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简介,“歌曲之王”舒伯特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19:20:09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浪漫主义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他在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并于1810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大调狂想曲》(D.1)。
在1813年,舒伯特创作了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而在1814年,他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尽管生活困苦,舒伯特的音乐创作热情却从未减少,他于1815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
在1818年,舒伯特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他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他于1822年创作了《b小调第八交响曲》,而他在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然而,在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享年31岁。
舒伯特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
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D.1)问世,这是他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
1814年,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
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 。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
扩展资料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
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

舒伯特的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扩展资料:主要作品
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
《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舒伯特

舒伯特简介

弗兰兹·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 生平逸话 ]
一、合唱学校里的日子
弗兰兹·舒伯特的父亲是维也纳市郊的一个小学教师,他的母亲曾经是一个厨师。舒伯特一家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他第一个钢琴教师是比他大十二岁的哥哥伊格纳兹(lgnaz)。可是过了不久,弗兰兹就声言从哥哥那里再也学不到新东西了。当他八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教他拉小提琴,但是弗兰兹不久又超过了父亲。由于这个孩子有一个可爱的女高音嗓子,所以他的父亲充满热望地把他带到皇帝的合唱班里去。在短时期内,合唱学校善良的教师荷尔泽(Holzer)先生报告说,他从来也没有教过这样的学生: “每当我想教他任何新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发现弗兰兹已经知道它了。我只能吃惊地、无言地看着他。”当舒伯特开始同管弦乐队在一起拉小提琴时,他马上就吸引了乐队的头领斯邦(Spaun)这个学校里的最大的男孩子的注意。于是,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和十一岁的小男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弗兰兹的家境贫寒,买不起五线谱纸,他告诉斯邦,他爱好作曲,而且只要有五线谱稿纸的话,他可以每天都作一首曲,于是斯邦就在他学习期间一直给小弗兰兹提供稿纸。
二、家庭乐队
家庭的生活是愉快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善良而慈爱的妇女,她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母亲。晚上,他们经常会来一个“家庭四重奏”:舒伯特的两个哥哥充当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弗兰兹拉中提琴,而父亲则拉大提琴。当父亲拉错的地方太多的时候,弗兰兹会耐心地说:“父亲,某些地方一定有些错。”弗兰兹写了许多四重奏,几乎墨迹未干就在家里演奏。舒伯特的四重奏之所以一贯为演奏者和听者所热爱,原因大概是:它们不是为职业音乐家写的,而是为乐于演奏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们写的。
三、特殊的老师
舒伯特离开学校以后,曾经与莫扎特作对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萨里埃利(Salieri)还给他上过几年课。萨里埃利这时已经太出名,也太老了,以致不会象他曾经忌妒莫扎特那样忌妒舒伯特,也许因为他知道当舒伯特出名的时候,自己大概已经死了。即使是这样,当舒伯特后来申请做风琴师一类的职位时,萨里埃利虽然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但却向较高的职位推荐了另一个人,以致舒伯特没有到达那个位置。当舒伯特做他学生的时候,萨里埃利把舒伯特赞扬得无以复加:“他什么东西都能写。他是一个天才!他写歌曲、弥撒曲、歌剧四重唱、交响乐…… 任何你想像得出的东西!”
