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全诗
-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3、高中课文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 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
-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是什么?
-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上一句是什么?
- 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翻译?
- 10、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翻译是什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全诗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全诗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注?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注应犹注在,只是朱颜改注。
问君注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含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句子,整句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出处
该名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整句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他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而毒死了他。
赏析
《虞美人》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作品。
高中课文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翻译】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原文】: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年年开花,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归宋后又过了一年,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同春水之不舍长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赏析: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作者:蒋雅云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李煜的词《虞美人》。写作此词时,李煜已由昔日的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在明月之夜,想到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落到阶下囚础境地,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故国什么月明中
1、应该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2、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出自南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全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这首词的大意: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4、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公元937—975年在位,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可确定者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什么明月中?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明中是什么意思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词出自:南唐李煜的《虞美人》
翻译为: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
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原文:
其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二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面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作者背景: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上一句是什么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上一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出自李煜的《虞美人》,全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由于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叙写原先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后期词几乎都是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倾泄变为囚徒后的深哀巨痛。 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李煜的词,与他父亲李王景(南唐后主)的词收在一起,称为《南唐二主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
出自南唐诗人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年年开花,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归宋后又过了一年,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同春水之不舍长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啥意思?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是什么?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意思: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用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倦与绝望之情。
[出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作品。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品出处 虞美人 作 者 李煜
该名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整句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他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句而毒死了他。
整句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出自南唐诗人李煜的《虞美人》,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他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明月寄相思,可对南唐后主李煜来说,国灭被囚,夜阑人静,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这是一个失国之君亡国之恨的直抒,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上一句是什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了:了结,完结。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翻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作品。
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翻译是什么?
翻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出自五代时期南唐诗人李煜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全词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及其身为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
其全诗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