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将军仅剩2人,开国将军还剩几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3 02:41:28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他们都是谁?

据悉,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5年首次实行了军衔制,期间共授予了十位元帅,十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这些开国将军们都堪称是我国的“宝贝”,因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军们都已经或老或亡,直到2020年,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杨永松少将杨永松1919年7月生人,汉族,广东大埔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42年10月,调去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4月23日,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大”。
然后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四野战车师部队的建设为中国人民军队机械化、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建国之后,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7年8月,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截至到现在,在世开国将帅仅剩4人,杨永松是其中之一。
邹衍少将邹衍1915年生人,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晋西支队副政治委员兼第二团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 立第八师政治委员。在此期间,邹衍率部参加 上党战役,领导了 牡丹江地区的剿匪、 土地改革运动,参加了解放 吉林、围困 长春和辽沈等重大战役,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解放后,独八师归属十纵队指挥,后改为一六师入关,参加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邹衍所部奉命留守 北京,参与组建中央公安部队,任政治委员,负责保卫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全和北京地区的卫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任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五十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任职东北公安部队期间,参加领导、指挥了隐蔽战线上的斗争。
詹大南少将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生人,安徽金寨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31军就参加了土地革命,并加入红军。后来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数次围剿行动,看到身边战友的牺牲,他很快就蜕变成熟,通过一场场战斗成长为一位优秀战士,在长征途中的崂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之中都有优秀表现。1936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活跃在战争前线,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小贡献。
之后的解放战争中詹大南也一直身先士卒,屡立功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见证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建立。而建国之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他再次为国而战,担任志愿军第27军副军长,带领志愿军部队获得了一场场胜利,后来还被授予了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回国之后,他成为解放军第28军军长,又担任了兰州军区副司令,同时兼任甘肃省军区的司令员。
黎光少将1937年,全国联合统一抗日,黎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随即赶赴前线的冀中军区,从营长干起,很快就凭战功升任团长,之后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和华北军区战斗,职位也从团长升到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在当时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第二十兵团这个炮兵部队可是个宝贝疙瘩,而黎光也没有埋没这支部队,他多次亲临战场,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敏锐把握战机,取得了不少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学院进行了系统学习,然后在1952年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继续担任师长。回国后,他升任炮兵部队副军长,先后担任了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司令部顾问,在1955的全军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如今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他们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从贫到富。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5年首次实行了军衔制,期间共授予了十位元帅,十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这些开国将军们都堪称是我国的“宝贝”,因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客磨灭的贡献。不过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军们都已经或老或亡,直到2020年,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他们都是什么军衔呢?据悉,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杨永松,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历任红12军政治部机关文书,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1岁。
邹衍,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历任陕甘宁省保卫局侦察科科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四野16师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詹大南,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历任红15军团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209师师长,27军副军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黎光,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历任红31军91师军部特务营连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1营1连排长,第66军198师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6岁。
而除了这四位于1955年授衔还健在的开国将军外,还有1961年授衔的少将两位,他们是杨思禄少将和张力雄少将。1964年授衔的少将四位,他们分别是王扶之少将,文击少将,陈绍昆少将和涂通今少将。可以说,这些将军们伴随着共和国走来,他们也见证了新中国由贫到富,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而作为新时代的享受者,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

2020年开国将军仅剩四位健在,他们分别是谁?又是什么军衔?

第1位就是黎光将军 ,少将军衔 。第2位是邹衍将军 ,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第3位将军就是詹大南将军, 詹大南在16岁的时候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还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可谓是建立了卓越战功。 最后一位是杨永松将军, 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
詹大南将军,他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杨永松将军,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邹衍将军和黎光将军,他们都是少将军衔
这4位将军分别是黎光,杨永松,邹衍,詹大南,他们都是被授予了将军,少将军的军衔。
这4位就是黎光将军,詹大南将军,邹衍将军,杨永松将军,他们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很大的努力,而这4位现在都是少将军衔。
1、黎光将军--少将军衔;2、詹大南将军--少将军衔;3、邹衍将军--少将军衔;4、杨永松将军--少将军衔。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对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着卓越贡献的人,进行加官进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中国的十大开国元帅,他们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中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产生了1048名开国将军。其中,开国元帅、大将都是十位,开国上将55位,中将175位和少将798位。经历了风风雨雨,曾经的这些开国将领基本都已去世,仅剩下4名开国少将目前还在世。这4名健在将军分别是:邹衍、詹大南、杨永松、黎光。
邹衍,安徽人,在15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年代,曾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跟随罗荣桓和李富春的麾下,新中国成立后,邹衍本人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目前依然健在,已经104岁高龄。 年轻的时候邹衍曾经担任南京军区的司令员,之后又为新中国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说他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和开拓者,在抗美援朝时期他身先士卒,节节败退敌军,被授予了国际勋章。
詹大南,早期很早就参加了红军长征,他出生贫困,很早就希望跟着部队奋勇杀敌,曾经也是担任西北的司令员,今年101岁,詹大南一直不敢居功,不停地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要麻烦组织。
杨永松将军,1914年出生,今年刚好100瑞,他当时在部队是一名文员,所以说从一开始他都没有脱离组织,他曾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等职务。
黎光将军今年也已经105岁。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抗日期间,他英勇杀敌,多次地把敌人围剿。在1925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
在这些元帅当中,黎光将军可以说是年龄最大的了,这四位老将军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他们的英雄事迹,一直会被我们记在心中。

