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开国十大将怎么排位啊?谢谢
- 2、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排名(十大元帅军事能力排名)
- 3、中国十位大将是哪十位?
- 4、中国开国八大元帅是哪几位?
- 5、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 6、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 7、十位开国大将中,只有徐海东没参加解放战争,为何却能高居第二?
- 8、开国将帅中的,五位智将看看都有谁?
- 9、截止2022年1月,仍在世的开国将帅仅剩6人,看看有没有你的老乡
开国十大将怎么排位啊?谢谢
错了,那是十大元帅啊,应该是:
粟裕 大将 48 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
徐海东 大将 55 中央军委常委
黄克诚 大将 53 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
陈庚 大将 52 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工委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谭政 大将 48 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肖劲光 海军大将 52 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张云逸 大将 63 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
罗瑞卿 大将 49 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王树声 大将 50 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
许光达 大将 47 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粟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赓
谭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中国十位开国大将中,他的地位最高,其他九位曾经都是他的下属
粟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赓
谭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3楼对,2楼把人名写错了。
开国十大将军
目前所能见到的十大将排序有三种排法:
第一种: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就是这样排法。这种排法原因明确,没有什么可探讨的。
第二种:是按当时职务排列,据说55年授衔时就是这样站位的(依据当时的录象资料),具体顺序如下:
粟裕: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黄克诚:国防部副部长兼军委秘书长、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长兼政委
谭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第一副主任
萧劲光: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
王树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长
陈赓:副总长、哈军工院长
罗瑞卿:公安军司令兼政委
许光达:装甲兵司令
徐海东:国防委员会委员
张云逸:国防委员会委员
这种排序在以往的书面媒体上并不多见,只是近些年网上出现较多。由于它是按职务排列的,研究的价值也不是很大。
第三种:即流行最广的排列顺序,具体如下: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这种排序的缘由目前尚未见到最权威的解释,但这种排序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除了几十年来书刊杂志上大量出现的报道以外,中央军委公布的我军36位军事家名单中,十大将也是这样排名的。
既然这种排序的确存在,而我们又暂时找不到对这种排序的权威解释,就只能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其原因了,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管之见而已。
粟裕:无需多言,排第一位都觉得委屈,功绩本来是应该授元帅的。
徐海东:当时早已病休,没有军职,其战功也主要是限于红军时期,资历也并不十分突出,排在第二位,除了毛泽东感念20年前的鼎力相助而着力提拔外,找不到别的理由。“皮有功,少进中”的流传很广,如果属实,也证明毛泽东对将帅的授衔肯定是有干涉的。
黄克诚:当时任军委秘书长,负责军委、总参的日常工作,权力很大(曾有人称当时的军委是“秘书长专政”),丝毫不亚于粟裕,仅举一例:一年后的八大上,黄克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粟裕则仅是普通中央委员。当然,也许还有彭德怀力挺的因素起作用。因此,排第三位并不奇怪。
陈赓:排第四位是战绩和资历综合考虑的结果。57年曾任代总长也说明了他当时的地位。
谭政:资历老,但没有战功,当时的职务还可以,和黄克诚一样也是实权派,一年后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书记处排名甚至在黄克诚前头。为了照顾陈赓,已经排在第五了,怎么也不能再降到萧劲光后头了,毕竟是总政第一副主任嘛。同时,也许有罗荣桓力挺也未可知。
萧劲光:排在第六主要是靠资历,加上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的职务。
张云逸:虽然资格甚老,又是百色起义幸存的领导人(小平已军转民),但没有军职,又刚受过处分,又没有徐海东的“大功”,只好排在第七了。
罗瑞卿:当时正处在上升通道,次年的八大中委选举,得票数排在20位元帅大将的第四位,仅次于朱德、林彪、罗荣桓。只是因为资历较浅、战功一般,只好排在第八位。
王树声: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被照顾进了大将,但除了当年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职务比许光达有点优势以外,面对前面八位大将实在没什么脾气,只能排在第九位了。
许光达:一个优秀的同志,但授大将资历非常重要,其次是职务和战功。既然许三者都不突出,自然只能排末位了。当然,对许光达来说,这已经是“满意超出想象”了。
结论:三种排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或者哪个权威哪个不权威。不过,第三种排序应该更能说明当时中央对各位大将的评价。
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排名(十大元帅军事能力排名)
