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葆华,李宏鸣和李葆华的关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2 18:34:28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李宏鸣和李葆华的关系

李宏鸣和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宏鸣,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河北巨鹿人。通过查询两人信息显示李宏鸣和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葆华,1909年10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父子。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是李大钊的孙子、老革命家李葆华的儿子,所以是父子关系。李宏鸣,男,汉族,河北巨鹿人,1957年9月生,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4月参加工作。

李宏明与李葆华的关系

题主是否想询问“李宏鸣与李葆华的关系”?李宏鸣与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宏鸣,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河北巨鹿人。通过查询两人信息显示李宏鸣和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葆华,1909年10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宏鸣和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宏鸣,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河北巨鹿人。通过查询两人信息显示李宏鸣和李葆华是父子关系。李葆华,1909年10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世农和李葆华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他们是两个没有关系的人,只是刚好都姓李,在这个世界上同姓并不稀奇。
李世农和李葆华两同志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两人都活了九十六岁。是革命同志关系。
70年代中期,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葆华去到贵州茅台酒厂考察,临走前,厂长塞给李葆华的秘书两瓶酒,说是送给书记,回去后,李葆华看见秘书拿出这两瓶酒,马上询问是怎么回事。知道前因后果后,李葆华非常严肃地批评他,“共产党人不能这样,你马上给我退回去!”

李葆华的介绍

李葆华(1909—2005),男,汉族,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李大钊之子。1909年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后调任安徽省省委书记。1973年出任贵州省省委第二书记,同年中共十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于中共十一大连任中央委员。1982年卸任人民银行行长之职,同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1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8岁就义的李大钊子女很争气,2人成高干,3人从事教育事业

李大钊是我们党的发起人和建立者,为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当时与陈独秀称为“南陈北李”。由于他的行为深深地触及了反动派的利益,38岁就被张作霖残忍杀害。

李大钊虽然牺牲了,可他的斗志和革命的精神却传给了他的儿女们,5个孩子都继承了父亲李大钊的远大志向,都为了党的光辉事业前赴后继鞠躬尽瘁,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李葆华是李大钊的大儿子,1909年10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来到了北京与李大钊一起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李葆华慢慢地也成为了一名革命者,也积极地参加一些革命活动。1927年李大钊被捕时,李葆华被沈伊莫、周作人等冒死藏了起来。当李大钊被残忍杀害后,被送到了日本,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选择回归参加革命。从1932年到1937年,李葆华一直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在革命事业中,李葆华多次遇到生命危险,有一次回家遇到汉奸通风报信差点被抓。还有一次遇到几个劫匪差点丧命。即使有生命危险,李葆华没有退缩过,继续着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任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工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李葆华与傅作义配合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到森林工作部担任了副部长,后来又担任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职位做到了部级。李葆华于2005年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在李大钊牺牲时,李光华才4岁,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父母的爱,母亲在他10时也离他而去。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革命,14岁的他就参加了冀东大暴动。

1940年,他和大姐李星华来到了延安,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等职;195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之职,成为了我们党的高干,一直干到退休。

李欣华是李大钊的幼子,在李大钊牺牲时,李欣华才几个月大。李大钊的妻子离世时,他才5岁,但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里,李欣华从小受到哥哥姐姐们的熏陶,也成长为一名志向远大的人。不过与哥哥、姐姐们不同的是,他选择教育事业为党尽忠,先后担任北京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除了3个儿子,李大钊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字叫李星华,李大钊被捕时,一起入狱。后来被党组织救回,1940年追随着丈夫贾芝来到了延安,在延安中学任教。建国后,李星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后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等书。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次女名叫李炎华,李大钊牺牲时,他才8岁,一直在家乡大黑坨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找到失散的兄弟姐妹,调到北京市人事局工作。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大钊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驱者,他的子女也个个都是好样的。现在虽然我们国家富强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更不能忘记他们继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子女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革命先烈和他的子女们才应该是我们追逐的明星,应该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对此,你怎么看呢?

觉醒年代中李葆华的身份是什么?

