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五体投地是啥意思
- 2、五体投地的意思
- 3、五体投地意思
- 4、五体投地是啥意思
- 5、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 6、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 7、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
- 8、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 9、五体投地的意思
五体投地是啥意思
五体投地是指非常佩服、敬仰别人,以至于感到自己的身体上下都不由自主地向对方俯首称臣。也可以形容非常崇拜某个事物。
五体投地: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成语拼音:wǔ tǐ tóu dì
成语出处:《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蚂正归诚大王。”
扩展资料
成语繁体:五軆投地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五体投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搭型语
成语辨形知物猜:投,不能写作“头”。
成语辨析:五体投地和“心悦诚服”都可形容非常佩服。但五体投地是用来形容这种动作的;强调佩服的程度深;有时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心悦诚服”则含有乐意真心诚意的意思。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
成语例子: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五体投地的意思
五体投地的意思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拼音】wǔ tǐ tóu dì。
【基本释义】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
【示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语法】联合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状语。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顶礼膜拜、拜倒辕门、俯首称臣。
【反义词】不以为然、嗤之以鼻。
五体投地造句
1、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让孟获五体投地,归顺了诸葛亮。
2、有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有的人则认为他装腔作势。
3、站在这幅米芾行书真迹前,运笔行款,无一不使我五体投地,赞叹欣喜。
4、对他能博古通今的学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5、今天闻君一席话,茅塞顿开,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6、对他能博古通今的学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7、他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8、他的作文写得极生动,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9、妈妈做饭的做饭速度惊人,让我们很快就可以吃到晚饭了,我把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意思
五体投地的意思: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五体投地,汉语成语,拼音是:wǔ tǐ tóu dì,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自《大唐西域记·三国》。五,汉语常用字,读作w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
体(拼音:tǐ、t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体”的繁体字写作“体”,是形声字,字形从骨为形,豊(lǐ)为声。另有一个同形字“体”(bèn),义同“笨”。“体”的简化字晚出,“体(体)”的本义指身体各部位,也指身体的某一部分。引申为本体、实体。
投,汉语一级字,读作投(tóu),本义指投掷。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dàn)。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
地,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会意字兼形声字,有dì、de两个读音。最早见于金文。小篆从土,也声。本义为物质,与“天”相对,后逐渐引申为土地、大地、地表等。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学习成语的好处:
1、成语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底蕴。它们简单有趣,通常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
2、成语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成语一般都能引经据典,所以里面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故事。孩子在学习成语时,会先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五体投地是啥意思
“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除实际的投地礼外,作为九等礼仪的最高级,五体投地一般用来表示自己对他人极度敬重、佩服之意。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译文:致敬的仪式,他的仪表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低着头表示敬意,三、用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跪下,七、手膝蹲在地上,八、五轮都屈服,九、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的代表含义:
1、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
2、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
3、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
4、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
5、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骄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五体投地的意思是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五回:“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伯珍五体投地,钦佩莫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示例:他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扩展资料
五体投地的近义词:
一、甘拜下风
释义:真心佩服别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比喻处于劣势地位。
出处: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二、自叹不如
释义: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此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然自愧弗如,积惭成忌。”
译文:然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此人,渐渐积成了妒忌。
五体投地
[成语解释]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典故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心悦诚服
[成语解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典故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
[近义词]心甘情愿、心服口服
[反义词]口服心不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五体投地
[成语解释]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典故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译文:今天的理论,使我更加佩服到了极点。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心悦诚服
[成语解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典故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
译文:不但一点都没有弯曲事实,并且使我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近义词]心甘情愿、心服口服
[反义词]口服心不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五体投地的意思:双膝、双肘和头部一起着地。原是古代印度九等致敬仪式中最恭敬的礼节,佛教沿用。后形容敬佩到了极点。
读音:wǔ tǐ tóu dì。
出处:《楞严经》卷一: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近义词:顶礼膜拜、心折首肯、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解析:五体投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非常崇拜或敬佩某人,感到无比敬畏和推崇,以至于情不自禁地跪拜在地,表示极度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心悦诚服、完全臣服于对方的境地,表达了深深的钦佩和崇拜之情。通常用来形容对伟大的、超凡的人物或事物的敬佩之情。
五体投地造句
1、他的歌声让我五体投地,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
2、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的表演真是让人五体投地,完全陶醉在她的演技中。
3、这位名厨烹饪的菜品让我五体投地,每一口都充满了美味与创意。
4、我对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成就感到五体投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5、那位工匠的手艺简直让人五体投地,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他的精湛技艺。
6、妈妈的辛苦付出让我五体投地,我真的很感激她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怀。
7、这本书的情节和文字让我五体投地,读得我欲罢不能。
8、她的美貌和气质令人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9、这位领导的管理能力令人五体投地,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都大幅提升。
10、他的慷慨捐赠让我们五体投地,这些善举将帮助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
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
五体投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非常敬重或者非常崇拜某人或某事物,以至于要跪倒在地上,全身贴在地上,表示心中的敬仰之情无以言表。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大雅·荡》篇中:“五福如东,五福如南,三圣为王,莫不五体投地。”古人认为,五福指的是寿、富、康、贵、平五种福气,而三圣则是指尧、舜、禹三位圣人。这句诗意思是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南方,所有人都会对圣贤五体投地表示敬意。
在现代汉语中,五体投地已经成为表示极度敬意或崇拜之情的常用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某种思想或某个事物的崇拜和敬仰。例如:“他对那位老师非常崇拜,每次见到老师都要五体投地。”、“大家对这位英雄都非常敬佩,五体投地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总的来说,五体投地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展现了人们对崇高事物的崇拜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五体投地的意思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一、基本信息
五体投地,汉语成语,拼音是wǔ tǐ tóu dì,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自《大唐西域记·三国》。
二、成语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三、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示 例
1、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
2、“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伯珍,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五回)
四、成语辨析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
【歇后语】鲁肃服孔明
【灯 谜】 卧倒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两手、双膝和头同时着地。比喻钦佩到了极点。
五体投地的意思
五体投地 - 释义
两肘、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近]心悦诚服。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例句
经过反复较量,我对李老师知识渊博的程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也就是跪下磕头的状态,双手双脚还有头部,总共五个部位都要着地。
五体投地的意思是两肘、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资料拓展:
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
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其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五体投地的代表含义: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骄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
两足并立,正身合掌,俯首,先右膝着地;再左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然后两掌舒展伸过额头;最后头顶着地。现在的五体投地的拜佛方法一般有两种不同,一种是拜下去时,身体是蜷缩的,内地多以此法礼拜。
另一种是拜下去时,身体完全展开趴在地上,即俗称的“磕大头”,西藏地区多以此法礼拜。五体投地时如果我们在这个蒲团上,我们的手肘、膝盖和头也要靠在蒲团上。最好没有蒲团,跪拜在地上。我们看拜佛的时候,有的人拜佛不倚地。
如果有人来求佛法,他低头在地也不会给你说法。更好的师傅会批评你,说:“你一点尊重都没有。你想要什么?”马上他就会骂你,申斥你,要求你消除这种因缘,这种傲慢的习惯。五体投地”又叫五轮投地。
五体投地的做法是先立正,然后脱衣露膝,右膝着地,再左膝着地。双膝着地后,再次双肘着地,两手空空向前,表示已经有了脚的形状。最后敬礼,头着地。《华严经·隋书·宜颜钞》云:“尊三宝,必投于地,以屈其骄慢之心,以示敬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