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现在还有多少将军在世(55年授予的那批)
- 2、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的惨死状况,死得仅剩下一位
- 3、现存的开国将军
- 4、中国开国将军还剩几位?
- 5、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他们都是谁?
- 6、开国将军还剩几人
- 7、截止2020年开国少将还有几位活着?
- 8、开国中将还有哪几位在世?
- 9、2020年仅剩4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分别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 10、中国开国将军还剩几位
现在还有多少将军在世(55年授予的那批)
元帅和大将已经没了, 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时的开国上将,仅剩下萧克、吕正操和洪学智三位在世。 中将还有张震、廖汉生 少将还有李德生
1955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授衔将军以上1614人,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殊勋,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帅。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星们也一一陨落,目前上将以上全部逝世,开国中将只剩下一位 ,开国少将不足100位 以下我按照曾任国家领导人、88年曾授上将、以及取得少将军衔年份,以姓氏笔划排序。
一、开国中将仅存1人
张震(1914)湖南平江人。是唯一健在的开国中将,88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三野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二、曾任国家领导人的1955授衔少将1人 汪东兴 (1916) 江西弋阳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毛主席的警卫员。
三、1988年升任上将的开国少将3人 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55少将,88上将。出任过二炮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2届中央委员。 李耀文 (1918) 山东荣城人,55少将,原海军政委,12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刘振华(1921)64少将,原沈阳、北京军区政委,12、13届中央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四、55年授衔少将26位(不包括以上汪、向、李三位55年授衔少将)
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原铁道兵副政委。 方 槐(1917)江西于都人,原空2军军长。 方子翼(1917)安徽金寨人,曾任空军军长、原广空副司令员。 任 荣(1917)四川苍溪人,曾任38军政委、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是11届中央委员。 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 李布德 (1919) 四川营山人,原山西军区政委。 杨永松 (1918) 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邹 衍 (1915) 江西兴国人,原沈阳军区副政委。 宋景华 (1919) 江西吉水人,原北海舰队副政委。 张 瑞 (1909) 浙江浦江人,原总参军务部副部长。健在最老的将军。 张秀龙 (1915) 湖北仙桃人,曾任浙江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司令员,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陈茂辉 (1912) 福建上杭人,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胡继成 (1915) 安徽金寨人,曾任42军军长,原成都军区副政委。 钟炳昌 (1915) 江西兴国人,曾任67军政委,原中科院副秘书长。 桂绍彬(1916) 安徽六安人,原南海舰队第二政委。 贾若瑜 (1915) 四川合江人,原军事学院副院长。 盛治华 (1916) 江西永新人,原二炮副司令员。 曾 美 (1914) 江西寻乌人,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詹大南 (1914) 安徽金寨人,曾任27军军长,原兰州、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裴周玉 (1913) 湖南平江人,曾担任69军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第9、10届中央候补委员。 廖鼎琳 (1914) 江西吉安人,原炮兵学院政委。 谭佑铭 (1910) 四川云阳人,曾任20军政委、解放军报总编、四机部副部长。 熊兆仁 (1912) 福建永定人,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黎 光 (1914) 四川南部人,原68军军长。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的惨死状况,死得仅剩下一位
朱元璋得天下后封34位开国功臣仅一位得善终,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
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以吓唬官员、百姓不敢犯罪。那是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Z、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功臣多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徽官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结成淮西集团,倾轧其他的政治集团。当时的诗人贝琼眼中看到的达官贵人多半是安徽人——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 *** 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他扣在功臣头上的罪名也非常模式化:谋反和连坐。只要想杀人,肯定有人站出来揭发他谋反。因为没有什么罪名比这两条更毒辣、更方便,而且一查一个准。谁敢让他不爽,谁敢逾越雷池一步,那无异于找死。他一杀就是一家人,有的杀人手段十分残忍。