1955年,新中国举行授衔,排在最前面的功勋最为卓著无疑是,“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今天解读一下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各种排名。授衔时官方排名1955年十大开国元帅官方排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955年十大开国大将官方排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955年军衔评定时,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人选确定,考虑是多方面的,参考了开国将帅们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资历、贡献、军功等等,还有照顾到了各大野战军的代表性,以及建国后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开展工作等等。比如,毛主席退出大元帅衔的评定,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等等因为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为了淡化政府全是军人出身的印象,也放弃了军衔评定。还有,评衔前,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复员转业工作,特别是女战士,大量强制复员或者转业。所以,有太多的人有资格参与评衔,而最终放弃了,1955年授衔,既是军功、贡献的评定,也是一种工作需要。1955年,评衔时给出的排名,也基本体现了当时将帅们地位的排名。评衔时年龄排名十大元帅的生卒年份是这样的: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看起来有点乱,且看下面我为大家的梳理。十大元帅按照年龄排名是这样的: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陈毅、徐向前、罗荣桓、林彪。所以,十大元帅里面朱德元帅,年龄最长,林彪最幼,他们分别出生于1886年和1907年,朱德元帅比林彪大21岁。排在第二位的是刘伯承元帅,令我没想到的是叶剑英元帅年龄竟然排在第四位,我印象中他在诸多元帅中是年轻的。陈毅元帅和徐向前元帅同庚,但是陈毅元帅出生于8月份,徐向前元帅出生于11月份,陈毅元帅排在前面。十大将的年龄排序是这样的: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王树声、罗瑞卿、谭政、粟裕、许光达。肖劲光和陈赓大将同庚,谭政和罗瑞卿大将同庚。十大元帅、大将去世的先后和寿龄随着时间流逝,开国将帅逐渐老去,1963年罗荣桓元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成为最早去世的元帅。去世最晚的是聂荣臻元帅,1992年去世。1986年,有两位元帅离我们而去,分别是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和22日叶剑英元帅。老帅们离开的顺序是:罗荣桓、贺龙、林彪、陈毅、彭德怀、朱德、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十大元帅中首领最高的是刘伯承元帅,享年94岁,寿龄最短的是罗荣桓元帅,享年只有61岁。实际上刘伯承元帅,也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最多的,受大伤10次,11处创口,失去一只眼睛。他们的首领排序是:刘伯承、聂荣臻、朱德、徐向前、叶剑英、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_十大将中,肖劲光大将寿龄86岁,其后是黄克诚、张云逸、谭政,而寿龄最短的是陈赓大将,1961年去世时年仅59岁,实际年龄58岁,逝者一般说虚岁,我对比的时候是按照实际年龄对比的。他们的最终年龄顺序是这样的:肖劲光、黄克诚、张云逸、谭政、粟裕、罗瑞卿、徐海东、王树声、许光达、陈赓。
中国十位大将是哪十位?
中国十大将军是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时至今日,距我军首次授衔已过去60年,而10位大将的排名问题却莫衷一是。10位大将的排名曾出现过两种版本:
第一种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这一排名是现今大多数出版物中的名单顺序,如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1997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2005年中国邮政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10枚一套小版张,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以及2008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将领传》等;
第二种为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这一排序曾出现在199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之《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卷中。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张云逸,肖劲光,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国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参考资料
趣历史: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8/43788_2.html
中国开国八大元帅是哪几位?
开国有十大元帅,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将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授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自1955年至1965年间,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是十大元帅,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朱德
朱德,四川仪陇人,生于1886年,1922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共。他是八一南昌起义领导者之一,在井冈山任红四军军长。先后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彭德怀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共,同年7月发动平江起义,此后曾任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他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3、林彪
林彪,湖北黄冈人,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接任红四军军长,次年又任红一军团军团长,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时指挥了平型关战役,任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战役。
4、刘伯承
刘伯承,四川关县人,1926年加入中共后历任红军参谋长、一二九师师长、中原野战军(二野)司令员。
5、贺龙
贺龙,湖南桑植人,生于1896年,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共。他历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一二O师师长、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6、陈毅
