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找国民党各将领名单
- 2、开国将军中的国民党将领盘点
- 3、国民党二级上将名单
- 4、国民党一级上将军衔有谁?
- 5、国民党的所有名将
- 6、民国的中将都有谁,只要名单
- 7、国民党最能打的十位大将
- 8、国民党的抗日名将都有谁
- 9、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 10、国民党现任各级军官
找国民党各将领名单
http://www.jinhuo.cn/club/thread_7257.html
恐怕不能找到你爷爷,因为除了黄埔系的容易找到菜单,其他随手封的团级以上军官没有上万也有八千.
在南京总统府小文员宋文澜,墓地在白崇禧隔壁
特级上将:蒋介石
一级上将:白崇禧,薛岳,张学良,冯玉祥,阎赐山,李宗仁,陈诚,杨虎城,朱绍良,顾祝同,何应钦
二级上将:吴仲禧,张自忠,吴石,卢汉,龙云,罗样,毛人凤,郑介民,唐纵
中将:雷忠,夏继承,戴立,朱德,郑耀先,刘冲,刘一岳,刘岳,汤恩伯,宣铁宣,吴奇伟,汤恩伯,吴国祯
开国将军中的国民党将领盘点
共和国将帅中授予少将军衔以上的将领中,有159人是原国民党军起义,开国上将有董其武上将、陈明仁上将、陶峙岳上将,中将有孔从洲、韩练成、曾泽生3人,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廖运周、王启明、白天、刘善本、张世珍、魏镇等。
1、陈明仁,1903年出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49年起先后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长沙警备司令和湖南省政府主席、省绥靖总司令。经过大量的地下工作,1949年8月4日,陈明仁与程潜等30余名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宣布正式脱离国民政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陶峙岳,1892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同南北疆各部队长官联名通电起义,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3、董其武,1899年出生,山西河津人,1924年起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中将军长。还担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为首的绥远军政各界代表通电全国,宣布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抗日战争董其武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绥南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等重要抗战战役。1940年起,先后担任骑四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
抗日战争中,陈明仁将军所率80师出兵广西,作为昆仑关战役的主力部队,创下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战后升任71军军长,率部入缅作战,于中缅交界处——南坎与英、美盟军会师。
尤其以1945年1月回龙山一战,全歼侵入滇西的日军而威名远扬,被毛泽东主席高度盛赞,认为是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杰作。
抗日战争中,陶峙岳上将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七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
国民党二级上将名单
国民党二级上将名单包括:
陈诚白崇禧陈诚顾祝同蒋鼎文陈仪钱大钧王敬久陈国祯卫立煌陶峙岳杜聿明傅作义熊斌张治中徐永昌李宗仁阎锡山程潜陈明仁余汉谋傅作义卫立煌邓锡侯孙蔚如高树勋廖耀湘周至柔陈诚胡琏黄维傅作义阎锡山
扩展资料
二级上将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国民政府实施的军衔制中将级军官的军衔称谓。上将为现制将领最高军阶,于中将之上。上将又分为一级上将与二级上将,在此指二级上将。
在国民政府时期,依据当时陆军服制条例附表,一级同二级上将领章都是金面三颗三棱角星,造成军常服一、二级上将官阶不分的情形。大礼服靠袖章辨别。政府行宪后,国军参考美军服制修改,二级上将肩、领章为三星。
国民党一级上将军衔有谁?
