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0 15:53:4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2、出自:《晋书·谢玄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原文节选: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3、翻译:
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
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
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如下:
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草木皆兵意思是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指的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二、成语寓意
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三、鹤的介绍
鹤形目鹤科,体羽以白色为主,头顶裸露,呈鲜红色,似肉状冠。额和眼先具稀疏的黑色羽毛,喉、颊及颈大部分为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形长而弯曲成弓状,覆于白色的尾羽上。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营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或深草丛中,巢用枯草和干芦苇筑成浅皿状。每次产卵2枚,卵苍白色。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江苏和江西等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别名“仙鹤”,常于水浅滩觅食。主要以鱼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以及水草的嫩芽等为食。
性格温柔,体态优美,常伸翅引颈,翩翩起舞,鸣声嘹亮高亢,逗人喜爱。由于其寿命长达50~60年,因此历代人常把丹顶鹤与松树放在一起,吟诗作画,称为“松鹤延年”,以比做长寿的象征。丹顶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禽。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听到?声和鹤叫声,都疑?是追兵。形容?在惊慌时疑神疑?。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里。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
接着,在肥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出处:
1、《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 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例句: 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之感。 繁体写法: 风声鹤唳,艸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近义词: 惊惶失措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北齐书·元晖业传》:“ 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晖业 神色自若。” 清 成语语法: 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出《《晋书.谢玄传》)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fear hath a quick ear.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吆喝声,怀疑是追兵来了。形容惶恐不安,神经极度缓和。
这个故事产生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里。公元383年,前秦天子苻坚组织90万雄师,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以为本人军多将广,有足够的掌握克服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动员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策,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倡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长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
假如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度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探讨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到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因而不能接收晋军的提议。然而,苻坚求胜心切,不批准众将领的看法,说:“我军只有稍稍撤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确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议后退。
苻坚不料到,秦军是常设拼凑起来的,指挥不同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认为前方打了败仗,急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败退,指挥部下疾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抛弃了武器跟盔甲,一片凌乱,自相蹂躏而逝世的成千上万。
那些幸运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啼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入夜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获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成功。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形容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成语,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解释?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成语解释的相关知识吧,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风声鹤唳: 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草木皆兵: 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的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原文节选: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译文:
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
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
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草木皆兵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晋书》解释: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开始,二十二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写成“草木皆兵”也可,用来形容非常疑惧,惊恐不安。试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把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可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语出《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已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公元383年8月,苻坚引兵八十万浩浩荡荡地挺进淮河,进攻东晋。东晋听闻后,满朝文武尽皆大惊失色,人心惶惶,甚至有人主张投降。宰相谢安力主抗敌。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他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同年十月,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弱小的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败其先锋,以挫其后军锐气。谢石听从他的建议,派部下刘牢率精兵五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第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灰蒙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士气高昂。他不禁暗暗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贝峦,地势非常险要。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走动。苻坚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百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了谢石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定战。结果,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路惊吓,回去不久就死了。
编辑于 2020-06-11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写成“草木皆兵”也可,用来形容非常疑惧,惊恐不安。试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把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可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语出《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已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公元383年8月,苻坚引兵八十万浩浩荡荡地挺进淮河,进攻东晋。东晋听闻后,满朝文武尽皆大惊失色,人心惶惶,甚至有人主张投降。宰相谢安力主抗敌。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他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同年十月,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弱小的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败其先锋,以挫其后军锐气。谢石听从他的建议,派部下刘牢率精兵五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第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灰蒙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士气高昂。他不禁暗暗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贝峦,地势非常险要。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走动。苻坚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百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了谢石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定战。结果,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路惊吓,回去不久就死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例句: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草木皆兵是如何而来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意思是形容积极惊恐的时候,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紧张的要命,主要形容那些失败者的心理。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字,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只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悲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败,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符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