2020年仅4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分别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抗日战争,一篇无法抹去的 历史 ,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今生活在阳光与春风之下,能够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能够享吃上各种 美食 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全都是因为曾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1949年,天安门城门上的那一番讲话,昭示着中华儿女再度站了起来,向世界发出了我们的声音。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几十年的战乱使得神州大陆满目疮痍,如何安抚民众恢复民生才是第一要义。
因此直到1955年,经过几年紧锣密鼓的安排,老百姓们生活终于彻底稳定了下来, 社会 方方面面都走上了正轨,这个时候方才有时间授予那些开国将领们代表荣耀的军衔。
在1955年~1965年这段时间内,我国都在实行军衔制,这段时间一共授予以及晋升了10位开国元帅,10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以及1360名少将。 可惜的是, 到2020年10月为止,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将领们全部逝世。
虽然在开国初期的10年间一共有1360名少将, 但我们如今所说的开国将领一般还是特指1955年那次授予的军衔,如今也仅剩4位将军还健在了。 这4位将军都是谁?如今情况怎样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黎光将军。
黎光将军是至今仍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生在1914年,是四川人。 黎光年幼的遭遇很让人心疼,在他6岁那年爷爷奶奶、父亲妹妹,这些至亲的家人接连离他而去,以至于尚且年幼的他就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1932年,黎光跟上了来到家乡的红四方面军步伐,开启了征战生涯, 并在1933年的时候正式被编入红31军91师。 黎光打仗都是打的"硬仗",获得了 "个性强、作战勇敢、决心硬" 的评价。
这些经历过战火纷飞年代的老红军,受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黎光被日军击中,子弹直接从左肩打入下颚,最终从右耳根穿出,战友为了将伤重的他藏起来,最终只能藏到了厕所,结果受了这么重的伤他也没有静心修养,伤势刚好一点就又上了战场。 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不愧是我们的开国将军。
詹大南将军。
詹大南将军比黎光将军小一岁, 1915年出生在安徽 ,不过他参加红军的时间比较早, 才16岁就加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当中。
詹大南并非一个只会听死命令的将领,而是会灵活应变, 他曾打了两场大胜仗,有一场还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期间,带领一个营直接剿灭了140多位日军,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 ,而这两场大胜仗都是在没有上级命令调度的情况下完成的。
每每谈及自己的战斗经历,詹大南将军总是很激动: "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鬼子都到跟前了,那还不狠狠地打!" 总是冲在最前线的詹大南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伤疤, 他有一次伤重到身上十几个枪洞,受伤如此严重他还是撑了下来,最终在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医生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位院长)的帮助下才保住了这条命。
正是詹大南这种敢打敢冲的精神,使得他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同样获得了少将的荣耀。
邹衍将军。
邹衍将军跟詹大南将军一样, 都是1915年出生的,乃是江西赣州人 ;他加入组织的时间更早, 13岁就秘密加入农民协会,没多久就参加了儿童团,担任指导员。1930年,年仅15岁的邹衍正式加入了红军 ,在我们如今还是肆意在学校中嬉笑打闹的年龄,先辈们却已经扛着枪踏上了战场。
跟上面两位将军不太一样, 邹衍将军主要是负责领导人们的安危,以及负责传递重要的情报 ,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都抓住了不少特务,其中还有很多美国来的特务,牢牢守住了我国情报机密的安全,因此也被授予了少将头衔。
杨永松将军。
杨永松将军是如今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最年轻的一位,1919年出生在广州 ;尽管是最年轻的那位,但至今已有101岁的高龄。杨永松加入革命的年龄更小, 1930年,年仅11岁的杨永松就加入了共青团。
在之后的岁月中, 跨雪山、过草地、渡长河,就算再苦就算再累,他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的最为著名的战役就是 平型关大捷 了,并在1955年同样获得了少将的勋章。
1978年,59岁的杨永松因为早些年参与战争所留下来的暗伤,只能退居二线,但他依旧心系国家, 继续担任北京军区的高级顾问,要把一身经验尽数奉献给国家。

截止2020年开国少将还有几位活着?

