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全诗
- 2、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 3、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 4、千呼万唤始出来全诗
- 5、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自何处
- 6、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 7、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什么意思
- 8、怀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古诗是什么?
- 9、千呼万唤使出来是那首诗中的
- 10、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全诗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该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出自: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该文的白话释义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
扩展资料:《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
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一个成语,形容经过众多呼喊和期待之后,某个人或物终于出现或出场。它表示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期盼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某个人或物的出现。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某个人或物的出现对于某个特定场合或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它强调在众多期待和呼声之后,这个人或物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的或解决问题的希望。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的《水浒传》中,用来描述林冲的入伙,意味着经过众多强盗的招呼和召唤,他终于出现了。这个成语在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经过千方百计的呼唤和期盼之后,终于出现了。它形容某个人或物品长时间被期待、呼唤后才出现,强调了人们对其的渴望和期待。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诗才被人们广泛称赞,但是他却长时间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为了能够见到他,纷纷呼唤他的名字,期待他的出现。最终,李白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诗歌才华再次得到了展现。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形容人们长时间的期待和呼唤后,某个人或物品终于出现。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重要演讲、某个产品的发布、某个活动的开始等等。它强调了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渴望和期待,以及事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总之,“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长时间的期待和呼唤后,某个人或物品终于出现。它传达了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渴望和重视,以及事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
[出处]
琵琶行 / 琵琶引(白居易)
······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经过长时间的呼唤或等待,终于等到了期望中的事情或人物出现。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的“千里草原一骑红,日暮草原人字尽。此时此地惟有君,人生几度凉风雨”。这首诗中描述了诗人的好友在草原上驰骋,经历了长途跋涉和漫长等待,最终出现在诗人面前,诗人感慨万千,于是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成语。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可以用来形容等待已久的事物终于出现,也可以用来形容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某个人或事物终于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例如,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场景:“经过千呼万唤,新产品终于发布了!”或者“经过多年的挣扎,终于等到了自己的真爱。”
除了诗歌中的用法之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出现。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经过千呼万唤之后才得以实现的,这个过程历经了多年的等待和努力。同样地,很多伟大的人物也是经过千难万险之后才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如孔子、毛泽东等等。
总之,“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成语,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期望和渴望,也表达了他们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之后,最终得到了期望中的结果的喜悦和满足感。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形容 再三 催促 。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繁体写法: 千嘑万唤 注音: ㄑㄧㄢ ㄏㄨ ㄨㄢˋ ㄏㄨㄢˋ 千呼万唤的近义词: 呼天喊地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alled a great many times 读音注意: 呼,不能读作“hú”。 写法注意: 唤,不能写作“换”。
千呼万唤始出来全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自何处
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琵琶记》
朝为?舍郎,暮登天?堂。
将相本?种,男?当?强。
不是?番寒彻?,怎得梅花扑??。
?年窗下??问,?举成名天下知。
我本将?向明?,奈何明?照沟渠。
赏析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即高则诚)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
“千呼万唤始出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琵琶行》。
原文节选如下:
。。。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备注: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赶出了朝廷。到江州之后,愁苦愤懑创作了这一传世长篇。此诗描写一位偶然路遇的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的不幸经历,揭露了当时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和谐,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经典的音乐形象。自问世以来,后世的读者都深受其感染,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列为描写乐舞的千秋绝调。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形容 再三 催促 。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繁体写法: 千嘑万唤 注音: ㄑㄧㄢ ㄏㄨ ㄨㄢˋ ㄏㄨㄢˋ 千呼万唤的近义词: 呼天喊地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alled a great many times 读音注意: 呼,不能读作“hú”。 写法注意: 唤,不能写作“换”。
“千呼万唤始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 琵琶引》。
原句的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
《琵琶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什么意思
1:形容盼望的心情。
例:历经多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说,终于要问世了。
2:形容展望的心情。
例: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巨著,将在文坛掀起波澜。
3:形容失望的心情。
例: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个节目,大家觉得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扩展资料:
千呼万唤始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终于显露了。
出来,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蔽到显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千呼万唤
百度百科——出来
怀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古诗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
选段: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译文: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琵琶行》赏析
元和十年(815)七月,作者因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遭谗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秋,送客浔阳江边,于舟中得闻一自称由长安倡女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精湛演奏,并由此引发感慨,因作此诗,歌以赠之。诗前有序。
诗中不仅细腻生动地叙写琵琶女之凄凉身世、己之谪居生活,以及由此引起的同病相怜之情,而且有声有色地描摹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琵琶声,妙喻如珠,警句迭出,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全诗精心结撰,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间相映,显得风致流丽,缠绵悱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千呼万唤使出来是那首诗中的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下马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诗词出处。
唐朝白居易所著的《琵琶行/琵琶引》。
二、诗词翻译及赏析。
翻译: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赏析:诗词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下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琵琶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藩镇势力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歌妓,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