四、舒伯特的朋友们
他的朋友很多,包括年轻的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等等。他们为了表示对舒伯特的尊敬,组成了一个叫做“舒伯特派”的社团。他们中只要有人有点钱的话,他们就正式地聚餐,并去欣赏歌剧。就算没钱,他们也能在一块硬皮面包卷上得到同样的欢乐。有时他们到乡下郊游,有时他们在某个人的家里跳舞、游戏,度过一个欢乐的晚上,并且总是要歌唱或演奏舒伯特写的最新歌曲和圆舞曲。他们都有绰号,而舒伯特被叫做“Kann-er-was”,因为每逢一个新成员被接纳进这个圈子时,舒伯特总会问道:“Kann er was?”,即德语的“他能干什么?”虽然舒伯特的朋友很多而且都很忠诚,但是他们都不富裕和身居要位,不足以帮助他的音乐出名,也无法改善舒伯特穷困的生活。他们做了许多朋友能做到的事:把一些歌曲送到一个音乐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把它们退回了;有时他们为舒伯特找到一些机会,例如在一位贵族的客厅里演出他的一些作品,但舒伯特毫不在意与贵族们的社交,往往溜号。
五、不走运的音乐天才
舒伯特的朋友们想:假如他们筹集足够的钱出版一个歌集的话,卖得的钱也许可以用来出版第二集,以此类推。这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仅仅在一个晚间音乐会后,就卖了一百本《魔王》歌谱。几年之内,舒伯特从卖出的歌曲印数版税中,得到了一笔小的稿酬,但还不存在有把握的收入。那时有一个贪婪的出版家愿意给他一笔一次总付的钱,来买他所有的歌曲的版权。这笔钱看起来好象一下子就可以拿不少,于是舒伯特没有同那些在生意场上更有头脑的朋友们商量,就接受了。由于他天性慷慨和喜欢娱乐,这笔钱不久就花个精光,他仍然同过去一样穷苦。当意大利人罗西尼正在用他的歌剧到处赢得闻所未闻的财富和人群的崇拜时,在朋友们鼓励下的舒伯特也试图这样做。但是大多数人那时认为意大利歌剧是唯一的好歌剧,此外,天性善良的舒伯特写的歌剧大多源于他的朋友们写的书。虽然那些朋友都是好人,但那些故事却非常蹩脚,以致舒伯特的音乐才华也不能使它们成功。在艰巨的劳动以及折磨人的希望和恐惧之后,那些歌剧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现在人们听到的一切只是《罗莎蒙德》(Rosamunde)里面的芭蕾舞曲。
舒伯特在艾斯特哈济庄园度过第二个夏天的时候,正是他由于气馁、穷困不堪而生病的时候。六年过去了,庄园主的两个“好孩子”中较小的一个少女卡罗琳,这时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漂亮姑娘了。作为音乐教师的舒伯特和美丽的年轻学生,已经在庄园四周的愉快散步中消耗了许多时间,而在钢琴前面就花得更多了。他们的手指在音乐中说出了他们的嘴唇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
有一天,卡罗琳问舒伯特:“你的那些可爱的音乐,为什么一首也没有献给我?”舒伯特回答说:“当我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献给你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献给你呢?”也许卡罗琳回报了他的爱,因为她直到舒伯特去世十六年以后才结婚。但一个地位仅仅比仆人高不了多少的穷苦的年轻音乐教师,即使有情话,也不敢对一个有地位和财富的女子说出来的。舒伯特只能让他的心通过他的音乐说话,而正是由于他对卡罗琳的爱情和在她旁边弹琴时的愉快心情,使他比别的任何作曲家给了我们更多的、优美的钢琴二重奏。
六、英年早逝
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却已身无分文。他不得以走进了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要饭的,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并免费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
舒伯特曾计划写更多像交响乐那样的大作品,但是觉到自己应当有更深的对位法知识。他买了一些书,正在准备跟一个著名的教师学习,却忽然病倒了他得了伤寒。舒伯特被送到他忠诚的哥哥费迪南德家里,在哥哥的体贴照顾下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舒伯特在1828年十一月一日与世长辞。别的伟大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去世时这样年轻,也没有一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情。甚至在三十五岁去世的莫扎特的最佳作品中,有许多也是在一生中的最后五年中写成的。假如贝多芬也像舒伯特一样,在三十一岁谢世的话,今天人们绝不会知道贝多芬这个名字。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提到他所钟爱的贝多芬,说自己愿意和贝多芬在一起。穷苦而忠诚的费迪南德在他弟弟死后,花了他所有的微薄储蓄给弗兰兹买了一块靠近他曾敬慕的大师贝多芬的坟地。舒伯特安息在那里,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一个朋友写下的一句话:
音乐曾经在这里埋着一笔珍贵的财富,但更珍贵的是希望。
[ 旋律大师 ]
一、艺术歌曲之王
正如海顿的名字与交响乐紧密相连一样,舒伯特的名字也和“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体裁密不可分。艺术歌曲与传统的民歌或分节歌不同,后者的旋律是二段体或三段体的,它用同一个曲调唱许多段歌词或诗节。艺术歌曲中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和旋律填进去来帮助歌唱者,它画出一个音乐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几乎同歌唱者一样重要。例如在歌曲《魔王》中,舒伯特以“那么难弹”的沉重而蓬蓬作响的音符和狂热的小调性低音旋律,暗示在狂风扫过的树林里奔跑着的马。为歌唱者写的音乐,则配合着歌词中的每种感情,它表现出魔王哄骗孩子和命令孩子时的语气,骑在马上的父亲的焦急心情,和父亲怀中那受惊的孩子的哭诉声调。艺术歌曲好象小的音乐剧或故事,它里面的音乐总是不停变化,以适应歌词所表现的心情。它们比所有那些歌词,不管愉快还是悲伤的,都用同一曲调演唱的古老歌曲形式听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艺术歌曲要难学、难唱得多,它们更多的是为受过训练的歌唱家们和听众所写的,而不是让许多人一起唱的。所以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在音乐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因为只要我们都喜欢在一起唱歌,无论我们的嗓子是否受过训练或是否美妙,我们都将唱那些古老而简单的歌曲。
没有人曾经象舒伯特那样在短短的一生中写过那么多的歌曲大约有六百首之多。从第一种中之一的《魔王》到最后一种中之一的《小夜曲》,它们都被人们所喜爱。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发表它们,也没有人演唱它们,因为舒伯特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知,也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来扶植。
二、《魔王》的出世
1781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医生求治,但医生对这病却束手无策,农夫只好抱着孩子离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就死在马上。后来,诗人歌德(17491832)来到库尼茨附近,听到这桩令人伤心的事,不由得联想起雾王在黑夜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也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诗人在这首丹麦民歌的启发下,把耳闻的真人真事和关于雾王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魔王》。