张力雄、涂通今、邹衍、文击、杨永松、王扶之。
1、张力雄
张力雄,1913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燕子塔自然村,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曾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截至2020年12月,在世开国将帅仅剩6人,张力雄是其中之一。
2、涂通今
涂通今,1914年生,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人,医学博士,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博士。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先后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
3、邹衍
邹衍,1915年11月出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文击
文击,男,汉族,1918年生,河北霸县人,原名刘树堂。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师长,1964年晋升为炮兵少将军衔,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5、杨永松
杨永松,1919年7月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汉族,广东大埔县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加了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第三至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6、王扶之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生,陕西人,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多次遇到政治与军事战场的危难。
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截至2020年12月27日,开国少将仅有6人健在,他们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平均年龄已逾百岁。其中1955年授衔的少将有2人;1961年授衔的少将有1人;1964年授衔的少将有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至1958年相继授予8位将领少将军衔。1961年-1963年之间,共晋升233名大校军官为少将军衔。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将领晋升为少将军衔。
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1955年,解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且名列少将之首。他历任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等职。
生前,为表达思乡之情,他拿出政府补发的工资,为家乡建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大礼堂,用于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84年4月9日,解方将军在北京病逝。病重期间,他仍心系党和军队交给的整理军史的任务,直到临终前手里还握着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长春市人民政府-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开国元勋,还有那几位健在?

还在世的开国将军们
开国上将(3人):
1、吕正操(1905)辽宁海城人
2、肖 克(1908)湖南嘉禾人
3、洪学智(1913)安徽金寨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中将(15人)
1、 方 强(1911)湖南平江人
2、 孔庆德(1911)山东曲阜人
3、 刘志坚(1912)湖南平江人
4、 杜义德(1912)湖北黄陂人
5、 李作鹏(1914)江西吉安人
6、 张 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7、 阿沛.阿旺晋美(1911)西藏拉萨人
