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12:31:54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钢琴演奏中的柴一拉二普三是什么?

1.柴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2.拉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3.普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开始于1917年,最后于1921年完成。这部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个性的高度成熟。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
1875年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莱·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译权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1、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3、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
4、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 ? ? 说起钢琴协奏曲,人们都会把贝五柴一拉二这三部排在前三位,就是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也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有人戏称“火烧老柴”是最通俗的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因融炫技、抒情为一体而被公认为是钢琴协奏曲中的“神品”。以前听贝五比较多,最近特别喜欢听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听了一遍又一遍,还反复的听了家里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演奏,满脑子都是柴一那气势磅礴辉煌壮丽的旋律在轰轰作响。

? ? ? ? 如果说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开篇是重重的叩击大地直入人们心灵,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那么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倾泻奔腾的音乐巨澜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

? ? ? ?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1874年创作的。那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最经典的部分应是第一乐章的序奏,乐声起处那宽广、雄伟的旋律,气势磅礴、辉煌壮丽,听者心灵无不为之震撼!它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峰,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中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这是一部充满青春的温暖和光辉的作品。

? ? ? ?都说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能用说和写描述。音乐不是视觉和语意表达的艺术,它的形象、场景以及思想、哲理是无法直接传达的,也无法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实际上我是一个不懂乐理的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往往并不在乎懂不懂的事,只凭着内心的感受体验声音的魅力。第一乐章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紧随其后在弦乐合奏哄托中又出现钢琴轰鸣的重击旋律,极其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色彩变化多端,并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宽广而壮丽充满激情,具有一种触动灵魂的力量,带给我内心深处的激动与震撼!?

? ? ? ?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协奏曲,也经常被许多的影视作品所引用,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

? ? ? ?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却几乎被扼杀。原先这部作品是题献给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鲁宾斯坦对作品作出了无情的批评,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令柴可夫斯基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1875年10月间,当彪罗到美国巡回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次演奏这首作品,获得很大的成功。然而这部作品19天以后在彼得堡的演出,这场俄罗斯的首演却又因演奏的速度过快而宣告失败。随后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再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拉·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译权威。

? ? ? ?音乐是如此的奇妙,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由不同的指挥和演奏家演出,竟会产生如此天差地别的戏剧性结果。音乐是通过联觉来理解的,那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而联觉人人有,当你听到音乐的时候就会产生,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

? ? ?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在家里聆听柴一钢协,这是一张DG公司出品的激光唱盘,CD编号:DG 447 420-2,钢琴演奏者是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由卡拉扬执棒维也纳爱乐。对于这张碟的评价历来不同,我也不是第一次听这张碟了,可是今天听来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动。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生动的快板。序奏开始强有力地奏出下行的动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引出了让人豁然开朗的主题。在我的脑海里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而和谐的背景,就好像是一幅唯美的俄罗斯油画,犹如初春汹涌澎湃的江流冲破冰封的江面,大块大块的冰排轰鸣之中撞击着,浩浩荡荡一路奔腾冲向远方。随着音乐的推进展开,主题变得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略带有忧郁的感觉,体现出悠然而甜美的诗歌般情感,这一段感情真挚、甜美,又有着内心的激动之情,就像是在倾诉情意一般,此时泪水竟然弥漫了我的双眼。

? ? ? ?有人评价里赫特卡拉扬维也纳版是截至目前最符合老柴气质的一版!排名第一。我听过的版本有限,无法评价,但这个版本确实是打动了我的内心。卡拉扬指挥下的乐队,声势凌厉,音色华美动人,应是最具皇者气质的柴一。也有人批评乐队无论在音量还是气势上都有盖过钢琴之嫌,但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里赫特的演奏有着俄罗斯风格的浓郁厚重,内里暗藏着一种忧郁的基调,有着忧郁的柔和又神经质气质,是音乐性最强的一版。