陈毅,生于1901年, 四川乐至人。1923年加入中共,南昌起义后与朱、毛组建红四军。后历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华东野战军(三野)司令员兼政委。
7、罗荣桓
罗荣桓,湖南衡山人,生于1902年。 1927年加入中共。历任红四军政委、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四野政委 。
8、徐向前
徐向前,1901年生于山西五台。1927年加入中共后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一二九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
9、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生,四川江津人。1923年加入中共,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红一军团政委、一一五师师长兼政委、华北军区司令员。
10、叶剑英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1897年生,1927年加入中共,曾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军总部参谋长等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大元帅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1955年开国上将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名单如下:
1、王平;
2、王震;
3、王宏坤;
4、王建安;
5、王新亭;
6、韦国清;
7、乌兰夫;
8、邓华;
9、叶飞;
10、甘泗淇;
11、吕正操;
12、朱良才;
13、刘震;
14、刘亚楼;
15、许世友;
16、苏振华;
17、李达;
18、李涛;
19、李天佑;
20、李志民;
21、李克农;
22、李聚奎;
23、杨勇;
24、杨至成;
25、杨成武;
26、杨得志;
27、宋任穷;
28、宋时轮;
29、张宗逊;
30、张爱萍;
31、陈士榘;
32、陈再道;
33、陈伯钧;
34、陈明仁;
35、陈奇涵;
36、陈锡联;
37、周桓;
38、周士第;
39、周纯全;
40、赵尔陆;
41、洪学智;
42、钟期光;
43、贺炳炎;
44、郭天民;
45、唐亮;
46、陶峙岳;
47、萧华;
48、萧克;
49、阎红彦;
50、傅钟;
51、傅秋涛;
52、韩先楚;
53、董其武;
54、彭绍辉;
55、赖传珠。
这五十五名上将级别为:
一、正兵团级33名。
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二、副兵团级19名。
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叶飞、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
四、准兵团级1名。
贺炳炎。
五、无军队级别者2名。
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
扩展资料
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
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
1956年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
1958年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上将;人民网-开国上将纪念馆
1955年9月,全军上下,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之后,又补授上将2名、中将2名,补授、晋升少将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从此,1600多将星便以其璀璨的光辉诞生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幕中了,令世人瞩目,令世人敬仰,令中国人民自豪,令中华民族骄傲。这些老将军,绝大部分包括在历次运动中上过“贼船”的在位时都没有为自己捞取过好处,清廉一生。现在他们在干休所里安享晚年。最小的82岁(王扶之),最长者100岁(阎捷三,吕正操)。
开国上将(57人,健在3人,平均年龄96.3岁):
吕正操 2005年1月4日过100岁生日时,精神不错,这一天是在阅读自传中渡过的。
肖 克 97岁,早已住院
洪学智 92岁,也已住院
开国中将(177人,健在15人,平均年龄92.6岁)
罗元发、阿沛·阿旺晋美、廖汉生、曾思玉、孔庆德、方 强、杜义德、刘志坚、黄新廷、◆◆◆张震、蔡顺礼、范朝利、黄志勇、李作鹏、饶守坤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257人)
1955年9月授衔(798-110)
万振西、王 直、王屏、王兰麟、王兆相、王若杰、◆◆◆王诚汉、王贵德、牛书申、方 槐、方子翼、方国安、叶荫庭、卢仁灿、朱耀华、任荣、◆◆◆向守志、刘 丰1915、刘春、刘中华、刘华香、◆◆◆刘华清、刘居英、刘鹤孔、刘懋功、江 文、江勇为、江腾蛟1919、汤光恢、关盛志、阮贤榜、李 觉、李中权、李水清、李布德、李赤然、李伯秋、李道之、◆◆◆李德生、◆◆◆李耀文、杨永松、肖思明、吴瑞山、何光宇、何廷一、谷广善、邹 衍、汪东兴、沈启贤、宋承志、宋维栻、宋景华、张 瑞、张云龙、张文碧、张汉丞、张廷发、张秀川、张秀龙、张国传、张铚秀、陈 波、陈 浩、陈茂辉、陈金钰、陈锐霆、陈福初、陈鹤桥、范 明、欧阳平、罗应怀、罗维道、胡定千、胡继成、钟 辉、钟元辉、钟明彪、钟炳昌、胥光义、贺 健、贺吉祥、桂绍彬、栗在山、贾若瑜、钱信忠、徐光华、◆◆◆郭林祥、高厚良、陶汉章、曹达诺夫·扎依尔、盛治华、阎捷三、彭富九、程世清、曾美、曾克林、谢 斌、谢振华、谢家祥、詹大南、裴周玉、廖鼎琳、漆远渥、谭友林、谭右铭、熊兆仁、黎 光、黎东汉、戴润生、魏天禄、
1961年晋升少将(218-52人):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王 晓、王定烈、王砚泉、左爱、叶泰清、史进前、吕 清、吕仁礼、朱士焕、朱春和、朱家胜、刘 瑄、刘月生、刘耀宗、江鸿海、孙干卿、杜 屏、李 彬、李静、李永悌、李懋之、杨思禄、肖荣昌、肖德明、吴罡、吴纯仁、张力雄、张蕴钰、林 真、罗洪标、胡 炜、胡立声、胡鹏飞、赵晓舟、钟发生、段思英、姜 钟、桂绍忠、柴成文、殷国洪、高 锐、曹中南、康 庄、彭施鲁、董启强、程明、曾凡有、赖达元、雷 钦、雷起云、鲍奇辰、魏国运、
1963年授衔少将(3-1人):刘西尧
1964年授予、晋升少将(321-94人):
丁 钊、马宁、马洪山、王 展、王猛、王子修、王文英、王扶之、王茂全、王淮湘、韦统泰、文 击、方震、白 云、吕作松、曲竞济、朱致平、伍生荣、华 楠、刘汉、刘世昌、刘光涛、刘自双、刘春山、◆◆◆刘振华、江含章、江学彬、许志奋、阳自碧、纪亭榭、苏克之、苏宏道、苏锦章、李元、李健、李大清、李如洪、李孔亮、李丕功、李东野、李树荣、杨虎臣、杨斯德、肖友明、肖选进、吴仕宏、何云峰、辛国治、汪运祖、沙 风、沈鸿林、张 英、张 翼、张中如、张水发、张玉华、张志勇、◆◆张伯祥、张宜步、张实杰、张耀祠、陈绍昆、国林之、周建平、宗凤洲、胡立信、茹夫一、赵峰、赵华青、赵复兴、姜林东、贺明、袁意奋、贾乾瑞、顾鸿、夏伯勋、柴启琨、铁 瑛、◆◆◆徐 信、徐明德、高占杰、高先贵、涂通今、常 勇、常仲连、彭 飞、程坤源、廖步云、黎 原、颜文斌、颜吉连、戴金川、魏佑铸、瞿道文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注意:大家可以猜猜◆◆◆和◆◆代表什么意思?
