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风万里送秋雁,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原文及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15:04:4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下一句是什么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原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如下: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
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
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作品赏析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自哪首诗

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全文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扩展资料
词句注释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高楼:指谢朓楼。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迈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
销:一本作“消”。更:一本作“复”。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
译文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
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
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原文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翻译: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2、原文:《宣州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朝代】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翻译: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_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此诗的起句尤其突然。李白一鼓作气写出二行长达十一字的长句,率先将心中的至深烦忧与郁闷以及愤烈一腔倒出,干脆坚决不做半点掩饰。李白为何如此烦忧?我们知道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他具有多重面目,多重人生理想。他一会儿是诗人,一会儿是隐士,一会儿是刺客,一会儿是游侠,一会儿是策士,一会儿又是酒仙。如此多的形象,如此多的任务,李白要一一完成,岂不是“难于上青天”吗?
因此,太白时时感到心焦难耐。从本诗窥察,李白也将其烦忧说得明白,那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其实谁的人生又是称意的呢?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烦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然而此点也勿需纠缠,须知太白这是在作诗,作诗就是一口气,在太白这里就是一口豪侠之气、慷慨之气、神仙之气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文如下: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意: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人作这首诗,一方面是为离别而烦恼忧愁,另一方面是抒发他内心积压过多的愁闷。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感叹人生的愁苦,多烦忧。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下一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出自:
盛唐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共九十二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上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对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全诗和译文如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1]

长风万里送秋雁什么意思

“长风万里送秋雁”出自唐·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句的意思是: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原文意思是: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长风万里送秋雁”出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自哪首诗?

