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怎么读,桓_怎么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4 17:44:28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怎么读桓

桓(读huán),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古文典》。本义指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木柱,后也泛指立于城门、桥梁、寺庙等处起标志作用的木柱。
1、桓(huán),汉字。指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说文》中解释:“桓,亭邮表也。”也用来形容大,《诗·商颂·长发》中说“玄王桓拨。”
2、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3、传说神木名,又作无患木。因其皮为红色,所以又称“丹桓”。
4、檀弓注曰。四植谓之桓。按二植亦谓之桓。一柱上四出亦谓之桓。汉书。瘗寺门桓东。如淳曰。旧亭传於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有屋。
桓的例句:
1、这一年,也有一些哀苦的个体命运盘桓不去。
2、吾母尝曰,外曾祖胡公,某岁立街巷,见一挑夫,荷担盘桓,疾走于原地,不能进退,汗涔涔然,若不知路。
3、先坐上水船去那附近码头,盘桓后再顺搭过往列车返渝。
4、只因钦限要紧,贤臣也顾不得残疾劳碌,饥餐渴饮,夜宿晓行,按站雇驴,盘桓前进。
5、人生之初,碧水清清。犹如林中盘桓的溪,也许有不羁的砺石,或淘气的泥沙,待到风静浪息,仍是清澈见底。世界水日,祝你成功。
6、大型的鸟类如各种鹰类动物在大草原的上方盘桓。
7、即使他们本尊未到,庞大的使臣队伍势必也要在寺院内盘桓数日之久。

桓怎么读?

桓读作:huán
声母h,介母u,韵母an,声调二。
部首木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0画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
4、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质桓[zhì huán]
东汉质帝、桓帝的并称。
2、赳桓[jiū huán]
赳赳桓桓。
3、平桓[píng huán]
指周平王与桓王。
4、桓伊筝[huán yī zhēng]
用乐曲传达心曲。
5、桓山鸟[huán shān niǎo]
用以喻离别的痛苦。

桓怎么读?

桓读音:huán。
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桓公、齐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谥号“桓”为姓氏。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
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桓”的读音是什么?

桓读作:huán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檀桓
[tán huán]
中药名。黄蘖的根。
桓伊筝
[huán yī zhēng]
用乐曲传达心曲。
桓灵
[huán líng]
东汉 末世 桓帝 与 灵帝 的并称。
乌桓
[wū huán]
也叫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鲵桓
[ní huán]
鲸鲵盘桓。
[ huán ]
释义: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
2.大
3.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典故:桓[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造句:1.昔者吾先君桓公,明君也,而管仲贤相也。夫以贤相佐明君,而东门防全也。古者不为,殆有为也。
2.梦是放胆不羁的精灵,还常常盘桓在故乡。
3. 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
4.人生之初,碧水清清。犹如林中盘桓的溪,也许有不羁的砺石,或淘气的泥沙,待到风静浪息,仍是清澈见底。世界水日,祝你成功。
5.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骨肉相残。
huan二声,比如蔡恒公
桓的拼音是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桓的声旁是“亘(xuān)”,和恒的声旁“亘(gèn)”是不一样的,汉字简化以后变成一样了。右图为小篆的两字字形。繁体字里,同简体字一样写作桓,但是恒和亘的写法和简体字不一样。所以,恒和桓的读音不一样。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1、盘桓,汉语词汇。拼音:pán huán。徘徊;逗留。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官人便可急回下处,莫在他门首盘桓,被人识破,误了大事。讨得三分机会,老身自来回覆。”
2、桓文,汉语词语,拼音是huán wén。解释为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
3、“乌桓”(wū huán),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4、桓友是一个词语,读音huán yǒu指 春秋 郑桓公 。因其名友 ,故称。
5、质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huán,指东汉质帝、 桓帝的并称。

桓怎么读 桓的拼音是什么

桓的拼音:
huán。
桓的笔画
共10画,
桓的部首
为木,
桓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
桓的解释:
● 桓
huán ? ㄏㄨㄢˊ
◎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 大:桓治(大治)。
◎ 〔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 姓。

“桓”字怎么读?


“桓”拼 音 huán
释义: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表。
2.大:~治(大治)。
3.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出处:
桓,亭邮表也。——《说文》
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词组:
1.盘桓[pán huán]
徘徊;逗留住宿
2.桓圭[huán guī]
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
3.桓碑[huán bēi]
指墓碑。
4.桓桓[huán huán]
威武的样子
5.桓拨[huán bō]
谓大治。
6.桓孟[huán mèng]
汉 鲍宣 妻 桓少君 和 梁鸿 妻 孟光 的并称。旧时并视为贤妻的典范。
7.桓缪[huán miù]
春秋 五霸中 齐桓公 和 秦缪公 的并称。 缪,通“ 穆 ”。

桓怎么读音

桓读音:[huán]
部首:木
五笔:SGJG
释义:姓。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桓,拼音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举一个题主应该知道的例子:情深深雨蒙蒙里头的角色:何书桓

桓怎么读 什么意思

桓拼音:huán。
部首木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0画。
五笔SGJG、仓颉DMAM、郑码FBK、四角41916。
结构左右、电码2719、区位2724、统一码6853。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相关组词:
张桓[zhāng huán]
汉 张禹、桓荣 的并称。
桓山之悲[huán shān zhī bēi]
桓山之泣。
桓缪[huán miù]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秦缪公的并称。缪,通'穆'。
桓山之泣[huán shān zhī qì]
家人离散的悲痛。
顺桓[shùn huán]
汉顺帝﹑汉桓帝的并称。
揽桓须[lǎn huán xū]
解释为忠而见疑。
郁郁桓桓[yù yù huán huán]
文采明盛﹑勇武出众的样子。
桓伊筝[huán yī zhēng]
桓郎笛。
桓楹[huán yíng]
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柱上有孔,穿索悬棺以入墓穴。
桓荣稽古[huán róng jī gǔ]
一般以此典指因研究学习经书而仕途得意。
下道齐桓[xià dào qí huán]
下道齐桓,近古述及齐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洀桓[pán huán]
盘桓。逗留,徘徊。

桓_怎么读

桓_的读音是huányǐ。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桓_被拜为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_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邺,一开始没能攻取邺,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着进攻阏与、_杨,未攻下。于是,三支部队合并,由王翦统领。过了18天,王翦带军回秦国。紧接着,秦国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王翦再次带军攻赵,取邺、安阳后,由桓_统领,驻扎在这里。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大将桓_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赵将扈辄率兵赴救,兵败被杀于武遂,赵军10万被斩首。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_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秦军撤退。公元前229年,桓_跟随王翦攻赵,桓_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桓_畏罪逃至燕国的说法毫无根据,(《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秦师败绩,桓_奔还。现代人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_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但杨宽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