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什么事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1 21:27:35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候的一次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那么这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下面就通过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对这一历史重大事件有个全面的了解。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史之乱过程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达到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757年正月5日,安禄山躺在床上睡觉时被李猪儿杀害。史思明复叛:史思明上书投降令唐肃宗很开心,封他为归义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灭他,开始复叛。平定乱世:上元二年,叛军起了内讧,史思明被杀害,军队内部缺少了主心骨,屡屡被唐朝击败。宝应二年,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子里自杀,安史之乱结束。结合上述的内容,了解到了所谓的安史之乱是什么,同时从安史之乱全过程的介绍中对该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看过之后,心中对该事件也有了一定的评价。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2、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安史之乱形成的直接原因。唐玄宗时期,奸诈小人李林甫,做了宰相达十九年。他在职期间排斥与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培育党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徇私枉法,他公开收受别人贿赂,妒有才能的人能,骄傲放纵,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4、奸臣当政,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本愿。西北地区的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一直有矛盾。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关系僵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叛乱经过------
禄山起兵-----
安禄山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 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被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史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 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 郭子仪(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挑起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向唐朝皇室争夺皇权,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一介流民。
二、唐朝统治者腐化越来越严重,人民的负担负担本来就重,生活越来越难熬,许多人民都在生死线挣扎着。
三、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此外,同僚之间裂隙不断。君与臣的矛盾不断扩大、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激化,不断加深。
四、民族矛盾,也是爆发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五、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剧烈,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中文名: 安史之乱
时间: 755年-762年
叛军首领: 安禄山,史思明等
后果: 唐朝由盛转衰
在任皇帝: 唐玄宗
编辑本段叛乱经过
禄山起兵
安禄山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 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被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史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 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 郭子仪
(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经过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守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振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甚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表现得对朝廷极其恭顺,在背后却暗自积蓄力量,广招兵马;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安禄山于755年11月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声,都会吓得纷纷坠落城下。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坡时,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赴成都。太子李亨奔向灵武,同年七月即位,即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于762年得以平息。但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却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的经济受到重创。“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杂胡(混血的胡人),父亲是粟特人,母亲阿史德则是一个突厥巫婆。由于其母认为是战神(一说为光明之神)轧荦山听到她的祈祷才赐下这个儿子,于是就给他取名“禄山”(“轧荦山”的汉译)。
后来阿史德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安禄山也就跟着改姓安了。安禄山聪明多智,长得魁梧白胖,会六国番语,当过互市牙郎(在突厥人与唐人的互市贸易中充当翻译和中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还只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麾下一个小将领的安禄山在与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作战时,因轻敌冒进导致军队溃败,按律应当被斩首。
就在绑缚刑场要被处决的时候,安禄山大呼:“大夫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怜惜他是一员勇将,不忍杀之,遂将他押赴京师,请求朝廷定夺。
玄宗李隆基见安禄山身躯魁梧,又会六国番语,怜惜其才干意欲免其一死。宰相张九龄上书反对道:“军法不可动摇,安禄山有必杀之罪。况且此人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不以为然,说道:“卿如果依照王衍看石勒的眼光看待此人,就会冤枉忠良。”
最终在玄宗的庇护下,安禄山得以赦免。自此之后,安禄山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安禄山身体肥胖,据说体重超过了300斤,他外表很是憨厚,颇会逢迎拍马,很快就取得了玄宗的宠信。
玄宗见他肥胖,曾调侃他道:“你这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啊,竟然如此之大?”安禄山趁机献媚道:“臣这肚子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对陛下的忠心。”玄宗听了大为高兴。
有一次,安禄山见了太子李亨,竟然拱手而不行礼。左右人劝他施礼,他却装傻充愣道:“臣是胡人,不知礼仪,不晓得太子是什么官职。”玄宗道:“太子乃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当由他代朕为君。”
安禄山立马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惊讶地答道:“臣太愚蠢了,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有太子。”
玄宗见安禄山对自己如此忠心,于是对他更加宠爱,加封其为东平郡王,不但为他在京城修建了极尽奢华的豪宅,而且每有珍馐美味都要赏赐给他,连玄宗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最后都认安禄山做了“干儿子”——虽然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
在玄宗的宠信提拔下,到了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已经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手握重兵的众节度使中,以防御东北的安禄山势力最大,统兵马18万,占到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手握重兵,又见内地空虚,老皇帝醉心歌舞美色,不理政事,于是反心渐露。但他还稍有些“良心”,念玄宗待他不薄,想等年事已高的玄宗死后再起兵。然而宰相杨国忠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