国民党一级上将军衔的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陈绍宽、程潜、白崇禧、陈诚、薛岳、余汉谋、周至柔、顾况同、胡琏、桂永清、王叔铭。
国民党政府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4月,第一批共授予了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后在大陆时期又陆续授予了3人,逃台后在50年代授予了7人。
1935年第一批一级上将: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其中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抗战及内战时期:程潜,于1939年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于1945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陈诚,于1947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党逃台后,于1950年授予薛岳、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1951年授予周至柔、1954年授予顾况同以及后来的胡琏,1954年授予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空军—级上将有1957年的王叔铭。
此外,死后追授一级上将的还有:刘湘、曹锟、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进入民国之后,北洋政府将新军时代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的制度,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个体制基本上被国军前身的国民革命军所继承。。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其中将官设置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特级上将只授予了蒋介石1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级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盘点国民党“一级上将”:多数曾独霸一方
国民党的所有名将
胡宗南、黄维、陈明仁、曾泽生等等
这个太多了
比较著名的有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戴安澜、张灵甫、王耀武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陈诚、顾祝同、卫立煌、刘峙、蒋鼎文
还有绰号“小诸葛”的桂系名将白崇禧,毛主席的老师程潜,川军枭雄刘湘、杨森,西北军统帅冯玉祥,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国民党军元老何应钦,蒋介石的办公室主任俞济时,海军名帅陈绍宽,“云南王”龙云等,著名的“红色将军”张治中等。
黄埔系名将也有很多
诸如郑洞国、廖耀湘、黄杰、胡琏、邱清泉、桂永清、周至柔、郭忏、胡宗南、汤恩伯、刘戡、李弥、文强、邱维达、罗广文、宋瑞珂等。
还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为国捐躯的名将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刘家麒、秦霖、饶国华、王铭章、王甲本、李家钰、武士敏、刘桂五等。
民国的中将都有谁,只要名单
唐纵,宣铁吾,酨笠,雷忠,汤恩伯,刘峙,吴石,吴仲禧,孙元良,刘岳,吴奇伟,卢汉,俞泸,吴国祯,胡文臣,王子衡,杜聿明
王忠泉,李家钰,赵登禹,蔡炳炎,庞汉桢,张植桴,张树桢、尉迟凤岗、庞泰峰、吴国璋、赵渭滨、方叔洪、毛岱钧、付忠贵、雷忠、陈德磬、胡文臣、林英灿、卢尚秀、王自衡、韩炳宸、袁聘之、张敬、戴民权、刘世焱、张庆澍、高道先、江春炎、陈绍堂、周鼎铭、张景南、胡旭吁等
国民党最能打的十位大将
张自忠:
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
在对日反包围战斗中身中7弹
李宗仁:
曾参加北伐战争。
抗日时期,指挥徐海会战,其中就有台儿庄。后参加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
1969年 1月30日 因肺炎在北京逝世。(关于他的死有争议,在他死之前涉入“梅花党案”,他被迫交出所谓“名单”,后他的秘书著书称他是被“革命群众”毒死。
杜聿明:
抗日期间指挥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孙立人:
1937年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抗战,重创日军
参加入缅作战,打赢仁安羌之战
1945年1月27日,他率领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于台中,终年90岁
薛岳:
参加淞沪会战
指挥兰封会战,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
薛岳指挥部队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敌106师团
指导第九战区各部进行反扫荡作战,先后取得陈山船埠、九岭、奉新等战役的胜利,收复通城、武宁等县城。
指挥上高会战。参加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
1998年5月3日,薛岳去逝,享年102岁
卫立煌:
指挥忻口战役并取得大捷
1944年滇西大反攻,在腾冲击败日军
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世
傅作义:
领导绥远抗战
平型关大捷
1940年,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三战役
1974年 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医院病逝
戴安澜:
参加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
入缅作战中,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1941年4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张灵甫:
参加淞沪保卫战,打死打伤日军800余人
1938年,反击日寇,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取得德安大捷
解放战争:1947年5月16日,74师全线崩溃。张灵甫饮弹自尽。
王耀武:
参加第二次北伐
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重创日军
参加南京保卫战
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3万余人
上高会战中,指挥74军消灭了锦河南岸的日军
参加浙赣会战
参加鄂西战役
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
在解放战争受重创
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
头帅应该授予何应钦,此人一生追随老蒋,最后官至陆军总司令,而且一生以与世无争出名,和朱老总有一比。
次帅授予冯玉祥,老冯是个军阀,一辈子都没跟老蒋真正合作过,他的政治品格虽不高,但是私德颇为受人敬仰,挺像彭总的。
三 帅 给 杜 聿 明,林 彪 的 角 色,南 征 北 战 屡 立 战 功,远 征 国 外。
四 帅 白 崇 禧 ,小 诸 葛 的 能 力 不 比 刘 军 神 差
五 帅 阎 锡 山,地 方 势 力,有 点 贺 龙 的 意 思
六 帅 陈 诚,是 蒋 的 嫡 系,能 耐 不 大 功 劳 不 小。
七 帅 张 治 中,老 蒋 嫡 系,政 治 部 长 出 身,也 是 国 民 党 中 少 数 干 当 面 指 责 老 蒋 的 人 之 一。
八 帅 胡 宗 南,简 直 象 个 土 匪,不 过 是 最 受 重 用 的 天 子 门 生, 盘 踞 一 方
九 帅 傅 作 义 ,抗 日 名 将,华 北 王。
十 帅 薛 岳,百 战 名 将 薛 老 虎。
我认为国民党最能打的将领只有三个。孙立人—远征军,方先觉—衡阳保卫战,陈明仁勉强算第三个—四平保卫战。李宗仁,薛岳,王耀武等中规中矩。杜聿明之流就废柴了。
何应钦、冯玉祥、白崇禧 、阎锡山、陈诚、张治中、胡宗南、傅作义、薛岳、李宗仁。
国民党十位大将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何应钦: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
2、冯玉祥: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冯基善,安徽巢县(今巢湖)人。西北军领导人。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参与领导辛亥滦州起义,任北方军政府总参谋长。
3、白崇禧: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阿拉伯名“乌默尔”。毕业于保定军校,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宗仁合称“李白”。系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
4、阎锡山: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参加反清活动。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5、陈诚: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
6、张治中: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7、胡宗南:胡宗南(1896~1962)别名琴斋,字寿山,曾化名秦东昌,汉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8、傅作义: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国现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将领,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9、薛岳: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先后任贵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主席、国大代表等职,国民革命军将领,军事家。