肃反运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郭桓案,逮捕为害百姓的官吏,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心头的怒火。德庆侯廖永忠的免死铁券,第一个成为空头支票。他在很多战斗中有功,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殊死战斗。他还淹死小明王,扫除朱元璋称帝的障碍。1375年,朱元璋将其杀死,理由是他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属于逾制,等同于有篡国夺权的野心。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现存的开国将军
好像只有方槐是55少将,其他的是以后晋升的少将。目前可能已经没有健在的了,方槐2019年去世了。
截止2019年6月份,在世的还有杨永松、邹衍、詹大南、黎光、姜钟。
1、杨永松
杨永松,汉族,广东大埔县人,1919年7月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二旅五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底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7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 。杨永松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从70岁之后,杨永松开始着手撰写回忆录,2008年5月,在杨永松将军年届90岁高龄时,一本15万字名为《硝烟往事》的回忆录正式出版了。
2、邹衍
邹衍(191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
1936年,初进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至西北保卫局任检查科科长,甘肃华池县保卫局长,陕甘宁省保卫局侦察科科长,定边(中心)县保卫局长。
1938年,再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边区政府保卫团政治委员兼延安南区分区卫戌司令。
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因领导部队抓生产成绩显著,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并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表彰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任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五十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任职东北公安部队期间,参加领导、指挥了隐蔽战线上的斗争。
1952年,率公安部队与地方公安部门一起歼灭、俘获美蒋海上派遣特务3组80人、空降特务5起33人。最富传奇色彩并轰动世界的是生擒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唐奈和费克图。整个部队受到了周恩来的表扬。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了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詹大南
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生,生于安徽省金寨,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曾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4、黎光
黎光(19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一军特务营排长。
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冀中军区营、团长,晋察冀区军副旅长,华北军区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
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姜钟
姜钟,原名姜心登。四川省平昌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六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科员、股长、副科长、一处助理员、三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一处副处长,华北革命大学第四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部主任、教育长,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南二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业务指导局局长、副部长、第一副部长、部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永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大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钟
中国开国将军还剩几位?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中将0人,少将49人。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开国中将(0人)
1955年少将(19人)
李耀文(1918)山东荣城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政委、海军政委
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任荣(1917)四川苍溪人,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政协主席、武汉军区副政委
邹衍(1915)江西兴国人,原中央纪委委员、沈阳军区副政委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原中央纪委委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秀龙(1915)湖北仙桃人,原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原铁道兵副政委
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
胡继成(1915)安徽金寨人,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
贾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
盛治华(1916)江西永新人,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方槐(1917)江西于都人,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杨永松(1918)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李布德(1919)四川营山人,原山西省军区政委
