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黑兰会议,德黑兰会议的过程是怎样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3 02:29:1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德黑兰会议是什么意思

德黑兰会议
Teheran Conferenc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I.V.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反攻,法西斯国家转为防御和退却 ,但仍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 、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早日结束战争。美国则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 ,以减轻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 。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 。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经过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筹备 ,召开了此次会议。
(左起)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会议期间合影
会议着重研究在西欧早日开辟第二战场。苏联要求优先讨论并落实第二战场的具体实施。丘吉尔却坚持其地中海战略,后又提出从西路进入西欧的新方案。罗斯福不赞成英国方案,主张实施西欧登陆。最后会议决定苏美英三国从东 、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为此,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 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会议同意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三国首脑就战后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罗斯福介绍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即后来的联合国组织)的设想。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参加对日作战。会议秘密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会后发表了《关于伊朗的宣言》和《德黑兰宣言》。《德黑兰宣言》宣布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战后的和平方面,进行合作,声明三国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完全的协议。

德黑兰会议时间

该会议是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会议还讨论了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苏美英首脑德黑兰会议是怎样的?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这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苏联美国进行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对德问题。
是在1943年11月28号到12月1号召开的一场苏联美国和英国的三国首脑会议,通过这次的会议确立了对德国发起第2次攻击。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三大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会议就加速击溃德国法西斯,尽早开辟第二战场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会议对大战的进程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会议的背景和准备 1943年是反法西斯国家捷报频传的一年。苏联红军接连取得震惊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美英联军占领北非后,又在西西里岛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夺回战争的主动权。
这一切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折,德、日法西斯的覆灭已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美、英、苏三国为了尽快结束对德、对日战争,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都希望举行首脑会议,其中罗斯福尤为积极。 罗斯福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大好时机。早在大战初期,罗斯福就下令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如何“从美国的最大利益出发”,“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1943年以后,罗斯福更明确地表示:美国“已经取得的权力———道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给我们带来领导国际社会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机会”,为了美国的“最高利益”,美国“不能、不应也不要回避这种责任”。同时,罗斯福看到,随着希特勒德国临近崩溃,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日益重要;而美英在军事战略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在战后世界安排方面也潜伏着深刻矛盾。
为了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罗斯福急于同斯大林和丘吉尔会晤,以便协调对德作战部署,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他特别希望能在有关战后世界安排和处理德国问题方面取得斯大林的支持与合作。 还在1942年12月,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顿河战线完成对德军的包围之后不久,罗斯福即一再向斯大林提议:他和斯大林、丘吉尔“应当早日会晤”,共同“作出重大的战略决定”,并“对德国一旦崩溃时应当采取的处置办法获致某种初步谅解”,还可讨论“有关在北非和远东的未来政策的其他事项”。 1943年5月初,罗斯福派前驻苏大使约瑟夫·戴维斯专程前往莫斯科,把他的一封“私人信件”送交斯大林,提出要跟斯大林进行几天“不带参谋人员”,“不拘形式的极其简单的会晤”和“谈心”。
罗斯福还建议会晤地点可在白令海峡两岸的苏联或美国一边,而不要在英国属地或冰岛。因为那样做“很难不同时邀请”丘吉尔。斯大林复电罗斯福,表示同意两人会晤,但因苏联“正在准备击退德国人的攻势”,所以他不能离开莫斯科。 英国首相丘吉尔从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出发,既要依靠美国,联合苏联,以抗击德国,又要提防美国挖英国的墙脚;还担心苏联称雄欧洲。他看到美苏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观点比较接近,因而他不愿举行“三巨头”会议讨论这一类问题,但他又怕美苏撇开英国单独就重大问题达成协议。因此,他在1943年7月建议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这一建议得到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赞同。