几位开国少将近况:
郭林祥1914年91岁,健康,活动不多。原总副主任兼军纪委书记,88年上将,中顾委委员,老心脏病患者了,几十年病史,少活动也是对的。
高厚良1914年91岁,健康,活动不多,原空军政委,中顾委委员,
陈鹤桥1914年91岁,健康,活动不多,原二炮政委,全国人大代表,
江 文1914年91岁,健康,活动少,原通信兵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谢家祥1914年91岁,健康,活动少,原成都军区第四政委,全国政协委员,
张铚秀1915年90岁,相当健康,常参加活动,原昆明军区司令,中顾委委员,
肖思明1915年90岁,健康,活动少,原武汉军区政委,全国政协常委
谢振华1916年89岁,相当健康,常参加活动,原昆明军区政委,中顾委委员,
谭友林1916年89岁,坐轮椅,原兰州军区政委,中顾委委员
刘华清1916年89岁,还算健康,原军委副主席,88年上将,政治局常委中顾委委员
李德生1916年89岁,住医院,原国防大学政委,88年上将,中顾委常委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汪东兴1916年89岁,健康,常参加活动,原党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
王诚汉1917年88岁,健康,常参加活动,原军科政委,88年上将,中顾委委员,身体不错,但是脑子已经开始有问题了,有点健忘
向守志1917年88岁,相当健康,常参加活动,原南京军区司令,88年上将,中顾委委员
李水清1917年88岁,相当健康,常参加活动,原二炮司令,全国政协常委,
宋承志1917年88岁,住医院,还可以,原炮兵司令,全国人大常委
李耀文1918年87岁,还算健康,常参加活动,原海军政委,88年上将,中顾委委员
张廷发1918年87岁,健康,参加活动,原空军司令,中顾委委员
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官方排名
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
楚 李 涛 傅 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
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 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
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
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
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
王建安 (56年1月25日授予)
李聚奎 (58年4月授予)
55名上将级别为:正兵团级33名:
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副兵团级19名:
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叶飞、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
准兵团级1名:
贺炳炎。无军队级别者2名:
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 。
资料拓展: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开国上将,现已全部逝世。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在2009年10月13日溘然长逝,享年106岁。
授衔上将排名: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 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 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 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 陈锡联 韦国清陈士□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飞 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桓 杨勇 李志民 赵尔陆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1、萧克。2、李达。3、张宗逊。4、李克农。5、王震。6、许世友。7、彭绍辉。8、张爱萍。9、杨成武。10、韩先楚。11、李涛。12、傅秋涛。13、王平。
14、吕正操。15、傅钟。16、肖华。17、甘泗淇。18、宋任穷。19、赖传珠。20、洪学智。21、周士第。22、郭天民。23、周纯全。24、杨至诚。25、陈再道。
26、陈奇涵。27、王宏坤。28、苏振华。29、刘亚楼。30、刘震。31、陈锡联。32、韦国清。33、陈士榘。34、陈伯钧。35、钟期光。36、宋时轮。37、朱良才。
38、董其武。39、唐亮。40、叶飞。41、杨得志。42、王新亭。43、黄永胜。44、李天佑。45、陈明仁。46、贺炳炎。
47、阎红彦。48、谢富治。49、陶峙岳。50、乌兰夫。51、周桓。52、杨勇。53、李志民。54、赵尔陆。
扩展资料:
开国上将介绍:
1、李克农:
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刘亚楼:
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
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
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崇德小学。14岁进湘店高小,15岁进武平县立初中,16岁考入省立第七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回乡后,共产党员刘克模聘请他任崇德学校教员。不久,刘克模、李长明派刘振东、刘永光等在店下开文昌栈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起,亚楼先后担任中央红军第十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战斗。
第一次反围亚楼团捉了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亚楼手把手教团连政工干部制订政工规划,鼓励政工人员起模范作用。第三次反“围剿”,亚楼的十一师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52师。
3、张宗逊:
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人,1927年4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
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管理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上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1、项羽: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上榜理由: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笔者按: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又梅兰芳先生之京剧《霸王别姬》不可不看,这里强烈推荐。)