181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舒伯特的朋友施保恩来到维也纳天门街十号,舒伯特的家里,只见舒伯特手捧一书,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大声地读着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忽然坐下来振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叙事歌曲。但他家里没有钢琴,没办法试奏。于是当天晚上,舒伯特带着手稿和朋友们一起到孔维克特学校去,由他的朋友霍尔查普斐尔试唱。由于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表现手法非常新颖,就连舒伯特的年轻朋友们也不太能够接受。当孩子三次惊呼“爸爸,我的爸爸”时,三个互相不协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一起,听来有些刺耳,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鲁齐茨卡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这些不协和音,为舒伯特辩解,说为了表现歌词的内容,这些尖锐的音响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也很自然。鲁齐茨卡是科采路赫(17521818)、科洛麦(17601831)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对年轻的舒伯特独出新意的作品表示赞赏,是很难得的。
舒伯特写作《魔王》时,还是一个18岁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歌德却漫不经心,连信也没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这首歌,他听了感动得热烈鼓掌,眼泪夺眶而出。但当时作曲家已经逝去,歌德已无从答谢舒伯特为他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了。
三、《听,听,那云雀》写于何处?
1826年夏的一天,舒伯特和几个朋友从波茨赖恩斯多夫返回维也纳途经威林,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走进一家酒店,看见蒂策(舒伯特的朋友)坐在酒店的花园里,桌上放着莎士比亚的剧本《辛白林》。舒伯特打开一看,刚好翻到第二幕第三场克洛顿(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在伊摩琴(国王和前王后所生的女儿)的闺房前所唱的晨歌《听,听,那云雀》。他读得出了神,忽然喊道: “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么好的旋律,如果有五线纸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连忙在菜单的反面画起五线来。没有多久,一首美妙的歌曲即告完成。
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还为音乐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其实,舒伯特的《听,听,那云雀》是写在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的,那里还写着其他作品的底稿。但是,事实归事实,人们还是醉心于上面那个传说。在威林的根茨街和库区刻街转角处,从1885年起开了一家酒店,门口有一块牌子,上书“ 1826年7月26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舒伯特在此创作《听,听,那云雀》”。店里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放着喝啤酒的座位,一棵树上也钉有写着“ 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字样的牌子。这家酒店和它的花园,当然是根据上述的传说设计出来的了。
那末,舒伯特到底是在哪儿写的这首歌曲呢?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舒伯特在卡尔教堂邻近,他的朋友施文德家一个月光照临的房间里写这首歌曲时,施文德正在绘画。当时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的邻近,卡尔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一个画家,是以舒伯特为中心的一个文艺圈子的成员。他有几幅画描绘了这个文艺圈的活动:一幅画描写施保恩家里的音乐集会,舒伯特在弹钢琴,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在旁边引吭高歌;另一幅画描写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品80)的演出,舒伯特站在福格尔旁边,拉赫纳在指挥,勃伦塔诺夫人在弹钢琴,施文德为她翻谱。
四、“冒名顶替”的舒伯特
十九世纪初,有两个音乐家都叫“弗兰兹·舒伯特”:一个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就是《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而另一个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是当地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师。德累斯顿的舒伯特,到今天除了有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蜜蜂》偶而还有人演奏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当时,《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还默默无闻,而《蜜蜂》的作者却已大名鼎鼎了。1817年,德国莱比锡勃赖特科普与赫尔台尔乐谱出版公司收到了从维也纳寄来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兰兹·舒伯特”。出版商有些迷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顿,这稿子怎么会从维也纳寄出呢?于是就写信问那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在回信中大发脾气,他写道:“接奉来信和附来的《魔王》歌谱,说是我的作品,令我不胜骇异。这首歌不是我作的,你们一定要把冒了我的名把这样拙劣的东西寄给你们的人查出来!”其实,既无被冒之名,亦非拙劣之品。
五、贝多芬最后的预言