他是李大钊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革命先辈,三观特别正,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历史影响力特别大。
身份是李大钊的长子,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有自己的思想,演员把这个角色诠释的非常到位。
他的身份是李大钊的长子,这个人物在当时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塑造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形象。
《觉醒年代》中李葆华的身份是李大钊的长子,在剧中对于李葆华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历史上李葆华并不单单是李大钊的长子这么简单,他还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大钊长子李葆华
李大钊牺牲了之后留下来五个子女,李葆华是李大钊众多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同样也是很出色的一个孩子,在历史上,李葆华在革命道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建国之后,李葆华也是做出了很多的事情,推动了安徽工业的发展,还有在中国金融领域也是取得很大的成就。而在电视中,李葆华年纪还小,暂时无法看到长大以后的李葆华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这么大贡献的人。
李葆华小时候生活并不富裕
在《觉醒年代》中可以看出李葆华在小时候的生活过得很拮据,虽然父亲李大钊有着丰厚的收入,但是却很少有工资留给家人,更多的是将他的工资给了有需要的人。李葆华跟着母亲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李大钊本来是说给李葆华和李星华两兄妹做一套新衣服,但是刚好有一个学生经济上有困难,来找李大钊帮忙,李大钊就直接将原本打算买衣服的钱给了这位学生,最终李葆华和李星华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
李葆华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
虽然物质上不富裕,但是在精神上李葆华却很富有,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很有爱的家庭。他母亲赵纫兰是父亲的童养媳,比李大钊大了六岁,一手带大了李大钊。虽然年龄有很大的差距,赵纫兰也没有读过书,可是她一直包容着丈夫,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自己一手带大孩子,照顾家庭。赵纫兰和李大钊的爱情虽然平淡,可也充满了爱意,父亲对孩子也是非常疼爱,李葆华是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长大。

急需李大钊的大儿子李葆华的资料

李葆华同志190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葆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在父亲李大钊被杀害后,根据组织指示,在进步人士帮助下到日本,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于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同志回国在上海参加了进步组织开展的反日爱国斗争。1932年4月回到北平,参加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工作。6月任中共北平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后曾历任中共河北省京东特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京东特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委员、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1935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
1936年5月李葆华同志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7年1月调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后曾历任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等职。
1948年12月李葆华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3月至1961年2月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62年2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62年7月起当选为政协安徽省委员会主席。1973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当选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主席。
1978年3月至1982年4月李葆华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79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5月被委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理事。1982年6月当选为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葆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同志从小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其一生的革命历程中,无论走到哪里,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以其坚定不移的革命原则性和平和宽容的团结性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李葆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9日18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葆华,李大钊的长子,95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中央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华北局党校副校长,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市市委副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水利部副部长。
“该有的都有了,我过得很好。”李老说,已经离休20多年了,散散步,翻翻书,看看新闻,读读报纸,和老战友们下下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的来访,再次勾起了李老对西柏坡的回忆。当时李葆华任北岳区(河北、山西的北部山区)党委书记,任地在阜平,他经常骑骡子到西柏坡向刘少奇同志汇报工作。1949年3月,李老作为候补中央委员参加了七届二中全会。会开了8天,李老在西柏坡住了8天。谈起当时在西柏坡的生活,李老说“并没有感到生活多么苦”。
李老对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至今记忆犹新,“毛主席要求我们防止‘糖衣炮弹’的腐蚀,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觉得很平常,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建国之后,李老和许多老战友一样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一生担任了多少职务,李老记不清了,但“每一天都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每天都在想该为人民做些什么,每天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至于生活上,李老坚持“越简单越好,生活上能有什么标准呢?还是留出精力来多做些正经事好。”55年之后再谈起“两个务必”,这位有着7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显得很平静。“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绝不是艰苦岁月里的权宜之计。”李老说,“现在生活好了,该有的都有了,但党的革命传统一定不能丢!”
李葆华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北平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河北省京东特委宣传部长,京东特委组织部长,京东特委书记,河北省委委员,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北方局委员、北方局和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北平市委书记,山西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晋察冀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党内刊物《战线》负责人、省委党校校长,晋察冀边区委员会组织部长、常委兼区委党校校长、晋察冀分局组织部长,中央党校第三支部书记,贺龙同志政治秘书,晋察冀分局委员、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晋察冀中央局常务委员、组织部长,北岳区委书记、北岳军区政委,华北局委员、党校校长,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纪委委员,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华东局第三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兼南京军区第六政委,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央党校省干班党支部书记,贵州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82年退居二线。
李葆华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李葆华同志190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葆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在父亲李大钊被杀害后,根据组织指示,在进步人士帮助下到日本,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于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同志回国在上海参加了进步组织开展的反日爱国斗争。1932年4月回到北平,参加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工作。6月任中共北平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后曾历任中共河北省京东特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京东特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委员、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1935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
  1936年5月李葆华同志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7年1月调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后曾历任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等职。
  1948年12月李葆华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3月至1961年2月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62年2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62年7月起当选为政协安徽省委员会主席。1973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当选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主席。
  1978年3月至1982年4月李葆华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79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5月被委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理事。1982年6月当选为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葆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同志从小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其一生的革命历程中,无论走到哪里,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以其坚定不移的革命原则性和平和宽容的团结性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李葆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9日18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葆华与李星华:继承李大钊遗志,却有不同人生,后人获七一奖章

