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皆兵的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的故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11:14:42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简短

草木皆兵成语故事简短如下:
1、秦王攻打晋国
讲的是东晋时代的秦王苻坚攻打晋国,由于双方军队力量悬殊,加上苻坚首战失败,使得他对晋军感到轻忽大意。当他和他弟弟连夜视察前线时,由于天气恶劣,他们误将晋军驻扎在山上的草木当做士兵,导致全军惊惶败逃。
2、秦军战败
最终,秦军被彻底击溃,苻坚也仓皇逃跑,甚至听到风声和鸟声也以为是敌人的追兵到了。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释义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2、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草木皆兵例句如下:
1、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险,也要撑得住气。
2、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草木皆兵,要相信他人,给予他人信任。
3、虽然敌人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但他们仍在负隅顽抗。
4、受惊吓后的他,总是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担惊受怕,真如草木皆兵一般。
5、虽然地方不大,但因为恐惧,她还是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样,觉得到处都充满着危险。

草木皆兵是什么故事

草木皆兵故事是: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拼音】cǎo mù jiē bīng。
【释义】野草和树木都像是敌兵。形容人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
【用法】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神经过敏,含贬义。
【示例】
1、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2、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草木皆兵造句
1、经历上次的挫折,他整天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2、尤其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领导层的任何变动,都会让公司上下草木皆兵。
3、你这样疑神疑鬼,只会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最终使自己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自己被自己打败,断送一段美丽的姻缘。
4、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真的有危险,也要撑得住气。
5、在眼下气氛剑拔弩张的时刻,这真有点风声鹤戾,草木皆兵的味道。
6、无处不在的竞争,我的心开始敏感,开始抽搐。生活中仿佛草木皆兵,我唯恐落后,害怕失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如下: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有 一 句 成 语 [ 草 木 皆 兵 ] , 你 可 知 这 个 故 事 吗 ?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参考: trlate.google/trlate?hl=zh-TW&sl=zh-CN&u=xi/life/culture/item/2002-02-02/52965&sa=X&oi=trlate&resnum=1&ct=result&prev=/search%3Fq%3D%2B%25E8%258D%2589%25E6%259C%25A8%25E7%259A%2586%25E5%2585%25B5%2B%26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
trlate.google/trlate?hl=zh-TW&sl=zh-CN&u=xi/life/culture/item/2002-02-02/52965&sa=X&oi=trlate&resnum=1&ct=result&prev=/search%3Fq%3D%2B%25E8%258D%2589%25E6%259C%25A8%25E7%259A%2586%25E5%2585%25B5%2B%26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

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故事?

  “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东晋皇帝派大将谢安、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结果秦军大败,这也是历史一场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叫“淝水之战”。
话说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苻坚一直雄心勃勃,总想灭掉东晋,统一天下。他在几次跟东晋的小接触中,打败了晋军,于是就骄傲起来,自以为天下无敌,不听别人的忠告,终于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出兵之前,苻坚曾向大臣宣布要进攻东晋的决定。当时一些善于逢迎谄媚的大臣赶紧奉承说:“陛下出兵去打东晋,一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胜利是可以预料的。”
  可是尚书左仆射权翼却表示反对,他严肃地指出:“东晋虽说偏安江南,力量薄弱,可他们内外齐心,君臣和睦,还有谢安、桓冲这些有名的将领,都是智勇双全之人。依我看,目前去攻打东晋,恐怕时机还不成熟。”
  太子左卫率石越也附和说:“权翼说得对,东晋还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我们切不可小看他们。”
  秦王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冲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人把马鞭子扔进长江,就能把江水截断。那时候他们还拿什么做屏障?”苻坚不听权翼、石越等人的劝告,一意要进攻东晋。  后来,因为苻坚的过于轻敌,致使晋军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以秦军失败而告终。同时,淝水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这场战役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何时,做人做事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像模子一样刻出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正因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
成语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故事介绍: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漫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历史上东晋时代,淝水之战。秦王苻坚派遣九十万大军进攻晋国,被当时的晋国大将谢玄、谢石以八万守军击破。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读后感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前秦王就是因为他太骄傲了,所以才会让东晋有机会以少胜多,战败前秦。
就像我们平时学习一样,不能因为这次考试得了100分而骄傲自满,一直停留在之前的100分的喜悦之中而不再努力,那么以后就很难取得成功。不只是学习,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不要骄傲,这样才会不断取得成功。

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为大家带来草木皆兵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释义: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故事:
  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80万进攻东晋,东晋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8万兵马迎战。苻坚听说对方只有8万兵力,态度十分傲慢,根本没把小小晋军放在眼里,他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速战速决。
  谁料,双方刚一交锋,苻坚便领教了对方的厉害:25万先锋部队在寿春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而逃。前秦锐气被挫,人心惶惶,军心动摇。他慌了手脚,再不敢掉以轻心,赶紧与弟弟苻融趁着夜色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视察敌情。当晚阴雾蒙蒙,双方军队相隔淝水,苻坚远远望去,只见对岸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向北望至八公山,那里驻扎着晋军的大本营,阵阵夜风呼啸而过,山上随风而舞的一草一木,俱像是漫山遍野的晋军。苻坚转回头,面有惧色地对弟弟苻融说道:“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呀,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造成了巨大压力,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要求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想趁对方渡河之时发起进攻,遂答应了这一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想,后退军令一下,秦军便如潮水般后退,难以迅速整顿,晋军则趁势渡过淝水,将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许多士兵惊慌无措,四散奔逃时听到风声与鹤鸣也误以为是追兵又到,互相踩踏又死伤无数。主将苻融在战斗中阵亡,连苻坚也受伤败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后人根据这段史实概括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两则成语。

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成语故事如下:
东晋时期,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前秦王朝统治。前秦建元十九年,他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大举南下。苻坚的部队进展很顺利,但形势对东晋很不利。但以宰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临危不惧,决定运用计谋,战胜比自己人数多几倍的敌人。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
成语寓意
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神经过敏,含贬义,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如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再如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的故事

草木皆兵是一句古语,意为草木都成了战士。这句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争。
那时候,齐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双方都派出了大军进行对峙。齐国的统帅孙膑献计说:“我们可以在阵前种上许多旗杆,并在每个旗杆上系上一面旗帜,然后再在旗帜上挂上一些草木假人。这些草木假人看上去就像是真正的士兵,敌人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齐军按照孙膑的计策行事,果然楚军在看到这些“草木假人”后,不敢轻易进攻。但是,齐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计策。他们命令士兵在旗帜上系上绳索,并在夜间偷偷地将这些绳索拆掉。第二天,当楚军再次看到这些“士兵”时,发现他们已经可以自由动弹,并以为齐军增援了大批士兵。
这一计策使楚军惊恐不已,他们认为齐国有着无尽的兵力,因此他们不得不后撤。这场战争最终以齐国的胜利结束。
草木皆兵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比战斗力更重要。通过巧妙地运用计谋和欺骗,齐国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同时也证明了“草木皆兵”这句古语的真实性。

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

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如下: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草木皆兵的寓意及道理
草木皆兵尽管是一个历史故事,但是认真学习这个故事依然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最主要的启示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自信,在做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状况再做决定,不然就会像这位大将军一样,还没打仗,就自己把自己吓拜了。处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下,要理性的看待问题,分析好事情,再做判断,不要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