德国小琴家和指挥家兴德勒(17951864)不仅是贝多芬的密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贝多芬从格奈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厉害。次年1月,这位巨人病危的消息传遍了维也纳。兴德勒趁他刚吃完药,病情稍稍好转的时候,选了60来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贝多芬手里。这些歌曲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手稿,其中包括:《伊菲热尼》、《人类的境界》、《全能》、《年轻的尼姑》、《中提琴》和《美丽的磨坊女》。贝多芬当时还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见了这些歌曲,十分惊奇;当他知道舒伯特类似的作品至少还有五百首时,更为惊讶不已。他说:“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贝多芬还一再说:“如果我见到这首诗,我也会替它作曲的”;“真的,舒伯特身上蕴含着神圣的火焰。”贝多芬把这些歌曲手不释卷地读了好几天,本来还想看看舒伯特的歌剧和钢琴作品,但因病情加重而未能如愿。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他的音乐将震惊世界。舒伯特听了这些感人的话,希望见到他所崇拜的人的心情更为迫切。舒伯特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安塞尔姆·许吞勃伦纳(17941868)和兴德勒一起去的。兴德勒告诉贝多芬说,他们来了,问他让谁先进来。贝多芬说:“请舒伯特先进来。”在这次会见中,贝多芬说:“安塞尔姆,你有我的精神(Geist),但弗兰兹有我的灵魂(Seele)。”第二次,是同约瑟夫·许吞勃伦纳和画家退尔切尔一起去的,这次贝多芬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他们站在贝多芬的床边,贝多芬也感觉到他们的来到,两眼注视着他们,做了一些手势,但谁也不懂得手势的意思。舒伯特离开房间时悲不自胜。三星期以后的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了人世。同年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就在第二年,舒伯特也去世了,他被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
六、辛勤的耕耘者
舒伯特是一位天才,但他的灵感依然来自勤奋。有一次,舒伯特在家里请朋友喝咖啡。他的家里仅有一个极其破旧的咖啡磨,舒伯特倒了一些咖啡豆在里面,便“嚓啦嚓啦”地研磨起来。突然,舒伯特把磨一扔,高兴地叫道:“我想了好几天的曲调,被这个磨一秒钟就找到了! ”这一“妙手偶得”的曲调,就是他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题。
1817年,舒伯特为德国诗人舒巴特(17391791)的诗谱写了歌曲《鳟鱼》,表现了对用欺骗手段浑水摸鱼者的愤慨。舒伯特经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他说:“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羡慕,当他们被钓上岸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生命的祝福和悲惨死亡的哀悼。”舒伯特写好《鳟鱼》以后,曾抄了四份谱子分送给他的朋友们。1818年2月21日的半夜里,他抄完了一份《鳟鱼》的谱,想把墨水吸干。那时还没有吸墨水纸,而是用细沙子洒在纸上吸墨水的。整整一天紧张辛劳的工作,使他神志恍惚,错把墨水瓶当成了装沙子的瓶倒在纸上,沾污了谱子。这份谱子是抄给他的朋友约瑟夫·许吞勃伦纳的,原件至今还保存着。
怎么样,够详细吗?你满意吗?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
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D.1)问世,这是他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
1814年,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
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 。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
扩展资料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
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编辑本段早年生活和教育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 弗朗茨·舒伯特作品
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 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 words and music, 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 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他的第一首交响曲(D.82)。
  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 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 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 的墓边。 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   1872年,弗兰克·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园被建立起来。
  为作曲而生的人   世人最喜爱的音乐,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写成的。——舒伯特
 当我写下“舒伯特”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切都很安静,就像他的一生。然而作曲家的心却永远不曾停下过,他用31个年头,留给世人1000多个作品。   很小,舒伯特就开始与音乐接触了。在与父兄演习四重奏时,父亲时有误奏,每每被其发现,他常对父亲说:“您奏错了呢!”   十二岁,他入住天主教会的宏威克特(Konvict)学校。在校五年,他开始了广范的音乐学习。在对音乐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开始了作曲。然而,同学们常可听到他的无奈:“如果我有钱买五线谱,就可以天天作曲了。”16岁时,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离开音乐学校后,他就在父亲任校长的学校,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同时进行创作。他经常抱着诗人的集子,沉静其中。有时正上着课,忽然有了灵感,就转身对台下的学生说:“我们现在改上音乐课吧!”说完,他就对着黑板,开始作曲,完成后就教大家演唱。   18岁时,他陆续写成了第二、第三交响曲,还有144首艺术歌曲。现在我们常听到的《魔王》,《野玫瑰》,《永恒的爱》,皆是当时的作品。   三年后,在父亲的极力反对下,他离校做起了自由音乐家。其间,他和朋友索贝尔住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继续创作。在冬天,没有足够的衣服够他俩用,当索贝尔外出时,他就躲在屋子里作曲。   晚上,他常常是戴着眼镜入梦。早上醒来,就趴在五线谱上,连穿衣洗脸都顾不上。他自己没有钢琴,有时须要借助朋友的来创作。一次,当他乐思骤起,兴奋地跑到朋友家,可发现钢琴前已有人在弹奏,就只好默默地离开了。回到家,就像索贝尔所说的,他躲在被子里,发出婴儿般的抽泣。   他的生活状况一直很糟,本可 通过教授音乐课,获得不错的收益。可他只对作曲感兴趣,其他的所谓“工作”对他而言毫无意义。这样他便只能靠微薄的版税生活。