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 2、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什么意思?
- 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翻译
- 5、善读「论语」15.21:君子事事求诸己,小人每每求诸人
-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哪里
-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 8、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 9、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小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让别人来解决问题。
这句话就是说,特别有本事的人只会去靠自己,但是那些没有本事的人,在遇到事情总想着去靠别人。
这个词语的意思君子在遇到了问题之后,一定会从自身找原因,但是小人在出现问题之后会推卸责任,会撇清自己的关系,不会反思自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能力并且品行很好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会想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麻烦别人,没有能力并且比较懒惰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要求助别人,根本不会想要自己解决。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是孔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
“君子求诸己”的“求”,在这里是责备的意思,“求诸己”,就责备自己,就是自责。一个君子凡事都会责备自己,是自己没有做好,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他不会责备别人。而小人则会反过来,遇到任何事情,他都会责备别人,而不会责备自己。这一点,也是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
如果想看看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那在一件事情出了差错之后,就看看他能不能首先自责,而不是责备别人。如果做到了,那是君子,做不到,那就是小人了。
《孟子.离娄》中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说,如果有人对我横逆,来障碍我、伤害我、侮辱我、毁谤我、讥讽我等等,这个时候,一般的人都会很生气,都会生怨恨心。但“君子必自反也”,但如果是个君子的话,就不会生怨恨心,他首先想到的是反省自己,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导致别人这样对我。如果发现自己真正有问题,那就要忏悔改正,永不再犯;如果自己确实没有问题,是对方的问题,那也不会责怪对方,还是怪自己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化他人,所谓“德之不修,感未至也”,是我们的感动力还不够,还不能用我们纯净纯善的心去化解他心中的恶念,才让他有机会起恶念来伤害我们,所以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应该努力进德修业,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
我们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却越学越糟糕,家里越学越不和谐。看家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各种条条框框特别多,只规范别人,不规范自己,让家人越来越烦恼。这样学,不是弘扬传统文化,而是糟蹋传统文化,自己学来学去就学成小人了。因为小人求诸己,只有小人才总找别人的原因,不找自己的原因,如果凡事从自己做起,从自己修身开始,那一切就都会很顺利了。
《大学》上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什么?就是“君子求诸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了,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只看到别人的过失,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那就是“小人求诸人”了,成为彻头彻尾的小人了,非常可怜,非常可悲。
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要把自己的观念放正,永远不要去责备别人。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说的。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1、 意思: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2、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 【出处】孔子《论语。卫灵公》。
4、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5、 寓意。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以上的就是关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的内容介绍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篇》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扩展资料:
赏析:
从字面意思来看,“求”指的是“要求”。也就是说,君子会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一般的小人,往往会要求别人。换个角度来看,当发生什么问题之时,君子往往会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则会将问题的责任推卸给他人。需要指出的是,君子和小人并非是固定的一种概念。只是孔子为了区分出两种层次不同的人,所做的一个比较罢了。
就拿现代社会的学校来看,一个班级之中,肯定会有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霸,也会有拖后腿的学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很符合“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个道理的。学霸考了99分,或许会懊恼不已,因为他觉得如果再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下,说不定就能拿到满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翻译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翻译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对君子的德行的要求。君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推卸责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赏析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也非推卸责任。这也是孔子要求君子做到的品行,是孔子对德行修养的要求。孔子认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这句话与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一个意思。正人先正己,这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才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总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自己身上没有过失,其德行自然可以感化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翻译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对君子的德行的要求。君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推卸责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赏析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也非推卸责任。这也是孔子要求君子做到的品行,是孔子对德行修养的要求。孔子认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这句话与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一个意思。正人先正己,这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才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总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自己身上没有过失,其德行自然可以感化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善读「论语」15.21:君子事事求诸己,小人每每求诸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要求自己,小人总是要求别人。”
【注释】
“君子”、“小人”,指有德无德而言。
“求”,要求。有索取与求备两层含义。求备,即求全责备。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泛指一切事物。
【评析】
所谓“君子求诸己”,就是君子总是对自己有所要求。君子“仁以为己任”,主张“为仁由己”,故无论为仁还是修己,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对一切责任和义务都主动承担,从不推诿。对于错误和问题,君子总是像孟子说的那样“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自省而修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怨天,不尤人”;而小人则总是对别人提出要求,只想享有权利,却不想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有过错,总是诿过于人。故曰:“小人求诸人”。
有人因为“君子求诸己”而认为人民不应该批评为政者,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这其实是对“君子求诸己”的一种误解。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太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惟有道者处之”;孔子说:“天下为公”。因此,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体,是公权力真正的主人。而为政者只不过是在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且必须是“有道者”,才有资格执政并“处”置公权力。故人民对于为政者不当使用、甚至滥用公权力的批评,其实正是“求诸己”。而面对为政失误,为政者“下罪己诏”,才是“求诸己”之举;若打压其批评者,则是“求诸人”。
可见,儒家的一些概念,在私域和公域中有时是有不同的含义的,这在学习孔子之道时必须要加以注意。比如,“让”在“私域”中,即是我们通常以为的谦让、退让;而在公域中,“让”的真正含义却是“推贤尚善”(参见《善读「论语」1.10/4.13》)。本章的“己”与“人”亦是其中一例。
在私域中,“己”与“人”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人我”关系,二者是相互平等的权利主体。君子作为“人我”关系中的一方,只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仁”就无法在“人我”之间发生,即或发生也可被及时终止;而在公域中,作为“己”的人民与作为“人”的“为政者”,则并非是相互平等的权利主体。由于掌握公权力,为政者显然要为“不仁”治理的产生担负主要责任,而人民单方面的“反求诸己”,既不能阻止、也无法终止“不仁”治理的发生。这对于“仁以为己任”、“义之与比”的儒家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此时只有展开批评,指出为政者治理行为的不当之处,促使为政者做出改正,才是真正的合义之举。因此,《论语》中并不乏孔子批评为政者的记录。而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也就因而体现在这些批评之中。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哪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翻译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释 求:要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品行的要求,君子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非像小人一般,遇到事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发生冲突矛盾,出现麻烦事,为何要找自己的原因,修正自己呢?其实冷静的想想:真有心要升华自己的话,从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发生的瞬间,去领悟因果关系,不也是绝佳的,难得的机会吗?就算不是我们的错,养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这样的习惯也是自我负责的态度。
但绝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识不到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深入查找自己的修养,怎能发现不足,修正自己呢?自己的身体,精神难道不是个小世界吗?难道不是自己管着的吗?那么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必有原因,怎能说没有自己的原因呢?
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因果报应,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一味的要求别人了。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什么意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品行的要求,君子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非像小人一般,遇到事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论语·卫灵公》的介绍
《论语·卫灵公》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君子小人”观,除此之外,也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在本章中孔子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品行的要求,君子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非像小人一般,遇到事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论语·卫灵公》的介绍
《论语·卫灵公》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君子小人”观,除此之外,也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在本章中孔子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