钟炳昌(1915)江西兴国人,原解放军军政委、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廖鼎琳(1914)江西兴国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炮兵学院政委
黎光(1914)四川仪陇人,原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
开国中将健在1位;开国少将健在86位(以姓氏笔画为序)
1、开国中将(1人)
张 震 (1914) 湖南平江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开国少将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86人) 江西籍共14人
2-1、1955年少将(55授衔802人,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31人)江西籍9人
1、王 直(1916)福建上杭人
2、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
3、方 槐(1917)江西于都人
4、方子翼(1917)安徽金寨人
5、任 荣(1917)四川苍溪人
6、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7、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
8、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
9、李中权 (1915) 四川达县人
10、李布德 (1919) 四川营山人
11、李耀文 (1918) 山东荣城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2、杨永松 (1918) 广东大埔人
13、邹 衍 (1915) 江西兴国人
14、汪东兴 (1916) 江西弋阳人
15、宋景华 (1919) 江西吉水人
16、张 瑞 (1909) 浙江浦江人
17、张秀龙 (1915) 湖北仙桃人
18、陈茂辉 (1912) 福建上杭人
19、欧阳平 (1916) 江西兴国人
20、胡继成 (1915) 安徽金寨人
21、钟炳昌 (1915) 江西兴国人
22、桂绍彬 (1916) 安徽六安人
23、贾若瑜 (1915) 四川合江人
24、盛治华 (1916) 江西永新人
25、曾 美 (1914) 江西寻乌人
26、詹大南 (1914) 安徽金寨人
27、裴周玉 (1913) 湖南平江人
28、廖鼎琳 (1914) 江西吉安人
29、谭佑铭 (1910) 四川云阳人
30、熊兆仁 (1912) 福建永定人
31、黎 光 (1914) 四川南部人
2-2、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14人) 江西籍1人
1、王定烈 (1918) 四川宣汉人
2、王砚泉 (1917) 河北雄县人
3、江鸿海 (1913) 湖北麻城人
4、孙干卿 (1919) 山东淄博人
5、杨思禄 (1917) 江西于都人
6、张力雄 (1913) 福建上杭人
7、胡 炜 (1920) 河南新蔡人
8、姜 钟 (1919) 四川平昌人
9、殷国洪 (1911) 湖北红安人
10、高 锐 (1919) 山东莱阳人
11、曹中南 (1914) 河北景县人
12、程 明 (1918) 安徽金寨人
13、雷 钦 (1915) 福建上杭人
14、魏国运 (1914) 湖北监利人
2-3、1962年授予3人,晋升9人(无人健在)
2-4、1963年少将(授衔3人、无人健在)
2-5、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 ( 健在31人) 江西籍3人
1、丁 钊 (1920) 山东龙口人
2、王扶之 (1923) 陕西延安人
3、王茂全 (1911) 江西吉安人
4、文 击 (1918) 河北霸县人
5、方 震 (1911) 江西弋阳人
6、华 楠 (1921) 山东牟平人
7、刘自双(1915) 四川巴中人
8、刘振华 (1921) 山东泰安人 ,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9、阳自碧 (1918) 四川巴中人
10、李孔亮 (1914) 河北高阳人
11、李丕功 (1910) 山东淄博人
12、李树荣 (1919) 陕西延川人
13、杨斯德 (1921) 山东滕州人
14、汪运祖 (1915) 湖北红安人
15、张 英 (1916) 辽宁盖平人
16、张 翼 (1918) 山东诸城人
17、张中如 (1919) 山西原平人
18、张玉华 (1916) 山东文登人
19、张志勇 (1916) 湖北红安人
20、张实杰 (1922) 山东邹平人
21、陈绍昆 (1921) 江苏宿迁人
22、周建平 (1919) 江苏吴县人
23、胡立信 (1915) 河南新县人
24、赵华青 (1919) 山东茌平人
25、姜林东 (1918) 山东牟平人
26、贾乾瑞 (1916) 陕西大荔人
27、顾 鸿 (1915) 安徽庐江人
28、高先贵 (1912) 安徽六安人
29、涂通今 (1914) 福建长汀人
30、颜文斌 (1915) 江西永新人
31、瞿道文 (1919) 四川达县人
开国将军健在者200多人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健在的开国将军中,红军老战士居多,为90%左右,其余为八路军老战士。老将军方强、杜义德、罗元发、曾思玉等,在人民军队创建第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近80年来,亲历目睹人民军队成长过程。他们当中,有的曾两次被授予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刘华清、张震、郭林祥、王诚汉、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李耀文。 健在的开国将军中,86岁的少将华楠、刘振华、杨斯德、吴纯仁、刘世昌,85岁的少将马宁、何云峰、张实之,最年轻的84岁少将王扶之,是开国将军中的老弟。健在的开国将军中,百岁老人或近百岁老人还有:上将肖克,中将罗元发,少将陈锐霆、李懋之、陈波、李丕功、沈鸿林、汤光恢、阮贤榜、何光宇、谷广善、张瑞、张文碧、张国传、胡定千、谭佑铭等。目前,一些老将军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尚能参加户外活动,甚至短途旅行。众多老将军离休后,纷纷抓紧时间,回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有的出版了回忆录,有的发表文章,有的出版画册、日记或其他书籍,有的时常参与社会活动,向后辈宣讲革命传统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中将1人,少将62人。
他们清廉一生。现在他们在干休所里安享晚年。其中最小的92岁(王扶之),最长者105岁(谭佑铭、王茂全、李丕功),平均年龄98岁。
一位也没有了,都走了
毕竟建国都已经70年了,将军至少30岁当吧。那最小也100多岁了,又有多少人能活那么长时间呢,所以都没有了
1955年开始的十年间,国家授予那些曾经战斗的英雄们开国将帅的军衔,共授予10名开国元帅、10名开国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以及1360名少将军衔。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他们都是谁?