? ? ?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我们的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语,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 ? ? ?聆听?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带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震撼,音乐响起如同身处在飘渺的宇宙中和广袤的大地上。音乐中充满了青春肆意挥洒的激情与浪漫,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渴望,无愧于钢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请介绍老柴的《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以1874年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 Op.23 最受欢迎。它的创作过程和音乐本身一样充满戏剧性,这首作品就仿佛成了柴可夫斯基一生的缩影。其中交织了许多令人秉息的优美的旋律与和声,它的伟大在于它的真诚感人。相较于当时民族乐派的时代背景,它却追随十九世纪的浪漫风格。基本上,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灵魂。他说:“我之所以创作,是因为经由音乐我可以充分宣泄我的情感和感受。”他一生执著于他想表达的,最能让他用音符捕捉情感的形式就是他的题材,是古典也好,是浪漫也行。这部作品问世的过程十分坎坷。原先柴可夫斯基欲将此曲献给当时伟大的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没想到鲁宾斯坦阅过乐谱后却给予无情的扁抑。这位大钢琴家认为这是一首无法演奏的乐曲,批评它的结构松散内容贫乏。柴可夫斯基盛怒之下撤销了给鲁宾斯坦的呈献;在完成管弦乐部份后,转而献给德国大钢琴家汉斯?冯?彪罗。1875年,汉斯?冯?彪罗在美国波士顿完成首演并大获成功。携其威赫国际的声名再度回到俄国,令本土音乐界眼睛为之一亮。尼古拉·鲁宾斯坦也坦承误判之谬。而今而后,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则是所向披靡。
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开始是一长段的序奏,共106小节,它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序奏主题先有乐队高歌奏出,钢琴一强烈、激昂的和弦给予有力的配合,然后有将主题交与钢琴,乐队为其伴奏。序曲气势磅礴,辉煌壮丽,使人振奋。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呈示部主题原是柴可夫斯基从一乌克兰盲艺人搜集到的民歌,后经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使之具有诙谐性。副部由乐队逐步引出,由两个相互衔接的主题构成。第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第二主题有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宁静而娴雅。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是一首抒情的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乐曲把人带入辽阔、优美、清新、恬静的俄罗斯大自然中。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是一首欢乐的颂歌,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特别是乐章的结尾,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伊凡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付不主题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接着,乐曲在主、副部主题和呈示、展开部的进程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继续,终于推向副部主题的光辉再现。钢琴与乐队齐奏这首壮丽宏伟的颂歌,全曲达到最高潮,使整个作品积极向上的基调得到充分的体现。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最受人喜爱的协奏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柴可夫斯基那种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在柴可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它是真正的开朗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峰,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史上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堪称是世界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是柴科夫斯基前期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以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为主调,内容上别出心裁,创造出这首灿烂辉煌、雄浑壮丽的生活颂歌,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乐曲充满活力,恢弘的气势与抒情性相结合,欢乐而热烈。音乐里虽采用乌克兰名歌旋律,但柴科夫斯基主要借鉴的是民歌里鲜活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感情,把欢快活泼的民歌素材加以交响处理,从而渲染出对光明的追求。
《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首次尝试这种音乐体裁,然而这部协奏曲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
这部协奏曲写于1874至1875年,作者完稿后对音乐非常满意,充满了成功的希望,第一个出以示人的是曾给予他莫大帮助的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演奏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一直以来,尼古拉都为他提供机会,不断提携他。柴科夫斯基想把作品献给鲁宾斯坦,期望得到褒奖,并提出修改意见。但事与愿违,鲁宾斯坦听完竟激烈的批评,全盘否定了柴科夫斯基这部充满激情的新作。
在柴科夫斯基弹奏的过程中,鲁宾斯坦和其他在座的人都沉默不语,空气沉闷极了。这对于乘兴而来的柴科夫斯基来说,是无言的拷问。他强打精神才把乐曲弹完,他知道,对于一件艺术品,一幅画或一首乐曲,最彻底的否定就是一言不发。一点意见也提不出,那就是说这东西一无是处、不可救药。
果然,尼古拉沉默片刻之后说:“这东西根本不行,完全无法弹奏,结构上也是一团糟,大部分都得扔掉,只有两三页可以保留。”说着他拿过乐谱,激烈的批评,一段一段地指出他认为糟糕的地方。
柴科夫斯基感觉受到了伤害,非常生气,欲离去。此时,鲁宾斯坦也觉出自己有些过分,急忙缓解,申明作者如果按照他的意见做些修改,他还是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但是晚了,柴科夫斯基坚决不受,并宣布“我一个音符也不改!”于是,两人的关系降到低点。回去后,柴科夫斯基撤换了乐谱上的题词,把《第一钢琴协奏曲》献给了德国钢琴家封?彪罗。身为国际著名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的彪罗,一眼便看中了乐曲中洋溢的青春气息和热烈欢快的俄罗斯风格,他在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写到:“我为接受这部动人心弦的大作而深感荣幸。”
1875年,彪罗携《第一钢琴协奏曲》访问美国巡回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时,鲁宾斯坦才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主动提出演奏《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全力推广,又将此曲在法国演奏,巴黎引起轰动。此后,鲁宾斯坦仍然继续排演推广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尼古拉去世后,柴科夫斯基为纪念他,写了《a小调钢琴三重奏》副题是“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鲁宾斯坦和柴科夫斯基的误会化解,为乐坛留下一段逸话。

