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防风的拼音
- 2、防风的意思防风的意思是什么
- 3、怎么挑选防风(防风怎么鉴别)
- 4、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 5、防风的作用与功效
- 6、防风有哪些特征?
- 7、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 8、防风是什么?
- 9、防风是什么
- 10、防风简介
防风的拼音
防风的拼音是【fáng,fēng】。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rucz.) Schischk.),别名铜芸、回云,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其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等功效。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防风生理特性及用法:
防风为多年生草本,高30-2000px。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
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防风的意思防风的意思是什么
防风的词语解释是: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_羽状复叶_叶片狭长_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_有镇痛_祛痰等作用。防风的词语解释是: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_羽状复叶_叶片狭长_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_有镇痛_祛痰等作用。注音是:ㄈㄤ_ㄈㄥ。词性是:动词。结构是:防(左右结构)风(半包围结构)。拼音是:fángfēng。防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引《国语·鲁语下》:“丘闻之,昔禹致_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韦昭注:“防风,汪芒氏之君名也。”汉张衡《思玄赋》:“嘉_神之执玉兮,疾防风之食言。”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莫学防风随后到,涂山明日会诸侯。”⒉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有镇痛、祛痰等作用。引《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即以黄耆、防风_汤数十斛,置_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_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二、国语词典挡风。如:「这片竹林有防风作用。」三、网络解释防风(草药)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关于防风的诗词《武康防风王庙前入西乡山中旷游归看邑志偶成》《防风氏庙》《防风氏庙·一去归期不复闻》关于防风的诗句色泥痴塑防风身衣单无计可防风防风后至劳重译关于防风的成语思患预防杜渐防微防不胜防杜渐防萌骤不及防防不及防防微杜渐养子防老,积谷防饥关于防风的词语以防万一杜渐防萌防微杜渐思患预防骤不及防杜渐防微关于防风的造句1、国家批准了防风治沙的方案。2、应该用温水,时间不宜过长,洗后注意防风。用温水能让皮肤血管微扩张利于散热,对于发热降温护理中有一项是温水擦浴。如果用凉水的话会使皮肤血管收缩,体内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烧得更高。3、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春季养生六妙招:调养精神心宽阔,防风御寒要保暖,调节饮食宜甘温,运动锻炼要持久,预防春困精神好,保健防病体健安!祝你健康平安!5、为了发财,他们竟把防风沙的树林也给砍了,这真是杀鸡取卵。到头来遭难的还是他们自己。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防风的详细信息
怎么挑选防风(防风怎么鉴别)
1、防风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
2、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
3、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五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
4、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5、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6、因而在挑选的过程中除了要仔细辨别防风的性状之外,还应尽量挑选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
7、防风的用法用量为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8、防风的应用应与荆芥加以鉴别,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1、防风的功效作用: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2、防风的药用价值:(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2)用于风湿痹痛。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4)用于止血。防风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作用与功效
防风的作用与功效防风是一味中药材,一般都是以根入药,对于发寒感冒盗汗、头痛、咽喉肿痛以及感冒有疗效,此外,防风的花和叶也可做药用,全身都是宝,很多人对防风不太解,那么防风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防风的作用与功能1、镇热止通防风有着非常明显的缓解湿热的作用,常用于体感风湿和风湿麻痹等症状,配以川穹、独活食用,可以增强镇热止痛的效果。2、止血止泻防风有止泻止血的功能,如果有腹痛或者误食含有泻药成分的食物导致腹泻的,就可以食用防风并加以治疗,或者当发现出现便血等症状,一般可以用炭炒之后使用,这对于腹泻和便血有比较有效的治疗作用。3、治风寒防风具有疏散风热额作用,而且药力缓和,对于感冒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的人群,食用以后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冲击,比较温和,能够很好的治疗风热,解除表热发汗。4、治疗头痛、关节疼痛防风对于多年的头痛之症有着奇效,配上川穹、炒黄连、炙甘草等中药,放在一起,一般用酒浸,另一半用上火炒开,研磨成细粉,口服外敷同时使用,如果感觉太苦了难以下咽,可以开水泡蜂蜜或者白砂糖服送,把防风加上能去湿止痛的药材一起熬成膏状,敷在关节疼痛处,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感。
防风有哪些特征?