10、李宗仁: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著名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国民党的抗日名将都有谁
张自忠,薛岳,孙连仲,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王耀武,卫立煌等都是抗日名将。
有张自忠,李宗仁,戴安澜,孙立人,薛岳,卫立煌,王耀武,张灵甫等
国民党的抗日名将有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传作义,戴安澜,张灵甫,王耀武,卫立煌。
有李宗仁、傅作义、张学良等。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有突出贡献的抗日将领人物。国军抗日十大名将分别是: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第74军军长王耀武。抗日战争时期,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刚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让后人敬仰。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综上所述,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1名,其中特级上将1名(授任1名)、一级上将17名(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陆军16名、海军授任1名)、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军人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上将54名(授任12名、晋任7名、追晋24名、追赠11名;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1人次(其中有20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46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从1935年"铨叙"后,到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其间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固有的"山头、派系"所制,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属下加官晋级、封官许愿还是屡见不鲜,而私自升迁军衔也不在少数。仅举山西为例,由一级上将、山西王阎锡山自己晋封的上将就有:王靖国、孙楚等。加之笔者所见《国民政府公报》并不完整,又可能有一些上将的任命未见于公报,所以本章所列上将尚不能认作1935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上将的全部。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国民党现任各级军官
台湾空军将领名单
总司令:李天羽上将
副总司令:葛光越中将 冯世宽中将
司令部:参谋长-沈国桢 副参谋长-李贵发少将
作战司令部:司令-陈家麟中将
政战部:主任-刘创黎中将 副主任―徐旭东少将
作战署:署长—彭进明少将 副署长-陈宪兴少将
计画署:署长-周梦白少将
联勤部:台南后令部司令-黄康群中将 测量署长-杨安康少将
第一后勤指挥部():指挥官-吴庆升少将
第二后勤指挥部(台中):指挥官-刘瑞成少将
第三后勤指挥部():指挥官-陈立嘉少将
教准部:司令-刘翼天中将
情报署:署长-蔡竹有少将
后勤署:副署长-张国华上校
人事署:署长-贾宝仪少将
人力规划组:组长-崔鸿喜上校
主计署:署长-何屏东少将
防炮警卫部:司令-陆蔚荣中将
战管联队:联队长-胡台虎少将
第二中队:中队长陈光铭中校
通信航管资讯联队:联队长-陈万军少将
气象联队:联队长-李纪恩少将 气象中心副主任-潘大纲中校
督察长室:飞安组长―金秉和上校
东指部:
三军防空炮兵部队训练中心:指挥官-黄兆勇上校
空军官校(高雄县冈山):校长-彭胜竹中将 副校长-林荣发少将
飞行指挥部指挥官-刘介岑少将 政战部主任-王建华少将
国民党原陆军上将许历农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
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
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
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
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
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
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
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
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
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
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
黄炎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贾宣宗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
周开成少将 国民党第8军军长
李荩萱少将 国民党第9军军长
萧超伍少将 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
顾隆筠少将 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
杨绪钊少将 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
王青云少将 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秋宗鼎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
范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
王治熙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饶启尧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李学正少将 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
陈植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
杨朝纶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
罗先之少将 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
柴玉峰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
李汉萍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
文文修少将 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
袁剑飞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黄铁民少将 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
周朗少将 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
孙玉田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
刘化南少将 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
褚静亚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
于厚之少将 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
戴戎光少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
赵世铃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
孙福麟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
许鸿林少将 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
温怀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
娄福生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侯远村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崔杰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
韩步洲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高倬之少将 国民党第34军军长
朱泰安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
贾毓之少将 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
郭政毅少将 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
樊明渊少将 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
仵德厚少将 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
李树荣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郭弘仁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
张忠少将 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
祁国朝少将 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
阎俊贤少将 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
王永寿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