1943年4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 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纪念李大钊烈士的专题文章。为了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场景,特意邀请李大钊长女李星华撰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文。
而《十六年前的回忆》自建国后也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上个世纪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学过这篇课文。
很多人都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认识了李大钊,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李葆华和李星华的名字。
李葆华生于1908年,李星华生于1911年,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李葆华行一、李星华行二,两人不仅是家里年龄最大的,也是经历最多的。
同大多数革命家庭一样,李大钊忙于事业,时常东奔西走,兄妹几人都是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不同于父亲李大钊那样满腹经纶,母亲赵纫兰不曾念过书,只是略识文字,但却是位心地善良的女性,她以自己温暖的怀抱,给了葆华和星华幸福的童年。
童年时代的他们一直随母亲住在河北老家乐亭县乡下,当时父亲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教书,只有每年放暑假时才会回家看望他们。
乐亭位于渤海湾,在葆华和星华的记忆里,故乡乐亭县大黑佗村是个很美丽的地方。这一方好山好水,养育了故乡勤劳勇敢的人,滋润了葆华和星华幼小的心灵,也赋予了他们真诚质朴的品格。
当时正是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近代最黑暗的时刻,军阀混战,盗匪猖獗,恶霸横行,老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葆华和星华的外祖母是当地大户,父亲又是北平的大学教授,所以从小兄妹两人的生活很富足。
但是在家中,兄妹两人总会听到大人说起天灾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家门口也经常有来讨饭的穷人。外祖母和母亲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只要看到有人讨饭讨到门口,从没让他们饿着肚子离开过。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葆华和星华一颗兼济天下的心。
不过对兄妹两人影响最大的,还要说他们的父亲——李大钊。
父亲总是很忙,一年中陪伴他们的时间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心目中,父亲总是慈祥的。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子女的教育,无不体现“五四”时期反封建专制、尊重个性发展的新思想。
李大钊喜爱孩子,却又从不溺爱,更不训斥或打骂,相比于知识他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他总是从小事人手,一点一滴,在生活中告诉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相比较于童年时代的富足,葆华和星华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和动荡中度过的。在葆华十四五岁的时候,家境开始穷困起来,而且一年不如一年。母亲常常为吃穿发愁,有的时候,家里几乎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地,全家人穿得都很俭朴,甚至可以说破旧。
当时星华在孔德学校读书,同学大半是北大教授的子女。少女时代的她,亭亭玉立,可因为家庭原因就是穿不上件漂亮衣服。
这个年纪的小姑娘有哪一个不爱美呢?这样的形象,让她在同学面前多少有点难为情。过年了,小妹妹哭着闹着要母亲买新衣服,母亲心疼小女儿,咬牙做了一件。妹妹高兴地穿上了新衣服,星华看着妹妹开心的样子,心里是真的羡慕!
母亲看着星华的模样,心里十分的难过,她明白女儿的心思,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时候家中的钱都被丈夫拿去干“有用的事”了,这是她不能阻拦的。
而随着葆华和星华渐渐长大以后,他们慢慢地也懂得了父亲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到底是什么。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积极筹划创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未来明确的指引方向。
但是自从父亲投身革命后,葆华和星华深切地感受到:家里的生活就再也没安宁过。平日里,总是会不断地有流氓暗探跑到家里来骚扰捣乱,生活被这些坏蛋搅得动荡不安。而父母只得带着全家不断地搬来搬去。
1924年到1926年,葆华和星华感觉父亲空前的忙碌,这时的李大钊为了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经常南下奔走于广州、上海、武汉等地。每次从外地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又夜以继日地投入了工作,不是伏案疾书,就是同一群青年人在书房里秘密开会商量事情,甚至难得和孩子们说上几句话。
这段时间里,最让两人难忘的,就是小妹妹钟华的死。
那是1924年春天,正是父亲为党的事业忙得废寝忘食的时候,这时小钟华患了肺炎。但是连续几天,李大钊都忙于工作,硬是没有时间过问一下女儿的病情。眼看孩子病得越来越重,母亲急得团团转,一点办法也没有。而等李大钊腾出工夫的时候,孩子的病已经耽误了,3岁的小钟华,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小妹钟华的死,让全家人都非常的难过,李大钊更是悲痛欲绝,但是他甚至来不及追念爱女、慰藉家人,便又匆匆地离开了北京。
不久,家里接到父亲捎来的一封长信,信中附着一首悼念小女儿钟华的长诗。葆华、星华和母亲一道,在灯下含泪读完这封信。兄妹俩深深为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所感动。
父亲这次一去就是半年,直到父亲回来后兄妹俩才知道,原来他此次秘密出京,是赴苏联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为躲避反动政府的通缉,李大钊转入地下工作,住进东交民巷的俄国兵营里,继续领导国共两党的革命活动。为了照顾李大钊的起居,星华和妹妹炎华也跟着母亲也搬来同住,而葆华和弟弟则留在朝阳里旧居。
