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话
-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
-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者是谁?
-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解释是什么?
-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 8、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 9、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话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顾炎武。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而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八字成文是梁启超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梁启超。
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考究: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 ]。
【释义】: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例句
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终胜利!
2、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
3、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端正党风,人人有责。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泱泱中华,百年沉浮。二一建党,曙光初露。艰苦创业,救民水火。上下求索,执政兴国。九十党诞,政通人和。引领未来,喝彩中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寻常的个人。
二、这句话自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三、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句名言。天下,指的是中国。匹夫,指的是平民百姓。意即中国的兴亡,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责任的。后来这句话就成了所有爱国者响亮的行动口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作为每个人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则。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最起码的品质。
每个人都有在自己国家生存的权利,同时也必须为国家尽义务。国家的兴亡,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命运。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我们祖国的国土之时,哪里有什么家庭的平安和个人的幸福!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肯动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钱穆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有种温情与敬意。作为青少年应经常关注时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放眼世界,关注国事,才能有开阔胸怀,世界眼光。
而最重要的是学好文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国家之间的竞争只能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国力较量。个人不发展,国家难发展;个人不强大,国家不强大。
过去,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解放而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今天我们青年一代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一代对国家的兴亡有特殊的责任。
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要准备随时为国捐躯,当国家出现暂时的困难时,应自觉地艰苦奋斗,为国分忧;当国家需要自己从事某种工作时,要愉快地服从分配,为国效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朝末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国家的存亡,是驾驭国家马车的车夫有直接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事实上,在“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还有一句话,这句话世人几乎都没听说过,但后半句才是重点。
在顾炎武提出这一句话后的几百年,梁启超将其归纳为8字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事实上,梁启超归纳的这成语之后还有一句,同样是出自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将其纳为“国家兴亡,匹夫无罪”。
也就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针对的是内外侵略。前者针对的是中华的文化,针对的是民族;换一句话说针对的便是“异族入侵”,如在汉族人正统的明朝,清军八旗入侵就是汉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食者”还是草民。
历史背景:
古人把有能力的人比喻为千里马, 形容国家是大乘马车,国王 (皇帝)为驾驭大乘马车的人, 说道:大乘马车自然会联想到大乘佛教,教主为国师!随着佛教的普及,各国都推崇佛教教主,便有了宗教不分国界之说!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出自于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它是一句非常深刻的道理,意思是说,在国家的兴衰荣辱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从自己做起,才能带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中来。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捐款、捐物等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比如,在救灾、扶贫、环保等方面,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们还应该从制度层面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的发生,呼吁政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民主、法治、公正、廉洁,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社会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人有责,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应该由人民共同决定。每个人都应该自觉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者是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作者是顾炎武,出自《日知录·正始》卷十三《正始》。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全文(节选)如下: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译文如下: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扩展资料: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解释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国家的兴盛衰亡,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指国家的盛衰是全国人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出处: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所说,原句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赏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留下的名句,被后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主动承担起让中国强盛起来社会责任而践行的观念。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国家;而匹夫,顾炎武应当指的是古语中具有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平民男子。
随着古代男女不平等观念衰落,人们对匹夫的理解已包括所有平民百姓。而今天,匹夫则指构成人民的所有个体。匹夫有责,说的就是,所有生长于斯的国人,都应义不容辞地要为这个国家的强盛效力。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相关故事
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的时候参加复社活动。
清兵南下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经历这些事情之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原文是这样的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夺利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的责任。
句子中的“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朝末年顾炎武的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一句是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
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