(沈栋侠)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Ledebouriell aseseloides(Hoffm.)Wolff〕别名关防风、东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以根入药。含挥发油、甘露醇和多糖等。味甘、辛,性温。有解表,祛风除湿等功能。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无汗关节痛,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皮肤搔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30—100cm。主根粗长,表面淡棕色,散生凸出皮孔。根颈处密生褐色纤维状叶柄残基。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丛生,叶柄长,基部具叶鞘;叶片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顶生叶简化,无柄,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黄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侧棱具翅;幼果有疣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每棱槽中通常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图14—78)。
图14—78 防风形态图
1.果枝 2.叶 3.根 4.果 5.分果横切面 6.花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生长习性
野生于草原、山坡和林边。耐寒、耐干旱。喜阳光充足、凉爽的气候条件,适宜在排水良好、疏松干燥的砂壤土中生长。土壤过湿或雨涝,易导致根部和基生叶腐烂;高温会使叶片枯黄或生长停滞。
2.根的生育特性
防风为深植物,一年生根长13—17cm,二年生根长50—66cm。根具有萌生新芽和产生不定根,繁殖新个体的能力。植株生长早期,以地上部茎叶生长为主,根部生长缓慢;当植株进入营养生长旺期,根部生长加快,根的长度显著增加;8月以后根部才以增粗为主;植株开花后根部木质化、中空,以致全株枯死。
3.种子萌发特性
种子千粒重5.0g左右。新鲜种子发芽率50—75%;贮藏一年以上的种子,发芽力显著降低,甚至丧失,不能作种。种子在20℃时,约1周出苗;15—17℃时需2周出苗。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应选地势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地。粘土种植根短分叉多,质量差。整地时需施足基肥,深耕耙细。北方宜用平畦;南方通常作成畦宽1.3m,沟深25cm左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和根插繁殖。
1.种子繁殖
播种分春、秋两期。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9—10月。播前先将种子用水浸泡1天。浸后捞出,放于室内,保持一定湿度,待种子开始萌动时播种。播对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沟深2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平,稍加镇压,盖草饶水,保持土壤湿润。播后20—25天即可出苗。每亩用种子1—2kg。
2.根插繁殖
在收获时或早春,取粗0.7cm以上的根条,截成3—5cm长的根段为插穗,按行距50cm、株距15cm开穴栽种,穴深6—8cm,每穴垂直或倾斜栽入1个根段,栽后覆土3—5cm。栽种时应注意根的上端向上,下端向下,不能倒栽。每亩用根量50kg。也可将种根于冬季按10×5cm的行株距假植育苗,待翌年早春见有1—2片叶子时移栽定植,定植中注意剔除未萌芽的种根。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出苗后苗高5cm时,按株距7cm间苗,待苗高10—13cm时,按13—16cm株距定苗。
2.除草培土
6月前需进行多次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植株封行时,为防止倒伏,保持通风透光,可先摘除老叶,后培土壅根。入冬时结合场地清理,再次培土保护根部越冬。
3.追肥
每年6月上旬和8月下旬,需各追肥一次,分别用人粪尿、过磷酸钙或堆肥,开沟施于行间。
4.摘薹
两年以上植株,除留种外,发现抽薹应及时摘除。因抽薹消耗养分而影响拫部发育及促使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
5.排灌
播种或栽种后至出苗前,需保持土壤湿润,促使出苗整齐。防风抗旱力强,一般不浇灌。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白粉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夏秋季为害,被害叶片呈白粉状斑,后期长出小黑点。严重时使叶片早期脱落。防治方法: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发病时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2.黄凤蝶
(Papilio machaon L.)