安史之乱是什么事件?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2、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安史之乱形成的直接原因。唐玄宗时期,奸诈小人李林甫,做了宰相达十九年。他在职期间排斥与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培育党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徇私枉法,他公开收受别人贿赂,妒有才能的人能,骄傲放纵,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4、奸臣当政,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本愿。西北地区的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一直有矛盾。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关系僵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虽说这场暴乱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却对唐朝后来的统治产生不小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点。即便后来消灭了叛军,也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也已经大幅锐减,远远不如当初的状况。由于这场反唐叛乱的指挥官是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除了属下的唐兵之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的是士兵,大约15万人,声势非常浩大,这件事情就被称为安史之乱。
唐朝从唐高祖李渊称帝算起到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一共历经289年。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致是从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点。唐太宗登基为帝后,曾励精图治击败强敌东突厥,被草原上的部落尊称为“天可汗”,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继位后,击败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虽说没太宗李世民那么厉害,也开创了永徽之治,让多少人免于战乱之苦。等到唐玄宗继位时,唐朝已经逐渐发展壮大为世界瞩目的强国,就连其他国家的人都被唐朝的盛世状况给震撼。
唐玄宗早年算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但他到了晚年,迷失在大唐繁华奢靡的现象当中,直接被美色冲昏头脑,开始任用并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将边疆的大权交到安禄山等塞外民族之人手中,最终引发了那场波及全国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正式开始于天宝十四年,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得安禄山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唐的兵变事件。由于唐朝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很多人还一直沉浸在盛唐的梦境中,根本没想过会有战争发生。
安禄山等人但是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所到之处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不时开门迎接叛军,就是选择在叛军没攻打过来之前就弃城逃跑。即便是在太原地区传出安禄山造反的奏报时,唐玄宗仍然认为这是那些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从没想过安禄山会起兵造反,直到安禄山快要打到长安的时候,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
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
次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经过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涉及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陈玄礼 郭子仪 李光弼 许远 张巡 颜杲卿 鲁灵 张介然
(也可以说和杨贵妃有关系)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
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
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守令或逃或降。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振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东都洛阳。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宰相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二十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画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宝应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2008-06-14 09:16:04 补充: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
背景 唐代历太宗「贞观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唐代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彊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均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渐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的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 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而安禄山也因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兵镇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当中二百六十一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五十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三镇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而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二十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八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著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 *** 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 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成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汉化甚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 蕃将掌边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掌握军权。当时安禄山己一人独掌二十万的兵力,一旦有异心,便容易发动叛乱。 将相不和 安禄山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2008-06-13 19:50:21 补充: 结果 战乱结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宝应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唐朝由强转弱的时间点。安叛乱态势图安史之乱发生的地方,如果换成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在中国的北方。它始于公元755年12月,一般认为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大概花了八年时间。安史之乱是两面作战,一面是唐朝,一面是大雁。唐朝以高仙芝、胡、胡这些人为主要统帅。大研这边,史思明、史朝义、安清旭是主要指挥。最后的赢家是唐朝。唐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实力开始下降。本来地方是不敢得罪中央的。这件事之后,地方也敢反抗中央了。地方势力希望取代李家统治全国。唐朝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积累的财富。还有很多军队。安史之乱中期,唐朝有60万左右的军队,大燕国只有30万。此时唐朝的实力大约是大雁的两倍。这样,唐朝的士兵只要不是老弱病残,就不输给大雁。关于关之乱的结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安史之乱的结束是因为严的死给了双方一段时间的缓和。大雁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杨贵妃的死也因此促进了这场战争的结束。有哪些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再现这一段,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影视剧应运而生。