  语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望采纳!!谢谢!!!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阅读 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②
俱怀逸兴壮思飞③,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今安徽省宣城县有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北楼(一称谢脁楼或谢公楼,唐末改称叠嶂楼)。天宝末年,李白在这里饯别李云,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就是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前人论及李白诗风,谓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昭味詹言》 卷十二)。郑振铎先生也曾指出:李白“骋其想象的飞驰,尽其大胆的遣辞,一点也不受什么拘束,一点也不顾忌什么成法,所以能够狂言若奔川赴海,滔滔不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第二十五章)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发想超旷,无拘无束,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主体风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起句“破空而来,不可端倪。”(《唐宋诗举要》引)诗题是“饯别”,却不从饯别之地落笔,也不从对方李云着墨,而以深沉的慨叹领起: 光阴似箭,弃我而去,无可挽留;而今天烦忧甚多,使我心乱如麻。将诗人彼时彼地的特殊心境和盘托出。“弃”、“不可留”,言时不我待,岁月无情,其中蕴含着自己在过去流逝的岁月里壮志未酬一事无成的愁苦,“乱”、“多烦忧”写心绪烦乱,忧思不断。昨日之日说过去,今日之日说现在,两句诗把过去时长期不得志的抑郁和现在时的烦忧连成一片,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天才诗人的精神苦闷。为什么会有无穷的苦闷?难道 “弃我去者” 当真是“昨日之日”吗?诗人曾明确地表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足见抛弃“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的诗人的,是当世的统治者。李唐王朝处在由盛而衰的大转变中,诗人时刻为国家命运而担忧。只要联系一下诗人在长安三年类乎清客倡优的生活,以及“赐金放还”的结局,也就可以知道他不能不在“多烦忧”的愁苦中打发光阴,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点明时令、地点。“高楼”照应题面“谢脁楼”。秋风劲吹,大雁南飞,一对亲友在高楼上畅饮抒怀,依依惜别。前句明写饯别时令,实则已暗示出李云之远行。“对此”,面对眼前的秋色。此时,“雁廱廱而南游兮。”诗人虽然只写了长风、秋雁,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悲秋之祖宋玉的如下描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九辩》)如此秋景与李白心境和谐一致。只不过李白一以当十,浓缩到风送秋雁一句诗里了。于是,迸发出“可以酣高楼”的诗句。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为送友而酣饮,二是为销愁而酣饮。正如王晓衢所评论的:“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聚散不定,而秋气又复可悲。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泻我忧乎!”(《古唐诗合解》 卷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兼顾题面“饯别”的主客双方,前句赞李云,后句说自己。他们酣饮高楼,谈古论今,吟诗诵文,汉代文章、建安七子、谢朓诗歌等等,无一不在论列、品评之内。翁覃溪评曰:“蓬莱句从中突起,横亘而出。”其实,这两句诗很可能是从饯别谈话的诸多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蓬莱,为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幽经秘录皆在焉”。东汉时学者称东观( *** 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后来唐人常以蓬山、莱阁指秘书省。李云校书秘书省,故称李云的文学作品(并非专指无韵之文) 为“蓬莱文章”,并用建安风骨来赞美之。“小谢”是用典。《宋书》:“谢惠连,陈郡阳夏人。族兄灵运,深加知赏,后为司徒彭城王法曹,年二十七卒。”梁钟嵘《诗品》称“宋法曹参军谢惠连”为“小谢”,评其诗曰:“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秋怀》、《捣衣》 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诗品》卷中)李白诗的“小谢”即源于此。因为诗人于“谢朓楼”饯别亲友,又验之以诗人一贯对谢朓的称颂,所以此处“小谢”实指谢脁而言。前句蓬莱文章,是借指李云作品;后句小谢清发,则借喻李白诗歌。意谓:“子(李云) 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若小谢,亦清发多奇。”(唐汝询 《唐诗解》)诗中 “清发”即清明,是清新明爽之意。“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建安诗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刚健风格。这不是一首论诗诗,但从李白对建安骨和小谢诗的肯定评价中,可以窥知其文学思想之一斑。这是我们诵读此诗后的一个额外的收获!评论家们论及李白的文学主张、审美理想时,常常称引这两句诗,不是没有道理的。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说彼此皆怀有超逸之情趣,敏捷之才思奋发飞扬,几欲升天览取明月。“壮思”,疾思,“壮”当训“疾”。刘桢《赠官中郎将》:“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谢脁 《七夕赋》 亦云:“君王壮思风飞,冲情云上。”李白的 “壮思飞” 当本此。从“壮思”语典的来历,亦可知“俱”字绝非虚设,“逸兴壮思” 当为建安七子和小谢及李云和李白所共有。李白诗中颇多明月之句,谱写了一支支优美动人的月光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这是李白童年时代天真的想象;“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是李白望月思乡的真情流露;“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这是李白抒发明月于人既亲切又神秘的奇妙之感。而在谢脁楼上,诗人酒意正浓,诗兴勃发,他竟出人意表地吟唱出 “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样千古不朽的名句!似乎忘记了 “人攀明月不可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也许这属于“天然去雕饰”的一时兴到之语,但那出奇制胜的惊人的想象力,所表达的对于光明皎洁世界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不能不令人感动不已、叹为观止。建安文人、齐梁诗人虽然写过许多吟咏明月的诗赋,也不乏佳句隽语,但是,都不能与李白览月之奇思妙想并论,“诗词迅快”(王安石赞语)、“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陆游赞语)、“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赞语)一类赞语是不能赠给他们的,唯李白才当之无愧!
从诗的章法上看“蓬莱” 四句是照应题面,兼及双方的。这里的高妙之处在于,其构思始终围绕谢公楼和小谢来进行。貌似不偏不倚,既说李云文章,又赏小谢之诗,于“逸兴壮思”前又罩以“俱怀” 二字。但在实际上,这首诗与其说是称道李云(即将离开谢公楼),不如说在赞美小谢(谢公楼建主);与其说是写饯别情谊,不如说在直抒胸臆。如是理解,或许更能贴近李白的创作动机,更能透视隐匿于诗歌表层之内的深邃意蕴。上天览月,这会是李云的气魄、谢诗的境界吗?不太象。李白在诗里肯定李云和小谢,其实也就是肯定李白自己,肯定自己的宏伟抱负,肯定自己的出众才华。
有抱负的人,历代不乏;才华横溢者,何世曾无?仅六朝时期,就有陶渊明、鲍照、谢朓、吴均等等,“有志不获骋”是他们的共同命运。而当饯别谢公楼之际,小谢的一生遇遇,自然清晰地浮现在诗人李白的眼前。虽然小谢也曾有过快意的时期,但更多的岁月却是在恐惧、烦忧、愁闷中渡过的 (其生平详见拙文 《谢朓及其诗歌简论》)。他有过“济苍生”之志向:“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和江丞北戍琅琊城》)更有无穷的悲愁:“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高斋视事》)诗人自已的“烦忧”和小谢的“悲”“愁”,在李白的思古幽情中交织一起,汇聚一处,仿佛无边无际的愁云笼罩在谢公楼的四周。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是诗人借饯别亲友而思古人之后,直面惨淡人生所喷发出来的深沉感慨。乍读似觉突兀而来,而实际自有神理隐然蕴于其间。谢公楼前,宛溪、句溪两水终年奔流不息,故“抽刀断水”之喻,出自眼前之景,言近旨远,自然天成。此其一;“销愁”句之既与开端相呼应,又与思古之情相连接,不可或缺,亦不得移位,恰到好处。此其二;孔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此后,几乎“举世只知嗟逝水”(贯休 《山居诗二十四首》),以流水、逝川、逝波比喻岁月流逝的诗句比比皆是。“流水在生活中通过了诗歌的传统,已经逐渐形成人的思想感情上集中表现的力量,成为语言中丰富而具体的联想,李白这一个 ‘抽刀断水水更流’ 才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 上卷第十一章)尤为可贵的是,继承中亦有革新,如果说以流水喻悲愁之多,未属新颖,那么,以 “抽刀断水” 比喻“举杯销愁”,表现竭力改变现状、驱遣悲愁的奋斗抗争,确有戛戛独造之功。此其三。
刀不能 “断水”,酒亦不能遣愁。“水更流”,意味“抽刀” 之举无济于事;“愁更愁”,表明“举杯”用心亦属徒劳。于此见出现实黑暗之至,诗人悲愁之极。既无力改变现实,又无法排遣苦闷,于是逼出结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散发,谓脱去冠簪,不受拘束。《后汉书·袁闳传》:“党事将作,闳遂发绝世。”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越亡吴后,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不称意”,是“散发弄扁舟”隐逸江湖的前提条件,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原因所在,“世”字十分关键,道出问题的总根子是李唐之“世”。如果不是李唐之“世”,“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 )诗人怎会有 “举杯销愁”之想?怎会有“散发弄扁舟”之念?与一般抒写愁情的诗作不同,此诗不仅抒发郁勃牢落的情绪,而且写出对 “人生”之路的思考,从个人悲愁切入,深刻剖析李唐之“世” 的社会痼疾,其思想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这首诗写到送别,也有怀古之思。妙在将送别之意、怀古之思、抒写愁情三者融为一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蓬莱文章”之句,为饯别李云而写;小谢清发之句,因谢公楼而出。而写李云,写小谢,送别之意,怀古之思,都是为着抒写愁情。诗人的愁情贯穿始终,弥漫全篇。始以“多烦忧”,终则“不称意”,中间兼顾饯别双方,趁势带出小谢,生发怀古之意。诗人的命运和小谢的遭遇迭印在一起,幻化出 “愁更愁”“弄扁舟”这样的悲怆之音和愤激之辞。在这里,火山喷发式的抒情,纵横变幻的想象,络绎间起的俊语,凝结为非李白莫属的 “清雄奔放” (《上安州裴长史书》)的风格。切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