据悉,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5年首次实行了军衔制,期间共授予了十位元帅,十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这些开国将军们都堪称是我国的“宝贝”,因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军们都已经或老或亡,直到2020年,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杨永松少将杨永松1919年7月生人,汉族,广东大埔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42年10月,调去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4月23日,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大”。
然后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四野战车师部队的建设为中国人民军队机械化、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建国之后,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7年8月,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截至到现在,在世开国将帅仅剩4人,杨永松是其中之一。
邹衍少将邹衍1915年生人,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晋西支队副政治委员兼第二团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 立第八师政治委员。在此期间,邹衍率部参加 上党战役,领导了 牡丹江地区的剿匪、 土地改革运动,参加了解放 吉林、围困 长春和辽沈等重大战役,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解放后,独八师归属十纵队指挥,后改为一六师入关,参加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邹衍所部奉命留守 北京,参与组建中央公安部队,任政治委员,负责保卫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全和北京地区的卫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任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五十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任职东北公安部队期间,参加领导、指挥了隐蔽战线上的斗争。
詹大南少将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生人,安徽金寨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31军就参加了土地革命,并加入红军。后来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数次围剿行动,看到身边战友的牺牲,他很快就蜕变成熟,通过一场场战斗成长为一位优秀战士,在长征途中的崂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之中都有优秀表现。1936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活跃在战争前线,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小贡献。
之后的解放战争中詹大南也一直身先士卒,屡立功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见证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建立。而建国之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他再次为国而战,担任志愿军第27军副军长,带领志愿军部队获得了一场场胜利,后来还被授予了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回国之后,他成为解放军第28军军长,又担任了兰州军区副司令,同时兼任甘肃省军区的司令员。
黎光少将1937年,全国联合统一抗日,黎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随即赶赴前线的冀中军区,从营长干起,很快就凭战功升任团长,之后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和华北军区战斗,职位也从团长升到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在当时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第二十兵团这个炮兵部队可是个宝贝疙瘩,而黎光也没有埋没这支部队,他多次亲临战场,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敏锐把握战机,取得了不少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学院进行了系统学习,然后在1952年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继续担任师长。回国后,他升任炮兵部队副军长,先后担任了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司令部顾问,在1955的全军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如今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他们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从贫到富。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5年首次实行了军衔制,期间共授予了十位元帅,十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这些开国将军们都堪称是我国的“宝贝”,因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客磨灭的贡献。不过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军们都已经或老或亡,直到2020年,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他们都是什么军衔呢?据悉,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杨永松,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历任红12军政治部机关文书,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1岁。
邹衍,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历任陕甘宁省保卫局侦察科科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四野16师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詹大南,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历任红15军团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209师师长,27军副军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黎光,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历任红31军91师军部特务营连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1营1连排长,第66军198师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6岁。
而除了这四位于1955年授衔还健在的开国将军外,还有1961年授衔的少将两位,他们是杨思禄少将和张力雄少将。1964年授衔的少将四位,他们分别是王扶之少将,文击少将,陈绍昆少将和涂通今少将。可以说,这些将军们伴随着共和国走来,他们也见证了新中国由贫到富,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而作为新时代的享受者,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
开国将军还剩几人
