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2、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3、三顾茅庐主人公是谁?
- 4、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5、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6、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7、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谁?
- 8、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9、“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和诸葛亮。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隆中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扩展资料: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三顾茅庐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诚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在隆中的诸葛亮可以帮助他得到天下。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刚好遇到诸葛亮出游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又来到诸葛亮的家。不巧的是,他们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这次刘备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言辞诚恳的信函。第二年开春 ,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去请诸葛亮,这一次他成功见到了他。诸葛亮在跟他分析完了天下的形势之后,表示愿意出山辅佐刘备。
三顾茅庐的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像刘备一样,不因此而鄙视诸葛亮,因而蜀汉皇朝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辉煌。假设刘备无礼节,诸葛亮肯定不会出山相助;假设没有诸葛亮相助,刘备很难建立蜀汉政权。其实,“三顾茅庐”的背后,是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三顾茅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主要是讲:刘备脱离曹操后,占有荆州自立为王,以皇叔身份招贤纳士。
可后来刘备的谋士之母被曹操挟持,谋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谋士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能人诸葛亮,要刘备必需亲自去请。刘备、关羽、张飞第一次到了卧龙岗后空手而归,因为诸葛亮当时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时候,刘备三人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成语故事
诸葛均告知刘备,诸葛亮又与一帮贤士好友去山中赏梅了,要一两个月才回来,刘备三人只好又怏怏而回,不过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诉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第三次来时,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觉,刘备不愿打扰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
诸葛亮醒后,将刘备迎进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刘备画像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顾茅庐的概念:
1、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
2、“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人物生平: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草庐对策”(一说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诸葛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谁?
一、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
二、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三、主人公
1、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邓县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一、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当然是诸葛亮.. 首先 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这一章节写的目的是要引出诸葛亮。 所以主人公是诸葛亮。
《三顾茅庐》的主角是刘备和诸葛亮。下面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介绍:
1.刘备:
刘备少年时师从鲁直,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刘备因为实力有限,在军阀混战过程中屡战屡败,于是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
但由于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海内外名人的尊敬。就连陶谦、刘表等人也放弃了自己儿子的继承权,而是选择把自己的地盘徐州、荆州让给刘备。
经过不懈的努力,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后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来,由于关羽被所害,刘备不听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与吴作战。结果在夷陵大败,最后张武三年在白帝城病死,享年63岁。
2.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在隆中。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领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战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邀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来访后,诸葛亮看出刘备有意为国效力,诚心诚意请他帮忙,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一起商量如何占领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曹操集团一变,从荆州、益州出兵平定中原。
刘备非常赞同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意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助他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感动,于是离开隆中,前往新野为刘备谋划。
之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亲密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真正夺取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曹操、孙权这些有权有势的人,觉得刘备有发挥的地方,都不敢轻视他。汉中一战,刘备大败曹操,将曹石兵赶出汉中。诸葛亮在后方筹粮,在前方给予刘备大力支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af2b2119313b07e0a73f19a1ed7912396dd8c5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那肯定是刘备,因为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草堂的诸葛亮"大部分都是写刘备的。
当然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啦。
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四人。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坐拥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此为一顾。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此为二顾。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此为第三顾。
此次谈话,,诸葛亮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策略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也就是后世的《草庐对策》也叫《草庐对》,此后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他们最终用实际行动打动了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和他一起出山,为刘备打出了一片天下。
三顾茅庐讲述了在三国时期,刘备欣赏诸葛亮的才能,想让他出山来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便带着关羽、张飞三人三次拜访的故事。
详细内容 01 东汉未年时期,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才能,希望能为他所用,帮助自己统一国家。所以他和关羽、张飞二人一起去了诸葛亮的草屋,决定请他出山。
02 他们第一次拜访时,发现没有人在家,三人失望而归。
03 第二次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急忙又去拜访,这次门虽然开了,但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书童,他告诉刘备,来的不是时候,先生不巧被人给请走了。只好又回去了。
04 第三次时,三人再次来到草屋,这时诸葛亮在家了,但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便坐在屋前的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05 诸葛亮发现刘备三次来到府上请他,诚心诚意,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和他一起出山。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隆中之中。”
扩展资料: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刘备。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