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生平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20:33:19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事,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业绩得到了全人类的广泛认同,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1、生平简介: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次年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2、孙中山先生青少年时期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崇敬太平天国的战争精神。孙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首次举起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他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与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三民主义等等,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的进程,并为我们国家的前进贡献了巨大力量。
扩展资料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参考资料
孙中山_百度百科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扩展资料孙中山主要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三、坚持实业救国。
四、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
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童年时期事迹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孙中山资料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爱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
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于海内外策动起义、领导革命,自己却连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这栋住宅捐赠给他。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飞跃;在这里,孙中山召开会议,着手改组国民党,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里,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世人敬仰的革命圣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首脑都曾到这里瞻仰,每年有数万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观众前来瞻仰。
每逢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和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故居内外总是放满鲜花,上海市领导、各界人士和孙中山先生家属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孙中山故居,缅怀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1866.11.12~1925.3.12), 孙中山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思想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
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简介

1、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2、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3、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4、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
  中国伟大的革命家。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孙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止息。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最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这使他对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非常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群之愿"。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起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许为"洪秀全第二"。
  189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职业。由于他医术高超,前来求医的的人很多。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决定"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联络有志改造中国的志土仁人。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希望统治阶级上层实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此时,适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惨败和清 *** 的妥协投降,深深地 *** 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希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孙中山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责任。
  1894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孙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他在章程中指出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险恶处境,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 *** "作为人会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继续联络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兴中会总部。尽管兴中会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带有狭隘的地域性,但它的成立毕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兴中会一成立,便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组织兵操队,进行军事训练。1895年4月,清 ***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举国一片反对之声。孙中山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时机,便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他们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举行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清 *** 派兵封闭了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希望他的革命主张和革命主义能够得到实现。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中苏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取得胜利。孙中山还诚挚地请宋庆龄代他到苏联访问,以实现他的遗愿。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文名: 孙中山
外文名: Sun Yat-sen
别名: 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满政府
代表作品: 《三民主义》
尊称: 中华民国国父
人生哲学: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1]。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爱学习爱读书,在留学时期孙先生吃饭都顾不上了,还是买书学习。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一、简介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1]。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孙中山。
孙中山年表


1866年 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幼名帝象。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
父孙达成,母杨氏,兄孙眉
1877年 兄孙眉回乡完婚,9月,再返夏威夷创业
1884年 与卢慕贞夫人结婚
1888年 父孙达成逝世
1891年 初识陈粹芬夫人
子孙科生于翠亨村
1894年 长女孙娫(瑗)出生
1896年 次女孙婉(琬)出生
1902年 与大月薰结婚(存疑)
1906年 宫川富美子出生(存疑)
1910年 母亲杨氏逝世
1912年 陈粹芬夫人离开
1913年 长女孙娫(瑗)病逝于澳门
1914年 陈粹芬收养孙容
1915年 兄孙眉逝世
与卢慕贞夫人协议离婚
与宋庆龄夫人结婚
1925年 中山先生逝世
1952年 卢慕贞夫人逝世
1958年 孙容病逝
1960年 陈粹芬夫人逝世
1973年 子孙科逝世
1979年 次女孙婉逝世
1981年 宋庆龄夫人逝世
革命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
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
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 心理建设》付梓
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发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扩展资料: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委员会)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当中日甲午战争况紧急关头.
伟大民族英雄,伟大爱国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生于满清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而有革命思想。28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扩展资料:
政治
三民主义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简介(50字)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 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思想 创立“中华革命军”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866年生,1925年3月12日逝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革
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了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妻宋庆龄:宋曾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孙与宋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要遵守一夫一妻,所以孙跟原配卢慕贞离婚
孙中山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扩展资料:对于孙中山来说,外表柔弱的宋庆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伴侣。对于一个革命家来说,自己另一半的美丽、聪慧、温柔或许都是可取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最需要的是一个意志如钢、热情如火的支持者。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宋庆龄可以称得上中国航空史上第一名女试飞员。
1923年,在孙中山的直接支持下,总统府直辖的航空局造出了广东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时孙中山携宋庆龄亲自前往观看。看到飞机有两个座位,而试飞员只有黄光锐一人,孙中山便问有谁愿意一同上天,结果宋庆龄慨然登机,并顺利协同完成了这次试飞。这架飞机因此被用宋庆龄的英文名字“乐士文”命名。
试飞,如今依然是很危险的事情,而那个航空刚刚开始的时代,试飞失败的次数是要比成功更多——莱特兄弟的世界第一架飞机“飞行者号”试飞当天便出了事故,起落滑橇撞坏;第一个华人飞行家冯如回到中国进行飞机试飞,第二次便在燕塘失事,冯如不幸遇难;第一架中国自己制造的水上飞机——福建马尾飞机工程处1919年建造的甲型一号水上飞机,第一次试飞便掉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宋庆龄坦然参加试飞,既体现了她刚烈不羁的内心,也体现了孙中山同样不惧冒险的性格——看自己娇妻参加这种类似死亡游戏的行动,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像孙先生那样镇定自若的。
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定情礼物,是一支手枪。善于识人的孙中山,在选择宋庆龄作为自己伴侣的时候,便充分了解她的坚强无畏,同时,也暗示宋庆龄两人结合带给她的不是安逸和富贵,而是危险的革命生涯。
但宋庆龄对此显然甘之如饴。这样的女子,是孙中山此前感情世界中不曾出现的,可遇不可求。也许,这是他宁可冒同志们的不理解,也要娶宋庆龄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