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1 12:37:4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蒌篙满地芦芽短全诗

蒌篙满地芦芽短全诗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篙满地芦芽短全诗的注释:
1、惠崇春江
描绘了苏州惠山地区的江景,苏州以其水乡风情而闻名,春江的景色一定是非常美丽的。
2、晚景
指傍晚时分的景色,通常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景色会显得十分宜人。3、山色
指山的颜色和形态,也是描绘整个景色的一部分。
4、带烟
山上的景色被薄薄的烟雾笼罩着,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5、云销雨霁
天空中的云彩散去,雨水也停歇,意味着天气晴朗。
6、渔舟唱晚
描绘了江上的渔船,渔民在晚上垂钓,歌唱,营造出一片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总体来说,这首词以苏州惠山的春江晚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色、云彩、渔舟等元素,展现出一个宁静美丽的夕阳江景。
7、翻译
晚上的江景美不胜收,山色翠绿如眉娥。山上的烟雾轻轻卷起,云彩散去,雨水停歇。渔舟在江上歌唱,夕阳下垂钓,平静宜人。这是惠山春江的美景,让人陶醉,心旷神怡。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是初春季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晓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蒌蒿满地芦芽短”是哪一首诗里面的诗句?

《惠宗春江晓景》
(也作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你好!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蒌蒿满地芦芽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的想象;惠崇是宋代著名画家、僧人。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意思

意思是: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出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扩展资料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鉴赏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下是完整的诗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嘉禾城南秋夜月,千家万户瞳瞳然。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第一句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意味着野草丛生,芦苇的嫩芽也变得短小。这句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草木逐渐凋零。"正是河豚欲上时"指的是河豚是秋季的美味食物,暗示着人们正处于品尝美食的时刻。
第二句"嘉禾城南秋夜月,千家万户瞳瞳然"描绘了城南的嘉禾地区秋夜的明亮月光。"瞳瞳然"形容了人们家中的灯火,意味着千家万户都在点亮灯火,温馨而繁忙的夜晚。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表达了秋天的到来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登鹳雀楼》。原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描写登鹳雀楼一侧的景色。蒌蒿和芦芽都是河边的植物,它们生长茂盛,而河豚则指黄河的水流。这句诗意味着时光匆匆,季节转换的迅速,显示出了大自然景观的变幻。
整首诗以描绘黄河绵延的壮丽景色为主题,寓意着登高望远、超越自己的人生追求。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娘而河豚,此时正要做刘儿上从大海回有豆浆和你来三到四句。
还有是竹林外,两三只桃花,开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观察到,处处春江水等回暖。
这句诗句出自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意思是蒌蒿遍布大地上,芦芽也变得短小了,正是河豚要跃上河面的时候。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蒌蒿和芦芽是春天的植物,而河豚则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蒌蒿茂盛、芦芽短小表示春天已经来临,大自然万物都在焕发新的生机。河豚欲上河面,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将带来更多生命的活动和繁衍。
整个诗句以简洁凝练的方式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的复苏,给人一种欣喜和期待的感觉。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仰望。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谁的哪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初春江水的回暖是他们最先察觉的。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正在抽芽冒尖,这正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这首诗是苏轼大大(1037-1101)提在惠崇僧人(965- 1017)《春江晚景》画作上的,《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提上诗,另一幅是飞雁图,提诗如下: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哪个古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是春季。
2、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简析
《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出处: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扩展资料:
第一首诗,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原句的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题我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首诗的出处是《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作者是苏轼。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在描写春天的桃花,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在描写春天的江水和鸭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时节的喜爱之情。“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的是春天大地回暖后,植物开始生长的景象。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指此时正是河豚上市的时候,也是人们品尝美食的好时光。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意境,表现出了春天美好的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蒌蒿满地芦芽短意思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1、蒌蒿满地芦芽短翻译: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2、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3、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