所谓的开国将帅,一般被认为只在1955年接受过军中授衔的高级将领们,共计1038人。截止到2020年12月份,所有的开国将帅当中只剩下了6位将军,最令人不敢相信也是不想相信的是,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将帅都已全部逝世。如今尚存的这6位开国将军,他们当中年岁最大的已经是108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98岁了。
杨永松少将
杨永松于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那是小学刚毕业的他,就凭借着一腔热血参加了土地革命。当然因为年岁小的缘故,杨永松并没有扛起枪杆子,而是在青年团当中担任骨干,直到慢慢成长起来的他,才开始真刀实枪地进入到战场当中。
1934年长征之际,杨永松也不过15岁,可他凭借着过人的意志,最终还是跟随着大部队从瑞金辗转来到了陕北。
凭借着在长征过程中锻炼的意志和获得的经验,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杨永松不光担任要职,而且屡立战功,36岁那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如今的杨老已是102岁高龄的老人了。
邹衍少将
1915年,邹衍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小小年纪就有了很大的国家抱负,并且立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那时邹衍刚从中学毕业,年仅15岁的他便踊跃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多岁的邹衍也参与了长征。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建交期,那时候邹衍曾被毛主席钦点为护送人员,由此便可看出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1955年授衔仪式上,40岁的邹衍被授予少将军衔,随后一直在沈阳军区任职。如今的他,也已经是106岁的老人了。
张力雄少将
张力雄生于1913年,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在当地私塾和县城中学有过上学经历,但因为革命战乱等原因,16岁的张力雄就参加了革命,土地战争开始的时候,张力雄还没满20岁,但是已经能称得上是一名经验老熟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5年第一次授衔仪式上,42岁的张力雄被授予少将军衔,且建国之后一直在西南军区担任要职。
据说为西南军区的建设工作,以及西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张力雄老人,已经来到了108岁的高龄,俨然成为了剩余6位开国将军当中年岁最大的一个。
涂通今少将
生于1914年的涂通今,其出生地就在福建长汀县。如果你看过涂老的人生历程的话,那你会有一个重要发现,和绝大多数开国将帅们不同的是,涂通今曾在革命期间担任过部队的军医,不光参与过长征,而且还在解放战争颇有贡献。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从部队军医起家的涂老,在建国之后竟然为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奠基了重要经验,甚至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神经外科。在他的履历表上,会发现涂老还是名医学博士,并且多次担任了军医院和军医大学的校长。
1955年,鉴于涂通今在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作出的贡献,故授予其少将军衔。如今的涂老,已经是一位107岁的老人了。
文击少将
文击少将相较于前几位少将而言,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比起前4位将军,年龄他也是最小的。出生于1918年的文击,是河北霸县人,曾在19岁的时候参与了抗战队伍,可能因为上学的时间比较长,积累下来的学习经验比较丰富。
使得参军入伍之后文击,特别对炮兵领域感兴趣。建国之后,文击主要工作在炮兵领域,为我国初期的炮兵事业做了不少工作。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如今的文老,已经104岁了。
王扶之少将
王扶之少将诞生于陕西子洲县,出生在1923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从出生日期我们便可发觉,王扶之少将是6位尚存的开国将军中年龄最小的那个。但尽管年纪最小,但建立起来的功勋也不输于其他人。
12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曾担任过115师师长,参谋长等职。建国之后,凭借着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中共中央特地授予其少将军衔,截止到2021年,王扶之少将已经98岁的高龄了。但尽管已接近百岁,但还是6位开国少将当中年龄最小的那个。
截止2020年开国少将还有几位活着?
张力雄、涂通今、邹衍、文击、杨永松、王扶之。
1、张力雄
张力雄,1913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燕子塔自然村,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曾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截至2020年12月,在世开国将帅仅剩6人,张力雄是其中之一。
2、涂通今
涂通今,1914年生,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人,医学博士,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博士。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先后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
3、邹衍
邹衍,1915年11月出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文击
文击,男,汉族,1918年生,河北霸县人,原名刘树堂。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师长,1964年晋升为炮兵少将军衔,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5、杨永松
杨永松,1919年7月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汉族,广东大埔县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加了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第三至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6、王扶之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生,陕西人,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多次遇到政治与军事战场的危难。
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截至2020年12月27日,开国少将仅有6人健在,他们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平均年龄已逾百岁。其中1955年授衔的少将有2人;1961年授衔的少将有1人;1964年授衔的少将有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至1958年相继授予8位将领少将军衔。1961年-1963年之间,共晋升233名大校军官为少将军衔。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将领晋升为少将军衔。
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1955年,解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且名列少将之首。他历任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等职。
生前,为表达思乡之情,他拿出政府补发的工资,为家乡建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大礼堂,用于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84年4月9日,解方将军在北京病逝。病重期间,他仍心系党和军队交给的整理军史的任务,直到临终前手里还握着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长春市人民政府-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开国中将还有哪几位在世?