此时,葆华已经成长为一个18岁的青年,对于父亲的事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父亲转入地下的这段时间,葆华一直充当通讯员的角色,每天负责给父亲送信,并加人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6日早晨,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突然派兵进入东交民巷进行疯狂的大搜捕,并突袭了苏联大使馆。
虽然事前曾有人报过警,但李大钊毕竟书生出身,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事情发生时,星华正好和父亲在一起,就和父亲一同被捕,随后母亲和妹妹炎华也在另一个地方被捕。
而这一天李葆华和同学们正好到小汤山郊游,在回家的路上,孔德学校的同学把他接到清华园,告诉了他家中出事的消息,使他躲过了敌人的魔爪。
也正是从此开始,李葆华和李星华兄妹的人生轨迹开始变得不一样。
从李大钊被捕,一直到4月28日牺牲这段时间,葆华一直躲在父亲的朋友、北大教授周作人、沈尹默等家中,伯伯们不让他出去,他不知道父母、弟妹们的情况,真是心急如焚。
而在监狱中,敌人把大钊与家人分开单独关押审讯。星华和母亲、妹妹被关在女监里,一直得不到父亲的消息,心里七上八下得十分的凌乱。
而他们最后一次见到李大钊,却是在敌人的法庭之上。
在法庭上,星华一看到昼思夜想的父亲,真想跑过去扑到父亲的怀里。而父亲只是瞅了瞅她们母女三人,脸上的表情非常镇定、凝重、安祥,就像没有看见她们一样。
16岁的星华,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在敌人的法庭上,一句话、一个动作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或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一瞬间,星华感觉自己顷刻间长大了。
星华看着站在法庭上的父亲,感觉他似乎被一种伟大的力量笼罩着,而父亲坚毅的眼神,透露出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星华问李大钊。
“是的,我是他最大的孩子。”星华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生怕父亲一不留神说出哥哥葆华来,就抢着作了回答。
“不准多嘴!”法官拍着惊堂木厉声吼道……
李大钊立刻领会到了女儿的用意,不紧不慢地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家庭妇女,不了解 社会 上的事,我的孩子们年纪还小,都正在上学,可以说对世事还什么也不懂,一切都与她们没有关系。”
就这样,李大钊同爱人、女儿在敌人的法庭上见了一面,又匆匆分别。只是那时候全家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次见面,竟是与亲人的最后诀别!
李大钊的被捕入狱,引起了 社会 舆论对他的广泛同情,他的声望、学问、道德,甚至连反动报纸也不能不虚伪地表示敬佩。大学生,各界群众,教育界名流、学者,各方都在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铁路工人,甚至组织了劫狱队,准备去营救李大钊。
李大钊得知这些情况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给任何人带来没必要的牺牲。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牺牲,是光荣而应当的,但已经是党的损失,已经是我的罪过;我不能再要同志们作这种冒险,耗费革命的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革命的力量,而不是去冒险和牺牲…… ”
用尽各种刑罚手段的反动派,对于李大钊已经束手无策了,他们知道,再也没办法从他的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于是决定将其杀害。
1927年4月28日上午,敌人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了李大钊同案一行加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
临刑时,李大钊第一个走上刑台,他像平日一样,仍旧穿着那件灰棉袍,态度镇静从容。他走上刑台后,坚定地高声说:“共产主义在中国终将胜利!”他对着刽子手们冷笑道:“你们也太虚弱了,为什么连句话都不敢让我多说呢?”当他的脖子被套上绳圈后,他用最后的力气高呼:“共产党万岁!”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革命先驱李大钊, 为了在祖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时年38 岁。
第二天,也就是4月29日,警察把星华母女放出监狱,母女俩在门口等了许久,也没有见到父亲出来,直到她们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在前一天已被绞死。母女两人顿时哭成一团,母亲更是伤心过度,接连三次晕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李大钊牺牲的消息很快通过报纸传遍了大街小巷,周作人和沈尹默看到这个消息后,都怕李葆华接受不了,非常犹豫该不该告诉他这个消息。
一番犹豫之后,他们还是将李葆华叫到房间里,把报纸给他看。但出乎周作人等意料的是,李葆华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后,没有任何的哭泣和悲伤,他冷峻的脸庞,沉着而冷静,这让当场的人惊讶不已,李葆华又问了几个关于父亲的问题,便默然退下。
李葆华并非是不伤心,只是作为家中的长子,李葆华明白自己这时候没有时间去悲伤,而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此时他唯一想做的就是立刻赶回家去,去承担父亲殉难后长子应尽的责任,但是周作人等却将他拦了下来:“敌人现在已将你家秘密包围起来,正想抓住你斩草除根,你这时候万万不能回去,而且星华已托人转告你母亲的心愿,让你立即远走高飞,切不可上当中了敌人的圈套。”
李葆华在父亲多年的熏陶下,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他明白这时候自己出现在家里,对于自己和家人没有任何的好处,所以他竭力压制住内心的巨大悲愤,决定暂别亲人奔赴异国他乡。
李葆华怀着国仇家恨,化名杨震,只身流亡日本。在日本,他经过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考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一面学习,一面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留日特别支部。
而李葆华走后,李星华就成了家中最大的孩子,也开始承担起来家庭所有的责任。
1927年5月11日夜晚,星华照护着生病的母亲,带着弟妹,悄然离开生活了10年的古都北京,回到故乡大黑佗。
自从父亲牺牲后,母亲的精神被彻底摧垮,卧病在床。此时家中的五个孩子,除了已经去了日本的葆华炎华9岁,光华4岁,欣华刚1岁,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16岁的李星华肩上。
而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也没有了经济来源,连给母亲买药治病的钱都没着落,幸而住在外祖母家,还能给一点接济,全家以此勉强维持生存。