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原文及翻译

1、长风万里送秋雁下一句:对此可以酣高楼。2、原文:《宣州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朝代】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翻译: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_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出下联,急用。

全诗和译文如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1]
上联:长风万里送秋雁
下联:清露千重愁暮云
上联:长风万里送秋雁
下联:细雨千林迎早莺
对联中的词性一致的原则是对通常情况而言的,有观点认为对联宜“重意轻词”,有一些情况下,是允许异类词相对的。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中国楹联协会试行《联律通则》中列出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邻类对应规则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3、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结构包括词组的结构和句型的结构。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句型一致后句中的词组结构也要对应。词组的结构主要有主谓,偏正,并列,动宾,动补,介词结构等等。4、节律对拍:上联句与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保持一致。什么是节拍?人说话(或朗诵文学作品),娓娓而谈,如潺潺流水,这种词语的衔接和连贯,习惯上叫语流。语流进行快慢的变化——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说,节奏感就是音乐感。一匹马跑过,踏踏踏蹄声,会形成一种音乐美感。锣鼓,夜雨,小溪流水,踢踏舞都是如此。朗诵汉语时,快慢变化(节奏)也会形成一种美感,很显然,这种美感不是视觉方面的,而是听觉方面的,是音乐方面的。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应用于对联中主要是指上下联在章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声律节奏(二字一拍):红军/不怕/远征/难。语意节奏(词组长短):红军/不怕/远征/难。注意:两种划法,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五岭逶迤腾细浪。按声律为:五岭/逶迤/腾细/浪。按语意为:五岭/逶迤/腾/细浪。按声律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语义节奏: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出句: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句:便是四乡丰收时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出下联:短雨一时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