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慎独自律
- 2、自律,慎独的意思。
- 3、什么是慎独自律?
- 4、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出处
- 5、慎独自律是一个意思吗
- 6、慎独自律是什么意思
- 7、自律与慎独
- 8、慎言慎行慎独自省自律自信的意思?
- 9、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
慎独自律
慎独自律,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1、“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
证有好的结局呢?
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2、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扩展资料:
近义词——省察克治
是王阳明提出的初学之工夫。见〔传习录上卷〕。阳明论为学工夫时说:初学时心猿意马,须教学者静坐息思虑。等心意稍定,须教他省察克治。这省察克治的工夫不可间断,如去盗贼,须扫除廓清。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心逐一追究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
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息,不可窝藏,才是真实用功。一直到无私意可克治。
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之学,必须在内心深处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才能得见天理人欲的精微处。省察精微,才能将私欲除尽,存得天理。「省察克治」有时阳明也说为「存省克治」。
简单的说,即是时时反省查察,看自己有无私欲,若有便立刻制止。阳明说省察克治是他的医人方子,真去得人病根,即使修养本事大的人,过了十几年也还用得着这工夫。直到无私可克,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慎独自律”是一种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政治上的成熟来源于理论的清醒。所以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只有做到有所“怕”、有所“畏”,才能洁身自好,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真正回答好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
“慎独自律”是一副清醒剂。不言而喻,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既然是人民给的,就应该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干部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确用权,可以为民造福。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人物,他们把权力看成一种责任,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慎独自律”是一种党性修养和锻炼。“修养”即古人所谓“修身”、“养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求得学识、才干、道德等各方面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刘少奇同志在60多年前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我们党的事业多作贡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是党员领导干部须臾不可懈怠的必修课,修养锻炼越自觉,其进步也越快。所以,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党性观念,重视党性修养和锻炼,淡泊名利,在物欲、金钱、美色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种清静之气,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才能成为“三个代表”的自觉践行者。
如果对你有帮助,麻烦采纳
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扩展资料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慎独精神
自律,慎独的意思。
自律的含义: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慎独的含义:“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
扩展资料:
自律的故事:
1、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
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2、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
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慎独
1、自律的意思:
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2、慎独的意思: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扩展资料:
详细解释:
1、自律
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2、慎独
出自:《大学》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许多只眼睛看着,许多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3、自律的相关故事:
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
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4、慎独解读: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并且学会养成自注习惯。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
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我们也要以中纪委处理的反面典型为鉴,以《党章》为准绳,查找差距,认真整改。
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自律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金钥匙,慎独是人内心强大,成熟的标志。
1.身体自律:能够把健身当作一种习惯,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人生事业的基石。
2.心的自律:时刻把握正能量的风帆,让人生的航船扬帆远航,永远向前。
3.事业自律:能够保持积极向上、主动的心态,去追寻人生的正确道路和奋斗的目标。
4.生活自律:去追求实用的、经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等等,总之,能自律的人通常都是能自我管理,能自我约束,能自我超越自已,能不断战胜自已的人。历史上的伟人,圣贤,古今中外的名人,成功人士一般都是自律性很强的人,正是自律使他们不断战胜自我,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自律】:(zì lǜ)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shèn dú)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造句】政府人员必须严以自律,为百姓谋福利。
慎独是儒家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理解】:自律和慎独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787.htm
自律就是克制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买票要排队,不能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引证释义:
一、自律
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1、汉《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白话文:唉,悲伤啊!尼父,无法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2、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白话文:“不能遵循法度,自我约束,如何教导别人?”
3、宋·苏辙《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白话文:“我正以节俭自居,遵循法度,自我约束,以监督整治的成效。”
4、明·李东阳《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白话文:“虽然做官很久,家中没有剩余资产,也以节俭,自我约束,没有一点改变。”
二、慎独
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1、三国·魏 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白话文:“只要敬畏神明,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2、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3、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什么是慎独自律?
慎独自律,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1、“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
证有好的结局呢?
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2、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扩展资料:
近义词——省察克治
是王阳明提出的初学之工夫。见〔传习录上卷〕。阳明论为学工夫时说:初学时心猿意马,须教学者静坐息思虑。等心意稍定,须教他省察克治。这省察克治的工夫不可间断,如去盗贼,须扫除廓清。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心逐一追究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
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息,不可窝藏,才是真实用功。一直到无私意可克治。
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之学,必须在内心深处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才能得见天理人欲的精微处。省察精微,才能将私欲除尽,存得天理。「省察克治」有时阳明也说为「存省克治」。
简单的说,即是时时反省查察,看自己有无私欲,若有便立刻制止。阳明说省察克治是他的医人方子,真去得人病根,即使修养本事大的人,过了十几年也还用得着这工夫。直到无私可克,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出处
1、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需内外兼修。
2、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就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自律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自律,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指每时每刻思考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通过反省检查出自己行为思想的问题并克服去掉自己的坏毛病。
综上所述:慎独自律是按照既有的要求在一个人的时候严格要求自我,省察克治是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进行自省而发现问题并整治。
扩展资料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律”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在自律过程中需做到: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欲、慎友、慎初、慎终。
慎独自律有三个境界。
1、言行如一,为情操;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有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会适当其反。
2、心口如一,为良知;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3、始终如一,为坦荡;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慎独自律是什么意思
慎独,即是自律,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详细请看下面: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慎独,即是自律,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详细请看下面: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自律与慎独
自律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
自律的最高要求是慎独。慎独历来是先圣先贤所推崇的内修要诀。那么什么叫真正的慎独呢?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用白话说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能慎重行事,能保持内心的那份清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自律,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虚空,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独”,就要做到 “三个如一”,即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言行如一是为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论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鲜少施于实践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心口如一是诚实人的灵魂。不诚实的人往往表现为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有句古语叫:君子一言,四马难追。就是说的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对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而杨震由此也获得了“四知太守”的雅号。
始终如一就是做人做事要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坚定不移。《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
几千年来,慎独一直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无论是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还是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以上种种,无一不是自律慎独、道德完善的体现。对于慎独,他们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慎言慎行慎独自省自律自信的意思?
慎言慎行,对言行举止要小心谨慎,不要说错话做错事。
慎独,指不单在公众场合小心言行,即使独自一人独处的时候,也不要放纵自己。
自省,即自我反思及检讨自己的言语行为及对人处事有否犯错。
自律,自我约束,做个守法的人,不会行差踏错。
自信,指对自己充满信心。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是提升自己的修养,谨慎理智的处理事情,使人民安乐。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能保持清醒。想要看到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要自律,自律一定要学会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克制。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的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几千年来,“慎独”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常挂在中国人嘴边。“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关于慎独的名人名言
1、清正廉洁以身垂范,慎独自重洁身自强。
2、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3、牢记宗旨,永葆本色;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律自持,奉献为荣。
4、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5、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