2、吕布:吕布字奉先,先随丁原,为主簿,后杀丁原投董卓,誓为父子,爵封温侯,世称“吕温侯”。司徒王允以连环计间布、卓,吕布杀董卓,后为曹操所破,缢死于白门楼。(笔者按:关于吕布戏貂蝉大闹凤仪亭之事,盖《三国演义》等讹传,历史并无貂蝉之人,《三国志》仅言“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云云。其恐英雄寂寞欤?然京剧《小宴》一场,把吕布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信真有吕布与貂蝉事也。)
●上榜理由:吕布是三国第一条好汉,胯下赤兔马,手中方天画戟,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虎牢关一人单挑刘关张三人;辕门射戟;杀董卓虽为私愤,却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竟当时能杀董卓者,唯温侯耳。
3、廉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6?1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榜理由:赵惠文王时,虽有强秦虎视,而诸侯无敢忤赵者,皆因赵有廉颇蔺相如。廉、蔺二人初不和,后释疑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尝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廉颇年八十,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于十大名将中为高龄第一。(笔者按:廉颇亦勇矣,惜乎未得其时,故赵使者言: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有廉、蔺之士而难霸者,天不佑耳。)
4、李元霸:李元霸,唐高祖李渊子,《隋唐演义》中言为四子,隋炀帝封其为赵王,世称“西府赵王”,然《旧唐书》中言为三子,早丧,追赠卫王。
●上榜理由:李元霸是隋唐第一好汉,力大无穷,使一对擂鼓瓮金锤,在《隋唐》中未尝败绩,但因怕打雷,抛锤以击天,锤落自伤而亡。(笔者按:或曰元霸无用,英雄何惧雷声,故哂之,余以为谬也。《论语?6?1乡党》云:迅雷、风烈,必变。盖圣人尚如此,何况英雄。)
5、赵云: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西蜀五虎上将。
●上榜理由:赵云是三国第二条好汉,但因为生的较晚,未能与吕布一决高下,但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上将之一,人气亦在吕布之上,一生几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追随刘备屡建奇功:长坂坡于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中七进七出,砍倒大旗两杆,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有名上将五十余员,救出刘禅,保住刘备骨血。(笔者按:赵云一生功绩莫大于此。刘备尝言:妻子如衣服,故妻子虽丧无妨,然古人以无后为大,赵云保住刘备之子,其功可昭日月。)刘备入川,孙权骗其妹携刘禅回东吴,赵云劫江夺斗又立奇功。刘备兵取汉中,赵云据汉水,再次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刘备兵败江东,多亏赵云相救才得至白帝城。诸葛亮一出祁山 ,以赵云为先锋,赵云以七十高龄力斩五将,威风不减当年。且赵云得以善终,死后亦得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非其他名将可比。
6、关羽:关羽字云长,身长九尺,卧蚕眉,丹凤眼,五缕长髯,汉献帝赞其为“美髯公”,封汉寿亭侯,通晓春秋大义。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称西蜀五虎上将。
●上榜理由:按民间排序,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仅列第四。但关羽号称武圣,又称关王、关帝,手中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有庙宇祠殿,千年享受香火,亦非他人可比。一生著名战役(或事件)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徐州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战长沙关黄对刀、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
7、杨延昭:杨景杨延昭,著名评书《杨家将》中主要人物,也是此十大名将中唯一的虚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无论评书也好,戏曲也罢,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杨家将自火塘寨老将杨衮始,金刀令公杨继业,七狼八虎,杨宗保、杨文广等俱是英雄人物。(笔者按:历史上无杨继业,自然更无杨家其他人,杨继业其人盖指北宋名将杨业,其事迹可见《宋史》,远非评书中那么传奇。)
●上榜理由:老令公杨继业生七子,又收一义子,分别是:平、定、安、辉、德、昭、嗣、庆。长子杨延平、次子杨延定、三子杨延安俱战死在双龙会上,四子杨延辉被擒在辽国招驸马,即京剧名戏《四郎探母》,五子杨延德在五台山出家,七子杨延嗣被潘仁美报杀子之仇一百零八箭穿身而亡,义子杨延庆亦失落北番,杨继业被困碰碑时亦自尽。唯有杨六郎延昭得还,尚柴郡主,为当朝郡马,此段故事可见京剧《状元媒》。后为边关大帅,与孟良焦赞等同守雁门关。杨家弟兄号称“七狼八虎”,唯有杨六郎武功最高,且杨家满门忠烈,为世人称道。
8、岳飞:岳飞,字鹏举,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后为秦桧等害死于风波亭。昭雪之后,追赠鄂国公,加封武穆王,赐谥忠武,配享太祖庙。今杭州有岳王墓,并秦桧等跪像。
●上榜理由:岳飞亦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名将之一,一生精忠报国。其军队号称“岳家军”开创中国此后“X家军”习惯叫法之先河,以善使钩镰枪闻名。早在南宋末年,岳飞的事迹就成为说话艺人的素材。(笔者按:现在看到最早的一种是熊大木编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后改题《武穆精忠传》,八卷八十则,刻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又有钱彩等编次的《说岳全传》传世,清朝时曾遭禁,因岳飞抗金,金即清也,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此书更将岳飞神化,说岳飞是西天佛祖的金翅大鹏所化,更增添了传奇色彩,其情结、人物与刘兰芳先生之《岳飞传》大致相同。)
9、秦琼:秦琼,字叔宝,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名将之一,南陈马明关大帅秦仪之子,与尉迟恭并称隋唐第十三条好汉。归唐封护国公,兵马大元帅。其子秦怀玉尚李世民公主。