他又厌恶创作中的商业因素,长久以来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出版商往往以不畅销为由,只出版他的一些仅供娱乐的轻音乐。   他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舒伯特常常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大家一起欣赏。感于他的创作速度,一位朋友问他,你是如何作曲的。他回答道:“我是每天作曲的。一曲完成,下一曲开始。”   舒伯特很小就崇拜贝多芬,可在同一个城市,贝多芬直到临死前才看到他的曲谱,猛然惊叹:“这里面有神圣的闪光!”并立即托人找来舒伯特,当时贝多芬已病入膏肓,他振作着握起舒伯特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   不久,贝多芬就于世长辞了。舒伯特拿了火炬为贝多芬送殡。失去了知音,让他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一年零八个月后,他也溘然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亲友:“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身旁。”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哥哥特地买了块墓地,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墓碑上刻着他的朋友格里尔帕策为他题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音乐的瑰宝,也埋葬着更多美好的希望。”   (作者:万宽)
编辑本段音乐成就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
舒伯特的作品(12张)《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在谱写《美丽的磨坊少女》时就被爱情和事业上的夹击,。就是来到维也纳森林看到磨坊姑娘露茜那优美的一招一式才唤发起强烈的创作意识。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他擎着火炬非常悲痛地跟着送葬的行列,把贝多芬的灵枢送到墓园。一年后,他竟也染上热病,追随他心中的偶像而去了。
在舒伯特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中,舒伯特过的是贫穷的生活,他的天才是在他死后才被人们认识的。
舒伯特l797年生于维也纳附近的里克登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受过的音乐教育,是小时候父亲教他小提琴、钢琴。
早期他曾在父亲的学校中任教,因不喜欢教师生涯,辞去教职,开始独立生活,以教音乐私人学生、出售自己的乐谱和为戏院作曲为生。
在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600多首歌曲、l8部歌剧、歌唱剧、lO部交响曲、l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大量音乐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艺术歌曲的写作,因此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性格内向,他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作,因此他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他却善交朋友,至交好友很多,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舒伯特集团”。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娱乐,友谊弥补了他物质生活的不足。 舒伯特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他比贝多芬有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歌,他能更好地把握全部微妙的变化。在他的634首艺术歌曲中,就有1OO来首是根据歌德的诗歌谱写的,还有的采自席勒、海涅等人的诗歌。据说贝多芬见到舒伯特的歌曲集,为内中的美丽大为吃惊。好几天,他拿着它们不忍释手。后来,贝多芬对另一位年轻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安舍姆,有我的思想,但弗兰兹(舒伯特)有我的灵魂。”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的大师,世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创作的速度惊人,他的朋友记述他写作名作《魔王》的情形:“我们走到门口,见他捧着一本书,高声朗读《魔王》的诗。他读得十分出神,全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来访。他拿着书册在室内反复徘徊,突然把身子靠在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飞速地写着,然后拿着记下的谱跑到空微克德学校去弹奏改谱……当天晚上整个学校已经在唱《魔王》。”还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未见到主人,却发现桌上有一本缪拉的诗集,他非常喜欢,便擅自将诗集带回家去。第二天,朋友到舒伯特家,他已写了三首曲子,这便是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中的三首。这部声乐套曲用一系列歌曲讲一个故事,共20首曲子,现在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也是根据缪拉的诗谱写的。这是所有浪漫歌曲中最有价值的一首,也是舒伯特歌曲中最美的一首。全部24曲,以《晚安》、《菩提树》、《流不尽的泪》、《街头卖药者》最著名。很多人都认为舒伯特只要写一首《冬之旅》便可成为名垂千古的作曲家了。 歌曲《鳟鱼》是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所写的。后来此曲被采入《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也叫《鳟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歌曲反映出他把诗看作是产生灵感的动力,旋律线条的形态和性质、和弦的选择、节奏的特点以及全曲的整体结构都是为诗服务的。现在,在音乐会上,我们还经常听到他的《摇篮曲》、《圣母颂》、《听,听,云雀》、《小夜曲》等优美的歌曲。舒伯特写《听,听,云雀》时,曾经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伯特和他的朋友们去郊游,当他们高高兴兴地在小餐馆吃饭的时候,舒伯特突然吵着要五线谱纸,朋友们知道他的灵感来了,但谁都没有带五线谱纸,他们赶紧把菜单翻过来,在后面画上五线谱,让他在上面作曲。
舒伯特在写大量的歌曲的同时,也写了不少器乐曲。这些器乐曲以《未完成交响曲》为代表。这是在他逝世那一年创作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只完成了前两个乐章,第三乐章只写了几个音符,就没有再写下去了。有人认为他写完两个乐章就去世了。
也有人认为他因为失恋,“如果恋爱不成功也就不想完成此曲”;还有人认为第一、第二乐章实在太美了,因而没有必要再写第三、第四乐章了。但是这首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内容却很充实,勃拉姆斯就认为:“这首曲子并非未完成。”舒伯特常常把歌曲的题材编入器乐中,因此他的器乐曲非常自然,具有歌唱性,像潺潺的溪流那样柔美而流畅。他用这种方法写作钢琴曲,创造了一种他称之为“音乐瞬间”的小品,其实就是后来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创作钢琴小品“无词歌”的最早范本。 舒伯特常说:“我是为了作曲而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他死后,遗体被埋葬在他尊敬的贝多芬墓旁。