开国中将在世的有:曾思玉(100岁)、方强(99岁)、黄志勇(97岁)、范朝利(97岁)、张震(97岁)。
1955年前后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都已经谢世。
1955年授衔的中将175人,现在健在的只有8人:罗元发、阿沛 阿旺晋美、曾思玉 、孔庆德、方 强、黄志勇、张 震、范朝利;
吕正操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吕正操是惟一一位来自东北军的开国上将。
萧克 湖南省嘉禾县人。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到目前为止只剩两位,分别是曾思玉和张震
开国中将,现已全部逝世。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也在2015年9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聂荣臻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元帅,肖劲光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大将,吕正操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而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也在去年9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从2010年至今,每年开国将军的陨落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是2010年的29人,2011年的25人,2012年的14人,2013年的10人,以及2014年的14人,2015年的20人,2016年的10人。
截至2017年4月11日,1614名“开国将帅”只剩下最后30人。
扩展资料: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解放军设置的级别,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
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
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
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
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
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
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
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
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
战士级(十一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中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开国将领
2020年仅剩4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分别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抗日战争,一篇无法抹去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之所以能够如今生活在阳光与春风之下,能够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能够享吃上各种美食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全都是因为曾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1949年,天安门城门上的那一番讲话,昭示着中华儿女再度站了起来,向世界发出了我们的声音。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几十年的战乱使得神州大陆满目疮痍,如何安抚民众恢复民生才是第一要义。
因此直到1955年,经过几年紧锣密鼓的安排,老百姓们生活终于彻底稳定了下来,社会方方面面都走上了正轨,这个时候方才有时间授予那些开国将领们代表荣耀的军衔。
在1955年~1965年这段时间内,我国都在实行军衔制,这段时间一共授予以及晋升了10位开国元帅,10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以及1360名少将。可惜的是,到2020年10月为止,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将领们全部逝世。
虽然在开国初期的10年间一共有1360名少将,但我们如今所说的开国将领一般还是特指1955年那次授予的军衔,如今也仅剩4位将军还健在了。这4位将军都是谁?如今情况怎样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黎光将军。
黎光将军是至今仍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生在1914年,是四川人。黎光年幼的遭遇很让人心疼,在他6岁那年爷爷奶奶、父亲妹妹,这些至亲的家人接连离他而去,以至于尚且年幼的他就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1932年,黎光跟上了来到家乡的红四方面军步伐,开启了征战生涯,并在1933年的时候正式被编入红31军91师。黎光打仗都是打的"硬仗",获得了"个性强、作战勇敢、决心硬"的评价。
这些经历过战火纷飞年代的老红军,受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黎光被日军击中,子弹直接从左肩打入下颚,最终从右耳根穿出,战友为了将伤重的他藏起来,最终只能藏到了厕所,结果受了这么重的伤他也没有静心修养,伤势刚好一点就又上了战场。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不愧是我们的开国将军。
詹大南将军。
詹大南将军比黎光将军小一岁,1915年出生在安徽,不过他参加红军的时间比较早,才16岁就加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当中。
詹大南并非一个只会听死命令的将领,而是会灵活应变,他曾打了两场大胜仗,有一场还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期间,带领一个营直接剿灭了140多位日军,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而这两场大胜仗都是在没有上级命令调度的情况下完成的。
每每谈及自己的战斗经历,詹大南将军总是很激动:"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鬼子都到跟前了,那还不狠狠地打!"总是冲在最前线的詹大南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伤疤,他有一次伤重到身上十几个枪洞,受伤如此严重他还是撑了下来,最终在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医生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位院长)的帮助下才保住了这条命。
正是詹大南这种敢打敢冲的精神,使得他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同样获得了少将的荣耀。
邹衍将军。
邹衍将军跟詹大南将军一样,都是1915年出生的,乃是江西赣州人;他加入组织的时间更早,13岁就秘密加入农民协会,没多久就参加了儿童团,担任指导员。1930年,年仅15岁的邹衍正式加入了红军,在我们如今还是肆意在学校中嬉笑打闹的年龄,先辈们却已经扛着枪踏上了战场。
跟上面两位将军不太一样,邹衍将军主要是负责领导人们的安危,以及负责传递重要的情报,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都抓住了不少特务,其中还有很多美国来的特务,牢牢守住了我国情报机密的安全,因此也被授予了少将头衔。
杨永松将军。
杨永松将军是如今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最年轻的一位,1919年出生在广州;尽管是最年轻的那位,但至今已有101岁的高龄。杨永松加入革命的年龄更小,1930年,年仅11岁的杨永松就加入了共青团。
在之后的岁月中,跨雪山、过草地、渡长河,就算再苦就算再累,他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的最为著名的战役就是平型关大捷了,并在1955年同样获得了少将的勋章。
1978年,59岁的杨永松因为早些年参与战争所留下来的暗伤,只能退居二线,但他依旧心系国家,继续担任北京军区的高级顾问,要把一身经验尽数奉献给国家。
中国开国将军还剩几位
截止2022年10月1日,健在开国将军仅剩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