8、 范朝利(1914)河南新县人
9 、罗元发(1910)福建龙岩人
10、饶守坤(1915)江西德兴人
11、黄志勇(1914)江西崇义人
12、黄新廷(1913)湖北洪湖人
13、曾思玉(1911)江西信丰人
14、蔡顺礼(1913)江西吉安人
15、廖汉生(1911)湖南桑植人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249人)
1955年少将(55授衔802人,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108人)
万振西 王 直 王 屏 王兰麟 王兆相 王若杰 王诚汉 王贵德
牛书申 方 槐 方子翼 方国安 叶荫庭 卢仁灿 朱耀华 任 荣
向守志 刘 丰 刘 春 刘中华 刘华香 刘华清 刘居英 刘鹤孔
刘懋功 江 文 江勇为 江腾蛟 汤光恢 关盛志 阮贤榜 李 觉
李中权 李水清 李布德 李赤然 李道之 李德生 李耀文 杨永松
肖思明 吴瑞山 何光宇 何廷一 谷广善 邹 衍 汪东兴 沈启贤
宋承志 宋维栻 宋景华 张 瑞 张云龙 张文碧 张汉丞 张廷发
张秀川 张秀龙 张国传 张铚秀 陈 波 陈 浩 陈茂辉 陈金钰
陈锐霆 陈福初 陈鹤桥 范 明 欧阳平 罗应怀 罗维道 胡定千
胡继成 钟元辉、钟明彪 钟炳昌 胥光义 贺 健 贺吉祥 桂绍彬 栗在山
贾若瑜 钱信忠 徐光华 郭林祥 高厚良 陶汉章 曹达诺夫.扎依尔
盛治华 阎捷三 彭富九 程世清 曾 美 曾克林 谢 斌 谢振华
谢家祥 詹大南 裴周玉 廖鼎琳 漆远渥 谭友林 谭右铭 熊兆仁
黎 光 黎东汉 戴润生 魏天禄
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50人):
王 晓 王定烈 王砚泉 左 爱 叶泰清 史进前 吕 清 吕仁礼
朱士焕 朱春和 朱家胜 刘 瑄 刘月生 刘耀宗 江鸿海 孙干卿
杜 屏 李 静 李永悌 李懋之 杨思禄 肖荣昌 肖德明 吴 罡
吴纯仁 张力雄 张蕴钰 林 真 罗洪标 胡 炜 胡立声 胡鹏飞
赵晓舟 钟发生 段思英 姜 钟 桂绍忠 柴成文 殷国洪 高 锐
曹中南 康 庄 彭施鲁 程 明 曾凡有 赖达元 雷 钦 雷起云
鲍奇辰 魏国运
1962年授予3人,晋升9人( 无人健在 )
1963年少将(授衔3人 健在1人)
刘西尧
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 ( 健在90人)
丁 钊 马 宁 马洪山 王 展 王 猛 王子修 王文英 王扶之
王茂全 王淮湘 韦统泰 文 击 方 震 白 云 曲竞济 朱致平
伍生荣 华 楠 刘 汉 刘世昌 刘光涛 刘自双 刘春山 刘振华
江含章 江学彬 许志奋 阳自碧 纪亭榭 苏克之 苏宏道 苏锦章
李 元 李 健 李大清 李如洪 李孔亮 李丕功 李东野 李树荣
杨虎臣 杨斯德 肖友明 肖选进 何云峰 辛国治 汪运祖 沙 风
沈鸿林 张 英 张 翼 张中如 张水发 张玉华 张志勇 张伯祥
张宜步 张实杰 张耀祠 陈绍昆 国林之 周建平 宗凤洲 胡立信
茹夫一 赵 峰 赵华青 赵复兴 姜林东 贺 明 袁意奋 贾乾瑞
顾 鸿 夏伯勋 铁 瑛 徐明德 高占杰 高先贵 涂通今 常 勇
常仲连 彭 飞 程坤源 廖步云 黎 原 颜文斌 颜吉连 戴金川
魏佑铸 瞿道文
吕正操(1904.1.4—2009.10.13),
萧克(1907.07.14—2008.10.24),
洪学智(1913.02-2006.11),。。。。
方强 1912年2月13日-----2012年2月8日。。。。。
楼上的,你啥时候的数据呀。。。。
开国元勋还在的有,反正不多了。
开国将帅还有健在的,仅剩个位数!你知道是谁吗?
没有健在。
十大开国元勋:
朱 德, 四川仪陇人;
彭德怀, 湖南人;
林 彪, 湖北黄冈人;
刘伯承, 四川人;
贺 龙, 湖南桑植人;
陈 毅, 四川人;
罗荣桓 ,湖南人;
徐向前, 山西五台人;
聂荣臻, 四川人;
叶剑英, 广东梅州人。
扩展资料:
朱德是南昌起义的核心成员之一,后来又和毛主席井冈山会师。可以说朱老总一手创建了工农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军之父”。
刘少奇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因为刘少奇在家排行第九,所以人称“刘九书柜”。
林彪的性格非常内向,少言寡语。而且在生活中从不喝酒、抽烟,说话也是十分文雅。这在当时的军队干部中绝对是个“异类”,故人称“大姑娘”。
刘伯承早年打仗的时候,被子弹打中了右眼。刘帅不得不摘掉了眼球,而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使用麻醉药。因为有一只眼睛是假的,刘伯承元帅自然就被称为“独眼龙”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共和国开国元勋