为了度过家庭难关,李星华不得不中辍学业,整天在家里守护母亲、照料弟妹。她是个好强的姑娘,如今因家庭牵累不能读书,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母亲很明事理,不愿因为自己的病耽误孩子们的前程,她总是劝说星华,让她重新回到学校中去,但星华无论如何也不肯丢下生病的母亲。
1931年夏天,母亲的病稍有好转后,在母亲再三催促下,星华才带着炎华和光华,重返北平求学。那一年星华刚满20岁,为了解决姐弟3人的生活费,星华只好四处奔波求人,后来还是在父亲的老友帮助下,北大答应,每月发给他们少量父亲生前的欠薪。
这次独立回北平,李星华第一次独自担当起抚养弟妹的重任。生活的磨难,给了她勇气和力量,也锻炼了她的韧性和责任感。
而此时,远在异国他乡的李葆华,相比较于在国内的妹妹,生活上要好很多。但是李葆华却始终记着国恨家仇。除了刻苦攻读外,他时刻在注意着中国的局势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公然入侵东北,这使得身在日本的李葆华感到了极大的愤慨,为了支援民族抗战,李葆华和其他留日学生开展了归国运动。李葆华放弃了自己在日本的学业,毅然决然的回到中国,参加到了民族抗战之中。
1932年,李葆华受党的派遣,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平,到门头沟区开展地下工作。
也正是在这年春天,李星华也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李葆华回到北平后,也终于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妹妹李星华。一别数载,兄妹两人都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长。两人紧握双手,感受到了来自彼此的力量,这时的他们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革命者,成为了父亲最好的接班人。
此后,李葆华先后转战北平,河北等地,为华北地区抗日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李星华则一直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
这年的冬天,由于情况突变,李星华失去了与党的关系,她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返回故乡探望母亲。
此时的母亲已经生病卧床多年,此时看着风尘仆仆的女儿,心中既心疼又欣慰。但是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压在她的心头,那就是丈夫李大钊的后事。
原来,李大钊先生去世后,灵枢并没有下葬,而是一直停在浙寺里,如今已经有将近6年的时间了。丈夫未得安葬始终是压在赵纫兰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这时候,她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决心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死者入土为安。
李星华在北平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封信不提到这件事。这也是星华这次回乐亭的一个重要目的。母女俩经过商量,决定尽快为父亲下葬。
1933年春天,星华带着母亲再次来到北平。党组织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来和她们取得联系,并且告诉李夫人,组织上决定趁李大钊下葬之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抗议国民党新军阀的法西斯反动统治。李夫人欣然接受了党的建议,并且很默契地和党进行了配合。
李星华参与了党组织安排的葬礼筹备工作,在葬礼举行的前夕,她和她的表姐用刻好的橡皮戳子,在每个纸钱上打上红色的小字:“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共产党万岁!" “打倒国民党!" 。
4月23日,成千上万的北平市民走上街头为李大钊先生送葬、举行公祭。国民党宪兵队对这次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进行了残酷镇压,青年们的血再次洒在了北平的街头。李星华和弟妹们穿着孝服走在队伍最前头,冲破反动当局的镇压,一直把父亲的灵枢送到西山万安公墓,安葬入土。
一个月后,完成了最后心愿的母亲含恨离开人世。星华又强忍悲痛,带着弟妹把操劳一生的母亲安葬在父亲的坟旁。事后,星华、炎华、光华、欣华在父母坟前照了一张像,照片中的星华既像大姐,又像母亲。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就是这样沉重地背负着“大姐兼母亲”的双重责任前行。
此后,葆华和星华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36年,李葆华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在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天烽火中,葆华戎马恍惚,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先后任晋察冀临时省委副书记、晋察冀区党委副书记。
而李星华则来到延安,成为了革命圣地的一名普通教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被任命为水利部党委书记和第一副部长,当时党组织认为。 李葆华参加革命工作多年,不仅为人谦逊,而且对于工作非常负责,一定能够胜任全国各地跑的水利工作。
在水利部的12年的时间里,李葆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为国家水利工作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1961年,李葆华离开水利部,调任华东局第三书记,次年兼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在李葆华来到安徽后,立刻着手发展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在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时间里,安徽迎来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5%,重工业年产值年均增长12.5%。
萧条景象成为过去,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因此李葆华也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李青天”。
