
李隆基从开远门入城至大明宫,临含元殿,慰问百姓,然后至长乐殿谢九庙主,失声恸哭。
这时吴景见了灵柩内的孙贲尸首早已冰凉,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鲜活模样,吴景又是忍不住一阵凄然泪下,扶住灵柩继续大声恸哭了起来。
一日纯阳子游至其处,只见一妇人淡妆素服,手中提一壶之酒,沿河恸哭,悲悲切切,真个是“眼若悬河决,泪若河水流,河水须有竭,泪痕常在眸。
林徽因、张奚若、陈雪屏、钱端升、张慰慈、陶孟和、傅斯年等相聚胡适家中,众人相对凄惋,张奚若恸哭失声,林徽音溘然泪下。

恸哭的解释恸哭的解释是什么

恸哭的词语解释是:恸哭tòngkū。(1)放声痛哭,号哭。恸哭的词语解释是:恸哭tòngkū。(1)放声痛哭,号哭。结构是:恸(左右结构)哭(上下结构)。注音是:ㄊㄨㄥ_ㄎㄨ。拼音是:tòngkū。恸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痛哭。引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彦见之,抱母_哭,_而_苏。”宋王安石《叹息行》:“官驱_囚入市门,妻子_哭白日昏。”清吴伟业《圆圆曲》:“_哭六军俱_素,_冠一怒为红颜。”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六回:“周丑孩一见父亲成了这般光景,一下扑过去伏在身上,放声恸哭起来。”二、国语词典非常哀伤的大哭。唐.李白〈古风〉五九首之五四:「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又在柩前恸哭了一场,方才回来。」也作「痛哭」。三、网络解释恸哭(词语解释)恸哭,指放声痛哭,号哭。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记载“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还有著名的吴伟业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关于恸哭的诗词《题张孟兼所注谢翱西台恸哭记后》《曹娥庙·恸哭无寻处》《越州歌·苍生恸哭入云霄》关于恸哭的诗句弹彻西台恸哭音恸哭千秋有梦还恸哭穷涂自古难关于恸哭的成语抱头痛哭鬼哭天愁哭笑不得鬼哭神惊哭哭啼啼啼啼哭哭鬼哭神号见哭兴悲悲恸欲绝哭天抹泪关于恸哭的词语穷途之哭触目恸心哭笑不得鬼哭神号鬼哭神惊恸哭流涕见哭兴悲抱头痛哭一路之哭鬼哭天愁关于恸哭的造句1、放弃理由,让心在潮湿的空气中拒绝思念,我不禁失声恸哭。2、‘双亲不离子女,有情人成眷属,晨起去时家依旧安然,黄昏归时乡邻无人恸哭’曾经有陶人对我说,这是他们一生都在祈盼的日子。3、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只有那些在长夜里恸哭过的人才能明白。4、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赤子之心,是不是上帝的手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的血脉像是一张网似的被连接起来,我们因为他们的离开而恸哭,我们因为他们的生还而感动。5、李隆基从开远门入城至大明宫,临含元殿,慰问百姓,然后至长乐殿谢九庙主,失声恸哭。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恸哭的详细信息

恸哭与痛哭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情感程度、用法和语境、持续时间的不同。1、情感程度不同:恸哭是指极度悲痛的哭泣,情感程度更深,多用于形容遭遇极大悲痛时的哭泣。痛哭则表示悲伤哭泣,情感程度较轻,一般用于形容因痛苦、悲伤或失望而哭泣。2、用法和语境不同:恸哭多用于书面语,强调悲痛至极的心情;痛哭则多用于口语,较为常见。在描述悲痛场景时,二者可以互换使用。3、持续时间不同:恸哭往往哭声持续时间较长,哭声较为剧烈;痛哭则哭泣持续时间较短,哭声相对较弱。

恸哭的读音是什么

恸哭
读音:tònɡ kū
解释:放声痛哭,号哭
如:
听见青年和老人抽泣和恸哭。
宫中皆恸哭。——唐· 李朝威《柳毅传》
捧诏恸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恸哭是什么意思

恸哭 (词语解释)
恸哭,指放声痛哭,号哭,出自 《搜神记》。
中文名
恸哭
拼 音
tòng kū
解 释
放声痛哭,号哭
出 处
《搜神记》

恸哭和痛哭的区别是什么?

恸哭和痛哭的区别如下:
恸哭:放声痛哭,号啕大哭,更多强调哭时的动作状态,在外人看来很是夸张的状态。
痛哭:可以是大声哭泣;尽情地哭。也可以梨花带雨地小声哭,更多强调的是哭泣时的内在心理上的状态。
恸哭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
唐·李朝威《柳毅传》:“宫中皆恸哭。”
宋·王安石《叹息行》:“官驱羣囚入市门,妻子恸哭白日昏。”
痛哭出处:
《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晋·干宝《晋纪总论》:“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
《宋史·胡铨传》:“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恸哭和痛哭的区别是什么?

一、表达意思不同
1、恸哭:放声痛哭,号哭。
2、痛哭:尽情地哭。
二、引证不同
1、恸哭: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六回:“周丑孩一见父亲成了这般光景,一下扑过去伏在身上,放声恸哭起来。”
2、痛哭: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赵盾伏于灵公之尸,痛哭了一场,哀声闻于园外。”
反义词介绍:大笑
读音:dà xiào
表达意思:纵情地欢笑;爆发式地狂笑;指狂笑或无遏制地笑。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动词,修饰主语或宾语。
例句:说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在热烈的掌声中把讲演作结。

痛哭、恫哭、恸哭的读音是什么?