中国开国将军还剩几位?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中将0人,少将49人。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开国中将(0人)
1955年少将(19人)
李耀文(1918)山东荣城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政委、海军政委
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任荣(1917)四川苍溪人,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政协主席、武汉军区副政委
邹衍(1915)江西兴国人,原中央纪委委员、沈阳军区副政委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原中央纪委委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秀龙(1915)湖北仙桃人,原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原铁道兵副政委
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
胡继成(1915)安徽金寨人,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
贾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
盛治华(1916)江西永新人,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方槐(1917)江西于都人,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杨永松(1918)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李布德(1919)四川营山人,原山西省军区政委
钟炳昌(1915)江西兴国人,原解放军军政委、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廖鼎琳(1914)江西兴国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炮兵学院政委
黎光(1914)四川仪陇人,原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
开国中将健在1位;开国少将健在86位(以姓氏笔画为序)
1、开国中将(1人)
张 震 (1914) 湖南平江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开国少将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86人) 江西籍共14人
2-1、1955年少将(55授衔802人,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31人)江西籍9人
1、王 直(1916)福建上杭人
2、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
3、方 槐(1917)江西于都人
4、方子翼(1917)安徽金寨人
5、任 荣(1917)四川苍溪人
6、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7、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
8、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
9、李中权 (1915) 四川达县人
10、李布德 (1919) 四川营山人
11、李耀文 (1918) 山东荣城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2、杨永松 (1918) 广东大埔人
13、邹 衍 (1915) 江西兴国人
14、汪东兴 (1916) 江西弋阳人
15、宋景华 (1919) 江西吉水人
16、张 瑞 (1909) 浙江浦江人
17、张秀龙 (1915) 湖北仙桃人
18、陈茂辉 (1912) 福建上杭人
19、欧阳平 (1916) 江西兴国人
20、胡继成 (1915) 安徽金寨人
21、钟炳昌 (1915) 江西兴国人
22、桂绍彬 (1916) 安徽六安人
23、贾若瑜 (1915) 四川合江人
24、盛治华 (1916) 江西永新人
25、曾 美 (1914) 江西寻乌人
26、詹大南 (1914) 安徽金寨人
27、裴周玉 (1913) 湖南平江人
28、廖鼎琳 (1914) 江西吉安人
29、谭佑铭 (1910) 四川云阳人
30、熊兆仁 (1912) 福建永定人
31、黎 光 (1914) 四川南部人
2-2、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14人) 江西籍1人
1、王定烈 (1918) 四川宣汉人
2、王砚泉 (1917) 河北雄县人
3、江鸿海 (1913) 湖北麻城人
4、孙干卿 (1919) 山东淄博人
5、杨思禄 (1917) 江西于都人
6、张力雄 (1913) 福建上杭人
7、胡 炜 (1920) 河南新蔡人
8、姜 钟 (1919) 四川平昌人
9、殷国洪 (1911) 湖北红安人
10、高 锐 (1919) 山东莱阳人
11、曹中南 (1914) 河北景县人
12、程 明 (1918) 安徽金寨人
13、雷 钦 (1915) 福建上杭人
14、魏国运 (1914) 湖北监利人
2-3、1962年授予3人,晋升9人(无人健在)
2-4、1963年少将(授衔3人、无人健在)
2-5、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 ( 健在31人) 江西籍3人
1、丁 钊 (1920) 山东龙口人
2、王扶之 (1923) 陕西延安人
3、王茂全 (1911) 江西吉安人
4、文 击 (1918) 河北霸县人
5、方 震 (1911) 江西弋阳人
6、华 楠 (1921) 山东牟平人
7、刘自双(1915) 四川巴中人
8、刘振华 (1921) 山东泰安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9、阳自碧 (1918) 四川巴中人
10、李孔亮 (1914) 河北高阳人
11、李丕功 (1910) 山东淄博人
12、李树荣 (1919) 陕西延川人
13、杨斯德 (1921) 山东滕州人
14、汪运祖 (1915) 湖北红安人
15、张 英 (1916) 辽宁盖平人
16、张 翼 (1918) 山东诸城人
17、张中如 (1919) 山西原平人
18、张玉华 (1916) 山东文登人
19、张志勇 (1916) 湖北红安人
20、张实杰 (1922) 山东邹平人
21、陈绍昆 (1921) 江苏宿迁人
22、周建平 (1919) 江苏吴县人
23、胡立信 (1915) 河南新县人
24、赵华青 (1919) 山东茌平人
25、姜林东 (1918) 山东牟平人
26、贾乾瑞 (1916) 陕西大荔人
27、顾 鸿 (1915) 安徽庐江人
28、高先贵 (1912) 安徽六安人
29、涂通今 (1914) 福建长汀人
30、颜文斌 (1915) 江西永新人
31、瞿道文 (1919) 四川达县人
开国将军健在者200多人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健在的开国将军中,红军老战士居多,为90%左右,其余为八路军老战士。老将军方强、杜义德、罗元发、曾思玉等,在人民军队创建第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近80年来,亲历目睹人民军队成长过程。他们当中,有的曾两次被授予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刘华清、张震、郭林祥、王诚汉、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李耀文。 健在的开国将军中,86岁的少将华楠、刘振华、杨斯德、吴纯仁、刘世昌,85岁的少将马宁、何云峰、张实之,最年轻的84岁少将王扶之,是开国将军中的老弟。健在的开国将军中,百岁老人或近百岁老人还有:上将肖克,中将罗元发,少将陈锐霆、李懋之、陈波、李丕功、沈鸿林、汤光恢、阮贤榜、何光宇、谷广善、张瑞、张文碧、张国传、胡定千、谭佑铭等。目前,一些老将军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尚能参加户外活动,甚至短途旅行。众多老将军离休后,纷纷抓紧时间,回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有的出版了回忆录,有的发表文章,有的出版画册、日记或其他书籍,有的时常参与社会活动,向后辈宣讲革命传统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中将1人,少将62人。
他们清廉一生。现在他们在干休所里安享晚年。其中最小的92岁(王扶之),最长者105岁(谭佑铭、王茂全、李丕功),平均年龄98岁。
一位也没有了,都走了
毕竟建国都已经70年了,将军至少30岁当吧。那最小也100多岁了,又有多少人能活那么长时间呢,所以都没有了
1955年开始的十年间,国家授予那些曾经战斗的英雄们开国将帅的军衔,共授予10名开国元帅、10名开国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以及1360名少将军衔。

