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原文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2 06:01:51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是一个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情绪,恪守礼仪和道德准则。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应该自我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
克己指的是克制个人的私欲、情绪和欲望,不被他们所左右,不做任性、冲动的事情。
复礼指的是恪守和遵守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待人接物时遵循适当的道德准则和规矩。
克己复礼强调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以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它体现了对自律、自尊和他人尊重的价值观。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意思是自我克制和恪守礼仪。克己指的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个人情感,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复礼指的是恪守社会和道德规范,遵循传统的仪式和礼节。通过克己复礼,人们能够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化,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泛指古代社会的法则礼仪。通过克制自己实际的言论和行为都符合要求。这本来指的是西周奴隶制的礼法。
克己复礼(拼音:kèjǐfùlǐ)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克己复礼的意思:克:能。能使自己品行提升,才可能达到“礼”(西周之礼)。英文解释(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以回复和符合于“礼”的要求)denyselfandreturntopropriety;【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双语例句所以身为修道人,就要克己复礼,不要造因果。AsTaocultivators,weshouldrestrainourselvestocommitdeedsthatwillattractnegativekarma.德国除了在财政上总是给人种勤俭节约克己复礼的印象(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之外,还总愿意挑战债券市场脆弱的神经。DESPITEitsdeservedreputationasanationofthriftandfiscaldiscipline,Germanyhasahabitofmakingbondmarketsnervous.但二者结论却未脱离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学模式,其宗旨都是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改造世界,治理天下。HoweverbothofthemneverdeviatedfromConfucius'ethicalpattern,whoseultimatemotiveistotransformtheworldandadministerthecountryaccordingtotheConfucianethics.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拼音是kè jǐ fù lǐ,意思是指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自《论语·颜渊》。【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
孔子仁道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圣人修养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中国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习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出自《论语·颜渊》。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全民素质提升的问题一样存在,“克已”无论在任何情况都是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把这个目标抛弃掉。
“复礼”中的“礼”可以是传统文化中以仁智礼义信为内含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新文化所提倡的守初心、尽职尽责的优良表现。
“克已复礼”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
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强调进行个人修养:“复礼”就是要恢复古之人伦纲纪。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明确指出“礼”不是为了恢复西周“礼”的制度,而是注重个人修养,以达到“仁”的境jie于无声处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读音:kejifuli
解释;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出处:《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今晨,读到论语的这句“克己复礼为仁”时,我不经陷入沉思中:这句由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所说的话是那么的富有哲理。在小国寡民的两千多年前,她是所有道德规范的表率,而对于两千多年后的现代文明社会呢,我们是否还需要她的提醒?的确是的,因为她真的是富有哲理,她,教育我们当我们自身的利益和国家及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摒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现实意义。可想而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真的是起于孔子。
而现实的社会太残酷,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人与人之间早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于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有做到孔子所说的吗?生活的残酷,令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我们别无选择的前进,但难道为了自己的生活就卟用顾及他人的感受吗?就像前几天的南平杀人案,说是一个被除去职位的社区医生痛恨这样的不满,就采取报复的手段,在一小学平白无故杀了9个学生。我想要是那个人要是有一点的良知和理智,他就卟会作出那样伤天害理的事来。难道为了自己的生活就不用顾及他人的感受吗,想想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痛苦吧!
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自《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意思: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
  【名称】克己复礼
  【拼音】kè jǐ fù 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狭义指西周之礼,广义指人类道德规范。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今译】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告诉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
  【心得】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年龄比孔子小三十岁。有人根据颜渊与孔子的母亲同姓、颜渊的父亲颜由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弟子有数名姓颜等情况,推测他是孔子姥姥门上的亲戚(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但我以为,颜渊是不是孔子的亲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弟子。颜渊好学。当哀公问孔子有哪些弟子好学时,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向别人发泄,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不幸短命已经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的了,我没有听说还有谁是好学的。”(《雍也》)类似的话,孔子还对大夫季康子说过(《先进》)。孔子认为在他众多弟子中,只有颜渊能发自内心较长时间不违反仁德,其他人则有时能够做到罢了(《雍也》)。孔子非常喜欢颜渊安贫乐道的品格,夸赞他说:“颜回真是有贤德呀!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日子,而颜回却一直快乐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真有贤德啊,颜回!”(《雍也》)这句话,后来成了孔子的名言,颜渊也因此成了安贫乐道的典范。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的意思: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乎于礼教。
读音:kè jǐ fù lǐ。
出处:《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近义:循规蹈矩、严于律己。
解析:克己复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冲动,恪守礼仪和道德规范。其中,“克己”指的是战胜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复礼”指的是恪守礼仪和尊重道德规范。
这个成语强调个人要能够自我约束,战胜私欲和冲动,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传统礼仪规范。它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有自律、自制的品质,能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遵守规范、尊重他人,以及保持良好的道德和行为操守。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能够自我约束,遵守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人和谐相处。
克己复礼造句
1、他深知克己复礼的重要性,每天都努力保持自律和礼仪。
2、在面对困难时,他能够克己复礼地保持冷静和耐心。
3、她以克己复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
4、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他始终能够克己复礼,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5、尽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他仍能克己复礼,不与他人计较。
6、他在财富面前能够克己复礼,不沉迷于奢华和享乐。
7、在家庭中,他通过克己复礼,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8、他懂得克己复礼的道理,对待每一个人都保持着真诚和善意。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的意思。
克己复礼(拼音:kè jǐ fù lǐ)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的寓意:
礼,使道德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践行,也使仁的内在品质有了评判的外在依据。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仁者”。
克己复礼例句:
1、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克己复礼的人。
2、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
3、所以身为修道人,就要克己复礼,不要造因果。
4、不惜付出,克己复礼;不畏清贫,坚守四季;不惧风霜,宽厚弘毅;不计辛勤,芬芳四溢;桃李天下,无可匹敌。亲爱的老师,衷心的祝愿您教师节快乐。
5、克己复礼,修身悟道;赡养父母,居家孝道;光明磊落,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处事厚道;扶危济困,奉行人道;和谐文明,康庄大道!

