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冠,弱冠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0 14:52:37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弱冠是什么意思

弱冠的意思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引证解释:《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贾生娇娇,弱冠登朝。”
晋左思《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羣书。”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馀闲,获遂本愿。”
宋钱易《南部新书》癸:“章幼时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章弱冠,父为娶妻李氏女。”
明高启《顾荣庙》诗:“弱冠游洛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弱冠造句
下邳人陈登,表字元龙,夙具大志,弱冠后得举孝廉,除授东阳长,养老恤孤,视民如伤,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劝民耕桑,广兴地利,至是亦随竺迎备。
走过万水千山,看过风云变幻;不再弱冠少年,尝尽苦辣酸甜;不管我走多远,你永远是我的眷恋;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及至弱冠,献书求仕长安,然天地悠悠,怆然泪下,古今偕同。
一个弱冠少年,由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弱冠之年的藤岛武彦,至此已两次膺任西北考察重任,可见乐善堂对这一位最年轻间谍的器重和栽培。
弱冠入同济,崭露头角;负笈德国,学贯中西闻遐迩;一德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丰碑立于千秋典范,怎奈噩耗忽传;巨星陨落,四海同仁无不同声哀悼。
弱冠是古代年龄称谓,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古代男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弱冠的意思解释

弱冠,释义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进入二十岁后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名。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弱冠的意思解释是男子20岁左右。
拼音:
【ruò,guàn】
常用词解:
名〈文〉《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后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例句:
他已年至弱冠,应该学着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他弱冠之年,就已经博读群书,满腹经纶。
详细释义:
1、贾生矫矫,弱冠登朝。《汉书·叙传下》。
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晋代左思《咏史》之一。
3、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唐代刘知几《史通·自叙》。
4、章幼时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于其父。章弱冠,父为娶妻李氏女。宋代钱易《南部新书》癸。
5、弱冠游洛师,已蒙南金赏。明代高启《顾荣庙》诗。
冠礼的由来和重视程度:
1、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
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孝经》说法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2、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
《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弱冠是什么意思

弱冠指古时汉族男子20岁。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冠礼的仪式非常讲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没落而消失。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得男子不再从小留长发,因此冠礼也逐渐消失。

弱冠什么意思

弱冠的解释[coming of age at 20]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 ,表示 已经 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 左右 的年纪 二十曰弱,冠。—— 《礼记·曲礼》 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 《咏史》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 《祭妹文》 只有一个书生,年方弱冠, 尚未 娶妻。—— 《二刻拍案惊奇》 详细解释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 《汉书·叙传下》 :“ 贾生 娇娇,弱冠登朝。” 晋 左思 《咏史》 之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羣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馀闲,获遂本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 癸:“ 章 幼时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 章 弱冠,父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启 《顾荣庙》 诗:“弱冠游 洛 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 儿子 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 呜呼 。” 词语分解 弱的解释 弱 ò 力气小, 势力 小,与“强” 相对 :弱小。 柔弱 。 脆弱 。薄弱。弱不禁风。柔心弱骨( 形容 人心地 温柔 ,性格和顺)。 年纪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不够,差点儿,与“强”相对:三分之一弱。 差 冠的解释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 东西 : 冠子 。 鸡冠 。树冠。冠状动脉。 冠 à 把帽子戴在头上: 沐猴而冠 。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弱冠是什么意思?

及冠是指16岁成年,弱冠是指20岁担任官职。
及冠是中国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在古代中国,男子16岁即可参加成人礼,成为一个成年人。这个仪式非常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男子从童年进入成年,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在成人礼上,男子要穿上成人礼服,剃去头发,然后接受父母和长辈的祝福。这个仪式在古代中国非常盛行,被认为是一个男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在及冠之后,男子可以开始学习诗歌、书法、礼仪等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此时,男子已经可以自己独立生活,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弱冠是指男子20岁,此时男子可以担任一些官职。在古代中国,20岁被认为是一个男子成熟的年龄,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弱冠时期,男子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以便更好地担任官职。
弱冠时期也是男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时期,男子需要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同时,他也需要继续学习和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古代的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3、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4、垂髫、始龀——童年泛称。
5、幼学——10岁。
6、束发——15岁左右。
7、弱冠——20岁。
8、而立之年——30岁。
9、不惑之年——40岁。
10、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11、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12、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13、杖朝之年——80岁。
14、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15、鲐背之年——90岁。
16、期颐(jī yí)之年——100岁。