健在的开国将军有谁?

截止2020年12月29日,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六名,均为开国少将。
健在开国将军分别是:1955年授衔2名,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杨永松、原沈阳军区副政委邹衍。1961年授衔3名,江西省军区原政委张力雄。1964年授衔1名,乌鲁木齐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扶之、原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文击、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
扩展资料
年龄最小的开国将军王扶之轶事
王扶之,出生于1923年,陕西子洲人,最高职务山西省委书记、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轶事一:将军命大,将令人十分厌恶的苍蝇,视为"救命恩人"。1951年已担任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山洞里和参谋们研究战况。突然,一声沉闷的巨响,山洞顶部被重磅炸弹命中,洞里的王扶之等7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里。
抢救挖掘工作进行了30多个小时后,因洞外的官兵无法知道王扶之等人死活,有战友准备放弃。正在此时,洞中飞出两只苍蝇。洞中苍蝇飞出,告知战友洞中有“生命特征”。一鼓作气,将军获救。将军回忆此事时曾感叹地说:"要不是洞中两只苍蝇飞出,我这条小命早完了。
轶事二:第一次回家探亲,遇到亲爹不相识。将军1923年9月24日出生。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又是一个“乳臭未干”,12岁就参加革命的娃娃红军。建国后,王扶之感慨年少离家,从未曾探过亲。便买了许多礼物,带着一名警卫员回乡。
临近家乡,遇到一位赶路的老农,打过招呼后攀谈起来。老农对将军和警卫员很是热情,首长长首长短地称呼,并感叹自己的儿子20年前也当了兵,如今却不知下落。将军的心突然咯噔一下,忙问对方的家庭情况和儿子的名字年龄。
老农一一道出,将军失声道:“哎呀,我的亲爹呀!这不是我的亲爹吗?!”由于激动,声音都打了颤。老农猛然一怔,钉在那里,注视着王扶之,两朵泪花夺眶而出。将军这段轶事成为美谈。
截至2021年3月24日,健在的开国将军有张力雄,涂通今,杨永松,邹衍。
1、张力雄
张力雄,1913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燕子塔自然村,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曾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涂通今
涂通今,1914年生,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人,医学博士,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博士 。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
3、杨永松
杨永松,1919年7月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汉族,广东大埔县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加了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第三至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邹衍
邹衍,1915年11月出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扩展资料:
在2020年逝世的开国将军:
1、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2020年11月21日)
詹大南,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少将军衔,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2020年11月21日,詹大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6岁。
2、黎光(1914年阴历九月十八日-2020年12月27日)
黎光,少将军衔(1955年授予)。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
2020年12月27日上午,黎光同志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106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力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涂通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永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大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光

开国将军还剩几人

所谓的开国将帅,一般被认为只在1955年接受过军中授衔的高级将领们,共计1038人。截止到2020年12月份,所有的开国将帅当中只剩下了6位将军,最令人不敢相信也是不想相信的是,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将帅都已全部逝世。如今尚存的这6位开国将军,他们当中年岁最大的已经是108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98岁了。
杨永松少将
杨永松于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那是小学刚毕业的他,就凭借着一腔热血参加了土地革命。当然因为年岁小的缘故,杨永松并没有扛起枪杆子,而是在青年团当中担任骨干,直到慢慢成长起来的他,才开始真刀实枪地进入到战场当中。
1934年长征之际,杨永松也不过15岁,可他凭借着过人的意志,最终还是跟随着大部队从瑞金辗转来到了陕北。
凭借着在长征过程中锻炼的意志和获得的经验,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杨永松不光担任要职,而且屡立战功,36岁那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如今的杨老已是102岁高龄的老人了。
邹衍少将
1915年,邹衍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小小年纪就有了很大的国家抱负,并且立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那时邹衍刚从中学毕业,年仅15岁的他便踊跃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多岁的邹衍也参与了长征。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建交期,那时候邹衍曾被毛主席钦点为护送人员,由此便可看出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1955年授衔仪式上,40岁的邹衍被授予少将军衔,随后一直在沈阳军区任职。如今的他,也已经是106岁的老人了。
张力雄少将
张力雄生于1913年,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在当地私塾和县城中学有过上学经历,但因为革命战乱等原因,16岁的张力雄就参加了革命,土地战争开始的时候,张力雄还没满20岁,但是已经能称得上是一名经验老熟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5年第一次授衔仪式上,42岁的张力雄被授予少将军衔,且建国之后一直在西南军区担任要职。
据说为西南军区的建设工作,以及西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张力雄老人,已经来到了108岁的高龄,俨然成为了剩余6位开国将军当中年岁最大的一个。
涂通今少将
生于1914年的涂通今,其出生地就在福建长汀县。如果你看过涂老的人生历程的话,那你会有一个重要发现,和绝大多数开国将帅们不同的是,涂通今曾在革命期间担任过部队的军医,不光参与过长征,而且还在解放战争颇有贡献。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从部队军医起家的涂老,在建国之后竟然为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奠基了重要经验,甚至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神经外科。在他的履历表上,会发现涂老还是名医学博士,并且多次担任了军医院和军医大学的校长。
1955年,鉴于涂通今在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作出的贡献,故授予其少将军衔。如今的涂老,已经是一位107岁的老人了。
文击少将
文击少将相较于前几位少将而言,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比起前4位将军,年龄他也是最小的。出生于1918年的文击,是河北霸县人,曾在19岁的时候参与了抗战队伍,可能因为上学的时间比较长,积累下来的学习经验比较丰富。
使得参军入伍之后文击,特别对炮兵领域感兴趣。建国之后,文击主要工作在炮兵领域,为我国初期的炮兵事业做了不少工作。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如今的文老,已经104岁了。
王扶之少将
王扶之少将诞生于陕西子洲县,出生在1923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从出生日期我们便可发觉,王扶之少将是6位尚存的开国将军中年龄最小的那个。但尽管年纪最小,但建立起来的功勋也不输于其他人。
12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曾担任过115师师长,参谋长等职。建国之后,凭借着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中共中央特地授予其少将军衔,截止到2021年,王扶之少将已经98岁的高龄了。但尽管已接近百岁,但还是6位开国少将当中年龄最小的那个。