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国、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一、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27日
2、与会国:中华民国、英国、美国
3、内容:宣言指出,“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4、背景: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华民国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
5、影响: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
二、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2、与会国:苏联、美国、英国
3、背景:1943年7月,美国总计罗斯福建议斯大林筹组双边会晤。8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筹办三方会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将两国代表会议……变成三国代表会议”的想法告诉了罗斯福和丘吉尔。
4、内容:会议讨论了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一致作战计划,为1944年在欧洲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这次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
5、影响: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三、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2、与会国:美国、英国和苏联
3、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与流亡政府断交.
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划归苏联。
4、背景:1944年,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无论是在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都促使美、英、苏三大盟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积极”地准备着。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
6、影响: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的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峡问题等“。
四、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2、与会国:美国、英国、苏联
3、内容: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
4、背景: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5、影响: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扩展资料:
开罗会议对中国的意义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会议还同意日本在战争结束后归还所有被侵占的中国领土,但未具体指出是哪些领土,只是确定包括满洲地区,台湾岛和澎湖列岛。
促成此次会议的主要因素是罗斯福总统对于在日本压力下中国军队士气衰退的担心,害怕其崩溃或退出抗日战争。与此同时美国战场司令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的矛盾也使联盟面临问题。
此外,蒋介石通过美国空军指挥官陈纳德向美国提出的援助需求未得到满足,美国也没有履行它全面空为了构建战后亚洲设想,罗斯福在会议期间举行了多次会见,希望中国成为四大强国之一,能够充当地区警察的角色。
罗斯福的想法是,四强中的每个国家都能够成为所在地区维护和平的轴心。虽然比起其他三个盟国,中国力量较弱,但它仍然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国家。曾经设想中国能制止日本新的侵略,为阻止日本的任何扩张和瓦解日本殖民主义,建立托管制度提供帮助。
罗斯福曾希望能阻止苏联和英国利用战后局势动荡之机在亚洲扩大自己的存在。他还极力主张日本战败后在印度支那地区建立托管制度,而不是将其交还于法国。蒋介石曾承诺罗斯福中国不会扩张领土或者控制殖民地国家。
罗斯福则承诺中国归还日本窃取的包括满洲地区,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袭的承诺,这加剧了中美两国军方领导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黑兰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罗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尔塔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茨坦会议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黑兰会议大部分时间是讨论军事问题。在三巨头介绍了各自战场的情况后,集中讨论了斯大林所要求的迅速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虽然口头上不反对“霸王”行动,但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极力避免与德军主力正面作战。他要进行地中海战役,在意大利迅速北进的同时进军巴尔干。丘吉尔称他的主张是“四面包围战略”。斯大林要求美英军队于1944年5月间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说他不能作此保证。双方争执十分激烈,以致斯大林愤然站了起来,对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说:“我们走吧!我们在这里没有事好干了,我们前线还有许多事要做呢!”后来在罗斯福的调解和参与下,会议才得以进行下去。
斯大林对丘吉尔说,他想问一个颇为欠妥的问题,就是英国人是不是真正相信“霸王”行动,或者他们仅仅是把这作为一种给苏联人鼓气的手段而才表示同意的?老奸巨猾的丘吉尔虽然使尽了辩论家的艺术,辞令动听,委婉得体,但是斯大林却挥舞大棒,对他老练的敌手的躲躲闪闪和弄虚作假毫不留情。在此情况下,罗斯福则居中调解,充当公认的会议主持人。经过反复协商,终于确定在1944年5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是德黑兰会议关于军事问题的一个重要决定。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斯大林的意见。
德黑兰会议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更为复杂。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罗斯福主张把德国肢解成五个相互分离的国家,斯大林也明确表示他希望有一个软弱的德国和强大的欧洲。在斯大林作主人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斯大林“一直取笑丘吉尔”,说他对德国人怀有“某种神秘的喜爱”,不愿对德国采取严厉措施。据埃刮奥特叙述,罗斯福夫妇对丘吉尔的私下评论更为直截了当,说“丘吉尔先生总是赞成不要对德国采取严厉的态度”,而且“他的情绪是随着对俄国人的恐惧感的增加而加剧的”。斯大林所暗讽的也正是丘吉尔内心的隐秘——战后利用德国来制约苏联。
德黑兰会议从1943年11月28日开到12月2日。在忙忙碌碌的四天里,罗斯福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会议桌上和吃饭时都进行着磋商,尔后又单独同斯大林会谈过几次。罗斯福发现这位穿着米色军装、戴着元帅的大金质肩章的苏联领导人信心十足,意志坚强。他给人的印象是“端庄,倔强,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令人难以捉摸”。罗斯福对弗朗西丝·拍金斯说,“开始,我感到非常沮丧。我们所做的事情本来可以由外交部长们来做。我整整考虑了一夜,决意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那天早晨,在前往会议室的路上,我们赶上了温斯顿,我跟他说:‘温斯顿,我希望你不会对我要做的事情感到恼火。’丘吉尔只是抖动了一下嘴上的雪茄烟,哼了一声。”
经过充分协商和激烈争论,军事问题比较快地得到了解决。罗斯福和丘吉尔向斯大林保证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进攻将在1944年5月1日前后进行。斯大林告诉他们,苏联将配合这次战役发动一场攻势。斯大林还重申了向国务卿赫尔作出的保证,打败希特勒之后,俄国将参加对日本的战争。

德黑兰会议的内容及其影响

选择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的原因是为了能通过电话和电报继续指挥红军的军事战役,下面德黑兰会议举行地点、内容以及影响的具体解释:
一、选择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的原因:
德黑兰会晤日期定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会晤日期的安排。为了能通过电话和电报继续指挥红军的军事战役,他坚持会议应在德黑兰召开。
二、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
2、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
3、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
4、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
5、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三、德黑兰会议影响:
德黑兰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同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
这又为盟国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在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也达成了某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对战后世界产生了不良影响。
扩展资料:
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发生背景是什么?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那么德黑兰会议发生背景是什么呢?

