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存在主义
- 2、存在主义是什么?
- 3、什么是存在主义?
- 4、什么是“存在主义”???
- 5、存在主义的解释
- 6、什么是存在主义?
- 7、什么是存在主义?
- 8、存在主义是什么意思?
- 9、何谓存在主义?
- 10、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每天学习一个哲学思维。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内容简介: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
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
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暗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存在主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思想学派,强调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和责任的思考。存在主义关注人类的个体存在和存在经验,并探讨人类如何在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无意义中给予生活意义。
存在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概念包括:
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存在)优先于其固有的本质或定义。它认为人类被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2. 存在的无意义: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标的。人类在生活中面临着无意义的现实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3. 自由和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和责任,他们自主地选择和负责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选择。
4. 孤独和焦虑: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孤独和内心的焦虑。个体必须面对存在的挑战和存在的不确定性,无法回避。
5. 个体的独特性:存在主义看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的经验。每个人的存在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普遍化或归纳化。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包括尼采、卡缪、海德格尔、萨特和柏格森等。这些哲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存在主义的影响可以在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找到。它提供了一种反思人类存在和存在经验的框架,以及探寻人类自由、责任和意义的思考方式。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和思想体系,强调个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首先和最基本的,而非事先确定的本质或目的。它关注个体的存在和体验,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
存在优先: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预先定义好的实体,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和行动来创造和定义自己。
自由和选择:存在主义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个体有权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和目标,而不受外界的确定性和限制。
孤独和无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存在,必须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个体需要面对这种存在上的无力感,并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责任和决定:存在主义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有责任。个体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并承认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存在主义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等。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提出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
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主要是与某些19世纪和20世纪的有关哲学探究的传统欧洲哲学家谁,尽管深刻教义分歧,认为哲学思想始于人类主体 - 不仅仅是思维主体,而是表演,感觉,活着的人类个体。虽然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价值被普遍认为是自由,但其主要优点是真实性。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个人的出发点是被称为“存在主义态度”,或者面对一个显然毫无意义或荒谬的世界时的迷失方向,混乱或者恐惧感。许多存在主义者也认为传统的系统或学术哲学在风格和内容上过于抽象和偏离具体的人类经验。
索伦克尔凯郭尔一般被认为是第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尽管他没有使用存在主义这个术语。他建议每个人 - 而不是社会或宗教 - 全权负责赋予生命意义,并且热烈地,真诚地或“真实地”生活。存在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中变得流行起来,并强烈地影响了哲学以外的许多学科,包括神学,戏剧,艺术,文学和心理学。
参考资料:
【1】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Dictionary: 'existentialism'",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22 August 2014.网页链接
【2】John Macquarrie, Existentialism, New York (1972), pp. 18–21.
【3】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ed. Ted Honderich, New York (1995), p. 259.
【4】Flynn, Thomas (2006). Existential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 xi. ISBN 0-19-280428-6.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扩展资料:
存在主义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
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解释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户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现代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现代性的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两个概念都完全不同。
虚无主义认为一切现存之物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反对真理价值的存在并进行贬损,故而它是彻底极端的怀疑主义,也是破坏一切的“恐怖主义”。
积极的虚无主义认为破坏外界现存的价值体系是为了建立新的自我价值体系,即重估一切价值意义,以此超越现有的价值意义。
虚无主义主张击垮现有的社会政治的秩序,公然挑战最高的权威,否认最高的意识形态,质问秩序规则的存在意义,相信毁灭是发展的首要条件。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不同于物的本质先于存在,因为只有人先存在,才会有本身与外物的定义,若是没有人存在,那么也就没有客观本质的定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认知来自感知理性对事物的系统化归纳,物的存在无法自我说明它的存在,也无法理解它自身的存在,故而需要人来理解阐述,但人的理解有感性与理性的差异,所以会产生此起彼伏的理解效果。
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存在,人与物质没有先定的理由意义,我的存在不为任何外在的定义而存在,我存在就是我存在本身,即一切存在是偶然的,也是荒诞的,亦是绝对自由的。
什么是存在主义?
分类: 生活 >> 生活常识
解析: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 *** )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尼采(德国)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战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海德格尔(德国)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存在主义是什么意思?
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重要哲学命题有: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何谓存在主义?
法国当代文学流派﹐包括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原是一个哲学概念﹐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在其哲学著作《懮虑的概念》中﹐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和剧作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第一次把克尔凯戈尔的学说介绍到法国﹐在法国创立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这种文学表现出超验的﹑神秘的宗教色彩﹐描写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冲突﹑灵魂的再现﹐在绝望时吁求上帝的恩典。剧中人物大多是忧郁型的悲剧角色。马塞尔没有著名的追随者﹐并且他的学说和作品也受到基督教教会的 *** ﹐所以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影响不大﹐主要流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存在主义的两个代表作家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 无神论存在主义也称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萨特是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首先把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到文学中去﹐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宣扬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证明上帝并不存在﹔反对顺从主义﹐主张确立新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精神﹔它剖析人的懮虑和绝望的情感﹐但要求人们必须有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勇气。存在主义是法国战后文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 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纲领﹐1944年上演的戏剧《密室》加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颇象姊妹篇﹐它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懮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物”。这是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征。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论著﹐是存在主义的另一篇重要宣言。萨特在战后的作品中体现了“新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恭顺的 *** 》(1947)中﹐作者谴责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对被压迫被损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法国作家穆尼耶指出﹐所谓“新人道主义”就是表达“绝望者的希望”。1945至1950年期间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这种“新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在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1946)﹑《肮脏的手》(1948)﹐加缪的《正义者》(1949)﹐西蒙娜?德 ?波伏瓦的《大人先生们》(1954)等作品中﹐作者强调了道德与行动﹑目的与手段﹑生存自由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人的理想与客观存在的不一致性。这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征。 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作家是阿尔贝?加缪。加缪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鉴于他的作品的基调和气质﹐一般评论家都把他列为存在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1945)﹑《误会》(1944)以及散文集《西叙福斯的神话》等﹐都揭露了荒诞世界里的荒诞人生。长篇小说《鼠疫》 (1947)的思想内容较为积极﹐表达了人们团结起来跟荒诞的生存条件作斗争的理想。 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是仅次于萨特和加缪的最有成就的存在主义作家﹐她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女宾》(1943)是她的成名之作﹐小说描写一个摆脱了资产阶级陈规陋习羁绊的女性﹐这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新的人物形像。 此外﹐雷蒙?盖兰﹑莫里斯?梅洛-蓬蒂﹑班雅曼?丰达纳等作家﹐虽不完全属于存在主义流派﹐但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显示了存在主义的风格﹐因此评论家把他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边缘作家。 存在主义在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也发生过广泛的影响。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日本的安部公房和开高健﹐印度的尼勒默尔?沃尔马等都是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义大利的莫拉维亚﹑美国的诺曼?梅勒和索尔?贝洛等﹐则在不同阶段的创作中表现出存在主义的某些特征。 从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没有写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一流派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势头。到了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再存在。 西方评论界曾有人认为存在主义只是一种哲学思潮﹐而没有形成文学流派﹐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文学理论和比较一致的创作方法﹐也没有严格地﹑一贯地用一种存在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人﹐只有不同程度上反映存在主义思潮的作家。
参考: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自主和主观经验。叔本华、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 以上所说并非一定,其实存在主义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克尔凯郭尔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认为存在主义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开始。
参考: 自由的百科全书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核心思想)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五、人生是荒诞的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荒诞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