弗朗兹·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及《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12345 上山打老虎??!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因为父亲是音乐家,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
舒伯特在世时,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的接济。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坟墓旁。
扩展资料:
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
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
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舒伯特

舒伯特简单的生平简介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专心从事作曲。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鳟鱼》,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中,同时继续创作;音乐瞬间"、《菩提树》,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同时还担任指挥,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而在"、《圣母颂》,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小夜曲》;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即兴曲",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和"。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它们的随想性,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另有18部歌剧。
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野玫瑰》:",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22首钢琴奏鸣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19首弦乐四重奏,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或是"、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冬日的旅行》等;的云雀、歌唱剧和配剧音乐;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10部交响曲,并住进神学院,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天堂门前"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
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 的墓边。 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
扩展资料舒伯特歌曲特点
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最深沉的情感体验,表现手段如同结构原则那样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朴素,有时更像诗词的朗诵,和声具有激情或细腻的表现力,不同调的音或和弦彼此混用,突出诗句情绪的骤然变化。
钢琴伴奏的织体,在他的歌曲里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它不仅烘托情景和气氛,并与声乐部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歌曲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他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籍作曲家)

舒伯特简介及作品

  1、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2、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3、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患伤寒离开了人间。

  4、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5、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的生平?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母亲是厨子。自于生活贫困,他们所生的14个孩子,只养大了5个。
生平舒伯特小时由父亲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11岁进当地的神学寄宿学校读书,开始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现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叹》(1811),就是舒伯特在这所学校时创作的。
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两次入侵维也纳,奥地利人民英勇抗击,1809年5月21~22日,在维也纳多瑙河东岸的阿斯珀恩大败拿破仑。这一年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人民,也在爱国者A.霍费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当时舒伯特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但从这时起,舒伯特的幼小心灵,已经孕育了反对强暴热爱祖国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学J.N.施保恩介绍,认识了青年爱国诗人T.克尔纳。克尔纳就在这一年参加了A.F.von律左将军领导的义勇军,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克尔纳的遗诗由他父亲整理出版后,舒伯特在1815~1816年,为其中的15首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满战斗热情的《战斗中的祈祷》、《律左的野猎队》和《剑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舒伯特满怀热情,创作了《歌颂德国胜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舒伯特又写了《欧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声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殴洲各国旧王朝的反动统治。梅特涅使奥地利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舒伯特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写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
