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中秋节的知识点
- 2、
- 3、中秋节的知识点有哪些
- 4、中秋的知识
- 5、关于中秋节的常识
- 6、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哪些
- 7、关于中秋节有哪些知识
- 8、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哪些,(简单一点)
- 9、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点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点如下:
1、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为祭月节、月诞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月夕、秋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2、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9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初传艺狩猎外,终日与妻子嫦娥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后羿舍不得妻子,便交给妻子嫦娥保管。这是恰好被蓬蒙看到了。当后羿外出狩猎时,蓬蒙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时刻,嫦娥吞下了药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广寒宫)上成了仙。当日皓月当空,正时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后羿回到家后发现嫦娥已经飞天成仙的事情,心痛不已,于是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2020中秋遇上国庆,双节同天据说在本世纪仅出现4次,第一次是2003年,另外两次是2031年和2077年。
中秋节的知识点有哪些
中秋节的知识点有哪些如下:
1、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射日的传说等。这些传说与中秋节的庆祝和风俗相关,是了解中秋节起源与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
2、中秋节的食品与美食文化
介绍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例如月饼、柚子、桂花酒等,以及与中秋节相关的烹饪技巧和美食文化。可以分享制作月饼的方法、品尝不同地区月饼的特色等。
3、家庭团聚与亲情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可以谈论与家人共度中秋节的温馨和重要性。可以分享与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玩游戏等的愉快回忆,以及传统习俗中表达亲情的方式。
4、月亮与赏月活动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赏月,可以谈论与月亮相关的文化、诗词、传统观念等。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赏月经历、喜欢的观赏地点、与朋友一起赏月的经历等。
5、中秋节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参与传统习俗的时刻。可以谈论中秋节的民俗游戏、灯谜、舞狮、舞龙等活动,以及狮子舞、龙舟赛等地方特色。
扩展知识: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话题,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所处的文化背景来选择更多的中秋节话题。例如,可以讨论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和文学作品,分享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等。
此外,中秋节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时刻,可以探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以及中秋节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色和变化。
总结而言,中秋节有许多话题可以讲述,包括起源与传说、食品与美食文化、家庭团聚与亲情、月亮与赏月活动,以及中秋节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文化背景的话题,可以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中秋节的文化魅力。
中秋的知识
中秋的知识有中秋节的来历、节日含义等。
1、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中秋的节日含义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同时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1、祭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2、赏月
中秋赏月风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
3、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常识
关于中秋节的常识如下:
1.中秋节的起源与意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象征着丰收、团圆和感恩。中秋节也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2.月亮与中秋节的关系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元素是赏月。因为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月亮通常是一整个月中最圆的时候。在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视为团圆和希望的象征。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会聚在一起,赏月并表达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3.传统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庆祝活动,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和馅料,包括莲蓉、豆沙、五仁等。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家庭团圆晚宴,品尝各种美食,如烤肉、鱼、蟹等。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龙灯、放孔明灯等传统活动。
4.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除了代表团圆和感恩之情,中秋节也是传递思念之情的时刻。很多人会利用这个节日回家看望父母、亲人和好友,共度欢乐的时光。同时,中秋节也是传承家族和亲情的重要时刻,家人团聚、亲情交织,成为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之一。
5.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
中秋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根据传说,嫦娥是一个仙女,她因误服长生不老药而成为仙子,后来她偷偷飞上了月亮,并住在那里。每年的中秋节,人们就能够看到她在月亮上。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哪些如下:
1、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2、在汉代已普遍崇拜月亮。古代帝王祭祀太阳,也祭祀月亮。北京的月坛为祭月的建筑。中秋正直秋高气爽的季节,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中秋节的象征食物莫过于月饼。月饼还象征着全家团圆之意。这种象征明代已经开始。
3、中秋节在蒙古、回、壮、彝、朝鲜、侗等20多个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行。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寻根,对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乃至营造健康的节日市场氛围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4、明清中秋成“大节”中秋节还要点“中秋花灯”。农历八月十五,恰处一年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是夜,月亮圆而亮。
东晋时,在隶属于南京的牛渚(今采石矶),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故而有了“牛渚玩月”这一佳话典故,且对中秋赏月的形成影响颇大。至宋代,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明清以降至民国时代,中秋节成为盛大节日。解放后,民间仍盛行中秋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
5、赏月过中秋,在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满、白、侗、土家、哈尼、黎、拉祜、纳西、达斡尔、羌、锡伯、鄂温克、裕固、京、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中也颇流行,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同根、习近俗同。
关于中秋节有哪些知识
关于中秋节知识有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至少有10个别称。
1、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作为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秋节至少有10个别称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圆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
中秋节的风俗:
1、祭月、赏月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3、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哪些,(简单一点)
关于中秋节的详细知识如下:
1、中秋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周朝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的传统。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秋夕月”就是指中秋节的祭祀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中秋节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民间节日之一。
2、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习俗是祭月和赏月。在祭月仪式中,人们会向天空敬献月亮,以示对月亮的崇敬和感激。
3、除了祭祀月亮,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人们还会吃月饼、赏花灯等等,以示庆祝。此外,中秋节还是团圆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过中秋的意义
1、团圆和家庭:中秋节是一个重视家庭和团聚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大家共度佳节,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感受亲情和友情的珍贵。这种团圆的传统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2、感恩和敬畏自然:中秋节是敬畏自然和感恩大自然的时刻。月亮在这个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感激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此外,中秋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会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感谢,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3、传承文化:中秋节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古代文化、哲学、诗歌等密切相关。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1.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1.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2.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3.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2.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
3.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的习俗
1.中秋赏月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2.燃灯
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4.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5.舞火龙
4.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的传说
1.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嫦娥知道此事后,成仙心切,有一天趁着后羿不注意,偷来吃下了不死药,变化为仙人,然后就飞到月宫。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仙。
2.吴刚伐桂
传说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因此他始终砍不倒这棵树。炎帝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3.玉兔捣药
5.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6.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尽管中秋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远吗,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不过其实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在汉代“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
而中秋节被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则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比如唐朝时期的大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玉阶生白露,bai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等。
当然,越接近于现代,对于中秋节这个节日也就越看重,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也是借月亮抒情。
在明清时期则是将中秋节定位全国性的重要节日之一,此时中秋节在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等等。
7.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科普
中秋节传统习惯
中秋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也就是祭月。古时候,在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既然是中秋节,适合月亮有关的节日,所以中秋节的赏月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很多地方边赏月边吃月饼俨然成为了一种习俗。而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中秋节一般在这个时候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因此中秋节也有团圆节的别称。
另外中秋节也有赏灯的习俗,但是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家庭内部的小灯会,和元宵节的赏灯会自是没法比。当然,元宵节中的猜谜等活动在中秋节中也比较常见。
另外,还有追月、扎灯笼等活动,很多都是我国人民在中秋节形成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