柴可夫斯基十大名曲

比如说有世界名曲《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还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有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
1、《叶甫根尼·奥涅金》
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谱曲的三幕歌剧。俄语脚本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К.С.Шиловский)基于俄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诗文小说改编而成。该剧1879年在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下首演于莫斯科马利剧院(Малыйтеатр,Москва)。
2、《黑桃皇后》
改编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同名小说,由其弟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创作脚本,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谱曲。1891年2月19日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作首次公演。
3、《第四交响曲》
f小调第4号交响曲,作品36,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乐曲是题献给他的财政资助人-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4、《第五交响曲》
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
5、《悲怆(第六)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6、《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7、《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并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饱含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8、《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并于1879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该曲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9、《1812序曲》
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10、《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属于什么音乐流派?

柴可夫斯基是浪漫派时期的!
古典
《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因被认为追随西方音乐风格而不是真正的民族乐派,在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后,才获得世界范围的影响,真正走向世界。
柴科夫斯基一生写过三首钢琴协奏曲,这一首最成功。它是柴科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写于1874-1875年,当时正是农奴改革之后,由封建生产关系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品完成之后,柴科夫斯基曾向当时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征求意见,尼古拉.鲁宾斯认为它“一无是处、无可救药”要求柴科夫斯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他才能“给面子”,准许演奏。柴科夫斯基说:“我一个音符也不该,我要按照现在的样子付印。”柴科夫斯基把“献给尼古拉.鲁宾斯”的标题抹去。改赠德国钢琴家汉斯.冯.彪罗。1875年汉斯.冯.彪罗在波士顿首演成功。1878年尼古拉.鲁宾斯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以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柴科夫斯基因之维护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自由、人格感和自豪感。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渲泄的结合而见长,他吸收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曲的创作特色,使其作品色彩异常丰富,但因感情因素太多地带入创作,又使曲式结构不那么完美常被情绪冲动而阻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音乐又往往是最感人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什么时候定稿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作曲,这首钢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参考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
这首钢琴协奏曲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获得公众的承认的。原先这部作品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平素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新事物总是十分敏感的鲁宾斯坦,这一回对柴科夫斯基在钢琴协奏曲体裁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却持否定态度。
于是,柴科夫斯基把他的题献一度改为献给塔涅耶夫,到最后才确定献给德国钢琴家封·彪罗。1875年10月间,当彪罗到美国巡回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次演奏这首作品,获得很大的成功。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继演出这部作品,当时才十九岁的塔涅耶夫的钢琴演奏还得到了作者的很高评价。
国际奥委会批准俄罗斯用《第一钢琴协奏曲》替代国歌
当地时间4月22日,俄罗斯奥委会宣布,国际奥委会已批准俄罗斯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上使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片段,来替代俄罗斯国歌。
据塔斯社早先消息,在今年3月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俄罗斯使用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乐章

由钢琴弹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乐谱.本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极庄严而从容的小快板。降B小调,在4把圆号演奏的降B小调引子后,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主奏降D大调主题,钢琴以华彩发展,这个主题据说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缅科集市上,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第二主题以降A大调先出现于单簧管,钢琴加以反复。在发展部,第一主题纠缠上新音型,以钢琴为主形成变化。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第二乐章, 朴素的小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行板主题为牧歌风格,先由长笛独奏,再以钢琴接替,然后交给大提琴、双簧管。中段速度为最急板,变成匆忙的随想曲。第三段再由钢琴以独奏行板主题,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调,回旋曲式,在4小节引子后,钢琴主奏开始回旋主题,接着小提琴以降D大调用八度奏庄重抒情的对比主题,两个主题的纠缠发展形成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亿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副主部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