弱冠读音

弱冠读音:[ruò guàn]。
弱冠的详细解释: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礼记》:“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
《汉书》:“ 贾生娇娇,弱冠登朝。”
(晋)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羣书。”
(唐)刘知几 《史通》:“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馀闲,获遂本愿。”
宋钱易《南部新书》癸:“ 章幼时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章弱冠,父为娶妻李氏女。”
弱冠的例子如下:
1、这名法国国脚1997至1999年间,以弱冠之年闪亮登场在枪手度过了富有成效的两个赛季。
2、去年是隼火弱冠之年,他终于和青梅竹马的壬贝结百年之好。
3、这天他正好过二十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他就到弱冠之年了,到时候就可以娶妻生子了。
4、大皇子不可妄自菲薄,其实大皇子还不到弱冠之年,能够有此志向已经令我等钦佩不已了,而这也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
5、这不怪李二公子太过紧张,而是这李二公子早已经到了弱冠之年。

弱冠是什么意思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仪式仪轨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弱冠”是什么意思?

“冠”即“冠礼”,它是指对一个人成人之礼的一种简称,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礼仪。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成年男子称为弱冠,这个年龄也被称为“而立之年”。在人们的观念中,弱冠男子应当开始独自走向社会,在家族、朋友和社会中肩负更多的责任,并在家族传承、社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冠礼是在男子20岁,女子15岁时进行,分别称为“冠(早冠)”和“笄(女冠)”。通过冠礼,一个人被视为成年人,拥有了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这也是古人树立自立自强精神的一个标志。因此,弱冠也就是指一个男子到了20岁,已经成年并且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弱冠作为一个重要的礼仪仪式,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在冠礼日当天,男子要用刀削掉额前的发髻,表示进入成年后要正式开始削发戴冠的生活。男子在受冠礼仪式后,还要接受长辈的考验,如乘坐夫轿、吉车、射箭、搏兽等。同时,弱冠男子也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且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家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弱冠这个词汇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男子成年仪式,现代社会也广泛应用这个词汇来表示年龄成熟、责任感强的人,通常指那些年龄在30岁左右,已经成为家庭、社会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弱冠的方式
1、削发:弱冠男子要用刀削掉额前的发髻,表示进入成年后要正式开始削发戴冠的生活。
2、穿戴:弱冠男子要穿上成年人的衣服和鞋袜,通常是一件褚裳、一顶方巾和皮靴。
3、考验:弱冠男子要接受长辈的考验,如乘坐夫轿、吉车、射箭、搏兽等,在这些考验中展现自己的勇气和才干。
4、礼仪:弱冠男子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且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家风,在家庭和社会中担任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弱冠意思

弱冠是指二十岁的年龄,也就是人生的第二个十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弱冠被认为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开始步入社会的阶段。在现代社会中,弱冠通常是一个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的时期。
拓展:
除了弱冠,不同年龄段还有许多别称,如下: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知天命:指50岁。
花甲(耳顺):指60岁。
出自 《论语·为政篇》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古稀:指70岁。
在现代,人们对年龄有了新的划分:
童年:指从出生到十二岁的年龄段,也被称为儿童时期。
青春期:指从十三岁到十九岁的年龄段,也被称为少年时期。
壮年:指从二十岁到四十岁的年龄段,也被称为中年。
中老年:指从四十岁到六十岁的年龄段,也被称为中年晚期。
老年: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段,也被称为晚年。
总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别称,这些别称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和评价。弱冠是指二十岁的年龄,也是一个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的时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支持,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