其中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和《杨贵妃》是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是央视电影频道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国通史安史之乱》电影剧照以纪录片的形式叙述了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影片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其他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不同,电影《杨贵妃》以写实为主,以叙事的形式告诉观众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通过看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可以全面了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杨贵妃、唐玄宗、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者,在有关安史之乱的电影中,大多以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感情纠葛为主要线索,进而阐述安史之乱的原因。2015年7月30日上映的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是一部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影片以唐玄宗和寿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杨贵妃的感情纠葛。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玄宗年间的政治斗争。痴迷于杨贵妃美色的唐玄宗和寿王展开拉锯战时,并没有意识到安禄山正在策划一场政治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后,无心参政的杨贵妃成为政治斗争的中心。安史之乱的结果是什么?马歇坡之变标志着安史之乱的高潮。唐玄宗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唐朝所有的官员到蜀国躲避。唐玄宗到蜀时,展开反攻战略。唐玄宗派郭子仪带兵镇压安史之乱。然后,在公元756年,他为唐肃宗即位,唐玄宗成为皇帝的父亲。唐肃宗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大臣,并任命他为宰相。安史之乱素描然后,郭子仪率领他的部队平息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春,田败于唐军,选择投降。为了表示对唐朝的忠诚,田把史朝义的家让给了唐军。随后,史朝义的部下李怀贤向唐朝投降。石朝义别无选择,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大部分叛军立即投降,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从安史之乱的结果来看,唐朝统治者最终保住了政权,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结果也标志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开始。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虽然保住了唐朝的政权,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实际上削弱了唐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残余势力逐渐在北方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虽然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上吊自杀了,但唐朝的将领们还是把史朝义的旧势力绑起来,继续控制河北。随后,发动安史之乱的老将军田、张中之、李怀贤等人相继“占地为王”,形成了河北三镇的局面。他们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于一身,不顾唐朝。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主要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一场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是一场由安禄山为首领发起的政治内战。安史之乱2大叛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之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时间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开始,到763年2月17日结束。安史之乱总共经历了7年2个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应该是是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败和灭亡,结束了盛世天朝。
安史之乱起初发生在范阳,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引发了安史之乱。攻下洛阳自立大燕帝国。之后安禄山举兵攻破潼关,杀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命,杨贵妃被逼自杀,当时的太子李亨当上了皇帝,成为肃宗。公元757年安禄山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史思明叛变回到范阳,并且称为大燕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
睢阳之战张巡牵制了安庆绪几十万大兵,后来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朝天下因此保全。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后,761年,国家内部内战开始,叛军产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后来与唐军征战屡次失败。763年,田承嗣投降,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也被送去给了唐军。史朝义带着五千精兵逃到了范阳,但是树倒猢狲散,史朝义的手下李怀仙拱手将范阳送给了唐军表明自己的投降决心。史朝义自知活不下去,自杀而死。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唐朝的土地问题。均田制出现了兼并现象,租赁田地实行不了。整个趋势走向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安禄山一起发动安史之乱的史思明于安史之乱后又再次叛乱,这让整个唐朝再次遭受创伤。唐朝藩镇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军权和财政大权都由一人掌管,独立性很强。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藩镇全部自立门户,割据自己的地皮。唐朝被分割占据,而且每个藩镇为了相互争夺权力,而相互厮杀这导致了经济的极速下降,战争年代只为自保。
安史之乱后造反是兵家常事,三藩之乱是唐朝后期最大的战争。吴三桂,安禄山互相争斗。

什么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宗主国唐朝进行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
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搜狗百科
别名:
天宝之乱
地点:
中国北方至中原
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指挥官:
李泌郭子仪李光弼刘晏高仙芝
结果:
唐朝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致使唐朝发生由盛转衰及藩镇割据的安史之乱,其过程也是跌宕起伏。整个安史之乱大约持续了8年,从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安史之乱全过程。点击了解:安史之乱起因安史之乱全过程【安禄山起兵】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唐廷反击】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755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长安失陷】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玄宗,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终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马嵬兵变】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亨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肃宗即位】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为诸将所推,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睢阳之战】唐至德二载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睢阳之战,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安禄山被杀】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夜,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邺城之战】唐乾元元年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史思明复叛】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乱事告终】上元二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宝应二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安史之乱全过程历经8年,给整个唐朝带来很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1]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