●上榜理由:秦琼虽然只排在十三名,但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与尉迟恭同任门神之职。人称“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熟铜锏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笔者按:余听评书多年,初听《白眉大侠》,觉徐良绰号甚长:山西雁、三手将、多臂人熊、白眉大侠,后听《隋唐演义》,才知秦二爷绰号最长,至今无出其右者。)自古可称“山东好汉”者唯武松与秦琼耳,然则,秦琼与关羽齐名,难分胜负,当非武松可比。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秦琼成为首批进入凌烟阁功臣录的二十四人之一,货真价实。
10、伍子胥: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建章为楚平王太师。因楚平王父纳子妻,败坏人伦,伍建章奏谏不成,受费无基陷害满门抄斩,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到吴国,后借吴王阖闾之兵击楚报仇,平王已死,伍员掘其坟墓,鞭尸三百。后留吴国辅佐阖闾、夫差,终以谗言自刎于吴。
●上榜理由:伍子胥是中国古代一位传奇人物,春秋时十八国临潼斗宝会,伍子胥作为楚国之宝,武艺超群,压盖各国,挂十八国帅印,号明辅将军。(笔者按:世人每论子胥,皆称其血海深仇,愁苦落魄,并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之事。京剧《文昭关》中杨宝森先生演绎之伍子胥可称经典,然仅此而已。鲜有知伍子胥亦上将也,为镇守樊城主帅。)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1、 孙武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2、 吴起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3、 李靖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4、 孙膑《孙膑兵法》的作者。其两次大破魏军的战绩使齐国大振,与强秦并称“东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战略战术方面均有奇才,不愧为孙武的后代——脾气也与老祖宗一样,功成身退。5、 韩信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五)6、 李世民唐朝的开朝皇帝。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7、 岳飞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8、 曹操魏国开国皇帝。《孟德新书》的作者,与光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战胜得实在侥幸,有天上掉馅饼之嫌。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皆败阵),故列第八。9、 陈庆之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花絮:当初,毛爷爷在读《南史·陈庆之传》热血沸腾,掷书而起。10、 项羽东方的汉尼拔(一样的苦大仇深、一样的使过“破釜沉舟”、一样的所向无敌、一样的功败垂成、一样的一生只吃一场败仗但军事生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与吕布同类。
十大名将不知道。。目前稍微有点可信度的只有4人
第一梯队项羽 这个我想不用多说了,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中国武将第一人同时也是兵形式第一人,唯一一个进了本纪的王,西楚霸王项羽!!说项羽无谋的是蠢货,有没读过兵法和历史,韩信到最后也不敢跟项羽真正开战,项羽主要是输给了萧何和陈平,陈平对人的心理把握能力太强,离间了项羽和范增,当然这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萧何的内政能力在中华历史里也是屈指可数的56W大军被项羽4-6W人几乎杀尽,短短几年翻手又是好几十万大军,所以最后刘邦大封功臣萧何首功!
同时兵形式也是兵法的一种,而项羽是兵形式之最,所以所谓的有勇无谋只是啥都不懂的人意淫罢了。不明白兵形式可以百度。我就不复制了
第二梯队:
武掉天王 冉闵 力推五马的李存孝 三箭定天山的薛礼!
这三个人在正史中有着1个人在正规战中以一人之力杀死超过20人的记录(注意明确写明一人)!!
说三国的注意了!!正史里三国中没有一个人有这种战绩!吕布先不提被孙坚打跑(没有三英战吕布。。正史里少有单挑。。除了楚霸王。。基本没有单挑的记录。。楚霸王是强制单挑。。),打黑山贼后被袁绍派出的几个人吓跑了就足以说明他的战斗力了
还有不要把小说当现实,中华历史可是说是世界之最,哪怕这样我们也没有几个能1V10-100的人,现代哪怕是力气最大的大力士在徒手中也没有办法对付5个正常的成年人,拿上武器就更不可能了。
再往下排有记录的就不多了。。意淫的不算个人战斗力再有描写的也就是常遇春,秦琼(玄武门之变)剩下的就没几个写明一个人的了。。在这声明下玄武门之变并没有明确的说秦琼战斗力,但描写的很清楚,防守位和人数比在那里,天策军李世民带着。剩下的自己想被。。 毕竟古代有亲卫队之说还有三国最勇猛的感觉应该是典韦,三国里唯一一个1V多的人物,虽然没有实际杀敌数量就是了。。
最后三国演义是本好书。。但问题是他的好多环节都是张冠李戴,或者夸大描写。。。
一、十大名将
1、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
2、孙膑 著有《孙膑兵法》
3、韩信 汉朝夺天下的一把利剑,带兵没的说
4、卫青
5、霍去病(4、5两位将军大家应该知道,抗击匈奴的英雄)
6、岳飞 南宋爱国名将
7、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名将
8、铁木真
9、戚继光 抗倭名将,我想大家不该把这位忘记,杀日本鬼子的英雄
10、史可法 抗清名将
1、赵云,2、吕布,3、项羽,4、关羽,5、张飞,6、李靖,7、薛仁贵,8、李存孝,9、李存勖,10、马超;其它名将:11、秦琼,12、李广,13、岳飞,14、史进,15、李玄霸,16、孙武,17、张辽,18、黄忠,19、夏侯惇,20、霍去病,21、卫青。李玄霸大唐名将李元霸的原形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1、项羽: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查看更多
2、霍去病: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查看更多
3、卫青: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查看更多
4、班超: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查看更多
5、孙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查看更多
6、韦睿: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7、周瑜: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8、徐达: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9、郭子仪: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10、李牧: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十位开国大将中,只有徐海东没参加解放战争,为何却能高居第二?