开国中将还有哪几位在世?

开国中将在世的有:曾思玉(100岁)、方强(99岁)、黄志勇(97岁)、范朝利(97岁)、张震(97岁)。
1955年前后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都已经谢世。
1955年授衔的中将175人,现在健在的只有8人:罗元发、阿沛 阿旺晋美、曾思玉 、孔庆德、方 强、黄志勇、张 震、范朝利;
吕正操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吕正操是惟一一位来自东北军的开国上将。
萧克 湖南省嘉禾县人。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到目前为止只剩两位,分别是曾思玉和张震
开国中将,现已全部逝世。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也在2015年9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聂荣臻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元帅,肖劲光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大将,吕正操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而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也在去年9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从2010年至今,每年开国将军的陨落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是2010年的29人,2011年的25人,2012年的14人,2013年的10人,以及2014年的14人,2015年的20人,2016年的10人。
截至2017年4月11日,1614名“开国将帅”只剩下最后30人。
扩展资料: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解放军设置的级别,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
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
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
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
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
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
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
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
战士级(十一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中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开国将领

2020年仅剩3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是谁,现在怎么样了?

二零一九年六月,四川仪陇的天气格外闷热。这一日,共和国开国少将,黎光将军,在许多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自己儿时嬉戏的地方。黎光将军家的祖宅,依山傍水。后面靠着铁塔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铁塔而成为当地地标。房屋前面两百步,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淌。整整一百年前,黎光将军就出生在这条江前面。“小时候江水比这湍急多了,现在水浅得很,都能见着底。”将军一边回忆,眼角已经有些湿润了,“哎,一百年了,一百年了,时代变了。”他的双眼看着远方。
每次阅兵,电视机前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老兵方阵。从震惊中外的九八年大阅兵,到建国六十年、七十年大阅兵,每当老兵们坐着彩车,打着头阵,枯槁的左手颤抖地扶着车上的把手,右手吃力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子,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无不动容。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老战士,会微微侧着头,行着军礼,像是在对共和国与人民说: 我们完成了使命,没有辜负祖国,现在看你们了 。
然而每次阅兵,同样是这群老兵队伍,又让人心头难过。一次比一次人数少了,那些胸前挂着无数勋章的老战士,这次不见了,这批老战士,胸前的勋章少了一些。时光是无情的,它不因为老战士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而为他们续上一秒,也不为电视机前泪眼朦胧的观众送去一丝慰藉。时间过了就是过了,战士老了就是老了。 但他们的精神活着 。
上个世纪的老兵,如今在世的已经不多。从年龄看,第一批革命者大多数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大约1860年到1890年之间最多。随后出生于世纪之交的老一代们,以1900年到1920年为主。站在2020年,回首100年前,还活着的老战士越来越少,而开国将军,现在只有三位健在。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他们现在过得如何,人民有没有记住他们?
目前依然健在的第一位开国将军,就是 黎光 。黎光将军出生于1914年,如今已经106岁。作为一名典型的老一辈红军战士,黎光将军有着那个年代的一切烙印。祖上世代务农,家徒四壁,口无余粮,一双草鞋从小穿到大。六岁时,爷爷、奶奶、爸爸和妹妹相继离开人世,留下孤苦伶仃的黎光和母亲相依为命。
十五岁时,黎光参加了地方独立营的武装部队,这在当时是这个年龄段的穷人孩子的最好出路,能吃饱饭,有地方住,就知足了。参加独立营后,黎光成了一名传令兵。这是他在军队里的第一个正式职务,也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时光。黎光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年龄太小,啥都不懂,也啥都不怕,长官给个命令,拔腿就跑。”
1932年,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因为执行任务勇敢,和战友们相处得好,被提拔为排长。对于那个年代的战士,虽然算不上殊荣,但也值得肯定。1933年,红军来了,黎光立即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31军91师的一位年轻班长。在这个位置上,黎光完成了自己军人生涯早期最勇敢的一个举动。