5月开始为害。幼虫为害叶、花蕾,严重时时片被吃光。防治方法:人工捕杀;在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C倍液。
3.黄翅茴香螟
(Loxostege palealis Schiffermüller)
现蕾开花期发生。幼虫在花蕾上结网,取食花与果实。防治方法: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Bt乳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4.胡萝卜微管蚜
〔Semiaphis heraclei(Takahashi)〕
参见白花。
四、采收与加工
(一)留种
应选择生长旺盛而无病虫害为害的二年生植株。为促进开花、结实饱满,可增施磷肥。种子成熟后割下茎枝,搓下种子,晾干后装入袋内置阴凉处备用。
保苗,可在收获时选择生长粗壮的种根,边收边栽,进行原地假植育苗,待明春移栽定植用。
(二)采收
冬季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春季在萌芽前。春季根插繁殖的防风,在水肥充足、生长茂盛的条件下,当年可收获;秋季繁殖的植株,一般于第二年冬季收获。
防风根部入土较深,根脆易折断,采收时须从畦的一端开深沟,顺序挖掘。根挖出后除净残留茎叶和泥土,晒至半干时去掉须毛,按根的粗细分级,晒干即可。亩产干货250—350kg,折干率25%。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又名防风、毛前胡、西风,为短葶藁本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可止痛、祛风胜湿,用于治疗外感症、头痛、头晕、关节痛、肢体挛缩、目赤、疮毒等。使用时可煎服或服用成丸或散服。川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性味】温、甘、辛。【归经】肝脾膀胱经。【功效】能止痛,祛风胜湿。主治:外感症、头痛、头晕、关节痛、肢体挛缩、目赤、疮毒、破伤风。1.可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之效,但多与天南星、天麻、白附子同用。2.破风解表是在散风寒的基础上,能散风寒、热。与荆芥相似,所以两药常合用。3.防风能祛风湿、止痛,常与羌活、季芳同用,治风湿痹痛。4.防风有止血止泻的作用。治腹痛腹泻,常与白芍、白术、陈皮同用。如便血,崩漏,崩漏,炭煎。防风的用药禁忌1、阴血虚、发热受风者不宜用防风。2.血虚、痉挛或头痛者,风邪者不宜服用。3.防风姜、藜芦、蛇葡萄和芫花。4、袁琪不足,此病非因风湿所致,严禁防风。防风的常见副方1.防风治偏头痛,经年不愈,风湿热伤眼塑脑痛:川芎15克,柴胡35克,黄连50克,防风50克,羌活50克,炙甘草75克,黄芩15克。细粉每次取10g,加少许茶叶入灯,调汤成糊状,含在口中擦拭,少用白汤送下。对于睡眠,如果你头痛,每次加入1克细辛。2.防风治白虎风,行走疼痛,双膝浮肿:防风50克,地龙100克,漏芦100克,上药,捣细罗为粉,每次10克,用温酒调服。3、治头风,疼痛难忍:防风、白芷各200克。用于细粉、精制蜂蜜和药丸,如大理石。如果牙风有毒,只有茶当药丸。每次服一粒,用茶汤送服。如偏头风,空心衣。如果你有麻风病,吃了之后服用。你越不我穿不进三件衣服。4.防风治痈最难: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10克,公猪一节的快马。加葱五根,三碗水煎,丝片蘸水,晾干,然后上药,深部用毛笔洗。5.所有风疮疥疮、皮肤瘙痒、成瘾疹的防风治疗:防风、蝉蜕、皂荚75g、天麻100g。四味捣碎成细粉,用精制羊肉煮熟捣碎,用酒熬成糊状,药丸大如绿豆。每次30粒,用荆芥酒或茶汤冲服。6.霉菌性阴道炎防风治疗:防风、大戟、艾叶各25克。煎服,熏洗,每日一次。7.治盗汗:防风五块钱,川芎12.5g,人参8g。细粉每次服用10克,卧床喝米。8、消除风吹草动,治疗老年人的秘诀大肠:防风50克,枳壳50克,甘草25克。最后,每次饭前服用10g白汤。9.防风治破伤风打损伤:天南星、防风等分。13.治疗风热咳嗽:防风、桑白皮、甘草各100g,前三味碾碎,米糠浸泡——暴晒过夜,粗捣过筛,每服15g,水浸泡,黄蜡皂大。炒至七分,再取御寒衣物。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防风是什么?