1、 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英美两国同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德国作战。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领衔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对抗德、意、日法西斯。这样,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形成了。当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胜利以后,如何协调行动,共同作战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
2、 1943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斯大林筹组双边会晤。8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筹办三方会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将两国代表会议……变成三国代表会议”的想法告诉了罗斯福和丘吉尔。他建议将会晤地点定在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正在参加魁北克会议的丘吉尔和罗斯福于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强调了三方会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作为三巨头会晤的地点。斯大林在复信中对三巨头会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苏联军队与“希特勒主力展开极为紧张战斗”之际,他不能前往费尔班克斯这样遥远的地点。之后,罗斯福又提出于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间在北非举行三巨头会晤的设想。斯大林在复信中指出,将三巨头的会期定为11月至12月之间是可以接受的,“至于会晤的地点,指定在三国都设有代表处的一个国家如伊朗就比较合适。”这样,有关在伊朗举行三巨头会晤的建议被首次提了出来。
3、 两天以后,丘吉尔复函同意出席德黑兰会议。丘吉尔提出了要用古希腊“埃夫里卡”一词(意即“我发现了”)作为这一行动的代号,以“开罗-3”代替“德黑兰”。可是,罗斯福却搬出美国宪法的某些条文和会议所面临的使命,反对把德黑兰作为召开三国代表会议的地点。他建议以开罗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取代德黑兰。罗斯福热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东部某一港口的美国军舰作为会晤场所,而对外则称在巴格达近郊举行会议,会晤日期定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会晤日期的安排。为了能通过电话和电报继续指挥红军的军事战役,他坚持会议应在德黑兰召开。
4、 10月底,罗斯福又给斯大林发了一封信函,继续坚持会议应在巴格达附近的阿斯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以及在波斯湾沿岸召开。斯大林表示,他将不能亲临在德黑兰以外的地方举行的会议,但他可向任何地点派遣自己的代表。罗斯福这时让步了,同意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晤。
5、 1943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来到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共同商量对德作战的军事问题。这是他们之间举行的第一次会晤。
以上就是对于德黑兰会议发生背景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战后成立联合国,讨论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回答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英美两国同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德国作战。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对抗德、意、日法西斯。这样,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形成了。 当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伟大胜利以后,如何协调行动,共同作战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1943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来到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共同商量对德作战的军事问题。这是他们之间举行的第一次会晤。 11月28日,是一个美丽的星期天。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气候温和。下午3点钟,在正式开会前一小时,斯大林身着苏联大元帅的咔叽制服,胸前佩戴列宁勋章,从苏联人的住地,走到美国人住的别墅来拜会罗斯福。罗斯福在1933年当选美国总统,因为在整顿美国经济上有过很大作为,竟破例地连任了四届总统(美国总统一般只连任两届)。他患过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这时候,他穿了一套蓝色便服坐在轮椅上,对斯大林说:“见到你很高兴,我早就想同你见面了。”斯大林也微笑着回答说;“我也很希望会见你。” 下午4时,三国领导人会议正式开始了。罗斯福主持了第一次会议,他首先致词说:俄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第一次作为家庭的成员相聚一堂。我们所抱的唯一目标,是赢得战争的胜利。希望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丘吉尔接着说:这次会议也许象征着人类有史以来,整个世界力量空前的大聚会,人类的幸福及命运已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斯大林也说:美英苏三大国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很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第二次会议以前,丘吉尔奉英国国王之命,向斯大林赠授了为纪念光荣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特别设计铸造的宝剑。斯大林把宝剑举到唇边,轻吻剑鞘,然后把宝剑交给身旁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再由他交给苏联的仪仗队捧出去。这些言辞和举动都为会议创造了友好的气氛。 但是,当讨论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发生了分歧。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打败德国法西斯,早日结束战争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当时,苏联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欧洲西部开辟另一条战线,牵制德军,缩短战争时间。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几次要求英国开辟第二战场,却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后来美国和英国国内也掀起了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浪,两国才制定了代号是“霸王”的战役计划,准备在1944年从法国诺曼底登陆。 现在,德黑兰会议讨论到这个问题,丘吉尔却又把他早就提出的“地中海战略”的主张拿出来,主张英美从地中海进攻意大利,再往巴尔干进军。 斯大林反驳丘吉尔说:“进行地中海战役对打败德军意义不大,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所以,还是尽快进行‘霸王’战役好。” 丘吉尔思索了一阵,又提出两路并进的办法,实际上还是想把巴尔干作为主要战场。 这时候,连罗斯福也觉察出丘吉尔的用心了。他知道丘吉尔是想从巴尔干打进中欧,不让苏联红军进入奥地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罗斯福并不同意丘吉尔的意见。他说:“如果在地中海登陆作战,就会把战役推迟两三个月,我是不想推迟‘霸王’战役的。”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三国达成了一致协议,在1944年5月,英美将实行“霸王”战役并进攻法国的南部。斯大林也答应同时发动攻势,阻止东线德军西调。苏联还准备在打败德军后,对日本宣战。 德黑兰会议取得的成果是积极的。达成协议以后,三方领导人互相祝贺。罗斯福在一次为庆贺丘吉尔69岁生日的宴会上说:“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混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每一个国家都按本国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来拟定我们处理各种事情的计划。可是我们在德黑兰会议上已经证明,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所以,当我们离开这次历史性的聚会时,我们能够在天空第一次看见传统的希望象征──彩虹。”