1814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仅在1814~1815年就写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杰作,1816年舒伯特摆脱了助理教员的职务,和朋友F.von朔贝尔住在一起,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专心从事作曲。朔贝尔是瑞典籍的业余诗人,舒伯特用他的诗写过12首歌曲,《致音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1816年6月,舒伯特为H.瓦特罗特教授的命名日写作的康塔塔《普罗米修斯》,是他第一次从作曲中取得报酬的作品。像他这样在世时没有出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出版商残酷剥削的对象。舒伯特赖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每个约合1.69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间,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
在梅特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维也纳流行着适应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需要的轻浮、庸俗的娱乐音乐。一些憎恨梅特涅反动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则组成各种小组,从事于和这种庸俗艺术针锋相对的活动。舒伯特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中心人物。这个小组经常举行交谊会,演出歌舞、音乐和戏剧。这个小组共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乐的J.von施保恩、诗人J.迈尔霍费尔和朔贝尔、画家L.库佩尔维泽尔和M.von施温德、音乐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许腾布伦纳、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尔,后者是舒伯特许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
1819年8~9月,德意志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集会于卡尔斯巴德,通过了镇压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卡尔斯巴德决议。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务横行的日子里,舒伯特在这年除夕所写的《战士之歌》,流露了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成果为封建复辟势力所篡夺的无限愤慨。他的许多最成熟的交响曲室内乐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以后最黑暗的反动年代里写成的。
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成为舒伯特公园。
创作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为J.w.von歌德(72首)、迈尔霍费尔(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诗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写了大量的歌曲,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
舒伯特在1823年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写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的声乐套曲,歌词作者都是诗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汉,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两首《流浪者》、《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虽然生活在故乡,却感到自己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人。舒伯特的这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为德国诗人L.雷尔斯塔布的9首诗谱了曲。舒伯特死后,他的朋友们把这9首歌曲中的7首,连同舒伯特为H.海涅的诗谱写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为1集出版,名为《天鹅之歌》,意思是“最后的杰作”。它与《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专集。
舒伯特的10部交响曲中,比较重要的有c小调《第四交响曲》(别称《悲剧》交响曲,1816)、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6)、b小调《第八交响曲》(别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别称《大交响曲》,1828)。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贝尔家时写的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就没有再写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没了40多年后到1865年才被发现的。c小调和b小调交响曲都反映了悲剧性的现实生活。但c小调表现得比较软弱,b小调的内容则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题,表现了悱恻动人的悲剧性形象,同时又热情洋溢地表现了英雄形象和悲剧性形象之间的冲突。1828年所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昂奋的第1乐章,倾诉般的第2乐章,活力充沛的第3乐章,到气势磅礴的第4乐章,贯穿着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特别是第4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标志着舒伯特创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尔一同从萨尔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里写了1部交响曲,但稿本已经散失,没有能够传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是谁?