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防风是什么
防风(防风植株)是一种属于伞形目、伞形科、芹亚科、脂胶芹族、防风属、防风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较粗壮,一般呈细长的圆柱形,颜色为淡黄棕色。防风的茎单生,基部的分枝较多,大约与主茎等长;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基部有宽叶鞘。
防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防风的别名 8 来源及产地 9 植物形态 10 生境 11 采制 12 性状 13 性味归经 14 功能主治 15 防风的用法用量 16 运用 17 化学成分 18 防风的药理作用 19 防风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19.6 浸出物 19.7 含量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7.4 测定法 19.8 防风饮片 19.8.1 炮制 19.8.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9.8.3 性味与归经 19.8.4 功能与主治 19.8.5 用法与用量 19.8.6 贮藏 19.9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防风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防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防风 * 防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áng fēng
2 英文参考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edebourellae,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poshnikoviae,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Saposhnikov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防风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55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6g 袋 0.65 中成药部分 * 56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12g 袋 1.2 中成药部分 57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0g 瓶 2.9 中成药部分 58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6g 瓶 3.4 中成药部分 59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48g 瓶 4.5 中成药部分 60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50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61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60g 瓶 5.5 中成药部分 62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120g 瓶 10.4 中成药部分 63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00g 瓶 24.3 中成药部分 64 5 防风通圣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7.3 中成药部分 *△ 65 5 防风通圣颗粒 颗粒剂 3g 袋 1.7 中成药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防风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干燥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Radix Saposhnikov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防风的别名 屏风[1],关防风[1],东防风。
8 来源及产地 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根[1]。主产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1]。
9 植物形态 防风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叶柄长2~6.5cm;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黄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扁平,侧棱具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10 生境 防风生于草原、干燥山坡。
11 采制 防风春、秋季采挖,除去细根,晒干。
12 性状 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有纵槽,并有横向皮孔及点状根痕。根头部密集环节,上有棕竭色毛状残存叶基。体轻质松,断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13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1]。入膀胱、肺、肝、脾经[1]。
1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1]。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面瘫,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腹痛泄泻,肠风下血,风疮疥癣,皮肤瘙痒,破伤风。炒至焦黄,治腹泻;炒炭治便血,崩漏[1]。
防风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胜湿,除痒止痛,散头目滞气的功效:
(1)防风广泛用于风邪外袭所致头目疼痛、眼睑生疮、椒疮、迎风流泪、暴风客热、黑睛生翳等。常与荆芥,羌活配伍,祛风散邪,如羌活胜风汤。若用于风邪化热,或风热所致目病,常与连翘,黄芩配伍,祛风清热,如散热消毒饮子。
(2)防风用于风邪客于睑眦所致目痒,甚或痒若虫行。常与荆芥穗、川芎配伍,如驱风一字散。
(3)防风用于风牵偏视,本品祛风且人肝经,常与白附子、胆南星、僵蚕同用,以祛风痰,如正容汤。
(4)防风可入肝肾二经,引 *** 上承,滋润目窍。内障眼病多因肝肾 *** 亏虚,不能上承,目失所养而成。因而在补益肝肾时常用防风为引经药,对增强药剂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有所助益。
15 防风的用法用量 煎服5~10g[1]。
16 运用 防风叶:煎服治风热汗出[1]。防风花:煎服治心腹痛,四肢拘急,骨节间痛[1]。
17 化学成分 根含防风色酮醇、升麻素、香柑内脂、补骨脂素、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等[1]。
18 防风的药理作用 煎剂和醇浸剂对兔有解热作用,亦具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1]。
19 防风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防风
19.2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19.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栓内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防风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升麻素苷对照品、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6.5%(附录Ⅸ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5%(附录Ⅸ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3.0%。
19.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升麻素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升麻素苷对照品及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60μ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重量,水浴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各3μl与供试品溶液2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升麻素苷(C22H28011)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C22H28010)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19.8 防风饮片 19.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窑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切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
19.8.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8.3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19.8.4 功能与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19.8.5 用法与用量 5~10g。
19.8.6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9.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