有个FC游戏的音乐用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叫什么名字

City Connection,也叫城市碰碰车。FC经典游戏。
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曼弗雷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黑桃皇后(1891年)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1812序曲》(1880年)《弦乐小夜曲》(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评价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鲁宾什坦终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柴科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的协奏曲交响化的进程,他使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观感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发展大都委托它,而关于个人的抒情因素则主要由独奏乐器来体现;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任何一方。柴科夫斯基采用古典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他让最交响化的第一乐章起主导作用,用它来确定整部作品的特点;至于第二乐章,乃是交响曲当中两个乐章——抒情的慢板乐章同诙谐曲乐章的有机结合;而最后乐章则为全曲作出同前面两个乐章相适应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协奏曲所难匹比的。乐章从一长段引子开始,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其中法国号的音响特别突出。接着,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温暖的声音庄严地奏出这段引子的基本主题,钢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随着它。这个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另一首新的《欢乐颂》。与此同时,钢琴遍及它的整个音域的活动,它那庄严有力的音响,矫健的步调,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而和谐的背景;钢琴在这里虽然只是处于陪衬主题的地位,但是,它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整个乐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像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交响曲主题结构一样,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这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改由独奏钢琴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最后还用一小段华彩独奏的带点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伴随之下,更加光辉、更加紧张地复奏这一主题,并结束主题本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子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一直保持在D大调中,而且它的主题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不过,这段引子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的感觉,它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在这一方面,它同整个作品又是息息相通的。从引子转到奏鸣曲本体之间的过渡,起先是在近乎寂静之中出现一个小休止,后来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宛如嗫嚅私语一般,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出来了。这个主题原来是作者在卡明卡村听到的乌克兰民间弹奏里拉的盲歌手所唱的一支哀怨的曲调,但是在这里它起了深刻的变化: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改变这支旋律的音调结构,只是把这支悠缓的叙事性曲调纳入一个出奇的节奏型,即在每一个三连音当中插进一个休止符的做法,从而把一个主要是抒情的形象变成飞也似地进行和精力充沛的诙谐形象,简直就无从认出它是直接从民间旋律转化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发展主题的想象力和胆识,由此可见一斑。乐章的第二主题是这一乐章的抒性的中心,充满温暖而诚挚的感情,它包含有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现过的主题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支旋律是对幸福的向往,接着钢琴再加以复奏;第二支旋律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同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这支温柔的“慰安之歌”有时变成英勇的号召,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有时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戏剧性高潮;乐队与钢琴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开展着,主题的变化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最后,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的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抒情的静观突然为愤怒的爆发所驱散,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但在后来又为一个新的抒情插句所替代。最后,尾声的音乐活力充沛,它以其急速奔驰的音流,辉煌地结束这“钢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远相亲的感情。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反复六次——在乐章第一大段中由独奏长笛、钢琴、两个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轮流演奏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而已,还有,伴奏笔法每次都在变化:有时是旋律性的对位,有时使用柔和的切分和弦,有时钢琴的轻快的银铃般的和弦充当活跃的背景;主题只是在最后一次陈述时,它的旋律才有所变化。这二乐章的曲式近似三段体结构,但是在第一大段基本主题的四次反复中,穿插进两个其他的主题(一个是在钢琴的不同音区中传递的诙谐性主题,另一个是在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背景之上的法国号独奏),因此又具有回旋曲的一些特点。乐章中段是一首快速度的圆舞曲,取材于一首古老的法国民歌,它的旋律非常简朴、几乎近于原始,即由同一类型的动机不断反复构成。这时候弦乐器组演奏这支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调作为一种华丽而戏谑的伴奏;在这里,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都发生变化,同前一段恬静安适的音乐适成对比,具有奇幻飘渺的特点,好像闪现出对过去的明朗回忆一般。第三乐章最后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是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乐章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全都在同一个明朗、乐观的氛围中活动。这一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形式写成,乐曲的基本主题在乐队奏出的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由独奏钢琴奏出,这个主题选自乌克兰民间的一首春季歌曲,其中同一个音型的三次反复,是很多乌克兰歌曲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像第一乐章的乌克兰主题一样,柴科夫斯基也赋予这个主题全新的特点:他用断音奏法的枯干音响、和弦式的织体,以及像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借以强调表现出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的舞蹈性特点和毅力。同这一主题相呼应,或者说,作为这个主题的补充,在乐队全奏中出现另一个节奏相同的新主题,但移到G大调上,它的效果就像继某些声部的歌唱之后,出现合唱的大声应和一样,音乐的进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接着,在一个简短的连接句之后,乐章的第二主题先后由小提琴和钢琴奏出。这个主题步调平稳、安详,开始时从进行中可以感到它的威力还有所抑制,只是在后来才把它所蕴藏的全部欢乐表达出来。乐章的这两个主题,一个急速有力,充满无尽的表现力,另一个虽然比较平静,但逐渐也转换为胜利的步调,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狂喜赞歌。这两个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共同表达这终曲的明朗而乐观的基本思想。最后,尾声的音乐更是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其亢奋的情绪,其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真正开朗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它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锋,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中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