克己复礼的原文是什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原文如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靠由自己做去,难道能靠别人吗?(这里有问号)”颜渊说:“请问这样做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你的话去做。”)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经常夸奖的学生,他问如何实行仁。孔子向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之符合礼。“克己复礼,仁也”,是春秋时代已经流行的话,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引用已经流行的成语(见《左传》昭公十二年)。不过,孔子对礼和仁的解释,都有新的内容。孔子说:有一天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接着他又强调:实行仁,全靠由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依靠人的自觉,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言论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勿”,实际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的这段话非常明白:“仁”是应该受“礼”的制约,或者换句话说,应该按照“礼”的规范来实行“仁”。《论语》里有下面两段谈话记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有问号)(《八佾》第三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只注意礼节仪式有什么用呢?(这里有问号))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财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第三十三章)(孔子说: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职位,不能用仁德来保持;虽然得到,一定会失去。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不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百姓不会尊敬服从。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活动却不合于礼,也是不够好的。)前一章说,人而不仁,只注重礼仪的形式,是没有用的;后一章说,一切活动如果不合于礼,即使你有智慧有能力,郑重地工作;也有仁爱之心,但办事却不合于礼,仍然是“不善”的。不善,即不够好。
礼,是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需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制度和通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不然的话,同一集体的人们,便不能分工协作、团结生产、共同御敌,便不能生存。一个氏族、一个部落联盟、一个国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在周代,这些统称为“礼”,又称“礼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和法。孔子尊奉的是西周建国初期周公姬旦领导制定的一整套礼制,即周礼。周礼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其突出的重点是确定社会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及其行为规范,以此来维护宗法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求按照周礼的规范去实行仁,“仁者爱人”,则要根据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对血缘亲密的人和对血缘疏远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关爱的感情是有差等的,即有先后、厚薄之分,也有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对社会地位尊贵的人和对社会地位低卑的人,关爱也是有差别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如果用爱亲之心的方式方法爱无亲属关系的人、用敬爱君主和上级之态度的方式方法去敬爱普通人和服役者,是行不通的。“泛爱众”,必然要有等差,如何掌握这个“等差”,孔子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据周礼去做。周礼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孔子以“博爱”思想为基础的仁学,也含有这种不平等的成分。孔子赞许“博施于民而济众”,即为人民谋福利,他又说:“养民也惠”(《公冶长》第十六章),“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六章),意思是由君子、仁者给劳动者以福利(施惠),使劳动者安于其身份而听从使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颠倒了养和被养的关系。
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把“仁”限定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及其道德规范之内,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不平等为基础。我们说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道的成分,却不是以博爱、平等为原则的近代人道主义,近代人道主义的特点是打破封建等级制度,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与孔子“泛爱众”思想的最大不同。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历史局限。三十年前的反孔派抓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大骂孔子的“复礼”就是复辟周礼,即复辟西周的国家体制和统治制度,因此是奴隶制度的复辟派,这完全是曲解和无知。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教导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遵守各种典章制度和法规,努力地实行仁德。
19世纪末西方的虚无主义曾经宣称:一切现行的道德、法规、制度,都是对人性的束缚,提倡完全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虚无主义在政治上发展为无政府主义,主张刺杀政治要人,炸毁政府机构,取消一切政治法规,实现没有政府的社会。这股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那时年轻的巴金先生曾经一度信仰它,但很快就不信了。
孔子向学生说的“克己复礼”和“四勿”,是要求学生做遵守礼制的模范。人是不是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制度法规呢?(这里有问号)当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没有必须遵守的典章制度和法规,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天也不可能存在!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
出自: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克己复礼”是什么?

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整个意思就是颜渊问孔子仁是什么意思,于是孔子就说出了这样的回答。
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捆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仁是内在状态,礼是外在体现,如果一个人要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处世都有礼节。
孔子为了达到仁者的境界,也要任何事符合礼节,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孔子非常不喜欢的人,但是按照礼节必须去他家拜访,于是,孔子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这个人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再去,这样就符合礼节并且可以不见到那个人了。
所以说,个人觉得孔子也是个被自己思想束缚的人,论语放在当下作为主流教材不好,因为太过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个人意见如上。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拼音】kè jǐ fù 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示例】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克己复礼造句
1、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
2、所以身为修道人,就要克己复礼,不要造因果。
3、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克己复礼的人。
4、儒家的克己复礼、王道仁政、存心养性、居敬穷理,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心斋坐忘,莫不如此。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何晏 集解:“ 马 曰:‘克己,约身。’ 孔 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古志克己复礼》:“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或谓克己复礼,古人所传,非出於 仲尼 。”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论语》:“克己复礼, 朱子 解为‘胜私欲为仁’。”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这是真正的 俄国 贵族,王爵夫人而有这种克己复礼的精神。”
词语分解:
克己的解释 旧时商店自称价钱公道,不多赚钱要价特别克己详细解释.谓克制私欲,严以律己。《汉书·王嘉传》:“ 孝文皇帝 欲起露台,重百金之费,克己不作。”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
礼的解释 礼 (礼) 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