当时活动于四川一带的土匪十分猖獗,许多土匪占山为王,欺压百姓,甚至打劫官兵。31军当时决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好好教训教训那些山大王。作为特遣班的班长,这个任务下达后,黎光毫不犹豫地立即请战。组织上认为黎光可以参与,但要服从安排,黎光却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黎光的坚持下,组织终于将任务交给了他,条件是他不能单枪匹马,学着张辽劝降昌豨,必须带着队伍,哪怕最后一人进去,都没问题。黎光领了命,立即着手准备。黎光带着十几位弟兄埋伏在山寨周围,告诫弟兄们原地待命。自己一人、一枪就走了出去。山寨土匪见黎光一个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黎光非常机智,早有准备,他说自己代表红军部队来和山上头头谈判。当时的土匪生存艰难,一些想要归义的土匪是希望这种交流的,黎光的算盘非常明确:给这些土匪开出尽可能好的条件,不愿加入红军队伍的,发给钱财盘缠,散了,愿意加入队伍的,无条件吸收进来。但是如果既不愿加入队伍,又不愿离开山寨,就不要怪黎光让他们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黎光见到土匪头子后,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土匪头子完全不为所动。黎光是个暴脾气,一怒之下,生擒了土匪头子和一个小土匪,一手拎着一人,大踏步地往山寨外面走,嘴里对土匪头子嘀咕着说: 别喧嚷,外头都是我的人,想活命,就让周围人让开! 就这样,黎光一个人单枪匹马进入土匪营寨,生擒了土匪头目。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古代,肯定要进史书了。
因为黎光英勇的表现,他的声名和事迹立刻传到了红军队伍里,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少年出英雄,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此后,黎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共和国进入建设时期后,黎光又在军事工程领域内发光发热,并担任了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晚年的黎光,希望回到老家四川生活。如今,这位堪称传奇的老战士,依然在四川老家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名副其实的坦荡。
相比黎光将军,邹衍将军更具有传奇性。邹衍将军的出生和黎光相似,他生于1915年的江西赣州兴国县,年仅十三岁就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当时的儿童团负责一些危险系数较小的工作,例如运输干粮,传递信件和信息等秘密任务。邹衍的主要职责就是这些。很快,邹衍因为机灵、能干,被选拔为少先队长,小小年纪就带着其他孩子为国出力。他15岁加入赤卫队,同年加入红军第22军,一直跟着革命队伍转战四方。
邹衍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但他最出彩的战绩,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之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邹衍主要负责制衡敌人的间谍活动。由于美军拥有空军优势和航空兵,常常向志愿军部队后方,特别是鸭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投放间谍特务,破坏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对志愿军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很大困扰。一九五零年年底,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敌人无法在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突破,就在后方空袭和间谍战方面大做文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美军军机在鸭绿江西岸投放了20个南朝鲜间谍,企图破坏志愿军后勤补给线。邹衍立即出动部队抓捕。这些特务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夜间优势行动,到了凌晨三四点时,就躲了起来。因为特务人数太少,很难被发现。邹衍决定用笨办法,他说:“咱们人多,没听说过人多的要吃亏,大家用人海战术,从战场上地毯式扫过去,我不信发现不了他们的踪迹。”就这样,邹衍亲率部队在鸭绿江沿岸排查,不到三天,就抓获了这批特务。
建国后,邹衍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除了军事生涯,邹衍将军还有一手好文笔,他在战后出版了《我的回忆》一书,系统回顾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和人生经历。进入晚年后,他平时热爱作诗,甚至出版了一部诗集和一部绘画集,分别叫《随感录》和《老兵瀚墨》。如今,他依然健在。
第三位健在的将军,是杨永松少将。他出生于1919年的广东大埔县。杨永松少将1931年参加红军,参加红军时的年龄比黎光将军和邹衍将军都小,只有12岁,即便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红军中最小的一批战士了。杨永松将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他最发光的,反而是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长征。
1934年10月,年仅15岁的杨永松开始了长征。在翻越雪山时,杨永松年纪虽小,却贡献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红军部队物资装备非常短缺,翻越雪山时,温度极低,一些地方温度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这种气温下,如果不穿暖吃饱,人很快就不行了。然而当时许多红军战士共享一件大棉衣。一个人穿一会儿,再换另一个人穿,这样轮换下去,有时候一件大衣要让一百多位战士轮流穿。
在这种局面下,小小的杨永松站了出来。他主动选择不穿大衣,而且理由非常简单,他回忆说:当时我那么小,又好动,也不知道什么冷,我就给大家说,衣服你们穿,我跑着走,浑身发热,就不冷了。虽然杨永松年纪小,但主意很大,谁说也不听。最后大家无奈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一路上,小小年纪的杨永松,却展现出了过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艰难困苦的行军带来无数欢乐和阳光。
建国之后,杨永松一刻也没有松懈,立即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装甲兵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工程兵部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天,他依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