二战中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以及时间?

1.开罗会议(1943.11~12) 国家--中美英 内容--<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作用--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2.德黑兰会议(1943.11~12) 国家--苏美英 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作用--三国协同对德作战.

德黑兰会议的过程是怎样的?

国际问题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4天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三大国首脑第一次会晤。会议就协调军事行动和战后世界安排等广泛而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做出相应决议。
德黑兰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形势下召开的。1943年,同盟国在各个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苏德战场,前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北非战场,美英联军大败德意联军。地中海战场,美英联军登陆西西里岛,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在诸岛战役中连战连胜。这样,加速战争进程和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便提到同盟国的日程上来。
1943年7日,丘吉尔建议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这一建议得到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赞同。
1943年8日,三国商定在首脑会议之前先举行外长会议。10月19日至30日,三国外长莫洛托夫、赫尔和艾登在莫斯科举行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前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英国国防部参谋长伊斯梅将军等人。会议讨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但未达成协议,会议公报只笼统提到三国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地结束战争”。会议讨论了美国起草的《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决定以四大国名义发表。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宣言。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德国问题。根据艾登的建议,决定在伦敦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与战争发展有关的欧洲问题,首先是德国问题。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暴行的3个宣言。
11月27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和丘吉尔直接飞往德黑兰。11月28日下午3时,三国首脑举行首次会议。
会议的重要日程之一是讨论对德作战问题。前苏联对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异常关注。
关于前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斯大林曾在28日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表示:“一旦德国最后被打败,那时前苏联就有可能把必要的增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将联合起来打日本。”
关于建立国际组织问题。斯大林最初建议成立两个组织,一个欧洲组织,一个远东或世界组织。最后他表示同意罗斯福的意见,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
关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三国首脑初步讨论了使德国永不能发动新的战争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斯大林建议,盟国在德国境内靠近边界处或者更远的地方控制某些战略据点。罗斯福同意这个建议。在分割德国的问题上,罗斯福主张将德国分割成5个国家,斯大林反对。丘吉尔支持分割,但是提出把德国南部诸省与中欧多瑙河沿岸国家合并成多瑙河联邦。斯大林也不赞成建立联邦的计划。他认为,“把德国的几个地区包括在庞大的联邦体制内,只会给德国佬提供复活一个强大国家的机会”。
三国首脑意见分歧,无法达成协议,决定将这个问题交给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
关于波兰的疆界问题。斯大林在同丘吉尔的会谈中明确表示,波兰西界应是奥得河,苏波边界应是1939年的边界,即前苏联继续保有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前苏联还要求获得德国东普鲁士领土的一部分,包括波罗的海上的不冻港哥尼斯堡和默默尔。丘吉尔同意波兰疆界西移,波兰国界定在“寇松线”和“奥得线”之间。他想以此换取前苏联对英国在巴尔干传统利益的尊重,恢复对波兰流亡政府的承认。罗斯福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未参加这些讨论,但对拟议中的安排并无异议。会议就此原则取得一致意见。
三国首脑在会谈中还就芬兰和殖民地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12月1日晚,德黑兰会议结束。会议发表的公报说:“我们已经拟定了关于将德军消灭的计划。我们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的协议。”公报还说:“我们曾研讨了将来的诸问题。我们将力求所有大小国家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诚与热情。”
德黑兰会议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制定了对德作战的最后战略,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罗斯福说,他“确信它是一件历史性的事件”。斯大林说:“德黑兰会议关于对德共同行动的决议以及这个决议的光辉体现,是反希特勒联盟战线巩固的鲜明标志之一。”
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的“四警察制度”反映出大国主宰世界的愿望。三国首脑私下决定他国命运,达成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给战后世界带来了某些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