而李星华在建国后回到北京后先是在师大女附中任教,后到马列主义二分院教日本学生学中文,1956年起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自从李星华从事教师的工作后,无论身在何处,她总是勤勤恳恳教书,认认真真为师。在一些人看来,星华是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女儿,革命成功了,怎么也该有个一官半职的。但李星华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平常人就应该做平常事,做对人民有利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她自幼喜欢文学,从一开始当老师就教语文。李星华本有着极好的文学天分,可惜,艰难和坎坷的人生道路,影响了她的学业,损伤了她的 健康 ,也耗尽了她的年华。
她曾感慨地叹息说:“我小时候由于家境困难,根本没有很好地念书,说是大学毕业,其实…… 咳!就甭提了!所以我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而李星华一直还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将父亲的一生,完整地记录下来。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星华就开始收集有关父亲李大钊的资料,她访问了李大钊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并曾回到乐亭家乡收集资料。在整理大量文字记录的同时,还收集了许多 历史 照片、遗物,以及部分手迹。
1958年,李星华开始陆续撰写回忆录,还编辑了《李大钊诗文集》 。
但是后来的风暴,还是对兄妹两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期间,李星华身处困境,重病缠身,由于没能及时医治,以至于双目失明了。
而李葆华则整整被监禁了6年,他先在合肥,后到六安等地接受“改造”。沉重的精神压力,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的 健康 状况越来越差。
1972年,李葆华的夫人刚被“解放”出来,十分担忧丈夫的 健康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李葆华当时的处境和身体状况。信写好后经过多人辗转之后,通过王震把信转到周总理手中。
这年12月19日,周总理给安徽省当时的军管负责人打来电话,要求对李葆华解除军管,尽快接回合肥养病。
而李葆华回家后的第二天,中央就来电通知他去北京开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完中央工作会议,李葆华刚要离开会场,周总理派人拦住他说:“别走,总理有事和你谈。”
当晚,周总理与葆华从11点谈到凌晨2点,他们整整谈了3个小时。周总理告诉葆华,中央决定让他到贵州省委任第二书记,因任务急迫,要立即起程。当日天亮后,葆华即登机出发,他在机场对遇到的安徽省同志说:“请转告省委,中央派我到贵州省去工作了。”
风暴结束后,春回人间,日暖花开。李星华也感到精神上无比的自由。她满怀信心,打算把生活重新好好安排一下,在晚年再为革命做出点贡献。可是,双目失明使她感到与世隔绝的痛苦,加上长期患病无条件很好检查治疗,病情日益恶化。
1979年,李星华将以往撰写的有关父亲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编辑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一书。由于她已重病缠身、双目失明,这本书的补充整理工作只好由家人帮她完成。可惜,书还没有出版,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就带着遗憾 与世长辞了。
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李葆华在贵州工作五年后,1978年又调到中央人民银行主持工作。当时的李葆华已经79岁了,金融行业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更何况这些年他经历人生低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在组织征求他的意见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服从组织,没有意见。"
2005年2月,李葆华因病去世去世。
但是就在李葆华去世几个月之后,一封匿名的举报信,出现在了中纪委的信箱中。而信中检举的对象,则是李葆华的儿子,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
对于这封举报信,中纪委非常重视,秘密派出调查组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核实和调查。
但是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和细致调查之后,他们在安徽没有发现任何举报信中列举的问题,反而发现了李宏塔默默做着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事。
李宏塔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李厅长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多年来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20年来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知道后来年纪太大了,才换了一辆电动车。
而李宏塔一家人多年来一直住在55平方米的宿舍里,小房子里面都是老旧的家具,甚至有些简陋,任何人来到他的家中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厅级干部的家。
而在1989年和1994年,李宏塔曾经两次直接负责民政厅机关建房和分房的工作,一共分房200套,但他从没给自己分过一间。
这位厅级干部明明不抽烟不喝酒,不热衷于任何 娱乐 活动,整日里扑在工作上,没有贪图过任何享受,他的存折里,连一万元都没有。
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绝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而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李宏塔却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2021年6月29日上午10时,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李宏塔在接受采访时说:"老一辈人一直在给我做榜样,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还说,会把勋章送到李大钊纪念馆,告慰父亲李葆华和祖父李大钊。
李葆华和李宏塔家中都挂着李大钊的手书,国人皆知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从李大钊到李葆华、李星华再到李宏塔,一家三代人,三代共产党员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了祖国的建设当中,他们将自己所以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无怨无悔。