韩文彬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
罗贤达少将 国民党第66军军长
李西开少将 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
郭奉先少将 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
李子亮少将 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
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
李介立少将 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
李慎言少将 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
吴中坚少将 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
徐继泰少将 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
曾纪瑞少将 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
向建白少将 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
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
何同堂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
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
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
谷允怀少将 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
马英少将 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
徐建中少将 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
黄镇中少将 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
张星伯少将 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
屈芷馨少将 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
凌云上少将 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
邓达之少将 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
张瑞生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
刘月鉴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
李祖霖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
张绍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军长
谢淑周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
李益智少将 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
李成忠少将 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
黄梁少将 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
黄鼎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
冯新齐少将 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
潘汉达少将 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
李致中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
王光伦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
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
艾绍衍少将 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
杨文斋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
余跃龙少将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
李映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
吴涛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倪寿昌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
陶珩江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
郭文灿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
伍国光少将 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
李本一少将 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
敖明权少将 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
卫光华少将 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
黄希河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
周彬少将 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
何汉西少将 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
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
任树芬少将 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
冯龙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军长
颜仁毅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
沈开樾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
尹剑铭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
郭永镳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
邓宏义少将 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
方原少将 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
樊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
刘昆阳少将 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
李宏达少将 国民党第62军军长
伍重严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
李德生少将 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
王学臣少将 国民党第234师师长
孙铁英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
杨也可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叶植楠少将 国民党第26军副军长
刘忍波少将 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
刘庸之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沈策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周士冕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朱光祖少将 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
刘孟廉少将 国民党第27军军长
彭诚少将 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
夏炯少将 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
周静吾少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杨创奇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军长
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
鲍志鸿少将 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
杨团一少将 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
罗祖良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
孟恒昌少将 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
傅立贤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
唐连少将 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
黄志坚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
李贯一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
陶子贞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
徐以智少将 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
熊笑三少将 国民党第5军军长
张世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