欢迎阅读史源 历史 专栏第2030期。排在我军开国大将第二位的徐海东,很多朋友并不熟悉,因为解放战争时他几乎销声匿迹。但在红军时期,除了人人皆知的三大方面军外,其实还有一支红军主力队伍,那就是徐海东大将统领的红25军。如果没有徐海东及红25军的巨大贡献,早期人民军队和之后的革命 历史 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怎么回事呢?
有的朋友熟知解放战争 历史 ,对各野战军将帅、战绩如数家珍,却会发现一个问题:1955年全军授衔时,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成为了大将、上将,排名还很高;而一部分在解放战争中功劳很大的将领,似乎军衔却并不高。比如提到徐海东,就有不少朋友感到陌生,这位在解放战争时几乎闻所未闻的将领,55年却仅居粟司令之后,位居开国大将第二位。
如果了解一下我军发展史,就不会对此感到奇怪了,徐海东授予大将军衔一点都不高。应该说在红军时期,徐海东对红25军及整个人民军队的贡献都非常大。徐海东军政全能,既有战役指挥谋略,又擅于管理和壮大队伍。他率领红25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除了三个主力方面军之外,红25军可以算是第四支参与过长征的我军主力部队。
而在长征过程中徐海东指挥得力统兵有方,部队到达陕北之后,竟然把3000多人的规模发展到4000多人,且经费充盈士气高昂,是唯一一支长征中实力不降反增的主力部队,给了整个红军队伍极大的物质和信心保障。后来以徐海东的红25军为基干,壮大为红15军团,徐海东亲自担任军团长,隶属中央红军。
红25军到达陕北,比中央红军到达的时间要早,提前与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并且经过奋战巩固了根据地,为元气大伤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保障,使其到达陕北后能够好好休整并恢复实力。徐海东及红25军为巩固和保护中央立了大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缺衣少粮,经费严重不足,为了维持中央红军的规模和生存发展条件,徐海东慷慨解囊,把他的大部分经费五千银元拿出来,供给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部队,并且将大量的先进武器以及新式的棉被、服装用来保障中央红军,红25军自己却用旧的装备、物资。
徐海东将军要求他的军需官,绝对不可以把过期的药品及老旧棉服、旧武器给中央红军,要优先保障中央红军的弹药储备以及物资,这样大度的高级指挥员,在我军 历史 上是非常难得的。虽然说徐海东本人也是红军将领,但是能够优先考虑其他部队,保护中央先人后己的做法,还是非常值得称颂,他也一直被主席评价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后期伤病原因,脱离队伍进行治疗休养,徐海东不会错过整个解放战争。而在“打满全场”的前提下,1955年评衔时,就徐海东及红25军的地位而言,他甚至是有可能“挑战”一下元帅军衔的,毕竟抗战时他就是八路军主力旅长,再加上红军时期的特殊贡献,没有几个大将能够与之比肩。最终徐海东排在开国大将第二位,仅排在三野战功卓著的粟司令员之后,这个排名是反映了徐海东的真实功绩的,大将军性情敦厚、宽以待人,在军内威望极高,于1970年去世。
开国将帅中的,五位智将看看都有谁?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从来不乏个性迥异又能力非凡的高级将领,“智将”区别于“猛将”、“福将”、“勇将”等,“猛将”善于冲锋陷阵(代表人物许世友)、福将时常逢凶化吉(代表人物聂荣臻)、勇将不畏任何强敌(代表人物彭德怀);而“智将”则擅长谋略,心思缜密,“智计”频出,从而克敌制胜。
开国将帅中,能称得上“智将”的有五位,分别是:刘伯承、徐向前、粟裕、陈赓、李达。两位元帅、两位大将、一位上将,其中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等三位将帅是公认的“五虎上将”中的成员,陈赓堪称“五虎上将”之下第一人,李达是辅助开国元帅最多的上将,著名的智囊。
五虎上将”中的另外两位,彭德怀和林彪,一位以善打硬仗著称,一位以善打巧仗著称,刘伯承、徐向前、粟裕则更多偏向根据实际情况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案,三位都擅长思考,时常将兵法谋略运用到实际战场中。
刘伯承元帅有“军神”的称号,熟谙兵法韬略,是我军最会将兵法与实践结合的军事家之一,但又不完全照搬兵法,抛开他指挥的其他著名大战役不说,单说两次七亘村设伏日军,就足以让任何对手钦佩,兵法云:“用兵不复”,意思就是同一方法只能在战场上用一次,再用第二次,敌人就会防备。
可刘伯承偏偏反其道而行,于同一地点几天内两次设伏,日军在第一次被伏击以后,也以为真的“用兵不复”,结果第二次再一次在同一地点伏击,同样的当上两次,关键刘伯承早就算准了日军还会上当。
徐向前元帅是公认的“最善于以少胜多的军事家”之一,一生苦仗、恶仗也不少,自己独自指挥的战役从来不去硬碰硬,而是根据敌将风格和敌军具体部署而研究出克敌制胜的方案,最经典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以八万对敌二十余万,采用了诱敌深入、纵深迂回、各个击破的战术,敌军六路围攻的战略方针破产,此次红军共毙伤俘虏敌军八万余人。
徐向前也是我军运用坑道爆破战术的首创人之一,城市攻坚战中,面对固若金汤的重城和敌人引以为傲的坑道,徐向前采取坑道对坑道的战术,运城战役、临汾战役莫不如此。
粟裕大将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与林彪相同的是,粟裕也是喜欢专研地图的军事家,有时候一看就是有一整天,往往看着地图就能勾勒出军队的部署情况,粟裕善于思考,对战局有自己的见解,好几次大的战略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服上级改变命令,战役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所以说粟裕是毛泽东亲自教会怎么打仗、又反过来敢纠正毛泽东的战略构思的军事家,“智将”之称号当之无愧。
陈赓大将是最为传奇的开国将帅之一,也是公认的最会打仗的高级将领之一,用兵向来不依古格,抗战时期他率领的386旅一时风头无两,日军“专打386旅‘的报复式宣传更是让陈赓和他的386旅威名远扬,国外媒体甚至将386旅称为”中国最能打的部队“。
神头岭伏击战,陈赓带队现场查看了地形,发现日军的必经公路并非是地图上所标的”两山夹一沟“,反而是在山梁上,两边地形也仅仅比公路略高,熟知兵法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形,根本不适合打伏击,麾下众将都认为应该重新选个地点,而陈赓看着地形,反而说这里才是设伏的绝佳位置,因为日本人也研究兵法,他们也认为不会有人在这里伏击,而我们偏偏在这里打他伏击,结果果然如陈赓所料,神头岭伏击战,日军完全没有防备,此役,歼敌1500余人,缴获颇丰,战后,连他的对手都由衷的感叹,神头岭伏击战是一流的游击战。