觉醒年代中李葆华的扮演者是谁?

序言:李葆华是李大钊的长子,在《觉醒年代》中,李葆华的扮演者是沈琳珺 。这名小演员的演技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在看李大钊一家4口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家庭的温馨。李葆华的扮演者非常符合历史中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服装的装扮了解到这个人的生活特性以及人物性格。
一、沈琳珺沈琳珺是一位小演员,他演过许许多多的作品,扮演着许多人小时候。这位演员的演技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在《觉醒年代》中出现的次数都不多,但是却把想念父亲以及刚见到父亲时那种生疏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非常的生动形象。李大钊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如果没有自己姐姐的支持的话,那么也没有办法维持下去。李大钊有两个子女,李葆华和李星华。
二、符合人物形象李葆华小朋友的服装装扮是非常符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民国时期,人们所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是棉袄和褂子。而通过这些衣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李大钊一家的生活状态以及经济收入,李葆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角色,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在以后的成长路线。《觉醒年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思想上的挣扎。
三、作品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位非常生动形象的李葆华,当然和演员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位小朋友的年纪虽然比较小,但是已经参演过许多热播的电视剧。之前主演过《南少林之怒目金刚》和《假日暖洋洋》,《觉醒年代》是他参演的第3部电视剧。因此这名小演员还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