中文名: 舒伯特
英文名: Schubert, Franz
生 於: 1797/01/31
卒 於: 1828/11/19
国 籍: 奥地利
乐 派: 浪漫乐派
音乐家生平简介
1797年 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的李希塔尔
1803年 开始学习钢琴
1805年 开始学习小提琴
1808年 舒伯特进入了康维特音乐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作曲
1812年 母亲病逝
1813年 离开了康维特学院,此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纺车旁的格雷琴》和《魔王》等
1814年 在里希登塔尔大教堂公开演奏《F大调弥撒曲》
1816年 辞去教职,舒伯特小集成立
1818年 到艾兹特尔舒家族的音乐老师,
后来,舒伯特决定辞退教席,全心全意投入写作音乐,可惜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广受欢迎,所以他的经济环境一直未有改善。幸好舒伯特的朋友关系十分良好,人们说他有「天真浪漫的感情」,所以他有一群好朋友,如:萧伯 (Franz von Schober)、 史伯恩(Josef von Spaun)、诗人梅诺弗(Johann Mayrhofe)、剧院歌手弗格尔 (J.M. Vogl)等,他们经常聚会(后来称为「舒伯特团」'Schubertiads'),并帮助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
1819年 完成《鳟鱼》五重奏、第六号交响曲
1820年 上演歌剧《孪生兄弟》及音乐话剧《魔琴》
1821年 出版《魔王》
1822年 开始谱写《未完成交响曲》
1823年 格拉兹市音乐协会颁赠舒伯特荣誉会员的头衔,同年完成《美丽的磨坊少女》
1827年 终於见到了贝多芬,但是当时贝多芬已病的很重,同年完成《冬之旅》
1828年 完成《天鹅之歌》,10月,舒伯特得了伤寒,11月逝世於维也纳
舒伯特脾气温顺,如赤子般的纯真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这使得他很受朋友欢迎,他身边一直都围绕著一群关心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些在经济最困顿的时候接济他,有些人的诗作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后都极力推广他的音乐。虽然他作品数量颇丰,又完成了六首交响曲 ( 十六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 ),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支援。
舒伯特的遗产总数极少,连钢琴和乐器也没有,但他留下的作品数量却极多,总数达一千两百多首,其中有六百五十多首曲子是艺术歌曲,得到了「歌曲之王」的美誉。他的作品包括十六部歌剧,如《挛生兄弟》(Die Zwillingsbruder) 、《神奇的竖琴》(Die Zunberharfe)等。管弦乐作品中有九首交响乐、五首序曲和小提琴的「小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C大调交响曲》( C Major Symphony)和《未完成交响曲》(Sym. #8 in B minor 'Unfinished'),后者的遗稿在他去世后三十七年(一八六五年)才被人发现,首次演奏即引起轰动。歌曲方面除了上文提及的名曲外,又有用穆勒的诗作词的联编歌集《美丽的磨坊少女》Die Schone Mullerin共二十首、《冬之旅》(Die Winterreise)共二十四首,还有《死与少女》(Death & the Maiden)、《流浪者》(Wandererfantasie)、《圣母颂》(Ave Maria)等。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
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伟大)》、《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
奥地利音乐作曲家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十分清贫,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虽然他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 “ 歌曲之王 ” 。在他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 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歌曲之王”舒伯特简介?

舒伯特(1797~1828),19世纪初期奥地利主要作曲家之一,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其音乐主观上是属于感情的浪漫主义风格,实际上却属于古典主义范畴。一生写了大量歌曲、合唱曲、室内乐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1824年后贫病交加,但创造力仍极为旺盛。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对他极有影响,使他在最后的器乐曲中表现出更高的境界,尤其在《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1827)和《C小调钢琴奏鸣曲》(1826)中,表现出对贝多芬的崇敬,但他自己的坚强个性也从未被淹没。1828年创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英勇豪迈,标志着舒伯特的创作高峰。其主要作品还有:《魔王》(1815)、《流浪者》(1816)、《鳟鱼》(1819)及《美丽的磨坊女》(1823)等。

音乐家舒伯特的简介?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
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籍日耳曼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他的作品《摇篮曲》有较高知名度。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舒伯特是古典音乐最后的巨匠,但是天妒英才,他也是寿命最短的音乐天才,年仅31岁。
舒伯特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籍(日耳曼人),父亲虽然是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但经过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
校长父亲也是一位知名教师,同时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舒伯特。
舒伯特从小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十六岁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十七岁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第二年,仅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在他短暂生命岁月里,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他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是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生平简介舒伯特的故事舒伯特是怎么死的?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舒伯特的故事
一、早年生活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
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
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说不出话来。
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
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 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 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 的墓边。 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1808年开始,在教堂合唱团当歌手和乐队小提琴手。1813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面从事音乐创作,开始自由艺术家生涯。1822年,创作《第八交响曲》。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年仅31岁。
这就是天才的舒伯特。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生于维也纳,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死于维也纳。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