1、“痛哭”
读音:tòng kū
释义:意思是尽情地哭。
2、“恫哭”
读音:dòng kū
释义:受到惊吓而哭
3、“恸哭”
读音:tòng kū
释义:恸哭,指放声痛哭,号哭。
1、“痛哭”造句
(1)面对天价的赎金,被拐孩子的母亲失声痛哭。
(2)他再也压抑不住悲愤,失声痛哭起来。
(3)她为失去了一个朋友痛哭流涕。
(4)周总理逝去的噩耗传来,人民痛哭失声。
(5)她受了那么大的打击,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6)人们围着牺牲的战士失声痛哭。
(7)眼睁睁看着一生心血将付之一炬,她忍不住痛哭失声。
(8)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他悲不自胜,失声痛哭起来。
(9)想起母亲一生的艰辛,他怎么不痛哭流涕呢?
(10)兴全痛哭流涕,连声认罪,还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
2、“恫哭”造句
(1) 当电视台播出灾难现场死者家属椎心泣血、恫哭失声的样子,令人看了为之鼻酸。
(2) 想起自己的错误,他恫哭流涕,追悔莫及。
(3) 阮玲玉香销玉殒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影迷恫哭流涕。亦作“玉殒香销”。
(4) 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恫哭流涕地承认了错误。
(5) 大家都抱头恫哭告别,他却不辞而别。
(6) 望着母亲的遗像,女儿恫哭失声,哀痛欲绝。
(7) 由于一时的疏忽,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他怎能不恫哭流涕呢?
(8) 这对夫妻经十年离散,今天得以破镜重圆,不禁悲喜交集,抱头恫哭。
(9) 我怎忍心将他儿子遇车祸的消息,告诉给这位风烛残年,卧病在床的老人,让他整日恫哭呢?
(10) 凭着我这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游说了一个晚上,终于把这个一毛不拨铁石心肠的提问者感动的恫哭流涕,涕泪交集,把他仅有的五百分,全都奖给了我。
3、“恸哭”造句
(1)望着母亲的遗像,女儿恸哭失声,哀痛欲绝。
(2)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同学们无不恸哭失声,哀痛欲绝。
(3)她去告诉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那时他们正哀恸哭泣。
(4)当天还有恸哭的亲属聚集在特拉维夫机场。
(5)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只有那些在长夜里恸哭过的人才能明白。
(6)回绝圆寂,天下恸哭。天子换袍,日月无光。
(7)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
(8)他们经过时,响起了令人哀怜的恸哭。
(9)正值石知县身死,即往抚尸恸哭,备办衣裳棺木,与他殡殓。
(10)很多古地的强者都在仰天恸哭,因为他们知道,此别之后,或许永远也见不到那些古老的始祖了,天泣血,地溢泪,在这一刻,诸生全都生起了一股难言的悲悯之情。

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哪里?

”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
简介: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
《圆圆曲》是长篇叙事诗,全诗组织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照应,多用曲笔,叙事、抒情、议论交织在了一起,虽以陈圆圆、吴三桂的离合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也揉合进了明末清初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原诗(部分):
《圆圆曲》清代: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释义:
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
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
像闪电般扫荡黄巾平定黑山.哭毕君王和老父亲再和她相见。
注释
1、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即乘龙而去。后世因称此处为“鼎湖”。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此指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2、敌:指李自成起义军。
3、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4、恸(tòng)哭:放声痛哭,号哭。
5、缟(gǎo)素:丧服。
6、冲冠一怒:即怒发冲冠,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红颜:美女,此指陈圆圆。
8、天亡:天意使之灭亡。
9、荒宴:荒淫宴乐。
10、黄巾: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1、黑山: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2、君:崇祯帝。
13、亲,吴三桂亲属。吴三桂降清后,李自成杀了吴父一家。
扩展资料:
前八句是第一段,该段是布局谋篇最成功之处。首先开篇不凡,先声夺人。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鼎湖,即荆山,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铸鼎升天处(《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里代指崇祯皇帝。
玉关,原指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出语就点出甲申年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崇祯之死和清兵入关。重大历史事件对人有一种自然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讥讽入骨。“六军”统指明朝的军队,“恸哭六军”和“冲冠一怒”人数虽众寡不同,情绪倒很相似,但是“缟素”与“红颜”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意义上也极为不同。
“缟素”是沉痛的,如果从顺治八年乃至以后的历史角度看,“缟素”象征着对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着对汉民族沉沦的哀痛,而“红颜”则明确无误地指向极端的个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使吴三桂的汉奸嘴脸极为丑恶,真是大快人心。
诚然,作者并未提到满清,但是,山海关之战就是清兵入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因作者的忌讳而有所改变。接下来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实为暗讽。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哭罢君亲再相见”,似乎吴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实吴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山海关防务交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前往北京,“朝见新主”,这是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卢龙县)张贴的告示中说的。
当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县,突然获悉其父被捕和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变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可见吴三桂是双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却安排他去哭君、亲,煞是好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