李大钊子女

李大钊就义后,留下5个子女。
李葆华,李大钊的长子,现年95岁。1909年生于大黑坨,1918年离开家到北京上学。1926年初开始在中共北方区委为李大钊收转信件,传递消息,参加革命活动。大钊牺牲后,去日本留学。1931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0年赴延安。中共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用名赵震生)。1949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1958年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1961年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他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中央委员,十二大中顾委委员。
次子李光华。1922年在北京出生。父亲牺牲时刚满4岁。1933年母亲病故时,也只有10岁。他在党组织和亲友的关怀抚育下成长。1940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后,曾任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等职务。195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
李欣华是李大钊的小儿子。他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个回家乡的大钊儿女。1927年在大黑坨出生,未能与父亲见过面。1933年母亲病故时他只有5岁。后在党组织和友人的帮助下,接到北京读书。194 0年跟随哥哥姐姐到延安。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9年病逝于北京。
李大钊还有长女李星华,1911年11月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1931年复学。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次女李炎华,1919年生。大钊牺牲时她8岁。从小学习刻苦。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
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子女没有一个背叛党的誓言。
1、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2、李葆华(1909—2005),男,汉族,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李大钊之子。1909年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
3、李大钊次女李炎华。1919年生。李大钊牺牲时她8岁。从小学习刻苦。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
4、李宏塔,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北乐亭人,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普通班学历。李葆华之子,李大钊之孙。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李大钊的子女有:李炎华、李星华、李欣华、李葆华。
1、李炎华
李大钊次女。李大钊牺牲时她8岁。从小学习刻苦。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
2、李星华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
3、李欣华
李欣华(1926—1989),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延安长大。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幼子。
4、李葆华
李葆华(1909年10月2日-2005年2月19日),男,汉族,曾用名赵升阳、杨震、赵振声等,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李大钊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