李达是军中最著名的参谋长之一,一生辅助过贺龙、刘伯承、徐向前、陈毅、彭德怀等五位元帅,辅助贺龙时期,被红二方面军的同志成为”足智多谋的参谋长“、”李菩萨“;辅助刘伯承挺近大别山,被刘伯承称为”活地图“,邓小平赞誉他”李达这一手了不起“;辅助陈毅,数次被陈毅高度赞扬,称他是”我们的好诸葛“。
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誉,李达”智将“的称号实至名归,正因为李达的卓越贡献,所以后来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排名仅次于萧克。
截止2022年1月,仍在世的开国将帅仅剩6人,看看有没有你的老乡
自1955~1965年这10年时间里,我国共授予、晋升了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以及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风云激荡,时光荏苒,“开国将帅”中总共254名元帅、大将、上将和中将们均已离世,如今也仅仅只有6名老将军还健在,且这6人均为开国少将!
这6人分别是邹衍、杨永松、张力雄、王扶之、文击、涂通今(排名不分先后)。
1、邹衍(1915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原沈阳军区副政委。
邹衍老将军于1930年入团,1935年入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邹老将军参加过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后,又担任过东野独立第八师政委、东北公安军副政委等要职,最高职务为沈阳军区副政委。
1988年,邹衍老将军从军队领导岗位离休。
如今,我们敬爱的邹衍老将军已经106岁了,在沈阳某干休所内安享着属于他该有的静谧时光。
2、杨永松(1919年7月—),广东省大埔县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杨永松老将军于1930年入团,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老将军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经历过第3~5次反“围剿”、直罗镇战役、平型关等战役,可谓身经百战的真英雄!
1981年,杨老将军以副兵团级离休。
杨老将军现年102岁,和我们一样见证着这盛世华年的美好。
3、张力雄(1913年11月21日—),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燕子塔自然村人,原江西省军区政委。
张力雄老将军于1929年入团,1931年入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老将军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样也参加过第4~5次反“围剿”,此外,诸如高台战役、中原突围、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中都有他英勇无畏的身影。
如今,我们的张力雄老将军已经108岁高龄了,是6位健在老将军中最年长的一位!居于南京。
4、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人,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王扶之老将军于1935年入团,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王老将军参加过的战役主要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战。
如今,王扶之老将军已经98岁高龄了,居于大连某干休所。
5、文击(1918年—),河北霸县人,原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
文击将军于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党,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炮兵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战争年代,文老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还参加过1950年的“抗美援朝”,当时,文老将军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师长。
战争年代,文老将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他活跃的身影,当时,文击将军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师长!
如今,文击老将军已经103岁了,休养于北京某干休所。
6、涂通今(1914年—),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人,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涂老将军于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入团,同年转入党内。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与前面几位将军不同的是,涂老将军主要承担医疗救护服务的工作!
在中央苏区第4~5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大战中,涂老将军以他精湛渊博的专业知识救死扶伤,保障战后恢复。
尤其是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部署了60000多名伤员的救治,保证了70%的归队率!这个成绩,丝毫不逊色于那种攻城略地的战绩!
如今,涂老将军已经107岁了,现居于北京某干休所。
梳理岁月的脉络,我们会发现:这6位还健在的开国老将军中,最年长者为108岁(张力雄老将军),最年少者也有98岁(王扶之老将军)!
以上6位还健在的老将军,他们既是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和缔造者,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楷模,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近期热播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令人热泪盈眶的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
谨此,向仍然健在的共和国的老将军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